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非物质文化遣产与图书馆之间的联系,提出了图书馆应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利用图书资料为社会大众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们誉为“活的文化历史”。由于现代社会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濒临着消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图书馆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的重要职能。为了使图书馆更好地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来,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外的不同含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在我国,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附件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
2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收集整理社会公开发表的文字资料,出版物,为人民提供读书学习的环境,同时也能够提高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水平;提高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有直接的推动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传承性、群众性、传播性、地方性、民族性等特性。从二者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到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存在着共性,而正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为人类社会的文化进行传播。
(一)都具有保存、记录的功能
我国最早的文献形态是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代后期的甲骨文,这些文献反映了古代图书馆具有记录、保存文献的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没有以文献为载体记录社会、保存文化,却依托于人类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记忆保存了民间文学、音乐风俗等等,以人类的身口相传作为连接链条得以世代延续。正好弥补了文字记载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二)非常广泛的群众性
“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应将他们所有的信息资源、设备和服务平等地提供给所有用户使用,不论他们国籍或种族、性别、年龄、伤残情况、宗教、政治信仰等都必须平等对待。”图书馆不分种族性别民族对社会上一切人群开放。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多地利用、使用图书馆获取知识、信息,图书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需求。图书馆也拥有了客观的读者规模,读者众多反映出图书馆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集体创造的成果和结晶,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性。
(三)都具有地方性
图书馆收集一切它所认为重要的地方文献,并且仅可能全面的收集所有它能够收集到的一切书籍资料。当年出版的历史上的文献资料。因而图书馆呈现出明显的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着地理特征或称乡土特征,即具有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每个地区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而有所不同,每个地区都有它独特的个性,每个非物质文化体产的项目都有他的独特的内容与传承的方式,传承的載体也各不相同。
(四)传播信息的一致性
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它成立的使命就是让更多的群众能够读到书,并且从书中获取知识,如果整个社会的知识文化水平有所提升,那么这个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道德素质就有所提高。图书馆也同时拥有大量的读者群体。非物质文化遗通常是一个地方的名宿风情,风土人情的流传,地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出状态。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两者都具有传播信息的一致性。
3 图书馆如何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一)扩大文献采集的范围
图书馆在文献收集方面应该不仅仅限于收录当地比较出名作者出版社的文献书记,应当将文献收集的范围扩大到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献。甚至不仅仅局限于文献资料,一切形式的资料,包括影像图片都应该做一个广泛的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口头方式传授并传承的,这种方式过于脆弱,非常容易将好的文化形式丢失,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专业技术人才的不断涌现,文、图、声像、文字记录一体化的实现,充分为图书馆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所需的技术设备和技术力量。目前应该将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通过图片文字语音录像的形式记录下来,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图书馆在这个方面就非常的由优势,可以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工作。
(二)扩展保存功能
由于计算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存储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将濒临灭亡的项目意义保护起来,并且通过心得技术,保存下来,甚至可以利用到全息技术。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久保存带来了曙光。图书馆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并使之长久留存,这不仅是图书馆技术职能的延伸,也为子孙后代保留了可以引以为傲的民族文化,对世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加强宣传,扩充公众文化空间
图书馆的读者受众比较广泛,可以利用读者的群体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图书馆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应开拓思路、尽量更大规模的宣传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提供更大的公众文化空间,多方位、多角度地宣传营造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同时能够更大限度的保护濒临灭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够丰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更好的让广大读者利用公共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 方允璋/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2] 柴晓娟、代根兴倘高校图书馆评估与管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3] 王世伟/世界著名城市图书馆述略/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4] 徐洪生/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内涵与特征/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12)
【关键词】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利用图书资料为社会大众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们誉为“活的文化历史”。由于现代社会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濒临着消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图书馆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的重要职能。为了使图书馆更好地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来,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外的不同含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在我国,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附件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
2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收集整理社会公开发表的文字资料,出版物,为人民提供读书学习的环境,同时也能够提高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水平;提高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有直接的推动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传承性、群众性、传播性、地方性、民族性等特性。从二者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到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存在着共性,而正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为人类社会的文化进行传播。
(一)都具有保存、记录的功能
我国最早的文献形态是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代后期的甲骨文,这些文献反映了古代图书馆具有记录、保存文献的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没有以文献为载体记录社会、保存文化,却依托于人类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记忆保存了民间文学、音乐风俗等等,以人类的身口相传作为连接链条得以世代延续。正好弥补了文字记载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二)非常广泛的群众性
“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应将他们所有的信息资源、设备和服务平等地提供给所有用户使用,不论他们国籍或种族、性别、年龄、伤残情况、宗教、政治信仰等都必须平等对待。”图书馆不分种族性别民族对社会上一切人群开放。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多地利用、使用图书馆获取知识、信息,图书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需求。图书馆也拥有了客观的读者规模,读者众多反映出图书馆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集体创造的成果和结晶,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性。
(三)都具有地方性
图书馆收集一切它所认为重要的地方文献,并且仅可能全面的收集所有它能够收集到的一切书籍资料。当年出版的历史上的文献资料。因而图书馆呈现出明显的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着地理特征或称乡土特征,即具有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每个地区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而有所不同,每个地区都有它独特的个性,每个非物质文化体产的项目都有他的独特的内容与传承的方式,传承的載体也各不相同。
(四)传播信息的一致性
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它成立的使命就是让更多的群众能够读到书,并且从书中获取知识,如果整个社会的知识文化水平有所提升,那么这个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道德素质就有所提高。图书馆也同时拥有大量的读者群体。非物质文化遗通常是一个地方的名宿风情,风土人情的流传,地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出状态。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两者都具有传播信息的一致性。
3 图书馆如何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一)扩大文献采集的范围
图书馆在文献收集方面应该不仅仅限于收录当地比较出名作者出版社的文献书记,应当将文献收集的范围扩大到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献。甚至不仅仅局限于文献资料,一切形式的资料,包括影像图片都应该做一个广泛的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口头方式传授并传承的,这种方式过于脆弱,非常容易将好的文化形式丢失,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专业技术人才的不断涌现,文、图、声像、文字记录一体化的实现,充分为图书馆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所需的技术设备和技术力量。目前应该将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通过图片文字语音录像的形式记录下来,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图书馆在这个方面就非常的由优势,可以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工作。
(二)扩展保存功能
由于计算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存储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将濒临灭亡的项目意义保护起来,并且通过心得技术,保存下来,甚至可以利用到全息技术。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久保存带来了曙光。图书馆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并使之长久留存,这不仅是图书馆技术职能的延伸,也为子孙后代保留了可以引以为傲的民族文化,对世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加强宣传,扩充公众文化空间
图书馆的读者受众比较广泛,可以利用读者的群体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图书馆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应开拓思路、尽量更大规模的宣传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提供更大的公众文化空间,多方位、多角度地宣传营造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同时能够更大限度的保护濒临灭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够丰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更好的让广大读者利用公共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 方允璋/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2] 柴晓娟、代根兴倘高校图书馆评估与管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3] 王世伟/世界著名城市图书馆述略/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4] 徐洪生/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内涵与特征/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