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角下的高三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历史复习课与新授课不同,一方面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及具有较好的理解分析与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上述能力仍未达到高考的要求。因此,复习课既要顾及学情,也要对接高考。教师可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利用布卢姆目标分类学对2018年全国一卷考题(以下简称“2018年高考题”)考查学生能力维度的情况进行分析,在学习者已经具备的认知结构基础之上,利用一定的情境,采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活动;并进一步制造认知冲突,打破学生认知平衡,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知识结构当中。最后,教师在授课中利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表”(以下简称“水平划分表”)对课堂行为效果进行考量,逐步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及提升能力,落实“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史料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进行有效的复习备考。
  本文以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的第26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为例,谈谈教师如何在高三复习课中运用建构主义视角,用案例组织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预期效果,最终彰显历史学科的价值。
  一、自主学习,构建图式,落实核心素养
  笔者以布卢姆目标分类表为指导,对2018年高考选择题进行分析,发现第27题“明朝朝贡”、第31题“一五计划”以及第35题“第三世界的发展”均考查学科进行系统组织时“以相对较低的抽象水平出现”[1]的基本元素的事实性知识的知识维度。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复习课前,笔者下发导学案,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精读,并完成以下表格。
  学生在精读教材的过程中,尝试区分教材中的史料与观点,判断史料的形式,阅读史料并归纳得出结论,增强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同时,学生对史料进行辨析,发现教材的不足,如表格“跨国公司和国家的经济实力比较(1992年统计)”[2]没有标明资料来源,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维。通过此环节,学生达到“水平划分表”要求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水平一“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3]
  2018年高考选择题也对学生“较为复杂的和有组织的知识形式”[4]的概念性知识的知识维度及理解的认知维度进行多次考查,如第25题考查“藩镇对唐朝统治的影响”。因此,笔者引导学生构建本课思维导图,加强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要求如下:
  理顺因果,构建“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思维导图
  學生对事实性知识进行整理,构建思维导图,“将信息从一种表征转化为另一种表征”,[5]使得知识之间相互联结与关联,加强对“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概念性知识的掌握,初步达到课标“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考纲的要求。
  由于此前学生已经完成“新航路开辟”、“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等近代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复习,故学生构建本课图式后,着手绘制经济全球化发展历程的时间轴,要求如下:
  运用知识,绘制“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发展历程”时间轴
  通过上述环节,学生进一步提高对“世界市场发展历程”概念性知识的整体掌握程度与理解水平。最终,学生达到“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的课标要求,同时达到“时空观念”核心素养水平三“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6]
  二、案例教学,制造冲突,提升核心素养
  2018年高考历史选择题,多次考查了学生对“‘知如何’做‘事’”[7]的程序性知识的掌握程度。此外,第42题引导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梗概,寻找当中的历史情节,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当中的历史现象。该题目深入地考查学生的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以及程序性知识等知识维度,并考查学生分析和评价两个认知维度。
  教科书在本课的第二子目“问题与展望”中,提及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得益,发展中国家则利益受损,并出现了反全球化浪潮;但忽略了发达国家也存在利益受损和反全球化浪潮的现象。
  因此,笔者以考题为方向,整编《特朗普先生的美国优先政策》案例,呈现发达国家“反全球化浪潮”的现象,弥补教材缺陷,打破学生的知识体系平衡,促进认知进一步发展。同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案例进行分析与研讨,运用程序性知识解决问题,将新知识点同化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达到认知平衡。最终,学生将更全面地理解经济全球化影响,达到“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的课标要求;同时提升“史料实证”素养,由水平一达到水平三“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8]
  特朗普先生的美国优先政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但时至今日,特朗普针对全球化的问题则有着不同的看法,提出了“美国优先”的政策,引起了大讨论。
  以下为特朗普就职演说节选(观察者网独家翻译):
  长久以来,华盛顿的一小群人攫取了利益果实,代价却要由人民来承受。华盛顿欣欣向荣,人民却没有分享到财富……工作机会却越来越少,无数工厂关门。……在内城区,母亲和孩子正陷于贫困之中,生锈的工厂像墓碑一样布满我们国家的土地,教育系统充斥着黑暗的权钱交易,我们年轻又俊俏的学生们因此被剥夺了本该习得的知识。犯罪团体和毒品夺走了许多生命,阻碍了我们国家未开发潜力的释放……几十年来,我们以美国工业的衰落为代价,为别国的工业输送营养,为别国军队施以援助,但对我国军力的耗损视而不见。我们曾经致力于保卫其他国家的领地,却忽略了我们自己的领土。我们曾经将成千上万亿美元转移到海外,我们自己的基础设施却年久失修、长年荒废……我们帮助其他人走上了富裕之路,我们自己的财富、力量和自信却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上……从今天开始,只有美国第一……他们生产了本属于我们的商品,偷走了本来要投资在我们国土上的公司,毁掉了我们的工作机会……只有保护,才能有真正的富强……在我们辽阔伟大的国土上,我们要建立新的道路、高速公路、桥梁、机场、隧道和铁路,人民不再依靠福利,而是回到工作岗位,依靠美国人的双手,美国人的劳动,重建我们的国家……我们会同世界其他国家和睦修好。但是基于以下共识:所有国家都有权以自己的利益为先。我们不寻求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于人,更期望它能自己发光发亮成为榜样。所有愿意效仿我们的人都能感受到这种光亮。   但是,美国国会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鲍勃·科克尔则有不同看法 :
  他说:“其实一些表达甚至让美国人和自己的国家相隔离,让人退却。我不认为今天的美国是‘独行’,我们可能损害了多年来在海外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需要花一些时间来重建。不知道周五会发生什么(特朗普当地时间周五将在达沃斯发言),希望能够是一个好的开始,来建立相互间的理解。”同时科克尔表示,希望特朗普在发言中,能够对美国在世界的角色作出积极表态,并对“美国优先”作出一个更好的解释,让它看起来不像外界所担忧的那样。“希望能向世界说明,‘美国优先’不是‘美国独行’,我们不仅仅是关心美国自己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意识到美国在世界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整編自《“美国优先”引担忧 各国纷纷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阅读案例,完成表格
  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精读案例,完成上述表格。
  接着,笔者模仿考题,引导学生结合案例,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以全球化为主题,撰写一封致特朗普先生的信,论述观点。此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强化高考题型的训练,提升书面表达能力,落实程序性知识的知识维度与“依据标准做出判断”[9]评价的认知维度,达到“唯物史观”素养水平三“能够将唯物史观用于历史学习、探究中,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10]以及达到“历史解释”素养水平二“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11]
  三、教师引导,层层设疑,强化核心素养
  课堂的最后部分,笔者引导学生理解案例中的美国优先政策的实质是维护美国利益。接着,笔者提出开放性题目“面对相同的情况,为何特朗普和参议院有不同的看法”,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回答之后,笔者展示阎学通教授《不安的和平时代》的文章,提出自己的观点“两者虽然采取不同做法,但只是暂时的,最终取决于哪种做法能够更好地维护美国利益”,再次强化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至此,学生进一步理解案例中特朗普与参议院的立场与不同做法,强化“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由水平二达到水平三“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12]
  最后,笔者引导学生理解特朗普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但不能赞同其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而损害其他国家利益的做法。此外,未来世界的经济是一个重塑全球经济秩序、规则与艰难博弈的过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世界各国应该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共同解决世界难题。借此,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促进学生以人文情怀关注现实生活,达到“家国情怀”素养水平三“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发展的进步历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3]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在课程标准和考纲的依托下,需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尝试运用建构主义对复习课进行指导,并利用布卢姆目标分类表对考题进行分析,精确指导课堂设计,采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表”对课堂行为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从构建图式到打破平衡再到主动内化知识,逐步落实五大核心素养,提升学生能力,适应高考的要求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注释】
  [1][4][5][7][9]安德森等编著,皮连生等译:《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1、44、63、47、72页。
  [2] 曹大为,赵世瑜主编:《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116页。
  [3][6][8][10][11][12][1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71、70、71、70、71、71、72页。
其他文献
议论文要做到议论精辟是一大难点,也是阅卷老师在批阅议论文时最为关注的内容。所谓精辟,是说见解、主张或看法深刻透彻。考场议论文,能不能精准地理解观点,或独特、富有预见性地分析理解周遭事物与现象,就显得特别重要。精辟议论考查的是考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识见能力,而很多考生恰恰不注意这一点,或者缺乏必要的议论艺术,导致议论文的写作貌合神离、流于现象的罗列,或者思维混乱、强拉硬扯,致使事与理严重分
“九寨归来不看水”,是对九寨沟景色真实的诠释。在这里,可以看到泉、瀑、河、灘,美不胜收。  天空、森林像装在了湖里一样,颜色丰富、多变,浓郁得好似油画中的调色一般,身处其中就仿佛到了梦境。人入画中游客观景拍照  编辑:郭梁 美编:陈荔
2015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高考命题要贯彻落实“一点四面”要求,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突出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能力”的理解和践行。鉴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将“一点四面”要求融入高中历史教学,探索“一点四面”思想有效渗透高中历史教学的途径、方法和策略,不但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能够渗透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本文尝试以中学历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知识已愈来愈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时代急需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来培养。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得好:“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1]根据“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教学体会,笔者认为在追求素养教育的今天,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大有必要。以下就本课教学的创新教育体会抛砖引玉,企盼专家、学者和同仁指导。  
在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核心素养研究已成为“显学”。依据最新研制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態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新课标对家国情怀的解释主要是对国家、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对这个解释说明,一线老师们有两个疑问:一是家国情怀在中国史
“因果联系”是议论文着重体现的语意关系。论点要站得住脚,论证要合乎逻辑,论据要丰赡饱满,都取决于“揭示原因”艺术的巧妙运用。而“揭示事物产生的原因”往往可以使议论文走出流于“平面说理,泛泛而谈”的怪圈,走上深刻概述、透辟分析、深入说理、深层立论的轨道,从而凸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行文脉络。  “揭示原因”的文字可以出现在文章的任意位置。开头,概述事例,分析说理,结尾等部分都可以缘意而行。
一、课标与教科书的变化  1.课程标准——高屋建瓴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在前言部分明确提出本次课改的两大变化是:“1.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整合……2.更新了教学内容。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
今年1月,在深圳经商21年的李顺起回到广东茂名市家乡博郡村正式走马上任。随后,他以“一刻不耽搁”的干事状态,带领村干部开展走访调研、谋划重点项目建设、制定《博郡村村民公约》、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短短几个月,博郡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对未来信心百倍。他说:“我要把深圳敢为人先的想法带到家乡搞活经济,为家乡多做些实事。”  在茂名市,类似李顺起这样新任村(社区)“两委”干部迅速进入“实干状
第Ⅰ卷(选择题共76分)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2008年12月8日到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必须把_______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_______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_______和_______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
古希腊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与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但是在实际生活的运用中,古希腊人更胜一筹。“中庸之道”不仅渗透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发挥了重要的政治价值,成就了古希腊辉煌的民主文明。  一、古希腊文明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在古希腊被称为“中道”,就是 “适度”、“适中”的意思。“中道”思想在古希腊由来已久。古希腊著名的德尔菲神庙的石碑上,刻着这样两句话:“认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