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山碧水,那种空濛的意境,是中国文人心灵和情怀永远的寄托之处;日出江花,那种浪漫的灿烂,是中国文人创作激情的不尽源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当黄公望静看富春山水,当秀丽山川进入他的梦境,中国画坛便多了一份传奇。
黄公望(1269~1354),元代画家。本姓陆,名坚,汉族,江苏常熟人。后过继永嘉府(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黄氏为义子,因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据传,其父九十始得之,说:“黄公,望子久矣。”因而得名黄公望。
黄公望生于南宋末年,死于元顺帝至正十四年前后,享年85岁。长寿的黄公望,几乎与元朝相始终。黄公望生当宋末,他少年时,大宋的旗帜伴随着陆秀夫负帝蹈海,已经彻底淹没于崖山的狂涛之中。自幼聪颖的黄公望,作为养子,在进入家道殷实的黄家之后,勤奋学习。南宋江南浓厚的文化氛围,也在无形之中悄然熏陶塑造着黄公望,年轻时的黄公望已经拥有了较高的才名。
元朝吏制规定,地位最低的南人不能直接为官。所以,黄公望虽自幼享有才名,却一直不能步入官场。至大四年左右,已是中年的黄公望,得到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张闾的赏识,被任用为书吏。后来,张闾调任中书省平章政事,黄公望也随其赴京城大都任职。虽说地位有所提升,但只获得一份御史台下属的察院书吏的差事,经理田粮杂务。张闾是个贪官,后来被捕入狱,黄公望也因张闾案受累坐牢,时年47岁。
出狱后,黄公望再没有踏入仕途,开始了他隐居不仕的生活。期间,黄公望常往来杭州、松江、常熟等地讲道卖卜,并开始了自己的绘画生涯。他一方面向赵孟頫等前辈名家请教,一方面又同一些富豪画家如曹知白等交往,大量摹习古代名迹,以提高绘画的“古意”。在四处游历,遍览江南山水名胜的同时,他还广交社会各界名流,其中有不少是著名的隐逸之士和佛道两教的高人。在卖卜、作画、交友、游览的过程中,黄公望逐渐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随着绘画方面的名气越来越大,凭着较高的画名,他受到了许多喜欢附庸风雅的官僚地主的欢迎,得到了其他画家的敬重。60岁那年,黄公望和倪瓒一起加入了全真教,开启了自己红尘外的潇洒生活。晚年的黄公望,生活旷达浪漫,常酣饮游乐,就如别人在他的《天池石壁图》题他“滑稽玩世”:“平生好饮复好画,醉后酒墨秋淋漓”。
黄公望工书法、诗词,善散曲,通音韵,尽管学画较晚,却成为一代大家。元代是中国山水画艺术史上一个卓有成就的时代,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被誉为“元四家”,黄公望是其中翘楚,作为对中国山水画进行关键性改革的大师,开启了元明清文人山水画一路。
经常优游于名山胜水之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同时也促进了他写实山水画风的形成,他的画作大多数是本于所见过的真山真水。其画特色以“线绛”居多,山头多作矾石,笔势雄伟,水墨画皱纹极少,笔意尤为苍茫简远,有“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张宪说他的画:“笔端点点有生气,谁知痴翁不知仙。”
黄公望的山水画,虽多见于70岁以后所作,但笔墨气韵上,却充分表现出苍茫浑朴,秀润淡雅,蓊郁华滋,萧散清逸的不同风貌。观赏他所述的山川,实感大自然的浩然意态和物外之情。黄公望主张师造化,他在《写山水诀》中记述:“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分外有生发之意。”他居松江时,观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时终日在山中静坐,废寝忘食。他居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富春江北有大岭山,黄公望晚年曾隐居于此,他以大岭山为师,曾画有《富春大岭图》。看见好山好水随时模记,但不以刻化真山真水为目地,所以,他作画,多来自对真实山水的感悟,因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黄公望的传世作品有50多件,其中20余件流散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地。其中,《富春山居图》、《富春大岭图》、《溪山雨意图》、《快雪时晴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九珠峰翠图》、《水阁清幽图》、《洞庭奇峰图》等影响较大。
《溪山雨意图》,描绘江南景象,营造了一个宁静、悠闲的自然空间。此图是黄公望70岁左右所作,早于富春图卷十多年,是迄今所见黄公望最早的作品。根据黄公望的自题,《溪山雨意图》的成图充满了神奇色彩。此图是黄公望住在平江时,用陆明本拿来的好纸“信手作之”,但是画还没有完全画好,就被好事者取走了,数年后,一个叫“世长”的人得到,他拿着未完成的画卷找到黄公望,请他题款,黄公望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足其意”。在黄公望逝去二十年后,他的好友倪瓒见到了这幅作品,于是有了另纸的35字的短跋,字数虽寥寥,但将黄公望与房山(高克恭)、鸥波(赵孟頫)并提,称赞老友画作“非近世画手可及,此卷尤其得意者。”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巅峰,代表了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元惠宗至正七年(1347),黄公望准备画一幅富春山全图,此时他已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前后经历三四年的构思,始告完成。此图描写富春江两岸秋景,笔法上取董、巨,又自出新意,多用披麻皴,干笔皴擦,丛树平林多用横点,林峦浑秀,似平而实奇,整个画面,似融有一种仙风道骨之神韵。
《富春山居图》为长卷,纵仅33厘米,横636.9厘米,山峰起伏,林峦蜿蜒,平岗连绵,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辽远,雄秀苍莽,简洁清润。画中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变化无穷。其山或浓或淡,都以干而枯的笔勾皴,疏朗简秀,清爽潇洒,远山及洲渚以淡墨抹出,略见笔痕。水纹用浓枯墨勾写,偶加淡墨复勾。树干或两笔写出,或没骨写出,树叶或横点,或竖点,或斜点,勾写松针,或干墨,或湿墨,或枯笔。山和水全以干枯的线条写出,无大笔的墨,惟树叶有浓墨、湿墨,显得山淡树浓。远处的树有以浓墨点后再点以淡墨,皆随意而柔和。黄公望虽师出董巨,又超出董巨,把赵孟頫在《水村图》、《鹊华秋色图》、《双松平远图》中所创造的新法,又推向一个高峰,自成一格。
《富春山居图》经明沈周、文彭、周天球、董其昌、邹之麟等题记,清乾隆时此画入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此图曾在清代初年为吴正志所得,吴传其子吴洪浴,洪浴爱之如命,临死前曾令家人将其殉之于火,幸被侄子吴真度从火中抢出,但已被烧成两段。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得到后,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前段称为《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后来辗转于诸收藏家之手,1956年由收藏家吴湖帆献给浙江博物馆。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后段称为《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1746年被乾隆皇帝征入皇宫。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政权带去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6月,离别数百年的《剩山图》和《无用师卷》终于在台北合璧展出。破镜重圆的慢慢长路,《富春山居图》一共等了361年。
黄公望以浅绛法作画,即勾皴之后施以浅淡赭石和花青,墨青墨绿合染,色调简淡恬雅。这种手法既反映出文人画的清逸之意,又符合江南山水明丽秀润的特点。黄公望浅绛山水中,《丹崖玉树图》和《天池石壁图》为其佼佼者。二图手法略同,均为重峰叠岭,高松层崖,山顶多作磐头圆石,溪间岩石幽远,树木云烟掩映,气势雄浑。《天池石壁图》是黄公望73岁时所作,画层峦叠嶂, 杂木长松, 构图繁复而笔法简洁, 烟云流润, 气势雄浑, 是黄公望自创的浅绛山水的代表作。全画构图繁而用笔简,笔墨浑厚,长而整的线条自然流畅,起落有序,展现出元代山水画气势磅礴宏大的气度。他的好友柳贯在题他的《天池石壁图》诗中云:"吴兴室内大弟子",可知黄公望曾经得到赵孟頫的指授。
黄公望开创了元代山水画脱化尘网,因心写意的新境界,标志着元代山水画变法的成熟。同时,黄公望创作具有文人山水的笔墨图式,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可学而至”的文人画规范,也对元代和后世的文人山水画产生深远的影响。
黄公望(1269~1354),元代画家。本姓陆,名坚,汉族,江苏常熟人。后过继永嘉府(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黄氏为义子,因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据传,其父九十始得之,说:“黄公,望子久矣。”因而得名黄公望。
黄公望生于南宋末年,死于元顺帝至正十四年前后,享年85岁。长寿的黄公望,几乎与元朝相始终。黄公望生当宋末,他少年时,大宋的旗帜伴随着陆秀夫负帝蹈海,已经彻底淹没于崖山的狂涛之中。自幼聪颖的黄公望,作为养子,在进入家道殷实的黄家之后,勤奋学习。南宋江南浓厚的文化氛围,也在无形之中悄然熏陶塑造着黄公望,年轻时的黄公望已经拥有了较高的才名。
元朝吏制规定,地位最低的南人不能直接为官。所以,黄公望虽自幼享有才名,却一直不能步入官场。至大四年左右,已是中年的黄公望,得到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张闾的赏识,被任用为书吏。后来,张闾调任中书省平章政事,黄公望也随其赴京城大都任职。虽说地位有所提升,但只获得一份御史台下属的察院书吏的差事,经理田粮杂务。张闾是个贪官,后来被捕入狱,黄公望也因张闾案受累坐牢,时年47岁。
出狱后,黄公望再没有踏入仕途,开始了他隐居不仕的生活。期间,黄公望常往来杭州、松江、常熟等地讲道卖卜,并开始了自己的绘画生涯。他一方面向赵孟頫等前辈名家请教,一方面又同一些富豪画家如曹知白等交往,大量摹习古代名迹,以提高绘画的“古意”。在四处游历,遍览江南山水名胜的同时,他还广交社会各界名流,其中有不少是著名的隐逸之士和佛道两教的高人。在卖卜、作画、交友、游览的过程中,黄公望逐渐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随着绘画方面的名气越来越大,凭着较高的画名,他受到了许多喜欢附庸风雅的官僚地主的欢迎,得到了其他画家的敬重。60岁那年,黄公望和倪瓒一起加入了全真教,开启了自己红尘外的潇洒生活。晚年的黄公望,生活旷达浪漫,常酣饮游乐,就如别人在他的《天池石壁图》题他“滑稽玩世”:“平生好饮复好画,醉后酒墨秋淋漓”。
黄公望工书法、诗词,善散曲,通音韵,尽管学画较晚,却成为一代大家。元代是中国山水画艺术史上一个卓有成就的时代,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被誉为“元四家”,黄公望是其中翘楚,作为对中国山水画进行关键性改革的大师,开启了元明清文人山水画一路。
经常优游于名山胜水之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同时也促进了他写实山水画风的形成,他的画作大多数是本于所见过的真山真水。其画特色以“线绛”居多,山头多作矾石,笔势雄伟,水墨画皱纹极少,笔意尤为苍茫简远,有“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张宪说他的画:“笔端点点有生气,谁知痴翁不知仙。”
黄公望的山水画,虽多见于70岁以后所作,但笔墨气韵上,却充分表现出苍茫浑朴,秀润淡雅,蓊郁华滋,萧散清逸的不同风貌。观赏他所述的山川,实感大自然的浩然意态和物外之情。黄公望主张师造化,他在《写山水诀》中记述:“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分外有生发之意。”他居松江时,观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时终日在山中静坐,废寝忘食。他居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富春江北有大岭山,黄公望晚年曾隐居于此,他以大岭山为师,曾画有《富春大岭图》。看见好山好水随时模记,但不以刻化真山真水为目地,所以,他作画,多来自对真实山水的感悟,因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黄公望的传世作品有50多件,其中20余件流散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地。其中,《富春山居图》、《富春大岭图》、《溪山雨意图》、《快雪时晴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九珠峰翠图》、《水阁清幽图》、《洞庭奇峰图》等影响较大。
《溪山雨意图》,描绘江南景象,营造了一个宁静、悠闲的自然空间。此图是黄公望70岁左右所作,早于富春图卷十多年,是迄今所见黄公望最早的作品。根据黄公望的自题,《溪山雨意图》的成图充满了神奇色彩。此图是黄公望住在平江时,用陆明本拿来的好纸“信手作之”,但是画还没有完全画好,就被好事者取走了,数年后,一个叫“世长”的人得到,他拿着未完成的画卷找到黄公望,请他题款,黄公望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足其意”。在黄公望逝去二十年后,他的好友倪瓒见到了这幅作品,于是有了另纸的35字的短跋,字数虽寥寥,但将黄公望与房山(高克恭)、鸥波(赵孟頫)并提,称赞老友画作“非近世画手可及,此卷尤其得意者。”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巅峰,代表了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元惠宗至正七年(1347),黄公望准备画一幅富春山全图,此时他已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前后经历三四年的构思,始告完成。此图描写富春江两岸秋景,笔法上取董、巨,又自出新意,多用披麻皴,干笔皴擦,丛树平林多用横点,林峦浑秀,似平而实奇,整个画面,似融有一种仙风道骨之神韵。
《富春山居图》为长卷,纵仅33厘米,横636.9厘米,山峰起伏,林峦蜿蜒,平岗连绵,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辽远,雄秀苍莽,简洁清润。画中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变化无穷。其山或浓或淡,都以干而枯的笔勾皴,疏朗简秀,清爽潇洒,远山及洲渚以淡墨抹出,略见笔痕。水纹用浓枯墨勾写,偶加淡墨复勾。树干或两笔写出,或没骨写出,树叶或横点,或竖点,或斜点,勾写松针,或干墨,或湿墨,或枯笔。山和水全以干枯的线条写出,无大笔的墨,惟树叶有浓墨、湿墨,显得山淡树浓。远处的树有以浓墨点后再点以淡墨,皆随意而柔和。黄公望虽师出董巨,又超出董巨,把赵孟頫在《水村图》、《鹊华秋色图》、《双松平远图》中所创造的新法,又推向一个高峰,自成一格。
《富春山居图》经明沈周、文彭、周天球、董其昌、邹之麟等题记,清乾隆时此画入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此图曾在清代初年为吴正志所得,吴传其子吴洪浴,洪浴爱之如命,临死前曾令家人将其殉之于火,幸被侄子吴真度从火中抢出,但已被烧成两段。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得到后,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前段称为《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后来辗转于诸收藏家之手,1956年由收藏家吴湖帆献给浙江博物馆。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后段称为《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1746年被乾隆皇帝征入皇宫。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政权带去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6月,离别数百年的《剩山图》和《无用师卷》终于在台北合璧展出。破镜重圆的慢慢长路,《富春山居图》一共等了361年。
黄公望以浅绛法作画,即勾皴之后施以浅淡赭石和花青,墨青墨绿合染,色调简淡恬雅。这种手法既反映出文人画的清逸之意,又符合江南山水明丽秀润的特点。黄公望浅绛山水中,《丹崖玉树图》和《天池石壁图》为其佼佼者。二图手法略同,均为重峰叠岭,高松层崖,山顶多作磐头圆石,溪间岩石幽远,树木云烟掩映,气势雄浑。《天池石壁图》是黄公望73岁时所作,画层峦叠嶂, 杂木长松, 构图繁复而笔法简洁, 烟云流润, 气势雄浑, 是黄公望自创的浅绛山水的代表作。全画构图繁而用笔简,笔墨浑厚,长而整的线条自然流畅,起落有序,展现出元代山水画气势磅礴宏大的气度。他的好友柳贯在题他的《天池石壁图》诗中云:"吴兴室内大弟子",可知黄公望曾经得到赵孟頫的指授。
黄公望开创了元代山水画脱化尘网,因心写意的新境界,标志着元代山水画变法的成熟。同时,黄公望创作具有文人山水的笔墨图式,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可学而至”的文人画规范,也对元代和后世的文人山水画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