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孔子的人才教育观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odfo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孔子作为中华教育先师和中华民族教育理论的奠基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人才教育理念。孔子以济化万民为己任,创立了以“仁”为纲的中华道德伦理体系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育理论体系,其中有关人才教育的观念,更是具有深邃的前瞻性和永久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孔子 人才 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人才”,通常指的是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的专业人物,《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人才”一词这样定义:“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在这个定义里,肯定了“人才”的知识性、技能性和创造性,并将其放置于“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范畴。以此观之,“人才”似乎是一个很现代的观念。其实不然,“人才”这个词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早有出现,并有多种解释:宋张滤撰《月令解》云:“乐正者,乐官之长,学者教育人才之地。”说明西周时期即提出了“人才教育”的理念。宋胡瑗撰《周易口译》云:“人才有大小,若才不甚大而加其烦任重职,则必有凶败之至。”说明在《周易》之中已提出了才能与所胜任的职责之间的关系。汉代王充在《论衡·累害》篇中有云:“人才高下,不能钧同。”明确地指出人有才能的高下之分,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之的观点。晋代的葛洪在《抱朴子·广譬》篇中有云:“人才无定珍,器用无常道。进趋者以适世为奇,役御者以合时为妙。”
   在诸多的人才理念之中,孔子作为中华教育先师,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华民族的人才教育理念。孔子一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聚徒讲学和整理古典文献上,共培养了多种多样的人才,孔子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以济化万民为己任,洞察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以其雄视百代的大智慧,创立了以“仁”为纲的中华道德伦理体系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育理论体系,其中有关人才教育的观念,更是具有深邃的前瞻性和永久的启迪意义。
   一 孔子对人才的重视
   春秋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型期,社会制度的变革带来了人文观念的巨大改革,春秋霸主们纷纷开始以“养士”的方式争夺人才,春秋士子首次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开始了“布衣取卿相”的政治冒险生涯,也首次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展现了“人才”的地位和“人才”的力量。正是在这个以知识的丰厚和思想的活跃而彰显个人能量的时代里,以孔子为代表的春秋启蒙者认识到了“人”的精神力量和人类自身主宰社会的重要意义,于是“人”的价值、尤其是“人才”的价值渐次显现,从而彻底地将夏商周三代的“天道”意识扭转为“人道”意识,开启了中华民族人才理念的源头。孔子认识到,在世间的万事万物之中,“人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得的,因此孔子提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的进步理念,宋蔡节撰《论语集说》解释此句云:“集曰,弘者廓而大之也。人心有觉,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这里所说的“道”,乃是指一种“天道”,而“天道”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在人类的精神力量主动运作之下,天地之变化尽被人类所洞察、所掌握、所规划,故人类改变了自然之道并使之扩展,“天道”才能“廓而大之”。在这里,孔子充分肯定的是人类的智慧,提倡的是“人定胜天”的“人道”哲学,这就是人才被发现和被重视的体现,也代表春秋时代的思想从蒙昧走向清醒的过程。
   在这种“人道”思想指导之下,孔子又进一步提出了人才治国的理念:“为政在人。”(《中庸·哀公问政》)孔子明确地提出治理国家需要真正的人才的看法,并且,孔子还认为管理国家只要有了专门人才,治理天下并不是难事:“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论语·泰伯》)此五人指的是禹、稷、契、皋陶、伯益。如果对这五人进行分析考证,就可以发现,这五人都是各方面的专业人才:禹是精通于地理知识的人才,所以舜用其治天下之大洪水,使大禹决九河定九州,重新规划华夏河山;后稷擅长于稼穑,舜用他教民稼穑,使五谷丰登,百姓得以温饱;契因在帮助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熟悉了各地的民情,所以被任命为掌管教化之官;皋陶原是东夷族首领,熟知刑律而成为舜的刑法官;伯益的特长是擅长于畜牧和狩猎,所以也被舜重用。由此可见,舜作为父系社会的联盟领袖,有了这五个通水利、稼穑、民情、刑律、畜牧的人才之后,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看来舜的盖世之功还得归功于这些专业人才的鼎力协助。
   基于这种对人才的认知,孔子对人才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他明白人才之难得的道理:“才难,不其然乎?”(《论语·泰伯》)《论语全解》注释云:“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所以在孔子的内心,“人才”是他最敬重的,故要“式负版者”(《论语·乡党》)。“式”乃车前横木,乘车者俯身时可凭之;“版”是国家的地图及人口的户籍,曰版图或户版;“负版者”就是需要表达敬意的人。版图与户版乃邦国之图籍,是国家权力与民众的象征,故孔子行路时见到背负着地图与户籍版图的人,就要用“俯身于横木”方式,以示“重民籍也”。
   二 孔子提出的人才标准
   既然人才如此重要,所以就要有识别人才的标准。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智者,必须具备的就是识别人才的能力:“(樊迟)问智,子曰:‘知人。’”(《论语·颜渊》)《论语注疏》云:“知人者,言知人贤才而举之。”这就是说,真正的智者,要善于识别贤才,并将其推举到适当的位置上。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孔子想要的呢?
   第一,人才要有良好的修养。良好的修养则表现在行为举止中规中矩,以中庸为修身标准。孔子与子游的一段对话见证了这一点:“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论语·雍也》)“行不由径”是指走路时从来都走大路;“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是指公私分开,行事光明磊落。澹台灭明所具有的这种品质,显然就是孔子认可的人才品质,所以后来澹台灭明也成为了孔子的学生。同时,人才还要有中庸的修养,以中庸和谐为处事准则,“不以中行而与之,必得狂涓乎。”(《论语·子路》)
   第二,人才要颖悟而有学识。在人才品德端正的前提之下,孔子又提出人才的颖悟品质,人才要有比普通人更高的智慧风貌,要具有对事物更好的观察和感悟的能力,故“(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论语·为政》),“回也闻一以知十”(《论语·公冶长》)。说明颜回在学习中表现出的分析、感悟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深得孔子的赞赏。但颜回这种人才是很难得的,因此孔子又把人才分为两个等级:一是升堂,二是入室。“堂”是指古代房舍的前室,“室”指的是后屋。“升堂”比喻学识入门,“入室”比喻学识进入了更高境界。很显然,“入室”指的是高层次的人才,如颜回;“升堂”则指的是一般人才,如子路。
   第三,人才要有一专多能的素质。“君子不器”是孔子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适应社会需要而提出的要求。所谓“不器”,《论语注疏》云:“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也。”很显然,孔子提倡人才的多专多能素质,使之具有多功能的适用性,才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在孔子的学校里,就有着“礼、乐、射、御、书、术”等文武兼备的课程,而孔子本人更是以身作则,既通史学,又兼具有音乐、体育、书法、礼仪等多方面的才能,对于春秋这个人才缺乏的时代来说,一专多能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显示出其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大能量。
   第四,人才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见贤思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人才所应当具有的进取精神,这种做法既是对人才的敬重,也是对人才社会价值的提升。因此孔子提倡:“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论语注疏》注释云:“言学自外入,至熟乃可长久,故勤学汲汲如不及。”这说明积极刻苦地学习乃是成才之本,一个有学识的人应当终生保持着汲汲求知的劲头,而不能将自己停滞于一个水平上,而“见贤思齐”就是这种学习的动力。
   三 孔子对人才的教育培养和使用
   从上述论证中可以看出,具有较高的品德修养和多方面的学识是人才的主要标准,而科学的教育与培养是达到这一标准的路径。因此,孔子提出了人才教育培养的如下方法:
   第一, 多方面基本素质的培养
   孔子有七十二高徒,又有孔门十哲,而在这孔门十哲里,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也是孔子给学生们树立的学习标兵。为了体现颜渊的标兵作用,孔子特别重视对颜渊这个尖子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正如颜渊自己所言:“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宋朱熹《论语集注》注释云:“言夫子道虽高妙,而教人有序也。博我以文,致知格物也;约我以礼,克己复礼也。”格物,即追究事物的道理,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这说明孔子在培养颜回这个难得的人才时,采用的是多方面素质培养的方式,即使颜回通晓格物(万物之理),又要让颜回修炼道德,打造克己复礼的中庸品质,成为一个德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导其他学生方面,孔子也提出了“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学习方面,孔子又提出了让学生熟读《诗经》,“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的要求,还要求学生“志于仁,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
   在孔门弟子中,“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认识到,学生个体有着智力和性格上的差异,因此在培养目标上也应当有针对性,才更适合于人才的培养。因此,孔子开设了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科,开创了中国分科教育的先河。如对于文学天才子夏,孔子采用的是多与之讨论《诗经》,以促进子夏文学天份的提高。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在与子夏讨论《诗经》时,对子夏所表现出来的颖悟十分惊喜,并已认定子夏是文学方面的人才了。对于其他方面的人才,孔子也要进行专门的培养,如对有思想深度的曾子,则进行哲学方面的培养:“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对“师也辟由也 ”(《论语·先进》)这两个不同性格的人,对很有才气却过分追求闻达的子张(师)进行“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的品德教育,使之谦虚好学,淡泊名利;对勇敢而孔武的子路(由),则要进行遇事多思谋的思维品德的培养,使之“谋而成也”,避免“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性格缺陷。
   第三,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孔子还主张,人才应经得起实践的考验,以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在这里,孔子意识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要,也认识到了工作经验是人才成长的必经之路:“诵诗三百,受之以致,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所以,真正的人才要经受实践的考验和磨练,孔子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孔子的人才教育观是系统而全面的,虽然这些理念并不能一一对应于现代的教育理念和人才理念,但在孔子时代已达到了最高水平,并为推动中国教育的进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所以,用现代的眼光观之,孔子的人才教育观仍是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 (宋)朱熹:《论语集注》,齐鲁书社,1992年版。
   [2] 许梦瀛:《孔子教育思想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 (魏)何晏等集注,(宋)邢 疏:《论语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简介:朱秋颖,女,1975—,吉林农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单位: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基础社科部。
其他文献
摘要 相声是笑的心理机制在话语层面的集中实现。它的核心结构——大大小小的包袱是以充分调动并利用观众的认知模式偏离为基础而叠套起来的话语结构。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看,包袱的建构可以通过认知框架偏离、认知脚本迁移、认知域改造、认知空间错位等来进行。本文从包袱结构的层面对相声话语进行分析,通过对谐音词、语词组合、文化常识、信息差、默认框架自揭等引起的认知框架偏离等的探讨,深入讨论了相声话语对
期刊
摘要 翻译是主体积极的创造活动,由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更是得以凸显。翻译过程就是译者主体性展现的过程,尤其是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创造性的过程。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理论视角出发,对霍克斯英译《红楼梦》进行阐释与解读。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霍克斯 文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从歌曲结构、演出场面、乐器使用等方面分析《诗经》与《楚辞》的音乐特征差异,阐明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其鲜明的时代性,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诗经》中尚存“周王室”的踪影,曾被列为上层社会教育的主要科目,但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至《楚辞》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这正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文化上的体现。  关键词:《诗经》 《楚辞》 文化中心 音乐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2
期刊
摘要 翻译活动实际上自始至终受到权力话语的操控,译者在选题、选材、决定翻译策略等方面都受到相关权威的操纵。女性主义就是这样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视角,受女性主义影响的译者不再隐形,而是竭力在翻译中体现其存在,她们使用各种翻译策略改造、操纵甚至占有原文。本文以菲·威尔登改编的《傲慢与偏见》为例,分析了女性主义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寻找权力话语下“道德”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权力话语 女
期刊
摘要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由于自身性别差异对词汇句式的使用、语体的处理都有所不同,这使得译文在文体上殊异彰显。本文通过对《水浒传》的赛译本和沙译本的对比研究,探讨了译者的性别差异在译文的语气、措词、语体、风格等诸多方面显示出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译文文体。同时,对译者的翻译心理也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性别差异 《水浒传》 赛珍珠 沙博理 文体影响 翻译心理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黑色幽默小说是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特征为一体的一个个性独特的小说流派。自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被译介入中国以来,这一小说流派对中国本土文学的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以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为基础,在文本类型理论框架下,解析美国幽默小说汉译本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探讨这一特殊文学形式的翻译标准及翻译策略。  关键词:黑色幽默小说 功能主义理论 翻译  中图分类号:H
期刊
摘要 四幕歌剧《卡门》是梅尔哈克和阿勒维根据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改编,由法国作曲家比才作曲而成的歌剧。三幕歌剧《沃采克》是由奥地利现代派先锋之一的音乐大师贝尔格根据毕希纳尔的话剧《沃伊采克》改编创作而成的,这部歌剧在音乐界被誉为跨越“现代歌剧”这道门槛的最佳作品。卡门和玛丽这两位歌剧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和个性的魅力,相似的性格决定了她们相同的命运。  关键词:卡门 玛丽 现代派音乐
期刊
摘要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必然,它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体现出其“民族性”,并借鉴和吸取了西方国家“美声”艺术,形成了现代声乐艺术,这是中国现代民族声乐中最主要的文化特征,与其同时所具有的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等特征,充分体现出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审美追求,并拥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对当今中国歌坛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
期刊
1  2012年8月3日 17:00  宏景是座古城,劈头盖脸的暴雨已下了大半日,到傍晚时分总算停了,天却阴得可怕。  天青祠景点的工作人员清闲了一天,临下班的时候,却被突然闯入的游客告知,说偏殿漏雨地上都是水。到了偏殿后,先前报告的游客已不知去向。  天色昏暗,老旧的古殿里充斥着木料潮湿腐旧的气味,在殿门口尚觉得亮,往里走了几步,却只能看见殿内雕塑的隐约形状。  男性工作人员摸到了墙壁边上,墙面
期刊
摘要 长期以来,学界一直认为老子与道家学派只研究天道,而漠视人道、治道,是消极出世的。其实,老子对于时政的关注,对于不公平的社会现象的抨击,甚至比孔子更强烈。老子的“无为而治”就是一种治国之道,“无为而治”不是一种在任意环境下都可以采用的治道。老子在倡导“无为而治”的同时,也限定了“无为而治”的施政条件,即狭小而结构简单的施政空间、独立而封闭的施政环境、相对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