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脉分析法”在古诗词解读中的运用研究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x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中的精粹,其课堂教学模式化现象普遍,解读与教学一直浮于表层,无法深入到中层与深层,“意脉”作为进入文本深层的媒介,有着重要的地位。掌握“意脉分析法”,感受“意脉”的情感流动对于走出古诗词解读的传统怪圈,实现生成有价值的语文课堂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对“意脉分析法”进行探析。
  关键词:意脉分析法;古诗词解读;李清照;《声声慢》
  一、古诗词解读的困境--“意脉分析法”的缺失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凭借其自身话语的短小精悍和意味的浓厚无穷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从而也逐渐走入语文课堂,成为教学内容的载体之一。新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指出了感受与鉴赏的观点“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对古诗文的感受性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时代与表达的诸方面因素,使得古诗词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学质量低下。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关照,二者密切相关,造成诗歌教学低效的原因就在于教学内容的模式化,翻译与背诵已经彻底取代了情感的体悟,使得诗歌教学一直浮于表面,无法深入。
  “解读是解读主体和文学文本之间由浅到深的搏斗、同化和调节。自发的主体图式,只能同化文本显性的表层,其封闭性使他难以触及隐性的中层和深层,而进入文本结构的深层,恰恰从意脉开始”。 由此可知,古诗词教学的困境不在于文本本身所具有的高难度,而是解读得还不够深入,只是局限于理解字词句等表面化的知识,没有抓住“意脉”这一根导火索直击文本的心脏。
  二、意脉的由来及其地位
  何谓“意脉”?“诗歌意义的展开过程,或者换句话说,是诗歌在人们感觉中所呈现的内容的动态连续过程” ,这是葛兆光先生的下的定义。单从此词的字面来看,主要由“意”与“脉”两部分构成,所谓“意”,即意思、意义、心意,所谓“脉”,即脉络,“意脉”便可以理解为作文的思路与脉络。从今存古代文论文献来看,“意脉”一词最早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其《章句篇》曰:“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 刘勰这里提到的“振本、之一”就是指全篇的意脉所在,意脉的所在,必须从字、句、章、篇逐步精确的理解中来。离开每一个在整句中的含义,离开每一句在整章中的含义。离开每一章在整篇中的准确含义,就无法在根本上解读诗歌。因此意脉的抓取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意脉分析法”在古诗词解读中的具体应用
  古典诗词中意脉的存在既普遍又少见,说它普通,是因为它存在于任何一个文本中,说它少见,是因为它足够隐秘,容易被忽视。“要揭开文本隐藏的意脉,就要从心里隐藏的现成预期中解脱出来。”意脉的分析必须要跳脱出自己原本固有的心里图式和他人已有的解读成果,用语文的眼光来进行解读。在这里选择了一篇李清照比较经典的词《声声慢》,运用“意脉分析法”来对文本进行再解读。
  从当时到当今,大多词评家对于李清照的论述都集中在她开篇的14个叠词上。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回顾了诗中用叠词的历史,列举了诗中一句用三叠字,连三字者,两句连三字者,有三联叠字者,有七联叠字者,只有李清照,“起头连叠14字,以一妇人,乃能创出奇如此”。 李清照连用14个叠字,但不显冗杂,而且更突显出一种少见的有序性,其原因就在于意脉的断断续续,将复杂的情绪串成一根锁链,实现了感情深度与高度的有机统一。“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曾在《唐宋词通论》中有创见地从十四字的叠词之中品读出了词人的不同感情层次。但是带领学生品味作品的意脉还只是局限于感性层次,没有上升到理性层面,这就需要教师基于学情去开展规律性的解读活动。关于李清照《声声慢》意脉解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节点:
  (一)意脉第一节点--朦胧
  从本首词的开篇慢慢品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头并没有交代寻觅的原因,有点让人摸不到头脑,不明白她在寻觅什么,是一种单纯的动作,也是一种未知,接下来“冷冷清清”开始给人带来一种情绪,然而和上句并没有什么逻辑关系。然后是凄惨,一个凄惨不够再来一个,再来一个还不够,又加上了“戚戚”这里表现的是已经丢失的东西,看不到,摸不着,是没有丝毫的踪迹可言的,李清照是在一种朦胧的状态下忍受着心里的孤独与寂寞,这种若隐若现的感觉将她的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呈现一种断断续续的状态,愁苦的心绪也随着一步步走入了深渊
  (二)意脉第二节点---明了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乍一看是由上句的心里感受转到身体,这里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将息,便是紧接着的那句“三杯两盏淡酒”,靠喝酒来进行调理,酒有浓有淡,但是这里用的是淡酒,之所以是淡酒,这是由情感意脉的特点决定的。李清照的词中不乏“酒”的存在,“淡字体现了女词人此刻心绪的薄凉,通过淡酒传达出了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强烈情绪。”如此可见,“酒”是词人抒发情绪的物质载体。 开头第一句李清照就营造出了一种凄清愁苦的氛围,淡酒也是印证了愁绪的缥缈、断断续续的特点。李清照这里的淡酒除了呼应第一句的情绪氛围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引出下文的“雁”,本来想用酒来抵御这寒冷的寒风,但是最终无效,这阵风又把李清照的视角转移由室内转移到了室外,由地上转移到了空中,这里是一种意脉的过渡,“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本以为视野的开阔会给自己带来心情上的舒缓,可惜这一切早已是以前自己见过的,大雁南飞预示着时间的流逝,这时给李清照带来了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受,这里的“大雁”还有另一层的深意:雁传书。早年李清照寫给丈夫的词中就已经提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可如今早已物是人非,收信的人早已不在,这一下便黯然神伤了。这里诗人失落感生成的原因变得明了了,不再是朦胧的,风急了,淡酒已经抵挡不住寒气了,引发了年华消逝的伤感之情。   (三)意脉第三节点--对转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不但表现出了一种憔悴之感,更是有点变得枯萎了。这里的“有谁”有人认为应该解释为“什么”的含义,但是更像是一种人称代词“什么人”。大好的青春年华只剩下落了一地的枯萎的花朵,心情郁闷,面容憔悴。看到这种伤感的场景,只觉得白天漫长的时间的时间等待只会让自己的心绪更加无法搁置,还不如静谧的夜晚更能给自己足够平静的空间。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白日的寒风与枯萎的花瓣已经让诗人产生情绪上的倦怠,这里的“独自”所有的凄惨都归于自己只身一人,守着窗子,原本想着可以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心情稍微可以舒缓一些,但是时间又带给了诗人漫长感,那种难熬的情绪又袭上心头。为什么那么漫长?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自己是“独自”,只身一人,如何能够熬到天色暗下去?一人独处的处境让时间都变得凝固了,只能单方面地等待时间的消耗。
  (四)意象第四节点--集中
  随着李清照视角的不断转换,她已经对自己和天都无能无力了,最后选择了默默地忍受时间的缓慢流逝,终于从漫长的白日等到了黄昏,视觉的短暂休息或许可以带来心灵上的澄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夜里却下起了雨,雨滴落在梧桐叶上的声音又扰乱了诗人的心绪。“结尾二十多个字里,舌音、齿音交相重叠,是有意以这种声调来表达她内心的忧郁和怅惘”。 这是夏承焘在声调方面解读李清照的愁,笔者将从意象入手探析词人的情感。
  “梧桐”是古典诗词中经常用到的意象,元代白朴杂剧代表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就取义于此,“梧桐落叶或和着雨声特别感人,能动愁思”。 李清照主要是通过描写“雨打梧桐”的过程来诉说内心的失落、凄惨。如果说上阙的“雁过也”是视觉的干扰,那么这里便是听觉的干扰,雨打梧桐的不可休止导致了诗人的难眠,杂乱的心绪自然而然就来了。这里的“点点滴滴”用的十分巧妙,对应了开头的叠词,首尾呼应,使得诗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具有逻辑性。同时将烘托出了夜晚幽静的环境。最后将整首诗前面的诉说归结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处的“次第”便是层次,整首诗最后将落点都归结在一个“愁”与前文无论是形式上还是意蕴上都实现了高度的统一。
  意脉的四个节点,让我们感受到了李清照诗中情感的流动变化,在用“意脉分析法”对《声声慢》进行解读时,我们从叠字、关键词、关键句层层深入,使得作品更加立体多维。
  四、由《声声慢》文本解读得“意脉分析法”的作用
  “象背后的意,因为是潜在的、隐性的,所以特别容易被忽略,有时学人虽然意识到象背后的意,但是,往往只注意到单个意象背后的意,就忽略了诗人意脉微妙的转换。” 意脉的重要性使得在古诗词解读中呈现以下两个方面的艺术作用。
  (一)形式上的艺术:作品的完整性
  清王夫之曰:“谓之脉者,如人身之有十二脉,发于趾端,达于颠顶,藏于肌肉之中,任督冲带,互相为宅,萦绕周回,微动而流转不穷,合为一人之生理”。王夫之对意脉的作用阐释的十分明确,意脉保证了有机体的完整性。诗人在一首诗中灌注的情感与思想往往是多维的,多种情绪的贯穿与游走会造成读者思维逻辑的混乱,但是意脉一将诗人的各色情绪串联起来,就有规律可循了。
  例如在上述有关《声声慢》的意脉的四个节点分析上,由朦胧到明了,再到对转,最后是集中,词人的整个情绪的起伏变化都得以清晰的呈现,尤其是词末的“点点滴滴”用处之妙,与开头的“凄凄惨惨戚戚”实现了形式上与内涵上的呼应。首先,形式上都使用了叠词,读来朗朗上口,存有一种节奏上的跳跃感,使得词句拥有了生命的力量;其次,从两句的内涵上来看,“凄凄惨惨戚戚”本身就体现了没有原因的无目的寻觅、冷清、凄惨。
  (二)内容上的艺术:作品的意蕴性
  宋人张炎评秦观词:“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渣,久而知味。”刘勰认为“味”是和“意脉”相连的,只有意脉贯穿于整个文本,读来才不会索然无味,意脉的流动让作品富有了生气。
  词中的意脉节点分为四个:朦胧、明了、对转、集中。让读者的心绪也在跟着李清照流转,这里的“愁”的抒发不是单调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存在着一个由不清晰到清晰的渐变过程,意脉的串联使得词人的情绪按照层级来呈现,具有丰富性、多样性。读起来内容上饱满充盈,人物形象鲜活灵动,作品意蕴深厚有味。
  五、结语
  诗与画两种艺术表现上的差异和读者视点游移的心理需求决定了意脉流动的存在。意脉是体现诗歌创作审美意蕴的内在脉络,如同贯穿于人身体的血脉,生生不息。“意脉分析法”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抓手,不仅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能够在根本上激发学生爱学、乐学古诗词的兴趣。
  参考文献:
  [1]2019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04
  [2]《文學文本解读学》,孙绍振、孙彦君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04.
  [3]《文心雕龙译著》.刘勰著,王运熙、周锋译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04.
  [4]《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二册.[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李 莲.李清照词中的“酒”的意象赏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
  [6]《有知识的文学课》.龚鹏程著.[M].北京:中华书局,2015.01.
  [7]《唐宋词欣赏》.夏承焘著.[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12.
  [8]《解读语文》.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著.[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03.
  [9]《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小说、诗歌卷)[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04.
  [10]孙绍振.孙绍振谈古典诗歌分析基础:意脉·意境篇[J]..现代语文(教学研版),2012(09):4-11.
  作者简介:李文琳(1996—),女,汉,山东泰安,硕士研究生在读,重庆师范大学,40000,学科教学(语文)
其他文献
【摘要】:英语是目前广泛应用的语言,我国课程也一直将英语学习纳入重要的教学内容。英语口语是英语学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均表明,我国英语教学中学生的笔试成绩都非常不错,口语方面却差强人意,因此“哑巴英语”就成了我国英语教学的一大困境。故优化小学英语口语教学是目前值得深思的话题。  【关键词】:小学英语;口语教学;途径;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革新,重视小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是目前教
期刊
摘要:微课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运用信息技术生动、凝练地呈现结构化数字资源,其中课程教学视频属于核心组成内容,并融入了与教学目标相关的练习测试和学习资源。要优化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微课,掌握动画、素材、图片等要素的使用方式,为学生呈现生动的课堂氛围,使古诗词的讲解极具感染力,从而达到理想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课;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属于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摘要:一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处于过渡阶段。在这个时期,学生对于小学的教学方式有很多的不适应。但是,在一年级,拥有数学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学习数学可以对学生的思维逻辑、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为接下来的学习垒好地基。所以,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数学教学是很重要的,可以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  关键字: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引言:解决问题,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
期刊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良好的导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因此,教师应从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角度出发,结合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对良好的导入技巧加以应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入技巧、课堂教学  前言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有很多,在选择上,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以及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况加以判定,整体上要把握好“趣味性、生动性、灵活性”的原则
期刊
摘要:在农村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中,教师应合理的运用看图写话的方法对学生展开教育教学,这主要是因为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高年级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低年级学生对新颖的事物有着较为强烈的好奇心,并且通过观察五颜六色的图片,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快速集中,这样教师则可以为学生指定所学内容,让学生借助图片展开想象,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学生对图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则会更加热爱学习语文知识,从而自主
期刊
摘要:教师作为高职院校中的重要部分,其授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本文通过教学竞赛与教师授课水平之间的关系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帮助教师在竞赛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  关键词:教学竞赛;高职院校;教师授课水平  前言:高校教师的授课水平对整个教育行业造成直接影响,随着教师队伍近年来的不断扩充,教师的职业素质与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都发生着不同的变化,教学竞赛是检验
期刊
摘要: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不仅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知识,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育中,能够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本文将简要阐述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当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德育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方法策略  小学生处于成长
期刊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阶段,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是摆在小学班主任面前的重要问题,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核心人物,在班级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学生通过班主任的正确引导,才能提高德育水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本文基于此对德育教育的意义即如何开展展开有效分析。  关键字: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  重视德育教育,加强小学生的班级管理
期刊
摘要:为了帮助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也能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和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借助科学的方法加强语文课程与德育教学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感受语文课程散发的魅力,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于此,本文就从在识字学习中渗透德育、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在诗歌教学中渗透德育三个方面论述了德育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渗透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学;
期刊
摘要:印度电影是以宝莱坞电影产业为核心最具有民族特色和多区域多语种的民族电影。它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善于利用本族文化,更重要的是从题材选择关注底层人民、关注社会问题。中国商业电影的“唯票房论”、叙事碎片化、制作周期甚短、审美趣味低俗、思想价值世俗等诸多问题使得我国的电影发展态势必须做出前瞻性研判、革新美学理念、多元发掘现实题材、以艺术为本位应用技术等为国产电影激发内生动力带来的商业契机与文化思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