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人力资源”在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探索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__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改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气息,它不仅改变了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更用它独特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的探索、反思、总结。逐步适应着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也思考着新课改带来的困惑。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实践 课程物质资源 课程人力资源 知识结构
  我省2009年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从课改培训会、网络搜集学习和与同事的交流中,本人对新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做好了必要的思想准备,但真正担任高一教学工作后,还是亲身体验到了新课程、新教材的改变带来的震撼,同时也品尝到了新课程实施带来的苦涩。我们二中高一教研组在探索我校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深切的体会到,当“课程物质资源”开发到一定程度,尤其对于那些物质条件已经饱和或物资条件已经限定的学校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课程人力资源”即:教师、学生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下面就我及我们二中高一教研组对探索开发“课程人力资源”的一点体验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教师方面:转变思想,领会新课程理念,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
  首先,从教师自身反思的角度考虑,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自身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设计者。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各种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在课堂上学生是否能够融入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例如,在学习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时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只要求学生会依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哪些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哪些不是。但在授课过程中,习惯性地就把和化合价的升降与转移了多少摩尔电子连在一起说了出来,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这说明旧有的教学理念在我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难以摆脱,对于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目标等还没有完全清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真的应该发生转变,学会反思,把新课程理念贯穿教学过程中,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成为新理念的接受者、实践者,将自身融入新课程,自觉完成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其次,发挥教师的主动性,通过教师的主动学习构建教师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新教材结构变化大、教学内容广,几乎覆盖了旧教材中的所有内容,现在新教材给人的感觉是:没有系统性,知识点零乱,每节课经常在多个知识学习点中切换,浅尝辄止,不深不透,而每个学习点在旧教材中都比较系统。我们在讲课过程中,可能一说就多,一讲就过,这说明我们还没有领会新课程理念,是在教教材,不是用教材教,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通过教师的主动学习构建适合新课程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把握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开学伊始,我们设计了一些与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与转化相关的初中习题,用一周的时间加以复习巩固,旨在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便于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案,也便于学生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我们教研组将初中教材、必修教材以及高二的选修教材找到一起,从包括初中课程在内的整个化学课程体系的高度来审视必修课程,体会它的地位、功能、目标和要求。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为依据,准确定位必修中的知识,该讲的就讲,不该讲的一句不提,争取使百分之九十以上学生能听懂你在讲什么,跟得上我们的教学设计和思路,先通过基础知识的讲授、基本能力的培养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能力,争取不让学生在高一就放弃学化学,以达到新课标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学生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教育的对象、自主的学习者、知识的建构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课堂时间多留给学生,训练学生合理有序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规范熟练的化学用语,训练学生简练准确的表述能力。给学生充分思考、活动和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在学习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时,考虑到这些内容在初中有所涉及,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我调整教学顺序,先让学生自学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然后师生共同回顾原子核的组成,最后回过头来探索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探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要求,学生反映强烈,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为引线,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用构建主义理念培养学生,使学生在主动探索和互助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唤醒潜能,提升能力,发展个性,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从学会升华到会学,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
  三、师生关系方面: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学”“对话教学”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环境,教师根据具体情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时,检验按根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课前,安排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动脑思考,得出实验的设计方案;课堂上,引导学生们畅所欲言,相互之间交流。在硫酸根离子检验的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用什么试剂检验硫酸根离子现象明显?有无干扰离子存在?若有,如何排除?很多学生知道用钡离子对硫酸根进行检验,但却没有想到有别的离子干扰的问题,现在学生沿着新思路去进行思考和实验探究,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案很快得出。这样,学生的个性不仅得到张扬,而且教学气氛活泼、民主、平等,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他文献
依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反思,特别针对其薄弱环节即口语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希望高职学生口语能力有所提高
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首先要从培养学生重视生命科学的意识开始。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习生物的兴趣;注重实验课教学,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加强教法探索和
主要介绍了在“卓越计划”背景下,金属材料专业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做的一些尝试,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开放式综合实验室的建立,四个实习层次的建立,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卓越计划 创新人才 实践能力 开放式实验室 素质教育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简称《教育规划纲要》),这是指导2010-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纲领
本文根据生态环境因子的分析,对油橄榄在原产地和汉中地区引种的气温、降雨量(特别是降雨季节分配)和日照及土壤条件的分析研究表明:旱季灌溉和雨季排水,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调
线叶菊草地总地上生物量的增长规律符合 Logistic 增长,最大值出现在8月中旬,为198.15g/m~2。返青后,线叶菊较同群落内的禾草和杂类草提前达到其生物量最大值。线叶菊、禾草
本文在研究磷素几种形态的动态变化基础上,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磷在植物-土壤系统中的流通、积累和归还的特点,得出如下结果:1.磷素在系统内99%以上分布在土壤中
古代传记文,既是高中基础年级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高考备考的重点。因此,在学生整个高中阶段,传记文成了学生文言阅读的重要一部分。传记文教学,传统的教学只是把它当成一
研究了 CO2 浓度升高、高温和干旱对干旱区小麦叶片化学成分的影响 ,结果表明 :CO2 浓度升高时各化学成分之间的差异只有在 40 %田间持水量时才表现显著 ,说明未来 CO2 浓度升高对干旱区小麦化学成分的影响可能大于在非干旱区的影响 ;CO2 浓度升高可减小因为土壤水分不同而造成的小麦化学成分之间的差异 ;高温对小麦化学成分的主要影响是引起 N含量的显著降低 ;CO2 浓度升高、高温和干旱三
关于中国传统造园,学术界既有"有法无式"的论断,也有"有法有式"、"一法多式"等说法,两种看似矛盾的论断同时存在,常常令人疑惑不解。文章梳理了两种说法的理论源头和依据,并对二者关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思考和辨正。
语文,是重要的沟通交流工具,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突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素质培养,强调了语文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应有的丰富内涵,展示了语文本身的无限魅力。面对新课程的改革发展,初中语文教师起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教育改革教学反思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主题是学生发展,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这种新局面,教师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