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符号学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符号和当代建筑设计进行关联性研究,通过建筑实例剖析,分析传统符号的演变及实际运用。对于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中的应用应在尊重地域文化和风俗的基础上,及把握建筑的内涵,充分注重实际,使用恰当的文化符号。
【关键词】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象征与隐喻
符号学,简言之就是研究符号理论的科学,它研究事物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变化、发展规律及符号的各种意义。基督神学时期的圣·奥古斯汀将符号定义为“使思考超出对事物感官印象的东西”。生活中存在着各种符号,如一般符号中的图像符号,语言符号中的声音符号,设计符号中的建筑符号等。通过建筑符号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再表达,可以使我们重新树立建筑文化中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探寻一条保护历史文化与现实城市发展的新路子。
1 建筑符号的定义
建筑本身的形式就具有其自身的符号意义,建筑符号在符号体系中属于最复杂,含义最丰富的符号之一。总的说来,建筑符号就是将主观领域中难以把握的经验加以客观化、形式化,使这种经验可以被人们直接掌握、理解和接受。并且建筑在为人提供空间的同时,也传达着一种场所感,使置身其中者产生独特的感知。建筑符号的独特之处在于建筑所提供的空间和功能性可以引导受众的一定行为。然而,这种行为的产生也时刻受到历史环境、背景的影响。在不同的时代,建筑所面对的人群具有不同时代特定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受众的改变、行为方式的改变都会推动着建筑功能乃至形象所传达符号意义的改变。
2 符号的象征与隐喻
在建筑外观所传达的视觉刺激中,符号意义一般存在于其原始意义即外延意义。如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柱造、台基和游廊等。这些具体的符号具有鲜明的传统意味和象征性,其内涵意义一般来自于其色彩、大小、地域所带来的视觉感受。如厚重的重檐庑殿顶象征着皇家的高贵;而粉墙黛瓦则描绘着一副江南风情[1]。
建筑的空间所产生的场所感则带来更深层次的象征与隐喻。中国传统的围合式外部院落空间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深源文化背景,它暗含着中国人内敛、保守内收型的文化性格。其中由建筑外壁与周边环境共同围合而成的外部空间是中国传统建筑不同于西方建筑的特色之处。在宫殿建筑中,建筑沿中心轴线排列形成充满序列感的院落空间,给人威严、规整的感受;而在江南苏州的文人园林中,采用朴素的自然轴随意放置,产生轻松、惬意的庭院空间。不同于西方开放式的园林所传达的信息,中国式的空间处理具有独特的东方魅力,并显现出独特的中国式传统空间文化符号。
建筑本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人造符的一种就具有鲜明的符号特征。不仅在于传统文化符号所包括的古建筑、园林中,在当代建筑也发挥着重要的符号作用。从约会碰头的标志到一个城市的象征,再到一个国家的形象,建筑在现代生活中的符号属性也逐渐为人所认知和接受。
作为一种产品艺术,建筑的形状、色彩、材质、空间等等元素在实现了自身功能的同时也传达着其符号象征意义。而这种意义,通过环境和文化背景、历史背景来传达。如理解宗教建筑就需要宗教文化背景,哥特式建筑的尖顶只有具有天主教信仰的信徒才能体会其救世主升天的宗教含义。同样是门,在中国的宫殿建筑中却具有不同的等级含义,其与中国传统的君权神授的思想和儒家的等级观念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所以,进行地域性的设计必须对其所在地区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有真正的理解外界的文化环境才能得到适合的建筑设计。
3 传统文化与建筑符号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符在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广泛运用,证明了传统文化符号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密切关系,也说明了建筑的符号性表达。建筑作为一种具有使用功能的艺术创作,因其内部的使用性质往往具有更强的象征意义。比如天安门、太和殿就代表了皇家的权利;天坛、地坛等祭祀建筑象征了神圣与庄严;苏州园林代表了中国的文化气质等等。所以,一座建筑所在的地域、文化背景、使用功能都成为了它的表意符号。现代的符号设计就要理解传统建筑的符号特性来表达自己的主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就运用了天安门这一建筑符号
靳埭强先生曾说“我们不一定要画上京剧脸谱,穿上龙袍,才能让人认出是中国人。要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其意传其神,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得到更新和拓展”。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为现代的标志设计提供的源源不断的思想养料,同时也需要时代的更新来延长它的生命力,传统文化符号中的建筑符也不例外。只有深刻理解传统建筑符的内涵,并且贴切的进行时代的创新,才能使中国的设计不断发展。
4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传承应用
传统文化符号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经过时代、环境、条件的更迭往往其原始意义已经逐渐弱化,而其象征意义被保留并得到强化。在象征符号的表达过程中,中介是必要条件。相似性、传承文化或文化解释又是中介的必要条件。建筑作为象征符号表达的中介之一,其自身具有复杂的结构特性。勃罗德彭特将建筑深层结构概括为四点:
4.1 建筑是人类活动的容器;
4.2 建筑是既存环境气候的调节器;
4.3 建筑可作为文化的象征,它从属于一定时代、地域;
4.4 建筑是各种资源的消费者,它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
可见任何一座建筑都必然将生活形式颇为基本的某些文化客体象征表现出来, 若想做出既传承地域传统文化又符合当代审美理解的建筑就必须准确认识传统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对于传统文化符号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层上;不仅要认识传统文化符号的原始意义,更要把握符号的象征意义。在现代社会中,现代人的知识结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价值标准都发生了进步与变化,对于传统文化符号的理解也必然后产生相应的变化。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
2008北京奥运会为世界所关注,位于北京中心轴线两侧的“鸟巢”和水立方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而在它们的身边矗立的一栋龙形的建筑更是夺人眼球,光彩不逊于前者。这栋龙形建筑就是北京盘古大观。盘古大观的建设者,将龙形这一艺术符号付诸于建筑之上,在盘古大观站起来的中国龙的造型中,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龙”是极具中国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中国人自古将自己称之为“龙的传人”。龙在中国人的心中具有崇高的精神意义,它代表着威严与神圣,吉祥和幸福。在古代,龙是君权的代表代表的了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盘古”是一个集商业、办公、旅馆、居住于一身的综合性建筑。如此复杂的功能就要求建筑外观的大气统一。建筑抽象的龙的造型,即气韵古雅又线条流畅简约,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和谐的组合。盘古大观正是用最简单的线条、颜色和材质,成功地彰显出东方文化隽永悠长的质感。
5 结语
一个时代的建筑,反映着这个时代人的审美,更深层次的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当今的社会,全球已经逐步在向“世界村”的概念迈进。经济的互通,文化的交流,技术的覆盖,信息的共享,使全世界的文化日趋同化。这是时代的必然,也是所有地域性文化的强大挑战。谁能够在跟上世界发展脚步的同时保持自身传统文化的良性发展,谁就能使自身的文化永远保持活力。而这就需要每一个设计师都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设计都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对于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中的应用应该充分注重实际,尊重地域文化,使用恰当的文化符号。应深入的理解建筑的功能性质,以及建筑的内涵,从而把握使用符号的方向。在选择文化符号时,应全面了解符号的自身内涵和属性,避免符号使用不当带来的影响。同时,也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在运用的时候注意与现代审美意象的结合,推动符号语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强,张军杰,从符号学角度分析世博中国馆,《华中建筑》[J], 2011.4: 6
【关键词】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象征与隐喻
符号学,简言之就是研究符号理论的科学,它研究事物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变化、发展规律及符号的各种意义。基督神学时期的圣·奥古斯汀将符号定义为“使思考超出对事物感官印象的东西”。生活中存在着各种符号,如一般符号中的图像符号,语言符号中的声音符号,设计符号中的建筑符号等。通过建筑符号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再表达,可以使我们重新树立建筑文化中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探寻一条保护历史文化与现实城市发展的新路子。
1 建筑符号的定义
建筑本身的形式就具有其自身的符号意义,建筑符号在符号体系中属于最复杂,含义最丰富的符号之一。总的说来,建筑符号就是将主观领域中难以把握的经验加以客观化、形式化,使这种经验可以被人们直接掌握、理解和接受。并且建筑在为人提供空间的同时,也传达着一种场所感,使置身其中者产生独特的感知。建筑符号的独特之处在于建筑所提供的空间和功能性可以引导受众的一定行为。然而,这种行为的产生也时刻受到历史环境、背景的影响。在不同的时代,建筑所面对的人群具有不同时代特定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受众的改变、行为方式的改变都会推动着建筑功能乃至形象所传达符号意义的改变。
2 符号的象征与隐喻
在建筑外观所传达的视觉刺激中,符号意义一般存在于其原始意义即外延意义。如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柱造、台基和游廊等。这些具体的符号具有鲜明的传统意味和象征性,其内涵意义一般来自于其色彩、大小、地域所带来的视觉感受。如厚重的重檐庑殿顶象征着皇家的高贵;而粉墙黛瓦则描绘着一副江南风情[1]。
建筑的空间所产生的场所感则带来更深层次的象征与隐喻。中国传统的围合式外部院落空间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深源文化背景,它暗含着中国人内敛、保守内收型的文化性格。其中由建筑外壁与周边环境共同围合而成的外部空间是中国传统建筑不同于西方建筑的特色之处。在宫殿建筑中,建筑沿中心轴线排列形成充满序列感的院落空间,给人威严、规整的感受;而在江南苏州的文人园林中,采用朴素的自然轴随意放置,产生轻松、惬意的庭院空间。不同于西方开放式的园林所传达的信息,中国式的空间处理具有独特的东方魅力,并显现出独特的中国式传统空间文化符号。
建筑本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人造符的一种就具有鲜明的符号特征。不仅在于传统文化符号所包括的古建筑、园林中,在当代建筑也发挥着重要的符号作用。从约会碰头的标志到一个城市的象征,再到一个国家的形象,建筑在现代生活中的符号属性也逐渐为人所认知和接受。
作为一种产品艺术,建筑的形状、色彩、材质、空间等等元素在实现了自身功能的同时也传达着其符号象征意义。而这种意义,通过环境和文化背景、历史背景来传达。如理解宗教建筑就需要宗教文化背景,哥特式建筑的尖顶只有具有天主教信仰的信徒才能体会其救世主升天的宗教含义。同样是门,在中国的宫殿建筑中却具有不同的等级含义,其与中国传统的君权神授的思想和儒家的等级观念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所以,进行地域性的设计必须对其所在地区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有真正的理解外界的文化环境才能得到适合的建筑设计。
3 传统文化与建筑符号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符在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广泛运用,证明了传统文化符号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密切关系,也说明了建筑的符号性表达。建筑作为一种具有使用功能的艺术创作,因其内部的使用性质往往具有更强的象征意义。比如天安门、太和殿就代表了皇家的权利;天坛、地坛等祭祀建筑象征了神圣与庄严;苏州园林代表了中国的文化气质等等。所以,一座建筑所在的地域、文化背景、使用功能都成为了它的表意符号。现代的符号设计就要理解传统建筑的符号特性来表达自己的主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就运用了天安门这一建筑符号
靳埭强先生曾说“我们不一定要画上京剧脸谱,穿上龙袍,才能让人认出是中国人。要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其意传其神,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得到更新和拓展”。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为现代的标志设计提供的源源不断的思想养料,同时也需要时代的更新来延长它的生命力,传统文化符号中的建筑符也不例外。只有深刻理解传统建筑符的内涵,并且贴切的进行时代的创新,才能使中国的设计不断发展。
4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传承应用
传统文化符号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经过时代、环境、条件的更迭往往其原始意义已经逐渐弱化,而其象征意义被保留并得到强化。在象征符号的表达过程中,中介是必要条件。相似性、传承文化或文化解释又是中介的必要条件。建筑作为象征符号表达的中介之一,其自身具有复杂的结构特性。勃罗德彭特将建筑深层结构概括为四点:
4.1 建筑是人类活动的容器;
4.2 建筑是既存环境气候的调节器;
4.3 建筑可作为文化的象征,它从属于一定时代、地域;
4.4 建筑是各种资源的消费者,它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
可见任何一座建筑都必然将生活形式颇为基本的某些文化客体象征表现出来, 若想做出既传承地域传统文化又符合当代审美理解的建筑就必须准确认识传统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对于传统文化符号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层上;不仅要认识传统文化符号的原始意义,更要把握符号的象征意义。在现代社会中,现代人的知识结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价值标准都发生了进步与变化,对于传统文化符号的理解也必然后产生相应的变化。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
2008北京奥运会为世界所关注,位于北京中心轴线两侧的“鸟巢”和水立方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而在它们的身边矗立的一栋龙形的建筑更是夺人眼球,光彩不逊于前者。这栋龙形建筑就是北京盘古大观。盘古大观的建设者,将龙形这一艺术符号付诸于建筑之上,在盘古大观站起来的中国龙的造型中,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龙”是极具中国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中国人自古将自己称之为“龙的传人”。龙在中国人的心中具有崇高的精神意义,它代表着威严与神圣,吉祥和幸福。在古代,龙是君权的代表代表的了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盘古”是一个集商业、办公、旅馆、居住于一身的综合性建筑。如此复杂的功能就要求建筑外观的大气统一。建筑抽象的龙的造型,即气韵古雅又线条流畅简约,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和谐的组合。盘古大观正是用最简单的线条、颜色和材质,成功地彰显出东方文化隽永悠长的质感。
5 结语
一个时代的建筑,反映着这个时代人的审美,更深层次的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当今的社会,全球已经逐步在向“世界村”的概念迈进。经济的互通,文化的交流,技术的覆盖,信息的共享,使全世界的文化日趋同化。这是时代的必然,也是所有地域性文化的强大挑战。谁能够在跟上世界发展脚步的同时保持自身传统文化的良性发展,谁就能使自身的文化永远保持活力。而这就需要每一个设计师都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设计都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对于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中的应用应该充分注重实际,尊重地域文化,使用恰当的文化符号。应深入的理解建筑的功能性质,以及建筑的内涵,从而把握使用符号的方向。在选择文化符号时,应全面了解符号的自身内涵和属性,避免符号使用不当带来的影响。同时,也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在运用的时候注意与现代审美意象的结合,推动符号语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强,张军杰,从符号学角度分析世博中国馆,《华中建筑》[J], 2011.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