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幽默四则

来源 :中学英语之友·初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liguo1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
  Borrow Tennis Racket
  Mary: Are you going to use your bike today?
  Jane: Yes. I am sorry.
  Mary: Good, then you won’t need your tennis racket. May I borrow it?
  
  借网球拍
  玛丽:你今天要用你的自行车吗?
  简:是的,很抱歉。
  玛丽:太好了,那么你就不需要你的网球拍啦。我可以借吗?
  
  (B)
  Teacher: You copied from Fred’s exam paper, didn’t you?
  Pupil: How did you know?
  Teacher: Fred’s paper says “I don’t know” and you have put “Me, neither!”
  
  老师:你抄袭弗雷德的考卷,是吗?
  学生:您是怎么知道的?
  老师:弗雷德的卷子上写着“我不知道”,而你的写着“我也不知道!”
  
  (C)
  Teacher: Fred, can you find Australia on the map please?
  Pupil: There it is.
  Teacher: Now, Louise, who discovered Australia?
  Pupil: Fred did!
  
  老师:弗雷德,你能在地图上找到澳大利亚吗?
  学生:在那儿。
  老师:路易斯,谁发现了澳大利亚?
  学生:弗雷德!
  
  (D)
  Pupil: I wished we lived in the old days.
  Teacher: Why is that?
  Pupil: We wouldn’t have so much history to learn!
  
  学生:我希望我们生活在古代。
  老师:为什么?
  学生:那我们就没有这么多历史要学了!
其他文献
走进五月,高考的话题就像天气一样迅速升温,大街小巷,电视、广播里,人们听的最多、谈论最多的也莫过于有关高考的事。高考牵动着亿万考生和考生家长的心。每当看到市场、超市
王魁还是在他娘升天的那一年回的老家。屈指算来,他已经整整五年没有回故乡黄泥湾了。爹虽然老了,但没有老到犯糊涂的份儿上。就这几个手指头,他掰得过来。爹躺在床上,有气无
整天垂着的蚊帐  康小毛的床在最里面,来学校报到的第一天,他就挂了个蚊帐,即使大白天,也会把床罩起来。本来一层纱除了蚊子,也隔不住什么。就像方大同的蚊帐,白得刺眼,他掉在床上的几根头发丝,大家都可以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康小毛的蚊帐是灰色的,而且是很深的灰,这样下来,他蚊帐里面的世界,大家要想知道,就只能凭猜了。  闲极无聊时,几个室友眼见着康小毛无视他们的存在,背着瘪瘪的小旧背包从他们跟前
为政以德以德育人以德治国──孔子德育思想的可鉴性北京师范大学王炳照在中国璀璨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教育思想遗产是最为丰富的,积累的德育思想和经验也最为珍贵。孔子是中国传
踱步乌江之滨,肃杀的秋风摧枯拉朽。回溯时光之痕,历史的天空风起云涌。乘木兰之船,棹桂木之桨,渔樵于江渚之上。看空明之流光,叹江水之无穷。耳边萦绕回响:“骓不逝兮可奈何
从人类生命活动本质的视角 ,对美学进行了重新定位 ,提出审美动因是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审美的本质是人以知觉的方式适应环境的互动过程。并通过对马克思《1 844年经济学—
这是一场全市小学组的英语演讲比赛。这场比赛的前10名选手将会代表我市参加全省的比赛。作为主持人,看到小选手们一个个神采飞扬,用流利的英文介绍着自己,我不禁惊叹现在的
许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升入高中后上第一堂课时的情景:一个身材清瘦、脸上戴着一副黑框宽边眼镜的中年男子步入教室,他就是我们的新班主任。我们看见,班主任的 After
Because visitors to any country are unfamiliar with public bus or sub-way systems, they are likely to travel by taxi when they first arrive. In most Because vi
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1999)04-0050-07一20世纪中国审美心理研究的发展经历了巨大的起伏和波折,形成了两次研究热潮。第一次在20、30年代,第二次在80、90年代。这两次热潮都有其特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