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是学生智力活动的中心,是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表现。小学阶段是孩子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语文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应该注重儿童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在课堂上,要充分诠释想法、交流分享和推测验证。
关键词:思维力;流畅性;深刻性;独创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思维是学生智力活动的中心,是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表现。小学阶段是孩子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更应该注意儿童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语文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只有把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文学习统一起来,才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要想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最主要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思考,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想法。那如何激活学生的思考力呢?下面笔者就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诠释想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同语言的发展密切联系的。发展儿童口头语言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可以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经常要创设适当时机,注重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激活学生思考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逻辑性。以洪峰老师《金色的脚印》为例:
师:为什么取名为《金色的脚印》?
生1:老狐狸冒险去人类的家里,证明了老狐狸和小狐狸深厚的感情。最后它们团聚了,它们很高兴。
师:这是喜悦、高兴的光芒。
生2:我觉得这是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感情。
生3:我觉得之所以取名为《金色的脚印》,是因为包含了父母对子女的爱。这个脚印是神圣的。
师:课文的题目取得非常有深义,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含义深刻的题目。
来自范姜翠玉老师在执教《别让七块钱买走一天的快乐》时,她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说说题目想传达的意义是什么?将学生的想法整理出两个最不同的想法。再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赞成的想法,从除文章第三段外的段落中,找到支持自己想法的段落作出解释。最后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安排其他段落的用意。尊重学生语言理解的多元性,在诠释想法中激活学生的思考力。
二、交流分享,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交流是思维外在化的一种体现。在教学中,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同时又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在沟通交流中,学生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而这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这样的交流分享的过程,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如:
在2013年浙江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来自杭州的洪峰老师执教了《金色的脚印》,其中有这样的片段:
師:同学们,假如你就在现场,你就是正太郎,看到老狐狸啃木桩的时候,你是“解”掉小狐狸的铁链,还是“不解”?(学生大胆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有同意解的,也有同意不解的。)
师:每个同学有不同的想法,不管你是解还是不解,都要有自己的理由和依据,请你在文中找到依据,用词语把理由批注在书旁。(生自主批注)
师:请刚才支持“解”的同学起立,请同一观点的同学就近组成小组。将理由填入“理由圈”中还可以结合讨论补充其他的理由,最后选派一位代表来汇报。
支持“解”的小组代表发言。生1:理由一是可怜。我从第三段中看出“正太郎目不转睛地看着小狐狸。他想,小狐狸也许在叫妈妈——妈妈——这小狐狸多可怜呀!”(师板书:帮助)理由二是惦记。“正太郎发现两只老狐狸跟以前相比,毛色黯淡,可能是由于惦记小狐狸,明显地消瘦了。”(师板书:同情)生2:我们还有自由。我们剥夺了它的自由,所以要还给它自由。(师板书:自由)
支持“不解”的小组代表发言。生1:老狐狸深入虎穴,它既然有这样的决心,我们应该成全。它和孩子能建立更深的感情。(师板书:成全)生2:我们觉得是自食其力。老狐狸通过自己的力量救小狐狸会很开心的,如果人类帮助了它们,它们就会有一种失败的感觉。师:哦,原来,动物有动物之间的规律。其实你的说法就是要尊重动物的自然之道啊。(师板书:尊重)
自由发表理由。生1:我支持不解。如果人类救出小狐狸,会使老狐狸它们产生依赖的心理,如果它们再遇到危险,就不会像现在一样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救出小狐狸。生2:我赞同不解。它们在家里做窝,表示它们有这种决心。老狐狸每天在那啃木头,表示了这种感情。我们不解更加坚定他们的这种感情。生3:我赞同解的。因为老狐狸和小狐狸本来是生活在森林之中,是人类的过错,抓走了小狐狸,让它们受尽了离别之苦,日日夜夜都在思念,本来就应该让它们早点团聚,这样做更好。师小结:帮助动物、同情动物、给动物自由是对动物的一种关爱,如果人类能够成全动物、尊重动物,这也是一种爱。(师边说边完成思维概念图)
以上这个片段,同学们各自形成自己的判断,并且在交流过程中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分享各自的想法,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三、推测验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推测是植根于经验和事实之上的一种合情推理,它的实质是发现。验证是用实例或逻辑推理来证明结论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没有验证的推测,只是一种“悬念”。只有经过实践验证,才能确定答案正确与否,这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它与新课程标准是相符的。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推测验证,是学生思考的重要内容。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真正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如:笔者听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节课中有如下环节: 师:文章还从哪些地方写出了“辣”?
生:“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地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1. 老师让学生自读这段话,说说自己的感觉。
2. 在这段话中,你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学生提的问题有:“什么是嫡亲?”“什么是通身的气派?”等。
3. 你有什么猜测吗?学生纷纷猜测:生1:这个家族地位肯定很显赫,是我在电视中看到的王府之类的吧。
4. 我们的这些猜测对不对呢,我提供点资料,看看对你有没有帮助?教师出示资料(嫡亲的重要性和贾府的地位)。
5. 再读,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只夸了林黛玉吗?(夸了贾母、贾母的孙女们惜春、元春、迎春、探春,在場的所有的人都开心。)
6. 读该段话,读出夸的巧妙之处,从而感受到王熙凤的语言之辣。
无独有偶在《东阳市小学语文“经典阅读教学”》专题研讨会中,我校的李杭英老师执教《冬阳·童年·骆驼队》,李老师引领完孩子咀嚼文本的精彩后,进行这个环节:
1. 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吗?(生: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2. 猜测:你们大胆地猜,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林海音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3. 印证。出示作者图片和资料。生1:观察细心的人。四十几岁的人还能把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写出来。生2:看了照片,有和蔼的感觉。被称为“南海观音”。师:相由心生。正因为心态是平和的,所以她写出了这样平和的语言。这也印证了古人所说的“文如其人”。
4. 激励。我们咀嚼作品,如果能去了解一下作家的人生经历,文章中找不到的答案也许就可以揭晓了。
以上两个片段学生都经历了“质疑—推测—印证”,这样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发展思维的过程。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养成了良好的读思习惯。
总之,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有思维参与的阅读教学,才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教学。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播下思维的种子,让它在孩子们的心智里生根发芽,智慧之花一定会随着孩子们的成长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刘双全.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9,(39).
关键词:思维力;流畅性;深刻性;独创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思维是学生智力活动的中心,是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表现。小学阶段是孩子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更应该注意儿童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语文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只有把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文学习统一起来,才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要想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最主要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思考,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想法。那如何激活学生的思考力呢?下面笔者就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诠释想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同语言的发展密切联系的。发展儿童口头语言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可以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经常要创设适当时机,注重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激活学生思考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逻辑性。以洪峰老师《金色的脚印》为例:
师:为什么取名为《金色的脚印》?
生1:老狐狸冒险去人类的家里,证明了老狐狸和小狐狸深厚的感情。最后它们团聚了,它们很高兴。
师:这是喜悦、高兴的光芒。
生2:我觉得这是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感情。
生3:我觉得之所以取名为《金色的脚印》,是因为包含了父母对子女的爱。这个脚印是神圣的。
师:课文的题目取得非常有深义,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含义深刻的题目。
来自范姜翠玉老师在执教《别让七块钱买走一天的快乐》时,她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说说题目想传达的意义是什么?将学生的想法整理出两个最不同的想法。再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赞成的想法,从除文章第三段外的段落中,找到支持自己想法的段落作出解释。最后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安排其他段落的用意。尊重学生语言理解的多元性,在诠释想法中激活学生的思考力。
二、交流分享,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交流是思维外在化的一种体现。在教学中,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同时又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在沟通交流中,学生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而这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这样的交流分享的过程,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如:
在2013年浙江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来自杭州的洪峰老师执教了《金色的脚印》,其中有这样的片段:
師:同学们,假如你就在现场,你就是正太郎,看到老狐狸啃木桩的时候,你是“解”掉小狐狸的铁链,还是“不解”?(学生大胆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有同意解的,也有同意不解的。)
师:每个同学有不同的想法,不管你是解还是不解,都要有自己的理由和依据,请你在文中找到依据,用词语把理由批注在书旁。(生自主批注)
师:请刚才支持“解”的同学起立,请同一观点的同学就近组成小组。将理由填入“理由圈”中还可以结合讨论补充其他的理由,最后选派一位代表来汇报。
支持“解”的小组代表发言。生1:理由一是可怜。我从第三段中看出“正太郎目不转睛地看着小狐狸。他想,小狐狸也许在叫妈妈——妈妈——这小狐狸多可怜呀!”(师板书:帮助)理由二是惦记。“正太郎发现两只老狐狸跟以前相比,毛色黯淡,可能是由于惦记小狐狸,明显地消瘦了。”(师板书:同情)生2:我们还有自由。我们剥夺了它的自由,所以要还给它自由。(师板书:自由)
支持“不解”的小组代表发言。生1:老狐狸深入虎穴,它既然有这样的决心,我们应该成全。它和孩子能建立更深的感情。(师板书:成全)生2:我们觉得是自食其力。老狐狸通过自己的力量救小狐狸会很开心的,如果人类帮助了它们,它们就会有一种失败的感觉。师:哦,原来,动物有动物之间的规律。其实你的说法就是要尊重动物的自然之道啊。(师板书:尊重)
自由发表理由。生1:我支持不解。如果人类救出小狐狸,会使老狐狸它们产生依赖的心理,如果它们再遇到危险,就不会像现在一样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救出小狐狸。生2:我赞同不解。它们在家里做窝,表示它们有这种决心。老狐狸每天在那啃木头,表示了这种感情。我们不解更加坚定他们的这种感情。生3:我赞同解的。因为老狐狸和小狐狸本来是生活在森林之中,是人类的过错,抓走了小狐狸,让它们受尽了离别之苦,日日夜夜都在思念,本来就应该让它们早点团聚,这样做更好。师小结:帮助动物、同情动物、给动物自由是对动物的一种关爱,如果人类能够成全动物、尊重动物,这也是一种爱。(师边说边完成思维概念图)
以上这个片段,同学们各自形成自己的判断,并且在交流过程中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分享各自的想法,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三、推测验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推测是植根于经验和事实之上的一种合情推理,它的实质是发现。验证是用实例或逻辑推理来证明结论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没有验证的推测,只是一种“悬念”。只有经过实践验证,才能确定答案正确与否,这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它与新课程标准是相符的。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推测验证,是学生思考的重要内容。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真正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如:笔者听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节课中有如下环节: 师:文章还从哪些地方写出了“辣”?
生:“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地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1. 老师让学生自读这段话,说说自己的感觉。
2. 在这段话中,你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学生提的问题有:“什么是嫡亲?”“什么是通身的气派?”等。
3. 你有什么猜测吗?学生纷纷猜测:生1:这个家族地位肯定很显赫,是我在电视中看到的王府之类的吧。
4. 我们的这些猜测对不对呢,我提供点资料,看看对你有没有帮助?教师出示资料(嫡亲的重要性和贾府的地位)。
5. 再读,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只夸了林黛玉吗?(夸了贾母、贾母的孙女们惜春、元春、迎春、探春,在場的所有的人都开心。)
6. 读该段话,读出夸的巧妙之处,从而感受到王熙凤的语言之辣。
无独有偶在《东阳市小学语文“经典阅读教学”》专题研讨会中,我校的李杭英老师执教《冬阳·童年·骆驼队》,李老师引领完孩子咀嚼文本的精彩后,进行这个环节:
1. 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吗?(生: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2. 猜测:你们大胆地猜,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林海音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3. 印证。出示作者图片和资料。生1:观察细心的人。四十几岁的人还能把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写出来。生2:看了照片,有和蔼的感觉。被称为“南海观音”。师:相由心生。正因为心态是平和的,所以她写出了这样平和的语言。这也印证了古人所说的“文如其人”。
4. 激励。我们咀嚼作品,如果能去了解一下作家的人生经历,文章中找不到的答案也许就可以揭晓了。
以上两个片段学生都经历了“质疑—推测—印证”,这样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发展思维的过程。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养成了良好的读思习惯。
总之,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有思维参与的阅读教学,才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教学。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播下思维的种子,让它在孩子们的心智里生根发芽,智慧之花一定会随着孩子们的成长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刘双全.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