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错一次

来源 :莫愁·天下男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1525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和很多朋友的聊天中,他们都提到了自己很焦虑,焦虑到凌晨三点还在修改第二天演讲的PPT;焦虑到精心策划了两年的项目从没有实施过一步;焦虑到他必须花费半年时间分析完所有品牌的手机,才满怀忐忑地买下性价比最高的那一部,然后马上又后悔……
  我总结起来,几乎所有焦虑都出自一个根源,那就是——绝不允许自己出半点差错。在这个固执地捍卫完美背后,似乎总是藏着一颗惊魂不定、不堪一击的心。
  尽管大多数抱怨自己焦虑的人看起来痛苦、自怜,甚至自恨,但我想说,其实他们是太自大,因为想一步登天,因为认为自己就应该是个完美的神,然而戏剧性的是,如此地追求完美,竟变成了一件最不完美的事。
  社会心理学家沙龙·施瓦兹和同事在研究中发现两种价值观截然不同的人:一种人倾向于穷尽所有可能的选项,只为从中挑选出唯一的最好的选择,他将这类人命名为“最佳选择者”;而另一种人只是找到差不多好的那个选择就满足了,他们叫做“知足者”。
  最佳选择者要花较长的时间去选择,而且做出来的选择看起来要比那些知足者好得多,然而他们反而会对自己的选择不甚满意。
  更要命的是,与知足者相比,最佳选择者过得更不幸福,心态更悲观、自卑,生活满意度更低,并且更容易抑郁、后悔和自责。
  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家艾伦·兰格曾做过一项研究,探索对出错的开放态度如何影响公众演讲焦虑,实验将参与者随机分成三组,让他们做演讲。A组参与者被告知“出错是不好的”(完美主义);B组参与者被告知“出错是难免的”(自我原谅);而C组参与者被告知“请在演讲中出一个错误,而且还可以出更多意外错误”(好奇开放)。
  结果,C组参与者在演讲中感到最舒服,最不焦虑,并且得到了观众的最高评分。之所以如此,正因为这组参与者已经把完美的自我抛在了脑后,只是专注地去表达,好奇地去探索这次经历所带来的可能性。
  这个试验很好地表明,出错并非是我们避之不及的丑事,一旦错误发生,我们也不是只能以自我安慰来应对,出错还可以是值得鼓励和庆祝的,它甚至能让人表现得更加出色。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有时出错还很可爱。有趣的是,越是有影响力的人,错起来越是有魅力。当他当众出纰漏或揭自己的短时,会戏剧性地被一种满满的正能量所包裹。
  那种现象看似荒谬,但早已被研究好奇的心理学家所看穿: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情愿花费多出十倍的高价去听最喜爱乐队的现场表演,也不愿意在家里听他们那些完美无瑕的CD录音的原因。往往即兴的不完美的表现,才会是最神奇最出彩的,因为它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在教育心理学中,专家们提出发展性思维和固定性思维的区别,他们发现,仅仅是分别表扬学生“聪明”(固定性思维)和“努力”(发展性思维),就可以让本来学习成绩相同的学生在随后的学习中产生差异。
  被表扬“聪明”的孩子成绩下降了20%,而被表扬“努力”的孩子成绩提升了30%。因为那些“聪明”的孩子学到的是把出错灾难化,而那些“努力”的孩子学到的则是要从错误中进步。
  而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场景中,如果你正在焦头烂额地准备一场绝不能失败的演讲,或者在永无止境地拖延实施一项已策划了两年的项目,又或是还在纠结抓狂最好的那款手机会不会是下一款,我的建议是先停下来,做一个深呼吸,放下对自己严苛的评判。然后,去规定自己在这件事情上出个错吧!
  最糟糕的情况,不是出了错,而是居然没有出错的勇气。像完美地完成一個任务一样,去完成这次出错,同时带着孩子一般的好奇心,去观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出现?结果如何?你学到了什么?
  事实上,正如没有人会在乎桌子的背面是否被擦得很干净一样,也不会有人真的记得你出错的时候有多丢脸。
其他文献
欣赏,是一种情怀,一种修养,一种博大的胸襟。  情操高尚者胸襟宽广,虚怀若谷,善于欣赏他人“择其善而从之”,在无声中吸取养分,哺弥自己,健全心智。而心胸狭隘者,好孤芳自赏,视他人优势为忌,夜郎自大或目中无人,无形中禁锢了自己,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为自己的发展无形中设置了障碍,难展志向抱负,难成大器立大业。可见,只有学会欣赏,才可以更好地为人做事,更有作为地舞蹈人生,让生命活出精彩。  “三人行,必有
期刊
有一种人,只要竖起耳朵等待一个“但是”这样的转折就好,因为无论他前面说了什么都不关键,只有“但是”后面才是他要表达的重点。  “我想辞职,但是我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那你就先在这好好干吧,有好机会再跳槽。”“我也想继续在这干,但是工资低啊。”  “我想追求我以前的同学,但是怕追不上连朋友都做不成。”“有道理,那你就接触一段时间再决定。”“是这么个道理,但是好像现在追她的人很多,被别人捷足先登了怎
期刊
过户海景房,为圆生子梦  张蕊和苏雅晴同龄,两人从小到大在一起学习、玩耍,感情特别深厚。2006年,苏雅晴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河北大城县,进入一家电信公司上班。张蕊大学毕业后则进入河北廊坊市一家保险公司就职,收入比苏雅晴高很多。两年后,在张蕊的介绍下,苏雅晴辞掉工作进入张蕊所在的保险公司上班。  在朋友聚会上,苏雅晴和在装饰公司工作的赵江恋爱了。没过多久,张蕊和客户肖磊擦出爱情火花。肖磊比张蕊大五岁
期刊
几千年前,先贤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几千年后,白岩松感叹:“中国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教育。”  传统上,虽然认为生死都是人生大事,但谈论死亡不仅徒劳无益,而且令人不悦,所以我们在世俗生活中有意识地将其隐蔽化、边缘化。行船的人避讳说“翻、沉”等字眼;在医院忌讳说“死”;即便人已经死去,也会讳称去世、仙逝、辞世……以此种种回避,来隐藏我们对死亡的焦虑与恐惧。  在实际生活中,也很少有人愿意谈
期刊
父亲患上脑癌  张嘉心是独生女,当货车司机的父亲张文茹给了她最宠溺的爱。在父爱的呵护下,张嘉心个性阳光,无拘无束。参加工作几年后,张嘉心为父母买了一套新房。女儿孝顺有出息,张文茹开心且欣慰。  2015年2月的一天,53岁的张文茹突然发现视力下降得厉害,更令他吃惊的是,大脑经常出现间歇性失忆,竟然找不到回家的路,只好给老伴打电话求助。回到家后,夫妻俩互相取笑一番,张文茹怕女儿担心,特意嘱咐老伴别告
期刊
一直想买双高筒雨鞋,下雨天穿着雨鞋无所顾忌地蹚水过马路。每次下雨,都会这么想,可这么多年一直未能如愿。在北京生活,下雨的日子比老家千岛湖小山村少得多,而穿着高筒雨鞋去单位上班又似乎不合时宜,但每每在街上看到别人穿雨鞋干活,总会不自觉地驻足。  高筒雨鞋,是老家安川生活带给我的情结。安川是典型的江南小山村,每年雨水不断,尤其从二三月份开始到夏天,下雨是常事。初中毕业回家务农那会,遇到下雨天到地里或田
期刊
《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播出之后,许多人对“晚会专业户”董卿大呼“真女神来了”,甚至有人说她:“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大众都大赞她有才华,董卿却笑言“我的才华是我爸逼出来的”,这是一句笑谈,也是董卿对父亲多年来虎性教育的理解与释怀。“我爸的‘虎’,严厉只是表面,孩子成长的路上需要教导,也需要陪伴,更需要父母
期刊
她其实并不算美,但是肌肤胜雪,俗话说一白遮三丑。26岁那年嫁給一名普通工人后,他视她如公主。她是个本科生,他只有高中学历。第二年她又生下儿子,更是被他捧在掌心。家里就是油瓶倒了都不用她扶,平时一有空就和姐妹们打打麻将,逛逛商场。日子仿佛如清澈见底的湖水,可以一眼望得见未来。她很满足于现在的安好。  直到有一天,初恋找到她。初恋辞职后创业,生意越做越大,西装革履、踌躇满志的一副成功人士模样。他开着名
期刊
女人可以为了一个男人翻脸?当然。  有些翻脸幼稚、可笑又可爱,在青春期时,我们以为感情是“比高下”就可分胜负的。我念中学时最兴奋的事,是两学姐约在某处一决高下,只为了决定校草到底该归属谁,打到两个人都挂彩,进了训导处,但她们却未曾考虑过,其实校草从来不曾想在她们两个之中挑一个。  幼稚的事不只是会在年轻、荷尔蒙旺盛的时候才会发生。不少妻子尽管婚姻稳固,还是耿耿于怀于丈夫的“倒数第二个女朋友”或初恋
期刊
小安拿着吸尘器满办公室嗡嗡嗡地吸尘,马瑞问我:“你们公司员工轮流做卫生?”我没听懂:“什么轮流做卫生?”马瑞指指小安:“她不是你们公司的员工吗?”我噗哧一声笑出来:“什么呀,她是我们公司新来的小阿姨!”马瑞惊呆:“啊?她那么白领的样子,我以为她是Office Lady呢!”  马瑞是我们公司的业务伙伴,平日里来我们办公室不怎么留意人,小安才上班两天,就被马瑞吸进了法眼,我不由得也打量起小安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