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石雕因他而骄傲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名片:
  王经民,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安石雕”代表性传承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高技能人才、首届中国石雕艺术大师、国家一级/高级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福建省商学院客座教授、国家一级/高级技师评委、中高级职称评委等。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石雕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石材协会石雕石刻专委会副主任,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泉州市惠安石雕传习所所长,惠安县新海峡石业艺术有限公司、惠安浩然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在我国著名侨乡福建石狮的东部,距离海岸线大约两公里的地方,矗立着两座具有典型闽南文化风格的建筑——万祥图书馆和万祥幼儿园,红墙朱瓦、白檐灰栏的设计风格庄重大气,非常醒目,如今业已成为当地重要的地标式景观。它们均由石狮乡贤、贵州董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友平先生创办和捐建,多年来为石狮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两座建筑的设计都是出自目前惠安石雕界唯一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经民之手,能够集石雕艺术创作及建筑设计之大成于一身且两者皆擅,在现有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当中无出其右,堪称福建省雕刻界和建筑设计界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近日,我们与王经民大师进行了一场深度的对话。他谦逊而随和,但谈吐N的举重若轻,能让人感受到其巨大成就背后的艰辛和求索。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悠远和延续,能够理解惠安石雕艺术民间根系的深广和不朽。在今天看来,无疑是幸事一桩。
  雕艺世家 薪火相传
  福建惠安是我国著名的石雕之乡,其镂繁剔透、风灵隽雅的石雕艺术风格,乃是由滨海凿石筑屋的闽越先民文化与晋唐中原南迁文化交融所产生,与宫观寺庙等建筑艺术相伴相生,汲取晋唐遗风、宋元神韵、明清风范之精华,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南派石雕艺术代表和闽南文化瑰宝,2006年入选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惠安石雕几乎承载了中国石雕艺术的半壁江山,我国第一座梁式海港大桥惠安洛阳万安桥、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丁字形石砌古城惠安崇武古城,以及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南京中山陵、中华世纪坛、台湾龙山寺、台湾凤山五百罗汉、厦门南普陀、福州涌泉寺、泉州东西塔、马六甲海峡郑和雕像、日本鉴真和尚雕像等,都是惠安石雕的杰作,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工艺美术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广受赞誉。2015年惠安摘得首个“世界石雕之都”称号,可谓实至名归。
  1967年2月,王经民出生在惠安溪底村,这里历来石雕、木雕人才辈出,是惠安石雕艺术的起源地之一,也是闽南房屋建筑“皇宫起”营造技艺的重要发样地,在业界享有“溪底派”的美誉。王经民的祖父王全春是民国时期名扬四方的大木匠,与当时享有“闽南第一木雕大师”之誉的王益顺是同宗,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王全春就参与到台湾龙山寺、孔子庙的建筑工作当中,提升了惠安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知名度。他的父亲王清标,则是开创了惠安石雕历史新风尚的著名“捏剔师”,擅长打坯、放样、安装,是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曾代表惠安工匠参与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工作等。王清标也是最先运用“针黑白”手法,在石头上演绎摄影技法的影雕创始人,影雕的发明标志着石雕工艺进入纯艺术化发展阶段,这在石雕艺术史上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王清标的名字由此被写进了中国石雕史和相关的教科书。每当说起这些,王经民的眼神都是熠熠生辉,这可是他们家族的荣耀啊!
  出生在这样声名显赫的雕艺世家,王经民无疑是幸运的。王全春、王清标对后代的言传身教,从艺术创作方面来说,在当地无疑是最好的。但令人欣慰的是,王经民始终秉承着对祖辈的敬畏之心,并不轻易以此辉煌家族史示人,也没有在先人显赫光环笼罩下裹足不前,而是一而贯之地保持专注与低调,徜徉在自己的雕刻世界之中。
  石话石说 历久弥新
  十九世纪德国音乐家舒曼有两句名言:“没有热情,就不可能创造出任何真正的艺术作品”“艺术的三个死敌:平庸、千篇一律、粗制滥造”。我们在与王经民大师的交谈中,能够深刻感知到他旺盛的创作热情、博取众长的好学精神以及奇思妙想的实践冲动。“石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15岁时王经民便开始了他的雕刻生涯,自从进入到石雕行业中来,他始终坚持一条原则,那就是让作品说话。可以说,家乡包罗万象的文化熏陶、厚重刚强的山海品格,给予他宽广的胸怀、不屈之血气和坚韧的性格。王经民以法而无法、行止自如的雕刻技巧,胸襟若谷、丰富有力、因石施艺的艺术创作,赋予了作品强大的底气和持久弥新的生命力。
  且不必说他已掌握了雕刻的各种技艺,诸如雕扑、平直、打巧、镂剔;也不必说他能够熟练运用沉花、线雕、影雕、针黑白、浮雕、透雕、圆雕等表现手法,并将其恰到好处地运用于各式传统建筑和现代公共建筑、庭院、园林及宗教建筑的内外装饰构件中去,这些是一般的高级工艺大师通过努力就可以具备的技能。我们赞赏的是,王经民在石雕技艺上绝对是创新型的人物。是他,首创将“针黑白”表现手法融入浮雕作品中,采用“压地稳起”的低浮雕手法,把逐层的厚度压缩到尽可能低,而浮雕的最高点与最低点相距很小,形体薄,起伏弱。层次接近,平凸性强。通过面部的磨光点缀,形成着色的效果,布局上更多强调绘画的因素。在传统的基础上,王经民能够根据不同的材质与不同的表现形式,融入现代雕刻元素,区别运用不同的工艺手法,在不同的环境空间创作各种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作品。
  真正的艺术是人通过智慧、心力和情感贯通之后的觉悟,也是其自我的昭示。王经民总说,艺术家要靠作品说话,口说无凭,没有实打实的作品,如何让人信服。
  王经民的雕艺之所以出神入化,除了遗传基因和长年实践的经验积淀外,还在于艺术创作上虚心谦逊,善于接纳他人良策。在生活中,他为人谦逊平和、低调内敛。他认真学习古典文学、艺术理论等文化艺术知识,努力为惠安石雕艺术创作汲养,务求作品内涵丰富,意蕴无穷。比如为了创作《孔子》,他读《论语》;创作《熟能生巧》,他重翻初中课本读欧阳修的《卖油翁》;他通读《毛泽东选集》、鉴赏毛主席诗词,力求准确把握《伟人毛泽东》雕塑的诗意与神韵。他自觉进修,通过函授,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拿到了结业证书。他虛心求教,并对自己数十年的雕艺生涯从理论上进行了总结疏理——2010年4月,他的作品集《王经民石雕艺术:品味大师精品》由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惠安石雕人的石雕理论专著登上了雕塑美学研究的大雅之堂;2010年5月,中国楹联出版社出版《石韵》,王经民在这本专著中对石雕文化研究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行云流水般的诗情文采,让业内外的许多专家称道不已;2011年7月,他的《大捏剔小打巧》论文在《海峡工艺美术》杂志发表,传统的石雕工艺被赋予最新颖最前沿的美学理念……   著名诗人余世存先生说:“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这句话在王经民身上,可谓是恰如其分,沉淀多年,终究是厚积薄发——2012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安石雕”代表性传承人,同年被授予首届中国石雕艺术大师;2015年,被授予中国石雕十大年度艺术家;2016年,鉴于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的贡献,受表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被授予2012至2017年度石雕石刻行业特殊贡献奖;2018年,获评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成为惠安石雕界首个获此桂冠者,并且是目前的唯一一个。声名鹊起的同时,王经民的作品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追捧,《佛在心中》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望月抒怀》《祈和》入选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如意弥勒佛》被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珍藏、《精卫填海》被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珍藏、《如意弥勒佛》受邀参加台中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举办的“海峡两岸雕刻艺术交流展”……这些成绩的取得,无疑是对王经民数十年积累沉淀的最好注脚。
  面对取得的荣誉和社会各界的称赞,王经民总说,“艺术品的价值体现不在于它的价格,而是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若干年后作品的署名被后人提起时,理当受到应有的尊重。”
  经营之路 坚持匠心
  前面我们说王经民是幸运的,除了家学传承、自身天分及勤学刻苦外,更重要的是他的成长和创业经历,恰逢新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肇始和推进壮阔东方潮深刻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像王经民这样拼搏奋进的弄潮儿,紧紧抓住了历史机遇,没有辜负这风起云涌的数十年。
  1989年,年仅22岁的王经民就自主创业,创办了“海峡石木雕工艺厂”,毅然把惠安石雕产业市场拓向我国宝岛台湾,以台湾寺庙古建石刻为主营项目。
  在谈及创业初期为何做这样的抉择时,王经民说,早在清代中期,惠安石雕便开始在台湾广为传播,成为闽台交往的重要内容。他的爷爷当年在台湾做木工时得到当地人民的关照,父亲也在台湾出生并度过了童年时光,这一份珍贵的情感是两岸一家亲的真实写照。自己有责任有义务让惠安石雕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成为联系两岸亲情的纽带,为增进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做贡献。
  为此,每一件输往台湾的产品他都会严格把关、精雕细琢,保证质量,服务到位。因为作品精美绝伦、极富神韵,王经民也因此而被台湾宗教界誉为“神雕”,他打造的石雕精品和建造的雕艺工程分布于台湾地区各县市,成为台湾许多宫观寺庙、园林景观、名胜古迹的亮点,这里面包括台北松山慈佑宫、关渡宫、奉天宫、北港武德宫、桃园福隆宫、云林镇安宫、新竹全天宫、台南慈济宫等著名大寺庙。而台南郑成功博物馆、台北宗教博物馆则慕其艺名,把他的多件作品作为馆藏珍品。
  2003年,王经民为扩大经营相继成立新海峡石业艺术有限公司、浩然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主要经营传统石刻、宗教石刻、园林景观雕塑、建筑装饰石材,同时具备园林古建筑一级资质、建筑幕墙和建筑装饰的二级资质、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二级资质,并通过相关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还入选2007年福建省建筑专业承包20强企业,全球石雕刻五星级供应商。除了开头提到的万祥图书馆和万祥幼儿园外,崇武古城游客中心、泉州田安大桥桥头堡浮雕、泉州仙公山四方观音阁、武夷山崇安大桥饰面石雕、广西北滘镇标志性雕塑“北滘人”、武汉天堂文化生态园高20米四面观音、黑龙江超越森林公园景观雕塑、江苏省南京博物馆幕墙工程、苏州高新广场幕墙工程、台湾台北关渡宫寺庙工程、台湾仁爱皇家内外装修工程、江西省白圩乡真牛广场景观工程、西安黄帝陵标志性黄帝雕塑等等,这些都是王经民所属公司的经典案例。
  此外,王经民从“现代流水线作业理念”得到启发,把石雕生产按技工特长分工序流水线作业的科学管理流程,使工效极大提高,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在人文关怀的和谐环境中,提高了企业效益,增加了工人收入。
  行业领航 榜样力量
  “传道,谓修己治人之道;授业,谓古文六艺之业;解惑,谓解此二者之惑。”王经民家学渊源,深谙技艺传承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对于離刻艺术,我有传递下去的责任,不能让自己原地踏步,才能担得住这样的责任这几年,不管是参加学术研讨,还是同行聚会、朋友交流,王经民的话题始终离不开惠安石雕该怎样着眼于未来的发展问题。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惠安石雕文化推广的第一线,不计较付出和辛劳,表现出了先锋旗帜的大师风范。而他的儿子王少卿也克绍箕裘,谨遵父辈家教,秉承大师教诲,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帮助父亲打理公司业务,父子齐心,致力于惠安石雕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深受社会各界评和赞誉。
  虽然已把“溪底派”雕艺薪传至第六代,队伍庞大的弟子中也有数人成为省级工艺美术名人或大师,但王经民感觉传统技艺在师徒间或家族中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已不合时宜,而现代化工厂内学徒又很难学到传统石雕工艺的精髓。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走出这个瓶颈。在注重惠安石雕技艺静态保护的同时,还得解决好整个石雕行业后继乏人、理论研究滞后的问题。在王经民看来,好的创作永远离不开雕刻者手中的技和内心的艺,没有文化的惠安石雕作品,面必然很窄,也没有深度。要想寻求更好的发展,必须将卓越的雕刻技法修炼与丰厚的文化知识积累叠加在一起,从而才能形成独特的风格和跨时代的产业进步而且需要多方式多渠道带领青年雕刻师多学习、多探讨、多交流,才能把惠安石雕技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为此,王经民经常配合各级相关部门承办协办各种雕刻赛事,力促从政府到民间重视艺术传承,保护石雕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依托惠安雕刻艺术研究会,积极组织承办和协办国内各项赛事和交流活动,如国际雕刻艺术节、惠安传统雕刻大赛等。2008年,惠安县新海峡石业艺术有限公司协办全国高校毕业生“海峡杯”石雕創作营活动,借助高校的艺术家,让新思维新理念春风吹进企业车间。如今,走进“新海峡石艺”“浩然古建园林公司”,在古色古香、宽敞明亮的办公楼上,你可以看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基地”“王经民大师工作室” “泉州惠安石雕传习所”和几家大中专学校“雕艺实践基地”的牌匾。这些牌匾与“艺术铸就品质、品质成就品牌、创新引领未来、未来映耀海峡”的标语相映生辉,彰显王经民对扶掖石雕新人、科学发展惠安石雕文化的深谋远虑和脚踏实地。
其他文献
对于古代帝王来说,死是和生同等重要的大事,“事死如事生”的观念造就了一座座宏伟壮观的王陵。每个王陵都是一座珍贵的文化宝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从王陵的陵园设计中也能窥探到许多历史文献中不曾记载的重要信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中山国国都灵寿古城遗址中出土文物两万余件,其中有一件“错金银铜版兆域图”,引起了建筑史学家的广泛关注。  《周礼·冢人》曾记载,“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
期刊
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磁州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誉。该窑创烧于北宋中期(1015-1070年),其窑址坐落于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而宋时磁县称磁州,故此得名 且磁州窑以瓷枕最为著名,并流行于北宋、金、元时期,距今已有千年梦华瓷枕以白、黑两色的白地黑花为主色调,独特的民族特色显著。枕底通常有“张家造”“李家造”“王家造”和“陈家造”等印记。图案内容除一般的花鸟禽兽外
期刊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经济繁荣军事强大,齐国文化遗产自然也就成为一座取之不竭的工艺和艺术宝库,但当代研究侧重于对器型的比较学研究,至今对齐国青铜器审美和制造工艺问题研究不丰富,让我们通过一件青铜汲酒器来研究齐国青铜工艺水平和艺术特点。  1992年临淄区永流乡商王村M1号女性墓中出土一件青铜汲酒器(1 )(图1 )。该器通高65.2、外直径1.4、内直径0.8、球形器腹径7.2厘米,整体造型为竹节形,腹
期刊
东汉末年,随着制瓷技术的进步,瓷器逐渐取代了青铜器在日常用器屮的地位。到北朝时期,河南、河北与山东地区广泛吸取南方瓷器烧造工艺,又融汇当地汉晋釉陶技术传统,在变革与尝试中成功烧制出了具有当地艺术特色的青釉、黑釉、褐釉以及白釉等瓷器品类,尤其是青瓷的成功烧造,代表了北方青瓷的独特釉色特征。  根据考古资料,北方地区的巩义窑、相州窑、邢窑、磁州窑、淄博窑等窑口均成功创烧了北朝时期的青瓷,并在造型、釉色
期刊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文化对国家的重要性。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是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博物馆教育引发观众美感经验,进而认知真善美的生命真理,因此,在社会教育功能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今天,随着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博物馆与社会的关
期刊
我国古代的三彩枕,是指从唐代至清中期生产的低温彩色釉陶瓷枕。其先素烧胎体,再在胎体上施彩釉后低温烧成,釉色呈黄、绿、白、酱等多种色彩,以北方窑口烧造为主。三彩枕有匣钵、支垫具、垫饼等装烧工具,侧面上遗留有三枚支钉痕,表明是用三岔形支钉支撑、侧置入窑烧制而成。它们种类丰富,数量繁多,特别突出的是在装饰方面的表现,图案亦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并且根据其器型可分为箱形三彩枕、像生三彩枕两大类,造型各异。 
期刊
辽朝是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建立的一个强大政权,共存在二百余年,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辽朝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还是医学、建筑、手工艺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本文通过赤峰博物馆馆藏的几件三彩器精品,来探析辽代陶瓷业的发展。  内蒙古赤峰地区是契丹族的发源地和核心统治地区,这片土地见证了契丹族由弱变强,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全部过程;见证了辽的四邻邦交,草原丝路
期刊
1.引子  从一件宋元时期山西平阳窑白釉瓷枕的诗词鉴赏谈起,运用考古材料和史料文献对其窑口和时代展开时空观的分析讨论,并通过诗词文字的释读以及特殊书写体流行时代的考证,对其产生的文化背景作简要的阐述。同时,这件瓷枕也为鉴別带有同类文字装饰器物的制作年代,提供了辅助断代的参考依据。  考古资料表明,人类最古老的枕可能是天然石块,后逐步演变到使用其他的材质制作,如木、竹、玉、铜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期刊
契丹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有着符合自身生活特色的游艺活动,如狩猎、钓鱼等。随着与中原王朝的交流,契丹族的游艺活动逐渐丰富。在研究辽代社会生活史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研究人员将契丹族游艺活动统称为体育运动,但我国古代并没有“体育”这个词,它是在清代末年西学东渐之后才引入中国的。所以用体育运动来指代中国古代所有的游艺项目或者一些文艺性质的活动就不太准确。因此本文将契丹族游艺活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
期刊
清乾隆年间,扬州经济空前发展,文化繁荣,书画艺术市场兴盛,一批不拘囿于前人笔墨、充满个性和创新精神的画家,云集其时的扬州画坛,史称“扬州八怪”。史学界公认“八怪”大体是这八位代表性画家:金农、高翔、黄慎、汪士慎、李方膺、罗聘、郑燮、李鱓。  “扬州八怪”,一个时代的艺术标杆和奇迹,一画难求。  然而,在我国收藏界曾有过这样一位奇人:居然把“扬州八怪”作品一个不落地收藏齐全,总量达到33幅,人均4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