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反映的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习俗等丰富多彩。本文对《红楼梦》两个译本中一些涉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宗教信仰的具有文化涵义语句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两位译者对相同语句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主要受他们不同文化观的影响。
[关键词] 译者 文化差异 文化观 翻译策略
1、引言
关于文化观的定义,我国出版的《辞海》中讲到:“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由三个重要因素组成:符号、意义和价值观;规范;物质文化”。由此可见,文化观的形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翻译而言,它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同时也涉及两种文化的交流。文学作品来源于特定文化,并反映这一文化所特有的价值观、民俗、宗教信仰等。《红楼梦》是我国一部古典名著,是一部带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古典小说。由于中、英之间,无论是语言或文化都相差甚远,加之《红楼梦》中深邃的文化内涵, 该小说的翻译备受中外翻译界的关注, 现已有英国人霍克斯和中国人杨宪益的两个完整译本。本文将针对《红楼梦》两种英译本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文化含义的语句的翻译进行分析,主要从译者不同的文化观出发,阐述了文化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
2、译者不同的文化观及其翻译策略
2.1 有关自然环境语句译文对比分析
对于相同文学作品的翻译,译者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表现在其译作上也有所不同。以下列举并分析杨译和霍译对于《红楼梦》中涉及自然环境方面的语句所采用的不同译法,《红楼梦》诗词曲赋中反复出现有“东风”和“西风”两个词,试举一例:
(1)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第十八回)
Facing each other in the soft east wind!
They surely bring their mistress peace of mind! (杨译)
Their mistress, standing in the soft summer breeze.
Finds quite content in everything she sees. (霍译)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1)中的“东风”和“西风”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代表不同的含义。试看英国的桂冠诗人John Masefield(1878-1967) 为怀念他的故乡而作的《西风歌》:
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
I never hear the west wind but tears are in my eyes,
For it comes from the west lands, the old brown hills,
And April’s in the west wind, and daffodils. (钱歌川)
可见在英国人心目中“, 西风”是温暖的,如同中国的“东风”(汉语中“东风”代表春、夏季节从太平洋上吹来的温暖潮湿气流)。;而英国人的“east wind”,却是从欧洲大陆吹来的冷风,与我国的西风、北风相似(“西风”在汉语中一般和秋天有关)。所以,霍克思将《红楼梦》中的“东风”译为“summer breeze”,“西风”译为“autumn wind”是妥当的。在上面的例句中,杨译忠实于原文采取直译法,而霍译没有墨守原文,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了译入语读者的语言习惯,笔者认为此处霍译胜过杨译。同时可以看出,译者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在不同程度上树立了译者不同的文化观,进而决定了翻译策略的选择。
2.2 有关社会文化语句译文对比分析
社会文化包括人们的价值观体系、风土民俗、历史、神话传说等等。文学作品来源于文化并反映文化,同时可以折射人的价值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同样面临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并在译文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观。
(2)你倒也三从四德的,只是这贤惠也太过了。(第四十七回)
Quite a model of wifely submission and virtue, aren’t you? Only you carry this obedience too far. (杨译)
I must congratulate you on your wifely virtue - though Imust say , I think that in this case you are carrying wifeliness alittle far. (霍译)
例2)句原文的意思中提到了“妇德”这一概念。在中英文化中的“妇德”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以上两个译文中都用了“wifelyvirtue” 来表示“三从四德”或“贤惠”,但是杨译用“submission”和“obedience”更准确地阐释了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人们的价值观。霍译用“wifeliness”只体现了“贤惠”之意,没有把当时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传达出来。
(3)贾母见自己的几色菜已摆完,另有两大捧盒内捧了几色菜来,便知是各房另外孝敬的规矩。(第七十五回)
The Lady Dowager saw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dishes prepared for her there were two big hampers of others, it being the custom for the two mansions to present her with extra dishes every day. (杨译)
It was a long-established custom that the occupants of other apartments should send her samples of what they were planning to eat that day themselves as a way of showing her their respect. (霍译)
中国文化长久以来一直尊崇“孝道”,尤其指晚辈对长辈。例3)中霍译和杨译都体现出了“孝”的文化内涵。笔者认为,在此处霍译更加具体的描写了这一中国传统价值观,用“long-established custom”和“a way of showing their respect”很好的传达了这一思想,使得译文读者清晰的理解了此句的文化内涵。
(4)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 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 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第一回)
《好了歌注》第三节前一句原作者用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对仗手法, 烘托出贾府子弟的道德败坏。杨译继承并发扬同源文化的这一优秀诗歌创作手法, 将之处理为:
yesterday, yellow clay received white bones ;
today, red lanterns light the lovebirds’ nest,
杨译译文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象“白骨”、“红灯”等, 又在形式上对应了原文体。霍译:
who yesterday her lord’s bones laid in clay,
on silken bridal-bed shall lie today
杨译比霍译更接近原作,更为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风格。可以说, 在杨译中, 译作者与原作者的声音是重合的、共鸣的。以white bones 和red lantern 这样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词语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 在立意上又胜过霍译。“白骨”、“红灯”之类极具中国文化特征的文化词汇,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心理的积淀, 尤其是“红”, 在汉文化中, 它总是和喜庆、幸福、闺阁等意象联系在一起。以yellow clay received white bones 对 red lanterns light the lovebirds’ nest, 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沦丧, 而这么重要的文化词汇, 在霍译中一概省去不译。因为霍克斯认为汉语中的“红”和英语中red 表示红色的含义不同。汉语中的“红”相当于英语中的金黄色或绿色。于是为照顾西方读者理解, 霍克斯在很多情况下用绿色代替了红色, 这就失去了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特征的机会。在这句中, 大概西方新娘的床很少有绿色作装饰, 他干脆略去不译。由此可见, 在翻译过程中, 翻译活动必然融入译者的文化价值取向和主观审美意识。译者的价值取向是译作美学效果的一个基本保证, 而译者选择的结果又反过来折射出其审美取向。
2.3 有关宗教信仰语句译文对比分析
宗教是人类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对中国文化有很大影响,很多带有佛教色彩的表达法已经成了汉语中普通的词汇而被人们经常使用。圣经的翻译同样极大地影响了现代英语并丰富了英语语言。语言和宗教文化互相作用、渗透并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许多困难。《红楼梦》中有许多带有宗教涵义的词语,译者也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
(5) 世人都晓神仙好。(第一回)
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 (杨译)
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霍译)
“神仙”是道教概念,道教主张“无为”, 认为“天、地、人”合而为一,人死后都渴望升天、成仙(immortals) 。但是根据基督教的说法,人们生来是有罪的,所以要不断地赎罪以求上帝拯救其灵魂(salvation) 。
(6)贾瑞一把抓住,连叫“菩萨救我”。(第十二回)
When they complied he seized hold of the Taoist and cried: “Save me, Bodhisattva! Save me!”(杨译)
“Holy one. Save me!” He cried out again and again.(霍译)
很显然“菩萨”是佛教用语,杨译按照中国的宗教文化传达了此句的文化内涵,而霍译则替换成基督教里指代“上帝”的“Holy one”考虑到了西方人宗教习惯,在语义上达到了成功的转换。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杨译反映了中国佛教文化和道教思想,而霍译则带有明显的基督教的价值取向。
3、结语
从译者不同的文化观,以及中英两位译者对《红楼梦》文化涵义语的不同翻译方法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 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 译者的文化观包括自然环境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宗教信仰等合而对译者产生影响, 最终的翻译作品是在这些因素合力作用下产生的。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首先他是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人,他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必然受到所属文化的制约,因而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往往带有某种文化倾向,特别是在翻译文学作品处理文化差异问题上,译者可能采取不同的文化态度和翻译策略。杨宪益的译作植根于中国文化、崇尚中国文化并希望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他的翻译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霍克斯的翻译往往以英国文化为参照系,取向于英国文化,使英国人能以英国文化为参照,了解中国文化。可见,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取向对最终的翻译作品会产生很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Cao Xueqin. T he Story of the S tone [M ]. trans. David Hawkes.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1973.
[2] Cao Xueqin. A D ream of Red Mansions [M ]. trans. Yang Hsienyi& Gladys Ya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4.
[3]《辞海》,1999,上海辞书出版社
[4]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5] 刘灵巧,《好了歌注》两译文对比评析—兼谈译者的主体性,《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西安, 2004.
[6] 钱歌川,《翻译的基本知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
作者简介:
任蓓蓓(1982—),女,陕西延安人,硕士;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关键词] 译者 文化差异 文化观 翻译策略
1、引言
关于文化观的定义,我国出版的《辞海》中讲到:“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由三个重要因素组成:符号、意义和价值观;规范;物质文化”。由此可见,文化观的形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翻译而言,它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同时也涉及两种文化的交流。文学作品来源于特定文化,并反映这一文化所特有的价值观、民俗、宗教信仰等。《红楼梦》是我国一部古典名著,是一部带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古典小说。由于中、英之间,无论是语言或文化都相差甚远,加之《红楼梦》中深邃的文化内涵, 该小说的翻译备受中外翻译界的关注, 现已有英国人霍克斯和中国人杨宪益的两个完整译本。本文将针对《红楼梦》两种英译本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文化含义的语句的翻译进行分析,主要从译者不同的文化观出发,阐述了文化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
2、译者不同的文化观及其翻译策略
2.1 有关自然环境语句译文对比分析
对于相同文学作品的翻译,译者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表现在其译作上也有所不同。以下列举并分析杨译和霍译对于《红楼梦》中涉及自然环境方面的语句所采用的不同译法,《红楼梦》诗词曲赋中反复出现有“东风”和“西风”两个词,试举一例:
(1)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第十八回)
Facing each other in the soft east wind!
They surely bring their mistress peace of mind! (杨译)
Their mistress, standing in the soft summer breeze.
Finds quite content in everything she sees. (霍译)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1)中的“东风”和“西风”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代表不同的含义。试看英国的桂冠诗人John Masefield(1878-1967) 为怀念他的故乡而作的《西风歌》:
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
I never hear the west wind but tears are in my eyes,
For it comes from the west lands, the old brown hills,
And April’s in the west wind, and daffodils. (钱歌川)
可见在英国人心目中“, 西风”是温暖的,如同中国的“东风”(汉语中“东风”代表春、夏季节从太平洋上吹来的温暖潮湿气流)。;而英国人的“east wind”,却是从欧洲大陆吹来的冷风,与我国的西风、北风相似(“西风”在汉语中一般和秋天有关)。所以,霍克思将《红楼梦》中的“东风”译为“summer breeze”,“西风”译为“autumn wind”是妥当的。在上面的例句中,杨译忠实于原文采取直译法,而霍译没有墨守原文,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了译入语读者的语言习惯,笔者认为此处霍译胜过杨译。同时可以看出,译者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在不同程度上树立了译者不同的文化观,进而决定了翻译策略的选择。
2.2 有关社会文化语句译文对比分析
社会文化包括人们的价值观体系、风土民俗、历史、神话传说等等。文学作品来源于文化并反映文化,同时可以折射人的价值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同样面临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并在译文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观。
(2)你倒也三从四德的,只是这贤惠也太过了。(第四十七回)
Quite a model of wifely submission and virtue, aren’t you? Only you carry this obedience too far. (杨译)
I must congratulate you on your wifely virtue - though Imust say , I think that in this case you are carrying wifeliness alittle far. (霍译)
例2)句原文的意思中提到了“妇德”这一概念。在中英文化中的“妇德”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以上两个译文中都用了“wifelyvirtue” 来表示“三从四德”或“贤惠”,但是杨译用“submission”和“obedience”更准确地阐释了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人们的价值观。霍译用“wifeliness”只体现了“贤惠”之意,没有把当时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传达出来。
(3)贾母见自己的几色菜已摆完,另有两大捧盒内捧了几色菜来,便知是各房另外孝敬的规矩。(第七十五回)
The Lady Dowager saw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dishes prepared for her there were two big hampers of others, it being the custom for the two mansions to present her with extra dishes every day. (杨译)
It was a long-established custom that the occupants of other apartments should send her samples of what they were planning to eat that day themselves as a way of showing her their respect. (霍译)
中国文化长久以来一直尊崇“孝道”,尤其指晚辈对长辈。例3)中霍译和杨译都体现出了“孝”的文化内涵。笔者认为,在此处霍译更加具体的描写了这一中国传统价值观,用“long-established custom”和“a way of showing their respect”很好的传达了这一思想,使得译文读者清晰的理解了此句的文化内涵。
(4)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 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 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第一回)
《好了歌注》第三节前一句原作者用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对仗手法, 烘托出贾府子弟的道德败坏。杨译继承并发扬同源文化的这一优秀诗歌创作手法, 将之处理为:
yesterday, yellow clay received white bones ;
today, red lanterns light the lovebirds’ nest,
杨译译文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象“白骨”、“红灯”等, 又在形式上对应了原文体。霍译:
who yesterday her lord’s bones laid in clay,
on silken bridal-bed shall lie today
杨译比霍译更接近原作,更为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风格。可以说, 在杨译中, 译作者与原作者的声音是重合的、共鸣的。以white bones 和red lantern 这样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词语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 在立意上又胜过霍译。“白骨”、“红灯”之类极具中国文化特征的文化词汇,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心理的积淀, 尤其是“红”, 在汉文化中, 它总是和喜庆、幸福、闺阁等意象联系在一起。以yellow clay received white bones 对 red lanterns light the lovebirds’ nest, 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沦丧, 而这么重要的文化词汇, 在霍译中一概省去不译。因为霍克斯认为汉语中的“红”和英语中red 表示红色的含义不同。汉语中的“红”相当于英语中的金黄色或绿色。于是为照顾西方读者理解, 霍克斯在很多情况下用绿色代替了红色, 这就失去了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特征的机会。在这句中, 大概西方新娘的床很少有绿色作装饰, 他干脆略去不译。由此可见, 在翻译过程中, 翻译活动必然融入译者的文化价值取向和主观审美意识。译者的价值取向是译作美学效果的一个基本保证, 而译者选择的结果又反过来折射出其审美取向。
2.3 有关宗教信仰语句译文对比分析
宗教是人类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对中国文化有很大影响,很多带有佛教色彩的表达法已经成了汉语中普通的词汇而被人们经常使用。圣经的翻译同样极大地影响了现代英语并丰富了英语语言。语言和宗教文化互相作用、渗透并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许多困难。《红楼梦》中有许多带有宗教涵义的词语,译者也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
(5) 世人都晓神仙好。(第一回)
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 (杨译)
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霍译)
“神仙”是道教概念,道教主张“无为”, 认为“天、地、人”合而为一,人死后都渴望升天、成仙(immortals) 。但是根据基督教的说法,人们生来是有罪的,所以要不断地赎罪以求上帝拯救其灵魂(salvation) 。
(6)贾瑞一把抓住,连叫“菩萨救我”。(第十二回)
When they complied he seized hold of the Taoist and cried: “Save me, Bodhisattva! Save me!”(杨译)
“Holy one. Save me!” He cried out again and again.(霍译)
很显然“菩萨”是佛教用语,杨译按照中国的宗教文化传达了此句的文化内涵,而霍译则替换成基督教里指代“上帝”的“Holy one”考虑到了西方人宗教习惯,在语义上达到了成功的转换。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杨译反映了中国佛教文化和道教思想,而霍译则带有明显的基督教的价值取向。
3、结语
从译者不同的文化观,以及中英两位译者对《红楼梦》文化涵义语的不同翻译方法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 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 译者的文化观包括自然环境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宗教信仰等合而对译者产生影响, 最终的翻译作品是在这些因素合力作用下产生的。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首先他是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人,他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必然受到所属文化的制约,因而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往往带有某种文化倾向,特别是在翻译文学作品处理文化差异问题上,译者可能采取不同的文化态度和翻译策略。杨宪益的译作植根于中国文化、崇尚中国文化并希望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他的翻译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霍克斯的翻译往往以英国文化为参照系,取向于英国文化,使英国人能以英国文化为参照,了解中国文化。可见,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取向对最终的翻译作品会产生很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Cao Xueqin. T he Story of the S tone [M ]. trans. David Hawkes.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1973.
[2] Cao Xueqin. A D ream of Red Mansions [M ]. trans. Yang Hsienyi& Gladys Ya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4.
[3]《辞海》,1999,上海辞书出版社
[4]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5] 刘灵巧,《好了歌注》两译文对比评析—兼谈译者的主体性,《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西安, 2004.
[6] 钱歌川,《翻译的基本知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
作者简介:
任蓓蓓(1982—),女,陕西延安人,硕士;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