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态德育 成就阳光少年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s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一定要有生命成长的痕迹。好的德育,一定会来自生活,如阳光般不知不觉照亮学生的生命历程。让德育回归生态化,给孩子呈现一种自然的生活情态;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积极的无痕气息;孩子所得到的,是化为潜意识的良好行为。淮阴师院附小潜心探索并不懈实践德育生态化建设,小心回避简单跟风、应时作秀的“德育创新”,意图在生态的视野下,回归德育的本真。
  那么淮阴师院附小是如何去做的呢?笔者愿意讲几个事例,说说德育回归之路上的道道风景。
  课间追打催生“魔王争霸赛”
  淮阴师院附小有近60年的办学历史,校园各功能区的设计受制于时代因素,学生活动区域离教学楼比较远,加之课间时间有限,学生只能在教室门前狭窄的走廊上休息游戏。活泼好动、精力旺盛的孩子们很自然的就追打嚷叫起来,课间充满了吵闹的声音,也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学校先后推出了加强常规教育和检查,要求教师课间“无缝对接”等措施,但是效果均不理想。
  究其根源,是没有去“理”吵闹追打的根本原因,把解决这一问题的“宝”押在“管”上,也缺乏“导”的意识。理清问题的实质后,德育处精心策划,开展“魔王争霸赛”活动。所谓“魔”,就是益智玩具魔尺,魔尺小巧,携带方便,对场地没有要求;魔尺千变万化,难易适中,在时间上没有限制。“魔王争霸”,就是把握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以一个响亮的名头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要想变出与众不同的事物,能够在高手如云中脱颖而出,那就必须去思考、尝试和交流。为期一个月,一方面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去研究比赛的规则,学习变化的技巧,和家长一起开发自己的“独门绝技”;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良好习惯。
  “魔王争霸赛”是基于学生的客观需求、融合学校常规要求,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提升综合素质的一次有意义、有成效的德育活动。它将原来的“头痛十分钟”转变为“成长十分钟”,更加成为学生自然生活的真实部分;真实的事物,才有生命力。生态德育,一定首先就是这样的真实。
  差异资源成就“一六手拉手”
  一年级和六年级是小学阶段两个比较特殊的年级。一年级学生刚刚入校,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有待转化。六年级学生将要毕业,学业重了,思想活了,自信心出现反复,逆反心理也悄然生发。老师在这两个年级教育教学上面临的问题也更为复杂与棘手,同样“压力山大”。
  在一次新少先队员入队仪式上,我看着六年级学生为一年级孩子庄重地佩戴上红领巾,一个设想油然而生:让一、六年级“手拉手”!想法好不好,需要实践的检验。在学校例行的春游活动中,这个设想得到了落实。
  六年级和一年级各班一一对应,建立“手拉手”关系,六年级学生的责任意识被激发,好像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大人,对老师平时讲的“大道理”有了切实的体会。一年级学生感受到了来自校园内部的浓情关怀,对行为规范的认同也更为主动。老师们在“袖手旁观”之余,纷纷惊叹于学生的神奇转变。尝到了甜头后,“一六手拉手”活动得以系列化延伸,学习少先队知识、传授魔尺技巧、互写新年祝福……在火热的沟通交流中,一年级学生的成长自不必说,六年级学生也在暗自注意言行、努力提高写作水平、增强资料收集和讲解能力。
  这是“有意”的德育,但不是“刻意”的德育。大自然中,只要有合适的环境,无心插柳而成的美好风光,往往给人带来惊喜。生态德育,应该有这样的意识。
  还校于生启动“我是妙语王”
  当代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多次亲临淮阴师院附小,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予以点评和指导。在一次来访中,叶老师开玩笑的对校长戚桂荣说:“你们附小的校园文化叫做‘向阳’文化,但是在学校的环境中,我看不到多少学生的痕迹,看来阳光还没有照到学生的身上。”话语诙谐,但寓意深刻。学校立即进行了反思,校园是老师工作之所,但归根到底,校园更是学生成长之地。把校园还给学生,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上和组织活动的方式方法上有转变,在环境文化方面也同样要凸显这种理念。
  为此,德育处启动了“我是妙语王”活动。大幅的宣传画面上,两行字格外醒目:“别看我们年龄小,聪明的头脑中,有你想不到的精彩!我的思想,等你来分享!”在为期半个月的活动中,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发挥想象,积极参与,写出了一句又一句充满童真和智慧的话语,有些妙语中蕴含的思想,让大人看了都赞赏不已,自叹不如。借用孩子的妙语: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充满活力,则淮阴师院附小充满活力!小小妙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学生成长的足迹!“我是妙语王”活动带给学校的是喜悦和反思,带给学生的,则是一次“当家作主”的生命体验。
  大自然有着极强的生态平衡能力,才能呈现给我们一个美好的世界。作为高素质的社会公民,不仅要具有民主的思想,还要思维有深度,有担当能力。学校要在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社会行为准则的基础之上,教会学生自我观照、自我尊重、自我肯定。生态德育,应该有这样的担当。■
  【毅力,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德育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王富丽
其他文献
又到一年期末,又听到一些学校按各班的平均分给各科任教师排名的声音。  给各科任教师排名,其实质是评价教师。评价教师不应当简单化、机械化,而应当综合考察教师的教育思想、道德素养、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等,然后做出判断。仅仅根据学生的分数就给教师排名,无疑是在说:学生的分数=教师的水平。实际上,对于学生考试的分数,教师水平并非唯一影响因素,学生学习方法、复习效率、临场发挥,以及考试内容、试题难度等,都会对
闻声识先生  记得刚读大一的时候,有一次民主选举,七个候选人中选出六个。作为刚入学的“菜鸟”,我们这些大一新生对候选名单上的不少名字还有些陌生。坐在旁边的学姐们对着名单指指点点:“这六个人都是教授、大牌儿,这一个是学生……”于是“菜鸟”们纷纷在“大牌儿”的名字上划了勾。选举结果宣布,教授们都选上了,学生代表落选了。正当大家都认为选举结束准备散去的时候,响起了一个声音:“这个选举结果不合理,统共就一
:王局长,您好。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热土,这40年是经济飞速发展的40年,也是教育发生巨大变化的40年。您能否回顾一下深圳教育这40年来的变化与成就?这40年来,德育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水发:深圳市委市政府确实非常重视教育。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教育从农村教育到城市教育再到现代化教育,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始于改革开放之初,是深圳教育快速发展的阶段。此阶段的特点是大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是我们为人处世不可逾越的底线。它经常出现在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养成。如果忽视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是教育学生辨别简单的对与错,那么学生往往会在实际生活中不知所措,知行不一。为了化繁为简,把听起来沉重、乏味、说教的规则养成教学变得亲切、有趣、易于实践,为了将一条条枯燥乏味的规则条文内化为学
天价学区房、高价学校的出现,显示了我国公众或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狂热追逐和对“好的学校”的热切向往。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众多并且是交织在一起的:公众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现实需要导致的“读书入仕”的求学目的,家长对子女成长的殷切期望导致的“望子成龙”心理,传统文化的积淀形成的国人“重教重学”的风气,“建国君命,教学为先”“教育强国”的战略导致的焦虑……不过,从现实来讲,更重要的原因源于公众对学校
据德国《教育点阅报》官方网站报道,一项名为“青年/YouTube/文化教育”的调查显示,德国12至19岁的中学生喜欢在课余时间观看教育教学视频来预习、复习和巩固功课。有86%的受访学生都表示将YouTube作为自己的学習渠道。  对此,联邦教育和培训协会主席伍多·贝克曼评论道:首先,该研究表明,学生们将他们的空闲时间用于专业知识,希望对其进行复习和深化。其次,这也意味着广泛的教育视频提供了一个补充
童心教育并不是要把童心“教”给学生,而是要尊重和认可学生原本就有的宝贵的童心,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提到童心教育,人们总是能够想到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这是一所底蕴深厚的学校,1957年建校,历经几次合并迁址,风风雨雨走过60个年头;这又是一所充满朝气的学校,自2008年提出童心教育以来发展迅猛,目前首师大附小与首师大附属玉泉学校成为一体化管理的教育集团,拥有3个校址、200余名教师、近4,00
摘 要 家训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家训对子女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发挥家训文化在青少年家庭教育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作用,能够有效减少当前青少年在与家人相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挖掘整理家训文化中慎、学、俭、让等适合现代家庭教育的德育内容,有效借鉴家训文化中日常训诫、规范约束、仪式强化、家风熏陶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加强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 键 词 家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类社会发展的歷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它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
立德树人,要从娃娃抓起,更要从儿童的道德教育抓起。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以人为本,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关注每一个儿童的生命成长和个性发展,树立了正确的儿童观,塑造了新型的教材观,真正为儿童的道德教育开创出了新范式。  儿童道德教育,一直以来是中国中小学教育的难点。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新要求,要求新时期的儿童道德教育,要致力于将儿童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法治精神、健全人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