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电信诈骗犯罪司法实务中的弊症及改进建议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19900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持续高发、多发,且诈骗手段不断翻新,虽然国家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的相关法律作了一些明确规定,但也还存在一些实践问题.结合司法实践,笔者对于电信诈骗问题的惩治谈一些自己粗浅见解.
其他文献
各种基础建设以及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会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矿产权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一定的影响.文中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十大典型案例“云和县土岩岗头庵叶腊石矿与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矿产压覆侵权纠纷案”判例为蓝本探析,主要针对基础建设项目压覆探矿权补偿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确保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矿产权人的合法权益提供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虚假诉讼犯罪惩治工作的意见》,自2021年3月10日起施行.进一步打击了在破产案件中虚假申报的行为,在此大环境下,为提高债权审查的效率和准确度,破产管理人应当对申报的生效法律文书进行穿透性审查,以避免不法之徒利用虚假诉讼骗取破产财产,损害各方合法权益,从而最大程度上保障债权人利益、维护国家司法的公正性、实现立法目的.
在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劳动者提起劳动仲裁或诉讼时,往往会向用人单位同时主张经济补偿金和经济赔偿金.而在司法实践中,部分地方基层法院或劳动仲裁委往往要求劳动者只能择一主张——经济补偿金或经济赔偿金,或认为经济补偿金已经为经济赔偿金所包含.笔者认为该司法实践现象未能正确区分经济补偿金与经济赔偿金的适用情形,存在损害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隐性风险,经济补偿金和经济赔偿金应当分别判定适用与否,二者之间并非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本文针对该问题,结合相关法条、引用实际案例予以论证.
情理裁判是法官司法实践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情理裁判所带有的主观随意性与标准不确定性,容易出现法官滥用其司法职权的可能.情理裁判应当符合以下构成要素:一是裁判结果不得突破现行法律框架;二是以社会文化共识作为情理裁判的法律意义构建基础;三是裁判结果必须具备普遍化的可能性.基于我国本土情景,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满足“普遍化可能”的情理裁判在司法实践中具备可行性.
私文书证的作用以具有证明力为前提.文书真伪的证明经常影响诉讼的成败,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双方的论辩经常围绕私文书证的证明力而展开.如今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私文书证采取电子打印的方式,这衍生出一个新的问题,虽然不否认私文书证上的签章的真实性,但一方主张私文书证(通常为合同)中手写添加的内容是对方事后私自添加的,其真实性值得怀疑.针对手写增添内容的举证责任和证明方式的问题,本文欲结合相关案例,联系现有的理论和司法实践进行探究.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国民维权意识逐渐增强,随着社会进步,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法律服务”逐渐成为用户更为倾向的一种潮流趋势.线上法律服务平台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联动线下及大数据服务,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维权渠道及信息资源,助力我国高校法律援助的发展,增强当代大学生自我维权能力以及对法治化建设的信心.
劳动债权的保护一直是理论界以及实务界的焦点问题.破产企业劳动债权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其中社保问题关系社保债权认定、职工社保权益受领、新单位社保衔接、劳动关系的转移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解决职工的社保问题,管理人在破产程序中应当作为重大紧急事项来研究处理,保护职工应有的权利.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主要流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身处网络时代的大数据潮流,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影响更加深远.法治社会儒家思想对于现代法治来说,既有借鉴又有冲突.在综合国内学者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影响现代法治为角度,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进行探讨,以期吸收其精髓推动我国现代法治发展.
新《公司法》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股东与公司自治之间的平衡关系,通过对股东与公司自治在诸多方面的扩张与限制,达到实现优化公司的管理与经营,协调股东与公司之间利益的目的.本文通过对新《公司法》在实施中对于股东与公司自治的扩张与限制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与分析,总结出了关于新《公司法》对股东与公司自治在扩张与限制方面的成果,有助于促进公司的发展.
分家是自秦汉以来相沿已久的民间习惯,在中国已延续两千余年,尤其在农村居多.家庭关系的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财产关系的稳定和明晰.笔者在前不久承办的一起农村分家析产引发的遗嘱继承纠纷案,该案件涉及主体多、法律关系复杂、争议焦点具有典型意义,淋漓尽致体现分家析产后又立遗嘱的现实冲突,希望对广大法律工作者办理类似案件实务有所帮助.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案发生于《民法典》生效前,故本文简析主要仍从《民法典》生效之前的民事法律体系语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