人为什么不会掉进地板里

来源 :初中生学习·博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mmttjj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家们惯于问一些让不搞科学的人听起来很愚蠢的问题,譬如:“人为什么不会掉进地板里?”甚至有一本书还用这个问题做书名。从我们的日常经验看,地板表面是坚固的,它的功能之一就是防止人掉下去。这是我们对地板的起码要求啊!不过,这类看似“愚蠢”的问题,其实包含了一种对地板的认识,对地板构成的了解,和我们已知的常识大不一样。
  地板是原子构成的,正是有了关于原子本质的认识,才会引出这个问题。
  原子是物质构成的基本要素。原子的概念约有2 500年的历史了。不过其间,人们只是将原子想象成如何坚硬的小球,而并未真正了解它。直到20世纪,人们才对原子的面貌有了更细微的描绘。
  如今,经过一个世纪的科学探索而描绘出的原子“图”是什么样的呢?它是由一个直径为1个单位的坚硬的原子核(稍后我们再说“单位”是什么意思)和围绕它的由质量轻得多的一些微粒(电子)构成的云团组成的,云团的半径为3万多个单位。原子质量的 99.9%都集中于原子核,故而,原子核与原子“外表”之间几乎没有质量,甚至连电子都没有真的在“那里”。虽然电子有时也能存在像微小的实体球那样的行为,但是科学家们一般认为它们就是一团密度有变化的云,云团密度最大的地方最有可能就是电子存在的地方。只有当科学家使用精密仪器从中弹出一个电子,或让它产出辐射时,才是电子“存在”的唯一时刻。此时,不仅可以知道电子的位置,还可以知道电子在重新消失于云团之前,作为本次观测的结果是有质有形的。
  这就像一个人,可以用一团云来表述,这团云在他家所在的那片区域密度很高,在他家附近的大型购物中心区密度就低一些,在他的健身房密度更低。但是,他本人身在何处并不知道,除非有人和他撞在一起,此时云团会立时变得浓重,他会就此现身。
  回过头说说原子。假如原子核和一个直径10厘米的橘子一样大,那么电子云团的边缘(也就是超过了它,找到电子的可能性极小的那个点)会有3千米到30千米那么长。所以,任何由原子构成的实物——比如一块地板——可以说99%的部分都是空的,就像一个辽阔的平原上隔几公里散落着一个橘子,质量极少的电子云漂浮在周围。
  先放下橘子和千米不说,说说真正用来测量原子核距离的单位,它叫做“费米”,即一千万亿分之一米(10-15米)。原子核直径大概有2个费米,而原子的半径约有10万个费米,所以,100亿个原子排成一队,长度才有1米。
  “人为什么不会掉进地板里?”估计你现在该有点明白为什么要这样问了。其实,这个问题的内涵可能比你乍一想到的还丰富。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地板内原来大部分都是空的,就连立在地板上的鞋子或脚也都是原子构成的,空间与质量之比同样大得不得了。
  那么,为什么这两个基本上是由空荡的空间构成的集合物,在碰到一起时不会彼此交叉穿过呢?这就像两支相距几千米远、沿英吉利海峡相向行驶的舰队。
  问题的答案在于一种常识——但这个常识经常被误解——“实心”究竟是什么意思?如果你认为这个词的意思是一个空间充满了质量,那么地板似乎就不是很实在。但是,我们须要在我们的认识中加入原子的另一特性——围绕原子核的力场。当两个原子靠近时,会受两种力的作用,一种是吸引力,一种是排斥力。一个原子向另一个原子靠近,最后会停在两种力互相平衡的某一点上,于是,原子就被牢牢地固定在这个位置上。一个原子团是由两种结合锁定而成的,譬如地板这样的固体物,其他原子要想拆散它们,也要达到一个平衡点,由这个平衡点再向前靠近一点,就必须克服更强大的排斥力,而这个排斥力要比把你的脚拉向地板的重力大得多。
  所以,等下次在房间里走动时,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的脚和地板是被两股强大的原子排斥力撑开了一个微小的间隙。我们为什么不会从地板上掉下去?原因就在于此。
其他文献
目的应用TBS诊断系统普查兰州市区女性宫颈病变:1.了解兰州地区宫颈病变的相关因素及发病率。2.评价TBS诊断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TBS诊断系统对642例女性(30~51岁)进行
几乎所有的社保改革试点都没有一个预期、时间表和完整的案头设计,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损害了改革的名声,损害了公务员的形象,甚至连累了其他所有的改革。 Almost all
下蛋冠军
期刊
银川市科协副主席、银川市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主任马勇宁,从事企业科协工作和组织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七年。七年来,他深入企业、工业园区调研、指导组建企业科协和开展“
在肿瘤细胞和永生化细胞中,端粒酶介导的端粒延长与端粒结合蛋白1(TRFl)对端粒长度的负调控作用之间处于动态平衡,使端粒维持在一特定长度.近来发现一种新的端粒酶系统调控酶
中国的很多成语都与数字有关,但其中的数字所指你或许不知道吧,那么就来看看如下成语里的数字所指为何。  三长两短:“三长两短”通常用来指意外灾祸,民间多作“遇难”“死亡”等讳词。  《礼记·檀弓上》有如下记载:“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棺束者,古棺木无钉,故用皮束合之。缩二者,缩纵也。纵束者二行也。衡三者,横束者三行也。衽,每束一者。衽,小要也,其形两头广,中央小也。既不用钉棺,但先凿棺边
目的:骨组织工程通过成骨细胞的诱导分化与增殖,并在体内或体外生长活体骨组织,用于骨的修复和再生,种子细胞和基质材料是组织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
中国人在见到同姓之人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五百年前是一家”。据学者考证,这种说法虽非完全正确,但也有一定依据。  说其不正确是因为,中国的姓氏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即使是同姓可能也不是同一来源,有的姓氏甚至是由上百个来源融合后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因此,“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肯定是不科学的。  然而,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依据,则是因为基因的特性。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父权社会中,人们的姓氏往往从父姓
《三国志》《后汉书》《续汉书》……这些让人耳熟能详的魏晋南北朝名著,无论人们用史学还是文学的眼光去审视,都能发现其熠熠生辉、可圈可点之处。然而,在阅读这些著作时,我们能够比较清晰地发现一个问题——这个时代的作品在写人记事时有较多的雷同现象,现试举几例与同学们探讨。  曹节让猪  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本文中的《三国志》均指裴松之注本)中,我们可以看到裴松之引用《续汉书》中的文字,用以介绍曹操
在高考中,部分考生利用各地存在的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及录取率的高低,通过转学或迁移户口等办法到高考分数线相对较低、录取率较高的地区应考,这被称为“高考移民”。  其实在科举盛行的古代,早就有“高考移民”一说。由此可见“高考移民”的确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仔细研究历史,你会发现古代参与“高考移民”的还有我们认识的“熟人”呢!  靠“高考移民”出头的  大诗人  在古代的高考移民中,大名鼎鼎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