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渗透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mprinthe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是指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本身的目标与教学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经常有朋友问我:“李老师,教中学历史是不是给学生讲讲历史故事,让学生背诵过去的历史知识就行了?”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历史教师都曾遇到过,而且我更相信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去纠正这种片面的看法。我自己是这样回答的:“学习历史不仅仅要去了解、记忆和储备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学会做人、做事,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习历史不仅仅是做学问的需要,更是做人与成才的需要。”不过在纠正这种片面看法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去认真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新形势下,历史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2003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这两段话明确告诉我们,对中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新课程改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就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现状来看远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从历史课堂上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死知识和做题技巧,很难获得情感的愉悦和价值观上的熏陶,以致于一些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说“我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因此,如何有意识的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贯穿于历史教学过程中,真切实在地帮助学生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是每一位历史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做法
  (一)延伸拓展,在教学内容中渗透
  中学历史教材中可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例子不胜枚举,“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历史教师应结合教学任务精选其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适当对其延伸拓展。例如在中国古代思想演变这一专题知识中,有许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论及其行为就深刻包含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因素。本人喜欢将孟子的一些观点加以延伸拓展,引导学生去理解感悟做人的道理。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孟子的这些观点学生都知道,也能背下来,但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去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呢?很显然,光靠教师空洞的讲和学生简单的背是不行的,应该补充一些具体的事例,并适当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对比、理解和感悟。为此我补充了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与蜀国后主刘禅“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进行类比拓展。同样的历史境遇,同样的国君,却以不同的人格、不同的志向上演了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两种不同结局。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理想的实现,是需要有坚定不渝的志向、锲而不舍的决心和坚忍不拔的品格才能达到,反之,一辈子只能是怨天尤人、碌碌无为。
  (二)创设情境,在教学环节中渗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缓慢融合的过程,其效果往往是隐性的。根据构建主义认知理论,要实现一种情感认知,最佳的途径就是将教学过程构建成师生共建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所以,以情感为纽带,创设情境,进行情景教学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关键。
  历史学科作为综合性的人文学科,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中学历史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些资源,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历史情境,营造浓郁的教育氛围。创设情境的形式和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例如,展现生活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像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想象进入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网络整合情境等。一般较多使用的是图画再现、音像渲染、表演体会等方式。例如讲述红军长征时一首《七律·长征》的吟唱,让人感受革命的大无畏精神;讲述文艺复兴时一幅《蒙娜丽莎》的赏鉴,让人感受人性之美;讲述巴黎公社时一曲《国际歌》的播放,让人感受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讲述甲午中日战争时一部《甲午风云》的放映,让人体会到战争的惨烈、悲壮,感悟非攻、和平的珍贵,哀叹优胜劣汰的危机等。
  (三)言传身教,在教师形象中渗透
  历史教学中情感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的共同行为,但关键的一方是教师。“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名言充分说明良好的师德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必须具备自我情感意识,处于情感状态。要让学生动情,教师自己必须先动情,动情于自己的职业,动情于教材,动情于言表,动情于学生。如果教师自身缺乏情感意识,以旁观者的身份讲授历史,必然游离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外,使教学变得枯燥无味,难以拨动学生的心弦。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教师的言行举止、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导于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学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规范要求: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规范板书——字迹工整,格式正确;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职业特点,精神饱满;规范行为——举止大方,积极向上,行为得体,关爱学生;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讲台黑板洁净。这些对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会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茨威格在《明天该怎样编写历史》一文中充满期待地说到:“明天的历史必须用精神编写,写成人类进步的历史,推动我们自己前进。”我们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当尽其所能,充分发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功能,让情感教育在历史课堂中绽放光彩。
  责任编辑 潘孟良
其他文献
听力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技能,如何有针对性、有实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便成了英语教学中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激发兴趣,促使学生重视听力训练  1. 运用名人故事。名人故事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用他们学英语的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家熟悉的乒乓球名将邓亚萍,退役前仅认得A、B、C三个字母。1997年,她作为奥委会委员参加会议,要在会上发言,短短几句英语,她却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机械模仿背
近日,2011年度全国水运交通优秀勘察奖和水运交通优秀设计奖揭晓。共有17项工程获优秀设计奖,其中一等奖6项;共有11项工程获优秀勘察奖,其中一等奖2项。
一、试验目的通过开展田间肥料对比试验,验证百地康配方肥与天海有机肥在红枣上的施用效果。二、试验区概况试验区选在麦盖提县克孜勒阿瓦提乡3村3组果园。该区红枣树均为嫁接
我校生物科组,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反复实践中,总结出了选择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五条标准。指导老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恰当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对真正实现合作学习至关重要。  一、选择有合作价值的内容  在初中生物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多教师陷入了仅仅寻找知识的误区,而淡化了学生在合作、交往过程中情感体验和能力发展。教学中只要是重点、难点,不考虑是否有合作的价值,一律交由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例如:在
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时代背景,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解决突出问题,理直气壮地把唯物史观贯彻到底和到位,加速推进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向体系创新方向发展,统筹把
近日,福建省泉州市入选第三批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据悉,未来两年泉州预计投入7000万元用于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力争到2013年6月,泉州市可
数学建模题是数学建模的载体.数学建模的对象有许多是数学知识应用题,但数学建模题所涵盖的范围要大得多。
棉叶螨是滴灌棉田主要虫害之一,在博乐地区主要有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2种,1年繁殖9~11代,在田边地头的枯枝落叶、杂草根际及棉田土层、土缝中越冬。完成一个世代需经过
高效课堂教学表现为:课堂上教师能自由驾驭课堂,收放自如;学生能充分地投入课堂,能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和谐课堂教学。因此,我们倡导自主、探究的合作方式,并不是全盘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依然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放”,要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处理,真正地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一、以“抓常规”为基准,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无论什么
小学语文命题考试作为发展性评价的一部分,是检查学生拼音、字、词以及课内知识、阅读、写作的重要手段之一。长期以来,纸笔考试一直是作为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但传统的语文命题题型僵化,内容陈旧、机械、刻板、单一、支离破碎,并大多只着眼于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考试命题应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