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运用儿童适应行为量表对233名6~16岁的问题流浪儿童进行测试,并且在社会适应状况的数据分析中,跨越了以往“问题视角”的解析,从关注优势和发掘潜能的理念出发,发现了问题流浪儿童在自我保护、主动性和合作技能等方面所具有优势。
[关键词]问题流浪儿童 社会适应性 优势视角
一、导言
20世纪末,随着贫穷儿童流落街头的人数显著增多,儿童流浪已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据王九峰等人的研究表明,全国流浪儿童总数15万左右,占全国未成年人比例的万分之三点九。不仅如此,流浪儿童脱离了主流社会,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沾染了各种恶习,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王九峰等,1999)。此外,据笔者研究发现,在街角社会中,黑社会势力同政府福利机构也一直在争夺问题流浪儿童的归属感。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少年人口的素质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那么,这批问题流浪儿童的素质如何,他们自身是否有着独特的、可以发掘的优势,又是凭借着什么在这个社会中立足的,则成为了当前学术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话题。
本研究是《问题流浪儿童生活经验叙述与社会适应性研究》课题的一个子课题,拟通过对问题流浪儿童自身社会适应状况的分析,探讨问题流浪儿童适应行为的现状及特点,并从中发掘出其独特的优势,为后期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依据。
二、文献回顾
要研究问题流浪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状况,必须先对“问题流浪儿童”与“社会适应性”做一个明确的界定。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给予的定义:“流浪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离开家人或监护人在外游荡超过24小时且无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终陷入困境的人”。在本研究中,问题流浪儿童的界定是在流浪儿童的界定中范围的进一步缩小,指行为越轨、做出违法事件的流浪儿童。一般来说,这些流浪儿童的生存手段可以概括为:捡(捡垃圾)、讨(乞讨)、卖(卖艺、卖花等)、偷(偷窃、抢劫)。
此外,本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社会适应性”,早期它又被称为社会适应能力或适应性行为,指的是个人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然而,在我国问题流浪儿童社会适应性的研究方面,因问题流浪儿童的边缘化地位而不被纳入主流社会视野之中,如此,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几乎没有对此领域的专门研究,最多只是在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中一笔带过。
简言之,从以上国内外文献有关问题流浪儿童的研究中发现,并未有专门针对问题流浪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研究。那么,问题流浪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到底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线上,他们又有着怎样的优势和潜能呢?本研究将着重探讨这些问题,以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及民间机构对问题流浪儿童开展行之有效的救助保护工作。
三、研究方法
1.被试
综合各种问题流浪儿童的定义,主要参照中国政府给出的界定,本研究中问题流浪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离开家人或监护人、流浪到生源地以外(外市、外省)超过24小时,且无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终陷入困境而有过违法行为的人。基于此定义,我们选取了上海、南京、武汉、济南、长沙、郑州、贵阳、兰州等八个城市的工读学校和问题流浪儿童救助站,进行全样本采集,共发放量表250份,有效回收量表233份,其中男性219人,女性14人。
2.测量工具
本研究以儿童适应行为量表为测量工具。这个量表是1996年韦小满在对AAMD适应行为量表(学校版,1981年)进行试用与分析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评估一般能力,由动作发展、语言发展、生活自理能力、居家与工作能力、自我管理和社会化等六个分量表组成;第二部分主要评估不良的适应行为,由攻击行为、反社会行为、对抗行为、不可信赖行为、退缩、刻板与自伤行为、不适当的人际交往方式、不良的说话习惯、不良的口腔习惯、古怪的行为、多动、情绪不稳定以及服用药物的情况等12个分量表组成。
3.研究步骤和方法
(1)抽取被试,收集数据。
(2)按预先设计好的取样方案将量表发给被试的班主任和家长,按要求逐条进行评定。
(3)对评定结果作统计分析。
(4)探讨问题流浪儿童适应行为发展的规律及特点,发掘其优势。
四、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我们获得以下结果:
1.测量工具的信度与效度
(1)信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alpha)来考察该量表的信度,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得的Cronbachα系数分布在0.876~0.919之间,第一部分各分量表Cronbachα系数分布在0.472~0.887之间;第二部分各分量表Cronbachα系数分布在0.434~0.950之间。虽然第二部分一些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还有待提高,但此次测验仍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内容效度分析
本研究通过计算各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作为该量表内容效度的指标,各个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58~0.96之间,并且所有的相关系数的P值均< 0.001,说明该量表的内容效度很好。
2.问题流浪儿童个体内部社会适应性发展水平
运用标准分数转换的方法,我们将问题流浪儿童在两个分量表上各个子维度的得分依照同年龄普通儿童常模同一子维度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转换成标准分数(Z),然后以各子維度上的平均Z值来表示问题流浪儿童在各个子维度上的得分。分析的重点在于通过细化到各维度中的因子比较,寻找出在每个分项目上问题流浪儿童的最好表现集中在哪些地方,从而为优势视角社会工作的介入寻找切入点。
(1)生活自理能力
(3)自我管理
如图3所示,在自我管理的维度上,问题流浪儿童发展较差的是坚持性,其次是自制力。这说明问题流浪儿童做事情很容易随自己的心情率性而为,很少进行长远的打算,究其原因看:其一,这同问题流浪儿童在街角社会不断地迁徙与生存资源的波动性及多元化的社会适应手段相关;其二,这与问题流浪儿童普遍没有受到过良好教育的经历相关。而这两项可以通过行为训练予以矫治和提高,并且,在社会工作的介入中应加强这两方面的辅导和训练。
(5)攻击行为与反社会行为
如图5所示,在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这两个子维度上,问题流浪儿童在威胁或实施武力这一项目上的得分很高,但在毁坏自己的财务、毁坏他人的财务、干扰别人的活动、不考虑他人和不尊重别人财务这些项目上的得分都较低。这说明,问题流浪儿童在攻击行为上仅表现为威胁或实施武力,而其在反社会行为上的表现则并不突出。进一步,本研究中深入访谈发现,在街角社会中生存,自保成为问题流浪儿童的第一需求,如此,从别人手里获取资源也是生存的必要手段之一。
五、结论与讨论
1.结论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及结果的呈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问题流浪儿童的自我保護能力很强。他们大都能够自己照顾自己,综合处理能力较强,自伤行为较少,很少发生毁坏别人财物或干扰别人等行为,以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问题流浪儿童行为的主动性较强。词句表达能力较强,主动性好,有能力保管好自己的财务,有责任心,能够合理而有效地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
第三,问题流浪儿童有很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帮助他人、替别人购物的能力较强,能较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并在集体活动中表现较好,愿意同他人交往、合作及分享。
2.讨论
从优势视角讨论问题流浪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可以促进我们更深入和细致地了解问题流浪儿童的需求,以便日后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流浪儿童成长中的关键性的问题,这对促进我国问题流浪儿童的安置工作进展也有一定的意义。
第一,关于优势的定义,一种是问题流浪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各子维度中发展较好的因子;另一种是被当作抗逆力而加以激发和利用的社会适应性发展中不好的因子。若将这种抗逆力加以适当的激发,引导问题流浪儿童将这种生命的力量发挥到以后的建设性生活中去,将给他们自身带来莫大的帮助和改变。
第二,在求得自我保护的问题上,问题流浪儿童表现出了其强大的能力和聪明才智。T他们很少会做出给自己树敌、带给自己不必要麻烦的行为。同时,长期的流浪生活培养了问题流浪儿童审时度势的能力,教会了他们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为自己获取利益、并同时将对自身的威胁降到最低。
第三,问题流浪儿童在自伤行为这一项目上的得分较低。然而,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工读学校的问题流浪儿童会表现出较多的自伤行为,如吞食笔、铁钉等。
同以上结论作对比,可以看出:这是问题流浪儿童企图逃离工读学校而采取的“非常手段”,而非其本性。如此,只要对危险物品进行严格控制以及刻意忽视问题流浪儿童的这些行为,那么,问题流浪儿童在工读学校里的自伤行为就会逐渐淡化直至消失。
参考文献:
[1]Lambert N.Diagnostic and Technical Manual of AAMD ABS(School Edition).CTB/McGraw-Hill.1981.
[2]韦小满.特殊儿童心理评估.华夏出版社,2006.
[3]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问题流浪儿童保护机制和对策研究”.中国妇运,2005,(6).
[4]李脖宁,熊少严.广州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性调查与思考.现代教育论丛,2007,(5).
[5]邹泓,屈智勇等.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发展与需求调查.青年研究,2005,(2):1-7.
[6]安怀世.问题流浪儿童问题的国际背景和干预途径.社会福利,2002,(10):8-33.
本文是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即“变迁中的问题流浪儿童生活经验叙述与社会适应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是07BSHO19,项目主持人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李晓凤副教授。
[关键词]问题流浪儿童 社会适应性 优势视角
一、导言
20世纪末,随着贫穷儿童流落街头的人数显著增多,儿童流浪已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据王九峰等人的研究表明,全国流浪儿童总数15万左右,占全国未成年人比例的万分之三点九。不仅如此,流浪儿童脱离了主流社会,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沾染了各种恶习,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王九峰等,1999)。此外,据笔者研究发现,在街角社会中,黑社会势力同政府福利机构也一直在争夺问题流浪儿童的归属感。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少年人口的素质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那么,这批问题流浪儿童的素质如何,他们自身是否有着独特的、可以发掘的优势,又是凭借着什么在这个社会中立足的,则成为了当前学术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话题。
本研究是《问题流浪儿童生活经验叙述与社会适应性研究》课题的一个子课题,拟通过对问题流浪儿童自身社会适应状况的分析,探讨问题流浪儿童适应行为的现状及特点,并从中发掘出其独特的优势,为后期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依据。
二、文献回顾
要研究问题流浪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状况,必须先对“问题流浪儿童”与“社会适应性”做一个明确的界定。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给予的定义:“流浪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离开家人或监护人在外游荡超过24小时且无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终陷入困境的人”。在本研究中,问题流浪儿童的界定是在流浪儿童的界定中范围的进一步缩小,指行为越轨、做出违法事件的流浪儿童。一般来说,这些流浪儿童的生存手段可以概括为:捡(捡垃圾)、讨(乞讨)、卖(卖艺、卖花等)、偷(偷窃、抢劫)。
此外,本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社会适应性”,早期它又被称为社会适应能力或适应性行为,指的是个人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然而,在我国问题流浪儿童社会适应性的研究方面,因问题流浪儿童的边缘化地位而不被纳入主流社会视野之中,如此,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几乎没有对此领域的专门研究,最多只是在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中一笔带过。
简言之,从以上国内外文献有关问题流浪儿童的研究中发现,并未有专门针对问题流浪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研究。那么,问题流浪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到底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线上,他们又有着怎样的优势和潜能呢?本研究将着重探讨这些问题,以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及民间机构对问题流浪儿童开展行之有效的救助保护工作。
三、研究方法
1.被试
综合各种问题流浪儿童的定义,主要参照中国政府给出的界定,本研究中问题流浪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离开家人或监护人、流浪到生源地以外(外市、外省)超过24小时,且无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终陷入困境而有过违法行为的人。基于此定义,我们选取了上海、南京、武汉、济南、长沙、郑州、贵阳、兰州等八个城市的工读学校和问题流浪儿童救助站,进行全样本采集,共发放量表250份,有效回收量表233份,其中男性219人,女性14人。
2.测量工具
本研究以儿童适应行为量表为测量工具。这个量表是1996年韦小满在对AAMD适应行为量表(学校版,1981年)进行试用与分析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评估一般能力,由动作发展、语言发展、生活自理能力、居家与工作能力、自我管理和社会化等六个分量表组成;第二部分主要评估不良的适应行为,由攻击行为、反社会行为、对抗行为、不可信赖行为、退缩、刻板与自伤行为、不适当的人际交往方式、不良的说话习惯、不良的口腔习惯、古怪的行为、多动、情绪不稳定以及服用药物的情况等12个分量表组成。
3.研究步骤和方法
(1)抽取被试,收集数据。
(2)按预先设计好的取样方案将量表发给被试的班主任和家长,按要求逐条进行评定。
(3)对评定结果作统计分析。
(4)探讨问题流浪儿童适应行为发展的规律及特点,发掘其优势。
四、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我们获得以下结果:
1.测量工具的信度与效度
(1)信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alpha)来考察该量表的信度,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得的Cronbachα系数分布在0.876~0.919之间,第一部分各分量表Cronbachα系数分布在0.472~0.887之间;第二部分各分量表Cronbachα系数分布在0.434~0.950之间。虽然第二部分一些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还有待提高,但此次测验仍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内容效度分析
本研究通过计算各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作为该量表内容效度的指标,各个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58~0.96之间,并且所有的相关系数的P值均< 0.001,说明该量表的内容效度很好。
2.问题流浪儿童个体内部社会适应性发展水平
运用标准分数转换的方法,我们将问题流浪儿童在两个分量表上各个子维度的得分依照同年龄普通儿童常模同一子维度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转换成标准分数(Z),然后以各子維度上的平均Z值来表示问题流浪儿童在各个子维度上的得分。分析的重点在于通过细化到各维度中的因子比较,寻找出在每个分项目上问题流浪儿童的最好表现集中在哪些地方,从而为优势视角社会工作的介入寻找切入点。
(1)生活自理能力

(3)自我管理
如图3所示,在自我管理的维度上,问题流浪儿童发展较差的是坚持性,其次是自制力。这说明问题流浪儿童做事情很容易随自己的心情率性而为,很少进行长远的打算,究其原因看:其一,这同问题流浪儿童在街角社会不断地迁徙与生存资源的波动性及多元化的社会适应手段相关;其二,这与问题流浪儿童普遍没有受到过良好教育的经历相关。而这两项可以通过行为训练予以矫治和提高,并且,在社会工作的介入中应加强这两方面的辅导和训练。

(5)攻击行为与反社会行为
如图5所示,在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这两个子维度上,问题流浪儿童在威胁或实施武力这一项目上的得分很高,但在毁坏自己的财务、毁坏他人的财务、干扰别人的活动、不考虑他人和不尊重别人财务这些项目上的得分都较低。这说明,问题流浪儿童在攻击行为上仅表现为威胁或实施武力,而其在反社会行为上的表现则并不突出。进一步,本研究中深入访谈发现,在街角社会中生存,自保成为问题流浪儿童的第一需求,如此,从别人手里获取资源也是生存的必要手段之一。

五、结论与讨论
1.结论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及结果的呈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问题流浪儿童的自我保護能力很强。他们大都能够自己照顾自己,综合处理能力较强,自伤行为较少,很少发生毁坏别人财物或干扰别人等行为,以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问题流浪儿童行为的主动性较强。词句表达能力较强,主动性好,有能力保管好自己的财务,有责任心,能够合理而有效地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
第三,问题流浪儿童有很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帮助他人、替别人购物的能力较强,能较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并在集体活动中表现较好,愿意同他人交往、合作及分享。
2.讨论
从优势视角讨论问题流浪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可以促进我们更深入和细致地了解问题流浪儿童的需求,以便日后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流浪儿童成长中的关键性的问题,这对促进我国问题流浪儿童的安置工作进展也有一定的意义。
第一,关于优势的定义,一种是问题流浪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各子维度中发展较好的因子;另一种是被当作抗逆力而加以激发和利用的社会适应性发展中不好的因子。若将这种抗逆力加以适当的激发,引导问题流浪儿童将这种生命的力量发挥到以后的建设性生活中去,将给他们自身带来莫大的帮助和改变。
第二,在求得自我保护的问题上,问题流浪儿童表现出了其强大的能力和聪明才智。T他们很少会做出给自己树敌、带给自己不必要麻烦的行为。同时,长期的流浪生活培养了问题流浪儿童审时度势的能力,教会了他们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为自己获取利益、并同时将对自身的威胁降到最低。
第三,问题流浪儿童在自伤行为这一项目上的得分较低。然而,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工读学校的问题流浪儿童会表现出较多的自伤行为,如吞食笔、铁钉等。
同以上结论作对比,可以看出:这是问题流浪儿童企图逃离工读学校而采取的“非常手段”,而非其本性。如此,只要对危险物品进行严格控制以及刻意忽视问题流浪儿童的这些行为,那么,问题流浪儿童在工读学校里的自伤行为就会逐渐淡化直至消失。
参考文献:
[1]Lambert N.Diagnostic and Technical Manual of AAMD ABS(School Edition).CTB/McGraw-Hill.1981.
[2]韦小满.特殊儿童心理评估.华夏出版社,2006.
[3]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问题流浪儿童保护机制和对策研究”.中国妇运,2005,(6).
[4]李脖宁,熊少严.广州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性调查与思考.现代教育论丛,2007,(5).
[5]邹泓,屈智勇等.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发展与需求调查.青年研究,2005,(2):1-7.
[6]安怀世.问题流浪儿童问题的国际背景和干预途径.社会福利,2002,(10):8-33.
本文是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即“变迁中的问题流浪儿童生活经验叙述与社会适应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是07BSHO19,项目主持人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李晓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