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成为儿童语文学习的原野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h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实录】
  一、 学抓文路,初感索溪峪的“野”
  1. 揭示文题。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生齐读课题)
  师:课题中有一个双引号,能理解吗?(出示双引号的用法)
  生:在这里是特定称谓或着重指出。
  师:到底是特定称谓,还是着重指出呢?
  生:(齐)着重指出。
  师:我们再读课题,让我们听出这儿双引号的存在,读——(生齐读课题)
  2. 练习浏览。
  师:让我们走进索溪峪,谁来读一读学习要求。
  ■学抓文路,初感索溪峪的“野”
  1. 浏览课文,用“ ”画出各自然段的中心句。
  2. 组内交流画出的语句,并探究一下作者这样行文的智慧。
  (人人交流,注意倾听,及时补充个人想法。)
  3. 汇报交流。
  师:好,我想听听同学们都画了哪些句子。谁来读一读?(生汇报,读每一自然段的第一句)
  师:像她一样的举手。不准确的完善一下,注意:从这些中心句里你发现什么了?
  生:我发现了里面都有一个“野”字。
  师:哦,他发现的是中心句中的中心——
  生:词。
  生:它们分别写了索溪峪事物的一个方面。
  师:都写了哪些事物呢?
  生:文中写了山、水。(板书:山 水)
  师:由山到水,这里面有没有什么变化?
  生:从上到下。
  生:从远到近。
  师:这个理解好,从远一点的到近一点的,接着说。(板书:野物 行人)
  师:你看,原来作者写所看到的东西的时候,是有顺序的——
  生:越来越靠近自己了。
  生:发现了他最后写“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是为了突出写山水的“野”,因为如果写索溪峪不野,我们也不会变得“野”了起来。而我们正是被索溪峪的“野”感染了。
  师:真会理解!这就是为什么把“我们”放在最后写,对不对?这个同学是写作高手。
  生:全文是总分。第一句是概括的,其余四句是具体描写景物的“野”的。
  师:(出示全文浓缩版)照你的意思说,第一段话就
  刘老师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揭示文章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模仿文章写法,写一写从大自然的一些事物中得到的启示。更值得关注的是刘老师先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列一个提纲,然后展开习作。这样,既让学生在课堂上习得了列提纲的方法,又让学生在写作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了说理文写作的基本方法;既说清了道理,又扎扎实实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了把“语文课”上成了“语文”的课。
  (刘芹,连云港师专二附小教师,陈红名师工作室成员,连云港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陈红,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港城陈红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生:中心句。
  师:那二三四五段就是分着写的,对吧?(生总分读)
  二、 品读词句,体验索溪峪的“野”
  (一)品读第2自然段。
  1. 品读交流。
  师:走,去感受山的野。
  ■品读词句,感受“山是‘野’的”
  1. 默读第2自然段一分钟,用“ ”
  画出概括山“野”的句子。
  2. 组内读读画出的句子,看看有没有新发现。
  (提示:每一处词语、标点、句式都包含着作
  者的智慧哟!)
  师:好,注意,请拿起笔,瞄准第2段,时间只有一分钟。开始!(学生练习默读)
  师:时间到,是不是感觉很仓促?默读啊,是要有一定速度的,一定要训练自己。接下来就要组内交流,大家讨论一下,到底要画出哪些是概括写的?(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师:好,这回同学们都画哪些句子了?
  生:我画了“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美。”
  生:我还画了“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这种美,是一种随身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师:像她这画划的同学请举手。没画全的完善一下。
  师:读读这些句子,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这些文字也是总分的结构,“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美。”是概括性地写出了这山到底是怎么美法的,而它后面再分开来写它到底是哪种美。
  师:嗯,你提到了两对概念,总与分,概括与具体,“惊险、磅礴、不拘一格”的景物能够分开吗?因此,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由概括到具体的写法。(板书)
  生:后面三句都是“这种美……”开头,我觉得有点排比。
  师:不是有点,就是排比。奖励你来读,读出排比的感觉。(生读)
  2. 读出山“野”。
  师:很有气势。这样,接下来就选你最想读的一部分去读,想象着把这种“野”读出来才是本领,自己练一练。只选一个地方。(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师:很想听同学们读书的声音。惊险的美,找两个同学来读。注意,其他同学仔细听,朗读水平越高的人,他总能够听得出,谁在哪个地方读得特别的有画面感。他们一读完,我就看大家的反应。(两生读)
  生:我觉得男孩儿读得比较好。因为他突出了磅礴的气势。
  师:哪个地方让你感觉到有画面出来了。
  生:就是“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那边。感觉很雄伟,好像就出现在眼前。
  生:我感觉顾一龙读得有抑扬顿挫,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有没有看到什么?
  生:我从这个“摇摇晃晃”,他读出来之后,就感觉这个巨石真的在我眼前摇来晃去。
  师:是不是这种感觉?(出示摇晃感觉的山峰图片)
  生:我觉得顾一龙读得“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从这句话中,他让我感受到突然看到了在一个平地上断壁悬崖直插云天。
  师:是不是这种感觉?(出示对应图片)还有吗?
  生:我觉得这两个人读得都是抑扬顿挫,很有气势,恰到好处。
  师:姜老师也感觉他们读得都不错,只是男孩儿读得更有画面感,因为你的朗读能够让同学们看到那种惊险的画面,全出来了!所以大家才对你很赞赏。你再读读,让我们感受一下那个画面。(男生读)
  师:咱班同学朗读水平高哦!磅礴的美谁来读?(生读得很好,学生鼓掌)
  师:别光顾给他鼓掌啊,我更喜欢大家说。
  生:从他读的“千峰万刃绵亘蜿蜒”,我觉得眼前仿佛就是连绵起伏的山。
  师:你真会听了。
  生:我觉得读这段文字要声音响亮,才能体现出这种磅礴。
  师:他哪一句读得气势磅礴?你试一下。
  生: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绵亘蜿蜒。
  师:嗯,他是有感觉的,磅礴的感觉出来了。同学们,他说的这种感觉,让我们亲自去体验一下。(播放山峰动画效果)
  师:把刚才的体验送进去,大家一起读。(生齐读)
  师:书,就要这样读!谁再来读读随心所欲的美?(生读)
  师:谁最读得更加随心所欲一点!(再指名读)
  师:真想听同学们就这样读读,分别指生读惊险、磅礴、随心所欲部分,第一句齐读。(齐——分)
  (二)品读第3~5自然段
  名师新课
  师:惊险、磅礴、不拘一格,这就是索溪峪山的“野”,来,让我们继续走进索溪峪,这回我们自由一点,第3~5自然段里面,你任选一段去读。
  ■自主品读,走进索溪峪的“野”。
  选择第3~5自然段中的一个段落,自主品读:
  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索溪峪的“野”。
  结合相关语句,各自体会体会作者的表达智慧。
  (自主读,交流)
  1. 水是野的。
  生:“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一会儿……”我感觉到了索溪的野,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写。
  师:发现作者的智慧了。好的,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从“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感受到“野”,既然说它是野孩子,它当然是很顽皮的,所以说,我觉得作者通过写他的顽皮来说出索溪峪的“野”。
  生:“这一路开过汽车,……平生没走过这么‘野’的路。”我从这里面的三个“着”中体会到,路很惊险。一般的城市里面的路,是没有惊险的,我体会到了这个“路”的“野”及作者的心惊胆战。
  师:对呀,明明在写水是野的,可刚才我们同学读的是山路的野。
  生:我认为作者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出了水是非常野的,因为水拦了山路,所以汽车只能从水上开过去。
  师:我很赞成你的这种想法,但是,你说是“侧面烘托”不准确。这应该叫什么?
  生:反衬。
  2. 野物是“野”性十足。
  师:山上野物呢?
  生:我从“当我们一行……慌忙逃走了。”体会到山上的小猴子十分的野,十分的顽皮,看到女同胞就爬到树枝上撒尿了。
  师:你看,猴子都爬到树枝上撒尿了,我们上六年级了,应该知道这么细致的地方,叫——细节描写。
  3. 我们也变得“野”了起来。
  生:我从“年过花甲的老人,在石块间蹦来跳去,温习着儿时的功课”这句话中感受到人也是“野”的。因为他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了,还像小孩子那样蹦来跳去,所以感觉游人“野”了。
  生:我说的是“城里戴眼镜的姑娘,一边攀缘,一边大嚼着煮熟的玉米棒。”这一句,城里的姑娘一般都比较淑女,在索溪峪这样的环境中,城里的姑娘都变得这样“野”了。
  师:淑女也变“野”了,真奇怪!这么多游人,为何独独选了老人和姑娘来写?小组内赶紧讨论一下。(小组合作学习)
  生:作者举了两个例子都是跟“野”相反的,他把两个例子给180度大转身。城里的姑娘戴着眼镜,一边攀缘,一边嘴里大嚼着玉米棒。下面写了老人,我看到这样一幅画面,白发的老人,他不走阶梯,却在旁边的石块间跳来跳去。
  师:很反常,对吧?你看,跳来跳去,攀缘,用本段中的一个词,其实就是——(生齐:返朴归真。)作者所有的词句,其实都瞄准着题目中的一个字,那就是——(生齐:野。)
  (三) 写法迁移。
  1. 小结写法。
  师:(结合板书)写山的时候,作者让我们去——(生齐:想象。)写水的时候,把山路哥哥捧出来干什么?(生齐:衬托。)写野物、写我们的时候,写得特别的细,这叫什么描写?(生齐:细节描写。)
  2. 情景练写。
  师:索溪峪的一切都是“野”的。(配乐欣赏索溪峪的树木、瀑布、云雾)选一类景物练着写写。(学生练写)
  3. 展示点评。
  师:很想听听同学们笔下的文字,谁来读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写作水平高的人,总能帮助别人修改的。所以她一读完,我就看大家的反应。
  生:(读)“索溪谷的树木是野的。大树不再长在地上,它一蹦一跳地跑到山上去了,它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一会儿伸长了手臂,把一旁的小山拉住;一会儿骑在山的头顶上,像给山戴了一个顶绿帽子;一会儿把山紧紧抱住,不让它逃走。”
  生:我给她加一句“它是绿色的使者,它是索溪峪山的装饰品。”   师:“绿色的使者”加进去很好。还有没要帮忙的了?
  生:我觉得可以把树木比作一个顽皮的小男孩,爬在了大山爷爷的背上。
  师:好一个“爬”字,更加形象了。你看,这就是会听的孩子,还有没有谁想读了?
  生:读索溪峪的雾是野的。它飘飘扬扬,潇潇洒洒地走向了索溪峪,帮助了一切,使一切如仙境一般,在霞光的反射下,金光闪闪,火红一片,让人好似在梦境中游荡。这种美,是一种让人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美,令人赞叹不绝。(学生鼓掌)
  师:感觉同学们语文水平真的很高。
  三、 叩击文眼,体会作者心中的“野”
  1. 回读文题。
  师:课文读了,片段也写了,现在我们再回到课题中来品品这个“野”字,说说你此刻对“野”字的体会。
  生:这里的“野”并非是指索溪峪的野性,而是指索
  名师新课
  溪峪十分接近自然,十分活泼。
  师:很赞成你后半句。
  生:索溪峪的野不是人工雕塑的,而是靠大自然雕塑的。
  生:这篇文章是让我们感觉重新回到了大自然,其实也是号召我们保护大自然。
  师:用了一个“号召”,有点儿行政口吻,呵呵。
  生:“野”是友善的语言,它让我们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2. 拓展阅读。
  师:听懂了,这里不是野蛮。原文中有一段话,我们读读,会有更准确的体会。
  出示:“桂林太秀了……是不能与索溪峪的山比美的。”——原文片段
  师:再说说对“野”的体会。
  生:我觉得大自然就是雕刻家,十分伟大。
  生:其他的山都有人工痕迹,只有索溪峪的山是大自然的手笔,我们要亲近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不能再破坏大自然了。
  师:我特别欣赏你说的“这是大自然的手笔”。
  生:谁说索溪峪的野不如桂林秀,庐山的俊,泰山的尊呢,它是大自然的作品,我觉得它在我的心中是不能被替代的。
  师:你刚才说的这段话完全替换原文的话,真是了不起啊!
  3. 升华主题。
  师:其实呀,索溪峪是野的,作者的心也变得——(生齐:野了。)于是他笔下的文字也都变得——(生齐:野了。)同样的风景,不同的人看,感受会不一样。
  4. 布置作业。
  师:姜老师今天带来了著名作家峻青的一篇文章《难忘的索溪峪》,他有没有写索溪峪的“野”呢?大家课后读读就知道了。
  【同行评析】
  姜树华是一位善于独立思考的语文特级教师,每次细读他的课堂实录,都是一种享受,仿佛春风拂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课自然、晓畅、平易、得体,既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感,又有“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之叹。
  《索溪峪的“野”》一课与姜树华老师其他课一样,是很语文的课,是姓“语”的课,这是姜树华老师课堂教学的大宗旨。在他的课中,看不到旁逸斜出,看不到节外生枝,看不到“种别人的地,荒自家的田”,教学目标直指语文,旨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的语文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当我们在强调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时,不是追求标新立异,而是回归原点,捍卫常识。这个原点在于学生学语文,一切从学生学习、成长的需要出发。而常识在于“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沿着这样的路径行走,让课堂成为儿童语文学习的原野。
  《索溪峪的“野”》一文,通过对索溪峪绮丽风光的描写,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喜悦的心情。课文紧紧围绕题目中的“野”字展开,先概括叙述索溪峪风景的特点,然后分别从山野、水野、动物野和游人野等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
  在教学中,姜树华老师基于儿童立场以及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坚守语文教学的本位,引导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中,紧扣“野”字疏通文脉,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语言,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运用的过程中习得方法,真正做到了得言、得意、得法。整个课堂教学的裁剪与定位恰到好处,既不拔高超前,又不简单肤浅,使得这节课简约而不失精致,简化而不失精彩。
  一、 精选教学内容,关注语言形式——得言
  诗人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姜树华老师是一个善于发现这个“秘密”的人。他有一双慧眼,总能敏锐而准确地捕捉到课文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彩的言语形式,诸如关键的字词标点、精美的句段、精巧的谋篇布局、精彩的描述手法等。他不仅善于捕捉,并能以此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感受汉语表达技巧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获取语言规律,积累语用经验。
  1. 对精妙词语“野”的把握。“野”是文章的题眼,也是全文的“神”。对这个高度凝练、表现力极强的字,姜树华老师有“较真”之功,有“纠缠”之术。课一开始,他就带领学生抓文路,初感索溪峪的“野”;接着,品读词句,体验索溪峪的“野”;最后,叩击文眼,体会作者心中的“野”。通过对字词的仔细品析,含英咀华,想象作者脑中景,心中情,胸中境,笔中意,还原作者的思维过程,体会作者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
  名师新课
  特级教师 郭学萍
  向更深、更高处。
  2. 对精美段落“山野”的着力。姜树华老师的课堂教学就像一篇行云流水的散文,流畅自然,详略有致。在带着学生学习“山野”这个段落时,主要通过“品”、“读”的方式,感受山的惊险、磅礴和不拘一格。句段之所以精美,或是用了恰切的修辞,或是细腻的描摹,使景物栩栩如生,如临其境。这些内容,是最具语文性的内容之一,是学生收获语文体验,进行语言实践的好素材。整节课姜树华老师一直带领着学生,在文字的河流里涵泳、游曳,习得文字之味。   3. 对特殊标点“引号“的关注。标点也是言语形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各种标点符号在文章中都能参与情感表达。问号的情绪急切,感叹号的情思奔放,冒号的情味蕴蓄、省略号的情感舒张……各种标点符号都是一种情感载体。尤其是一些特殊的使用巧妙的标点符号,对表情达意具有特殊作用。姜树华老师在教学中不仅注意到了课文标题中引号的用法,还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再三强调:每一处标点、句式都饱含着作者的智慧。
  二、 注重品味赏析,滋养人文精神——得意
  语文学科的本位是对言语形式的玩味感悟,以及对言语形式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因此,选择了恰当的教学内容后,在课堂上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近言语形式,品味言语形式,赏析言语形式,从而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1. 在诵读中感悟。“诵读”的要义,在于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在于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感情传达出来,在于“得他滋味”(朱熹)。细品姜树华老师带着学生品读“山野”的那个部分,你会发现他在指导学生诵读时的用心:读出画面感,读出抑扬顿挫,读出山势的惊险和磅礴,读出那份随心所欲的美,从而达到“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劝心”的程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从而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2. 在想象中感受。叶圣陶先生曾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索溪峪的“野”》教学过程中,姜树华老师不断强调学生要读出画面感,这就是训练学生把抽象的文字符号,通过想象变成形象的画面,在不断的想象中,体会到索溪峪那种原始的自然的美,从而对自然产生敬畏之情,并因此产生亲近自然,保护自然之心。
  3. 在讨论中揣摩。品味语言,尤其是一些饱含深意,使用精当的语言,须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思考与揣摩,破解语言密码,洞悉语言的妙处与语言背后的深意。姜树华老师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也是充满创造力的课堂。他就像一位高明的渡者,他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渡过文本这条河流。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是欢畅的,学习的过程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感知和悦纳言语形式背后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
  三、 强化导学结合,教是为了不教——得法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阅读课就是要通过这个“例子”,教给学生清晰明了的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语文智能。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姜树华老师的课堂教学,时时、处处都体现并实现着这一目标。
  1. 借助活动导学,教给学生自学步骤。本课,姜树华老师通过导学单的形式对学生提出自学步骤和要求。第一张导学单:浏览课文,用“ ”画出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探究作者这样行文的智慧。第二张导学单:默读第2自然段一分钟,用“ ”画出概括山“野”的句子,看看有没有新发现。第三张导学单:选择第3~5自然段中的一个段落,自主品读,并结合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智慧。三张“导学单”就像三根拐杖,把学生一步步引向教师希望他们抵达的地方。
  2. 运用学法迁移,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指导学生自觉地进行迁移学习,形成一种“举一反三”的学习模式,这不但符合思维经济原理,而且也将对随后的学习产生事半功倍之效。这种迁移性学习,开始是由教师指导,而后通过学生不断训练,掌握其方法,逐步形成独立的迁移能力。姜树华老师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安排了写法迁移训练,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细致描写的方法,想象索溪峪的树林、云雾、瀑布等各种景物的“野”,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会表达。
  3. 教是为了不教,掌握自能读书方法。陶行知对教学改革的主要看法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学习怎样学习”。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指出:“学校的教育是暂时的事情,而学习则是应当终身进行。”这些都是对学法指导重要性的再认识。学以致用,学是为了用,课文学习完之后,姜树华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课后读著名作家峻青的一篇文章《难忘的索溪峪》,把课堂教学中学到悟到的各种学习方法有机地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姜树华老师在实施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层层深入的思考中,让学生进入那个用语言呈现的鲜活的、丰富的世界,因文而有感,因感而欲言,因言而得意,因意而悟道,因道而成人,让课堂成为儿童语文学习的原野。
  (姜树华,江苏省特级教师,如皋市安定小学校长;郭学萍,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其他文献
《安恩和奶牛》这篇文章选自于《希默兰的故事》,它的作者是丹麦作家约翰尼斯·延森,本文被苏教版初中教材编入七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有很多老师在一些杂志上撰文,谈到安恩是一位清贫而富有仁爱之心的老奶奶,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敬重之情。然而,笔者认为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真正孤独的是安恩”,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  一、 文中的奶牛并不孤独  这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一些老师认为,奶牛是孤独的,而安恩能充
期刊
我市一直进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教材解读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以课题带动的方式,关注小学语文教师群体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素养的大面积提升,推进我市小学语文教研水平整体发展,实现“两提升”,即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 解读教材的一般性操作策略  解读“课标”、解读文本、解读学生三方面是我们解读教材的“三要素”。  1.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经纬,解决“教什么”。我们在解读《语
期刊
一、 检查预习,指导写字  师:同学们,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理想吗?  生: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军人,如果能当上特种兵就更棒了,那一定很神奇。  生:我想当舞蹈演员,我在电视上看到杨丽萍阿姨跳的孔雀舞,真是太令人羡慕了,我也想和她一样。  师:你们的理想不但美好,而且远大。这节课,周老师要送给大家一把神奇的钥匙,它可以帮助你们打开理想之门。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2课,去寻找这把钥匙。(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期刊
一、 谈话导入,紧扣观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滴水穿石的启示》。(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说理文.说理文的特点就是先提出观点,然后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那你们还记得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吗?  生: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师:是呀,水滴之所以能滴穿石块
期刊
港城冬日,高朋满座,群贤毕至。载入赣榆和连云港教育史册一次重大教育活动如期举行了,来自全省各地的350名代表,出席了“江苏省小学书法(写字)教育区域推进现场会”,指导赣榆县、连云港市,特别是亲临黄海路小学、青口小学、城头小学、海头小学、柘汪小学等学校的写字和书法教学现场。在这里,我们由衷地说一声“谢谢你们”!  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南师大终身教授尉天池先生亲临会场,国家级的大师、享誉中外
期刊
【教学设计】  一、 联系生活事例,理解“做工”  1. 双手会干什么呢?请小朋友看图。(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的小朋友用自己能干的小手在干什么?(指名说。教师随机点评:小朋友用自己能干的双手,为世界增添了一抹绿色;小朋友的手在电脑键盘上上下飞舞,多灵活啊;灵巧的双手翻动书页,一本精彩的图书一页页看完了;双手拍皮球,一下一下又一下,小皮球蹦得多欢啊……)  2. 老师知道,我们小朋友的手也特别能干,谁
期刊
【题解】毋庸赘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故实践性理当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旋律。《“经历着”学语文》的文题表述显然在文法上不够准确,但笔者意在针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步履匆匆、环节切换频频之现状,笔者常常为师生在课堂中的那份“急”而急。本课教学中,笔者试图聚焦目标,放慢脚步,给予学生自主合作地琢磨着学语文的课堂时空,也就是努力地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学语文”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 绘声绘色介绍变色龙
期刊
“老师,老师,班级发生‘战争’了!”  我火速冲进班级——原来是小林和小飞打架了。  我就纳闷了,这两个可是班级中出了名的好哥们啊!此时呢,两人脸红脖子粗,各说各理,互相指责,眼里全是愤怒,语言全是利剑,如此情形,出人意料。  怎么办?  追问来龙去脉?看他俩那个样子,估计没什么效果。我干脆先请他们俩到隔壁的小教室单独坐着,先冷静冷静再说。  过了一会儿,我去办公室拿来了两页纸,上面就是我的“密招
期刊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的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它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坚持。我县小学书法教育的缘起,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二十多年来,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无论课改如何发展,赣榆教育人一直满怀浓浓的翰墨情怀,孜孜不倦地挖掘墨韵文化的内涵,坚守文化育人、环境育人、艺术育人、写字育人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点横竖撇横钩践行,书香墨韵润童心,让书法艺术融入学生的肌体和血脉。  一、 定标觅矩,风行水
期刊
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说明文时,常常感到困惑:稍有不慎,说明文教学似乎就变成了知识课、科普课,缺少“语文味”。这里有两个最关键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那就是说明文教学该教什么?该怎么教?这两个问题搞清楚了,那么说明文教学就能够溢出浓浓的“语文味”。  一、 教什么的问题  首先谈谈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