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宗启世先生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jiangdq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又来找我了。他总是轻轻地敲我办公室的门,轻轻地走进来。一进来就抱歉地笑着,说,我又来烦扰你了。
  我看见他来,赶快站起来去迎接。让他坐。他却只在沙发上轻轻地坐下,并不是深坐的样子。口里念叨着:“几句话,几句话,扰烦你,你忙,你忙。”他真是太客气,倒让我很不自在。
  我给他敬烟,他不抽。也没有什么好招待他的,便给他倒了一杯白开水。而他常常是忙忙地和我说话和说事,简明扼要,说完了,水还热着,他就走了。
  他叫启世。我称他为先生,这完全是我发自内心对他的尊重!而且他是以教师行世,又从教师的岗位上退休,也应该是名副其实。
  他说,我们是同宗。我们都是明朝初年从洪洞县大槐树下搬迁的刘氏后裔。先祖兄弟三人,我们同是老三刘普兴的衍出,据家谱记载,已经到了二十几代。他的祖上很早就从我们村搬到了邻村。
  我和启世先生素无交往,打起了交道也是近二三年的事,我们是同乡,原先就认识,他是一个教员,早几年就病退了。他大我十好几岁,应该说不是一代人。我们虽是同宗,但又不是本村本家,无法去排辈份。平时偶见只是相互道好,现在关系深了,成了忘年之交。可是他对我老是挺客气。这就让我觉得他这个人很有修养,但却有点古板。
  他第一次来找我,那是前年。他带了几首旧体诗,掏出来,纸已经揉得很皱巴了。他说向我请教,有几个字词总是拿捏不准,不知写的像不像个东西。他说,他知道我很钻研文学写作,很有名气。我哪儿敢啊!我搞了二十多年的新闻工作,平时是爱写写划划,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诗文。但我很知道自己的这点功底和水平。我哪能是在别人面前称能的!但拗不过他的真诚,我们还是“商榷”了一回。他向我要了一些报刊杂志的地址。我也很鼓励了他一番,他说,我能行?我说,行,应该试试,谁都是从开始走路的。他说,退休了,在家没事干,聊以自慰吧。
  他每隔一段时间就来找我一回,或讨论诗文写作,或叙说读书体会。接触多了,交情渐深,但每次他来找我都来去匆匆。他怕耽误了我的工作。他很尊重我。甚至叫我老刘,被我止住。和我交谈,总是请教的口吻,谈他的人生感悟,又是征询的口吻,说到当今的社会,看法挺天真。我们一起说话,他恋恋不舍的样子,说着说着,他就站起来要走。他说,“你忙,不能耽搁你了。”我说再坐会儿,他就又坐下。如此几次,他终于起身走了。再来,还是这样,看得出,他是渴望交流的。我们谈读书、论人生、说感悟,很投机,话是越来越多。
  我觉得他很单纯,单纯的就像孩子,单纯到没有一点私心杂念。人们说,人老了就变得单纯了。可是他并不多么老,他今年才60虚岁,也有复杂的人生经历。上世纪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曾因“反革命集团嫌疑”入狱两年,虽然后来平反了,但不能不给身心留下创伤;他为了供两个儿子念大学,贫穷到以教师的身份开起了小卖部;几年前他曾患脑梗塞,又做了肾上腺瘤手术。他备尝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和世态炎凉,可不知怎的就对过往的事和未来的事看得很淡了。看淡了也就单纯了,单纯到对现在的世事有点不知深浅和漠不关心,单纯到对今后的事情有点顺其自然和不求不争。这是一种多好的心态啊!
  他现在处事很沉静。或许是他现在接触工作和社会少了,远离了凡尘,也就能够沉静住自己了,这也需要很强的自制能力。可一个能沉静住自己的人,也是需要有所交流的。人有相对的孤独自己,沒有绝对的孤独自己。一个人爱做一种事,或者在做一种事情,都需要表达,需要宣泄,需要交流。这是做人的欲望,也可说是人性的使然,人总是想表现自己让别人知道,世上决没有孤芳自赏者。所以他找我是想和我交流,他说和我能说到一起。我是被他的客气,他的谦虚,他的单纯,他的对别人的尊重,他的能把身心放开和能够沉静自己深深地感动,这难道不是一种做人的良好修养和崇高美德吗?!
  有一次他又来找我,他说他皈依了佛门。县城有一座昊天寺,在火山口上,建于北魏,毁于文革,现在又进行了重建。他说,昊天寺的主持慈园法师给他授名“悲世”,他自取法号为“净休”“务本”。他说,退休了,身体又不好,和别人又交往不来。想清静也得为自己寻一个处所,找一点做项。皈依佛门,不是看破了红尘,红尘是不容易看破的,只是想远离红尘。一则诵诵经,算是学习,二则爬爬山,锻练身体。他说,对于任何宗教,都要智信,不可迷信。皈依佛教不能拘于形式。他说,“方寸有净土,随缘居家可修行;身边见苦人,就地施恩也慈悲。”他说,“做人要持正,心正,行正,做正色人,说正色话,做正色事。”他对人生的感悟是多么深刻啊!
  他还为自己的居室命名为“无为居”。大约有半年的天气吧,他没有来找我,我正想他,他就来了。还是那样谦恭的态度,一如文章开头所表述。他见我正忙,给我放下一沓册子就走。边走边说:“你看看,这是我新写的一些随感,还有些家事年谱,你给看看,寻寻毛病,指正指正。”这是一本打印的册子,名《秋叶集》。从自序和年谱中看到,这段时间他回乡山居养病。期间,在他的“无为居”整理编印了原前写的《木头人的话》《木头人随笔》,并新写了这册《秋叶集》。他在自序中说:“闲下来了,回头看自己,平心观世事,时有感悟,随有随记;一则一段,内容较杂,编成册子,让人传阅,留给子孙,权当遗产。”这真是一种精神,让我很感佩。
  《秋叶集》可以说是他的人生总结,但不是全景式的。这个册子以年谱记叙了他人生中的一些大事,以散句,联语,顺口溜的形式记录了他对人生的感悟。还编了一些家族的传记和记事,约摸是四万字左右。从人生的感悟中看出,他读了很多书,对人生的道理很通达。他总结人生,写出感悟,是在潜心地做点事情,虽然很自我,但他很充实。从他自己的年谱中看出,他这一生很平淡。师范毕业步入社会,一直以教书为业,当过小学、初中校长,高中副校长,享有中级职称。最大的壮举是带队红卫兵徒步十一天去北京串联,最值得骄傲的是桃李满天下。可以说截止目前他平庸而平凡。现在他又很闲适,可他自我快乐着。我就想,一个人的一生中不管为国还是为家,能够轰轰烈烈地去做些事的机会和时候很少。在芸芸众生中,闲适的人生也是一种人生,只要没有非分之想,知足长乐,平静做事,散淡一切,未必不是幸福的享受。谁都有闲适的时候,闲适的时候多想想自己,为自己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工作和社会上的事往往由不得自己,但闲适下来就应该放松自己,善待自己,给自己找点有意义的事情做,以不愧对人生。用他感悟的话说:“私事的集合就是公事,离开私事给谁办公?”人生经验的积累传给后人,未必不善莫大矣!
  启世先生现在是个闲适的人,我们已成为忘年之交,我喜欢和这样的人交往。当他又来找我时,我说,你的《秋叶集》真好,送我吧。他欣然应允,并在扉页上写下了题款:
  “拙作赠同宗富宏君,以交流思想,并作纪念。
  选自《山西日报》
其他文献
黄花主题公园位于云州区西坪镇唐家堡村,是云州区打造的“忘忧大道”中一处集黄花观赏、采摘旅游、亲近自然,感受农村生态美的乡村旅游景点。  小暑过后,又是一年黄花黄。我与家人驱车前往黄花公园,去观赏万亩黄花盛开的独特美景。连日来的雨水,将云州大地洗濯得郁郁葱葱,青碧喜人。挺立在原野上的黄花愈发娇艳可爱。  车行至绿叶和金色黄花造型搭建的“忘忧大道” 创意彩门前,就开启了我们的忘忧之旅。忘忧大道西起云州
期刊
前段时间,《觉醒年代》火了。  随之上了热搜的,是安徽的一条小路,叫延乔路。  路的名字,是来自陈延年、陈乔年。在延乔路的旁边,是集贤路,集贤二字源自集贤关,那里是他们父亲陈独秀的长眠之地。  神奇的是,这两条没有交集的路,最终都通向了一个叫繁华大道的地方。  而更神奇的是,因为剧里说陈乔年爱吃炒花生,陈延年爱吃炒糊的南瓜子,在摆满鲜花的路牌下,有人真就给他们带了一把南瓜子和炒花生。  越想这事就
期刊
坐在窗前,看着外面正齐刷刷下着的雨,才猛然间意识到,这已是秋天了。感觉今年的夏天似乎短了些,没怎么觉得就过去了。一场秋雨一场寒,从窗外透进来的秋风,多少让人感觉到有些冷。秋天的天气,毕竟是凉了。  在乡村,这样看雨的情形有过多少次,已经记不清了,即使记忆里有,而且很多,但也都变得模糊起来,觉得情形太相似,去年有过,前年有过,上学念书的时候好像也有过……一场又一场的秋雨中,熟了一茬又一茬的庄稼,也成
期刊
在梦中,常会有一抹黑色或蓝色从眼前飘过,我便在梦中追啊追,忽的一下便醒来了,此时泪水已湿了枕。在我的心里,那抹黑,那抹蓝,都是带有故事的。且那故事的时间很悠远,情感很深沉;化成泪水,竟是那般的苦涩。  那抹黑就是我的外公,除了夏天穿着白色的,用棉布缝制的短褂外,一年四季永远都是一身黑色。外公身材魁梧,且是村里的能人。他不仅是个好的车把式,还是个好的庄稼汉。春天赶大车,除了给地里送肥,就是赶着大车到
期刊
秋天总是在夏天不经意时,悄悄入侵了夏的世界,把它无所不在、一统天下的绿色一点点消解,然后就在这绿得最最深浓的地方,呈现出秋天最具标志性的色彩——金黄。  秋的到来从来都无声无息,它最初只是叫这小小的不起眼的一片叶儿变黄。  谁能想到这一叶金黄,渐渐会在天地之间变成一片浩荡。  人最不能抵抗的是两件事:一是大自然的四季,一是生爱死。前者属于天地,后者则是生命的本身。不管你怎样惜春或挽秋,也不管你如何
期刊
忻东旺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小村庄。在相对闭塞的环境里,出大力流大汗踏踏实实务农似乎是唯一的选择,而忻东旺在年少时似乎就不认为面朝黄土背朝天会是自己的宿命,心灵手巧的他自学绘画并逐渐成为一名民间画匠。凭着不懈的追求,1986年,忻东旺考入山西晋中师专艺术系,开始步入艺术正途;1988年,分配到大同雁北幼师任教;1990年调入山西师范大学艺术系任教;1993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修;1999年调入天津美术
期刊
曾几何时,“追星”一词成了热词,一时间,堪比今日网络上遍布的游戏或是视频。想当年,一些年轻人把歌星当成偶像,把歌星的照片挂满卧室。甚至整出了为了追星不惜生命的“笑话”。一段时期,《狼爱上了羊》《老鼠爱大米》等毫无激励作用的“靡靡之音”,竟在大街小巷响彻不已。  这种媚俗的大众文化,不仅仅侵害的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在“毒害”着堪当中华民族重任的国之栋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有自己的人生
期刊
云冈舞,作为云冈石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走过了从照搬石窟造像到与时代同呼吸的艰辛历程,为“云冈舞”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2020年6月18日云冈舞创作研究中心的成立,“云冈舞”学科建设正式启动,从整体规划、创作实践、理论研究等不同层面稳固推进,不仅是每个云冈舞研究者、创作者、实践者的使命,更对建设“云冈学”、推动文旅融合、建设文化强市等具有重要意义。  倡导引领  从整体规划中推进  “
期刊
大同,因其所处蒙古高原南端和黄土高原东北边缘以及北半球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上的特殊地理位置,自然成为北纬38度-北纬43度范围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摩擦的拉锯地带,成为中原汉民族所建王朝的边防和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重要关口,同时也成为民族交流融合的平台和纽带。   “大同”寓意“大融合”  从地缘学上讲,大同地区是历史上中原汉民族与草原民族争战拉锯之地,因而也是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共生共存
期刊
雁门关外,长城脚下的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北梁上,76岁的张连印穿着迷彩服,肩扛一把铁锹,忙碌地奔走在树木之间。  给樟子松的树坑里一锹锹铲上土,用脚压实了,再浇上水,一遍又一遍。他正在与春天“赛跑”——把苗木基地里的树苗都移栽到荒地上。  这个干活娴熟的农民,早已看不出曾经是河北省军区的副司令员,一名共和国少将。  2003年,张连印退休,向军旗敬了最后一个礼后,他就思索自己还能干些什么。  他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