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碎片:上海一九八六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cz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心服务的“新世界”商场


  我写的新世界商场,不是今天的新世界商城,两者虽在同一地方,但规模和路径却大不相同。
  1986年的新世界商场值得写,是因为我对它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插队落户那些年,只要回上海探亲,总有村寨上的老乡托我带这带那,很多都是老乡喜欢的小东西。而从我家走到南京西路、西藏中路口的新世界商场,只需花七八分钟。进了新世界商场,往往一个晚上,就能把所有老乡托我带买的东西全部都“搞定”。那年头的新世界,是上海滩出名的小商品市场,与隔街相望的中百一店形成鲜明的对比。
  到了1986年,我已在贵州省文联的 《山花》杂志编辑部工作了,物质生活也丰富多了,已经没人托我捎带小商品,但因为新世界离家近,我仍喜欢在晚饭后到新世界商场兜一圈。为什么呢?新世界商场里有新花样。比如它推出了26个周到热忱的服务项目,其中有代客邮寄商品、代客修补羊毛衫、代售邮票、代客邮寄留下地址登记购买的商品……
  什么叫登记购买的商品?
  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有多种多样的商品需求,有的商品在新世界里一时缺货,或者根本没有,营业员会不厌其烦地请顾客留下姓名、地址、联系电话,专门为其去采购。采购到了,便及时通知顾客汇款过来,新世界给他邮寄过去。麻烦吗?很麻烦!但新世界坚持这么做,是真正的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我去逛一趟商场,深受感动,还把这项服务记了下来。
  在大店、名店、特色商店群芳争艳的南京路上,新世界商场能为上海百姓所熟知,除了它以经营小商品著称之外,另外也和它的热心服务分不开。
  记得商场当年24只柜组,围绕着热情服务的“热”、方便顾客的“便”、灵活供应的“活”三个字,做出了一篇大文章,真正让所有走进商场的顾客和我们这些周边老百姓感觉到称心如意。
  听弄堂里的老人们说起过,20世纪初,新世界这块地方本是游乐场。抗日战争胜利后,离此不远的大世界花样翻新,吸引了大批游客,新世界这里渐渐变成了小商品的集散地,经营者主要是街头的小摊贩。到了1956年,才正式成立商场,以经营小百货为特色。
  每次走进新世界商场,就是不买东西,看到琳琅满目的各式小商品,我也会觉得目不暇接,大开眼界。这里有老人喜欢的各种手杖、发髻,有年轻人爱佩戴的胸花、各式配套的化妆品,喜庆用的红缎带、手镯、耳环、发夹、头带。至于人们日常使用的生活必需品,不起眼的“一分钱”用品,缝衣针啊、绣花针啊、鞋钉、鞋眼啊,可说是应有尽有。最叫响的“四零小商品”,在里弄邻居间广为流传:零折、零剪、零配、零拷。更有一种让人听起来就会高兴的服务:鞋底、袜子单只可以配双,花边缎带可以根据顾客的需要零剪,鞋钩、鞋眼可以拆零供应,零拷的化妆用品像雪花膏、发油发蜡、各式护肤霜,竟然多达40多种。总之一句话,方便老百姓过勤俭持家、细水长流的日子。
  新世界商场不但注重“小”,还经销外地的“名、特、优”商品。上海人的住房不是小嘛,走进一户家庭,看什么呢?看桌子上、台子上的绣品,看床上的枕套绣,看窗帘的色彩。新世界商场把上海家庭主妇的这些心思告诉生产厂商,江浙一带头脑灵活、特别看好上海市场的厂商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常熟绣花来了,萧山挑花工艺品来了,浙江椒江的抽绣也来了,一来就形成一股销售热潮,广受欢迎。那个年头也没多少广告,仅靠一传十、十传百的口头传播,新世界商场的新商品经常被抢购一空,营业额大增。1986年,上海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了,新世界商场里增加了和老百姓“吃穿用”配套的小商品供应,提出向“小、特、全”迈进,餐巾纸、多用家电插座、绣花手帕、冰箱遮布、梳妆台布、领带夹、裙带扣、仿金别针等,很多我青少年时期没见过的小东西,摆满了柜台。
  看到这里,读者或许要对我提意见了:这有什么稀奇?这些小商品现在超市里都有,你那是老黄历了。那么,新世界商场曾经有过的“针线包借针送线”“皮裤带免费打洞”,现在几家超市里还存在?
  时代是进步了,新世界商场现在已变成了专卖中高档商品的新世界商城,把马路对面的中百一店都比下去了。然而,当年小商品专卖的情调和氛围,还是让人留恋不已。

沪上涌动组合家具潮


  1986年回上海探亲那次,因为带了一点公务,妻儿又都住在外婆家,我自个儿还想在改编《家教》 的文学本时多感受一些上海的气息,故而不仅居住的时间较长,而且往小学、中学同学家中跑的次数也多。在走进自小熟悉的这些同学的家庭中时,我听到当时上海人讲得最多最热烈的话题,就是住房。
  在和我同时代的那批伙伴中,那时最大最完美的需求,就是盼望能分配到或者说争取到一套两室一厅的新工房。在争取到新工房的同学和朋友以及虽然没分到两室一厅、但也分到了一间房或一间半房的那些人中间,最热衷的话题,就是组合家具。
  根据争取或分配到的住房的大小,上海人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用足了心思,装饰和布置着他们好不容易才到手的住房。而在装修房子的过程中,新颖的组合家具,是众人不约而同的首选。
  在此之前,有不少新婚的上海年轻夫妇,在婚前是自己动手,或是请来有手艺的木匠师傅、漆匠师傅,打造一套家具。缺大橱的做大橱,缺五斗橱的做五斗橱,缺少床边柜的配床边柜。
  总之,根据住房的大小,配齐适合自己的16平方米、12平方米,甚至只有10平方米亭子间够用的家具。最为理想的,当然是成套的“36只脚”,即是配齐了大橱、五斗橱、床、两只床边柜、饭桌、四只凳子 (或椅子) 的一整套家具,漆成閃光的“泡力司”,那就很有面子了。
  明明加起来有“40只脚”,为什么要说成流行的“36只脚”呢?只因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里,上海普通的小民百姓,住房实在太紧张了。新分配到的房子,放不下40只脚,只得忍痛割爱,把双人床紧贴着一侧的墙壁安放,配一只床边柜。于是乎,“36只脚”一套家具的说法就流行开了。家具工厂根据这一广为流行的趋势,推出了“36只脚”一整套的新婚或新房家具,价格普遍在450元左右,统一漆成深咖啡色、棕色,陈列在家具店中,受到市民热烈欢迎。新婚夫妇,总得买上一套“36只脚”,房子再小,也得把“36只脚”全放进去,成为一种时尚。   然而,组合家具,尤其是新颖组合家具的兴起,冲击着“36只脚”的传统,很快吸引了青年人的眼球。其中特别令人瞩目的,是所谓的“一面墙”,即占满整整一面墙壁的现代组合型家具。这“一面墙”的家具中,包含了大面积的挂衣橱、顶柜、抽屉、电视柜、酒柜、书柜、书桌,桌肚里还可以塞进一把椅子。
  我在一位中学同学家中第一次看到“一面墙”,顿觉眼前一亮,有耳目一新之感。而老同学也以满意中带点儿自得的语气,把组合型家具的大、中、小各扇门一一给我打开,不厌其烦地给我这个来自贵州的“乡巴佬”开眼界。我站在偌大的漆成奶白色的“一面墙”跟前,由衷地感觉到,想方设法做出一整面墙壁的组合家具,明显地有占地小、储藏量大、功能齐全、拆装方便、美观大方的特点。
  经同学指点,我还去多个家具店观赏了色彩丰富、不落俗套、极富立体感的各种各样的组合家具。营业员还热情地介绍说,除了你在店堂里看到的几种大小不一的组合柜之外,家具厂还可以上门来量尺寸,根据居住房间的大小、朝向,量身定制组合型家具、厨具。他还特意给我介绍了市面上流行的阻燃型PVC亚光材料家具,说是不用油漆,呈现天然的咖啡亚光色彩,而且不褪色、耐火,可谓上乘的流行色。
  在走访了多位同学、朋友家庭之后,我发现代表原先那种水平的“36只脚”成套家具,正在退出上海人的小家庭。而新型的组合式家具,正在步入一个一个大大小小的家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潮流。体现在一个一个小家庭中的,则是根据具体的居住环境,动足脑筋,计算往往精确到厘米,甚至一条缝,“候分掐数”(沪语,不多不少),巧作精制,真可形容为“百花齐放,各显风骚”,营造出一个个温馨、典雅、干净、整洁的家居环境。
  感染过这样的新潮气息,回到贵阳,我就请当地的木匠老师傅,同样打造了“一面墙”的柜子,不过我打造的是顶天立地的书柜。完工之后,家中客厅的整整一面墙,全部放满了我的藏书,引得编辑部和文联的同事们纷纷前来观看。他们在啧啧称道的同时,难免要讲一句:上海人就是会来事儿,书橱竟然做出这样子。每当这时,我就会说:这就是我回沪探亲之后从组合家具中学来的。

日渐多彩的服装


  记得是1979年的冬天,上海作协的领导给了我一张安徒生童书展开幕式的票子,在南京西路著名的国际饭店孔雀厅。在用自助餐时,我走到窗口,探首往南京路上俯视。
  只见南京路两侧人行道如潮的人流涌动,几乎全是青色的服装,夹杂着不多的黄军装和一些女性的棉袄罩衫,基本上也以深色、素色为主,既单调又乏味。居高临下望去,这一感觉尤为强烈,对我还有点儿刺激。河流般涌动着的人潮,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滋味。
  难得这次14层楼眺望,这一幕久久地留在我的记忆之中。这以后,我不断地从报纸、杂志上读到关于中国人服饰的议论和反思,特别是 《参考消息》,不断地摘编国门打开之后外国客人来中国之后的观感。他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中国大众的服饰以蓝色、灰色、黑色为主,夹杂一些黄军装色,服装的式样比较单一,男性基本上以四个口袋的中山装为主。不知为什么,每次读到这样的观感文章,我就会想起从国际饭店窗口眺望南京路人流的那一幕。故而,1986年回沪那一次,我格外关注上海人的服饰。
  改革开放已起步,人们的观念在变,服装观也随之起了变化。“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口诀没人说了,取而代之的是活泼多样的款式,丰富多彩的面料,一会儿宽裤腿、一会儿窄裤腿的时尚,即上海人所称“喇叭裤”和“小脚裤”,还有“西装热”,纷纷刮进了所有的大街小巷。我生活的弄堂里有一个老裁缝师傅,退休工资79元一个月,退休之后基本上过的是冬天晒晒太阳、夏天躲躲阴凉的安闲日子,“西装热”卷进了弄堂后,只因他曾在著名的奉帮裁缝店里当过学徒,有一手做西装的手艺,于是重新摆开了裁缝班,一天忙到晚,经常半夜十一二点还在挑灯夜战。看到我进出弄堂,他时常乐呵呵地对我说道:西装热挑我发财了!人的精神面貌也与刚退休那一阵大不相同。
  1986年前后,若说上海人服饰上的变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西装重新走进我们的生活。其實全国都一样,由于国家在提倡生活的丰富多彩,整个中国兴起了一股跳舞热、西装热。
  不过那个时候中国人的西装,做得还比较单一。我在北京遇到几位从朝鲜学习服装回国的留学生,看到我身上穿着的上海版式西服,就不客气地指出了好几处细节上的落伍之处。据他们说,在服式的裁剪上,我们的不少地方还落后于朝鲜。
  但是,多少年里始终引领中国服装潮流的上海人,正在酝酿着更大的变革。我从长期生活的贵州山乡来到上海,对这一点尤为敏感。无论女式服装的色彩、样式,还是男式服装的随意、贴身,上海的服饰在朝着自在和个性化发展。用外地人的目光观察上海,我还有一个惊讶的发现,上海人喜欢穿着睡衣睡裤进出弄堂,甚至到小菜场采购,这一旁若无人、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在内地的其他城市是很少见到的。这是不是那个年头兴起的时尚,我没有想明白。也许上海的夏天过于炎热,也许睡衣睡裤的柔软宽松让人更觉舒适,在1986年的上海,可说是街道弄堂里的一道独特风景。
  “西装热”同时带动了其他各类服饰的大胆设计和变革,比如丝绸服装的多样化,复合式的风衣,大领头和小领子的衬衫,百花争艳般出现在市场上。走在上海的马路上,即使看看路人们身上多姿多彩的服装,也是一种享受。过去看惯了的蓝、灰、黑、黄一统天下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
  贵州乡镇有一位基层干部,郑重其事地托我在上海买一件呢制服中山装,我逛遍了南京路上的大小服装店,也没找着一件。
  当我走进挂满了各种服饰的商场、店铺,开口询问“有没有中山装”时,常引来诧异的目光,还有人用不屑的语气嘀咕:现在还有什么人穿这种衣裳?走了大半天,终于在一个小店里找到一件,营业员从柜台下面的抽屉里翻出来,打开盒子,往我面前一放道:“对不起,只剩这一件了,你看,胸口发了霉,不能卖给你了!”   这是我记忆深处挥之不去的一件小事,一来是我难得地没有完成人家托办的事,二来是从服饰的变迁,也能看出改革开放仅仅几年,上海人的生活已经悄然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

贡献独特的街道工厂


  大潮一般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恰如一场盛筵必有散那样,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大返城”的洪流,退潮了。
  退到哪里去?
  退到了他们的出发地,城市中。说得更具体一点,是退到了他们当年离开的父母家中,退进了街道里弄。
  当年去的时候是一年一年、一批一批去的,先是“老三届”(六六、六七、六八届初高中毕业生),继而是六九届、七〇届、七一届……大返城的时候,却是挤在一起蜂拥回来的。回来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为什么?一大批年轻人都是奔30的人了,首先是要吃饭、要有住房,其次是要找对象、要结婚成家。除了小部分考进大学的佼佼者,绝大多数男女知青,盼望的是一份正正经经、像模像样的工作。只有得到了工作,包括吃饭、穿衣、住房、恋爱一系列事情才能落到实处。
  那时候国营单位、大中型企业的职工,吃香的程度是今天的青年想象不到的。但那些单位几乎不收知青,第一条就是这帮人年龄大了,过了学徒工年纪。因而除了一小部分顶替父母进单位的之外,大量的返城知青都闲散在街道里弄之中。而解决返城知青的重担,自然就压在基层—— 街道、里弄中。返城知青最多的地方,就是街道工厂、里弄生產组。
  也正因为涌入了一大批有了一定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的男女知青,上海的街道工厂焕发了她的第二春,迎来了一个蓬蓬勃勃的发展时期。
  1986年,正是我们的街道工厂办得风生水起、生机盎然的时候。大大小小的马路上,都能看到骑着黄鱼车运货的年轻人,宽敞一点的弄堂里、弄堂口,总有小型的载货汽车开出开进,要不就是在装货、卸货。
  不要小看这些弄堂里的小工厂呀!他们的产品不但远销全国各地,登上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大城市的柜台,还远销世界五大洲。他们甚至能生产高、精、尖的产品。当时有一句响遍全国的口号:“蚂蚁啃骨头”。形容的就是小小的街道工厂能生产出令全国瞩目的产品。
  上海的街道工厂,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一大批待在家中抚养孩子、侍候丈夫和老人的家庭妇女,被时代的大潮所推涌,提出妇女要当真正的“半边天”,走出家庭,离开锅台,也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力量。于是乎,顺应社会的需要,先是里弄成立了很多小而灵活的纸品组、纸盒工场、商标厂、滚筒组、围巾厂,修修补补的服务站。社会的方方面面支持这一新生事物,还把一些针织活儿、电子配件、电器配件发放给街道里弄来做。上海长长短短、大大小小的弄堂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丰富多样的街道工厂、里弄生产组。“文革”期间,零零星星有一些“病退”的知青从外地农村、国营农场照顾回到上海,里弄生产组、街道工厂成为这一批人主要的安置单位。
  “大返城”的潮流,带来了一大批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他们的到来,正好接替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走出家门的第一代街道工厂职工,他们已经到了退休年龄。而当时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也把街道工厂、里弄生产组作为回城知青的主要安置单位,让他们“有口饭吃”。
  回到了上海,进了街道工厂,看来饭是有的吃了,但是他们普遍觉得社会地位低,工资低,福利差。堂堂七尺男儿,窝在里弄生产组、街道工厂里,连女朋友也难找。尤其是在国营大中型企业、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同学、朋友面前,连头也抬不起来。他们不安于现状,有想法、有闯劲。整天在服装车间里烫裤脚、钉纽扣,在小工场里车螺丝、敲榔头,有啥出息?于是他们上夜校学技术,跑市场摸行情,头脑活络搞革新,改进现有产品争出路,甚至还会满脸堆笑出去接生意、争客户,利用全国人民相信上海货的心理,精益求精推销自己的新产品。尤其是率先引进生产流水线,推出让消费者眼睛一亮的新品种,保证质量上乘,令全国的消费者刮目相看。
  同时,从上海各区的街道工厂起步,培养了一批有思想、有能力、有魄力而又脚踏实地的干部,他们中的不少人,后来成为区政府各部门、甚至市政府各部委办的成员。
  1986年的上海,街道工厂和里弄生产组在满足市场需要、特别是安置知青和社会闲散劳动力方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街道工厂的产业,也成为当时上海工业战线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选自《人生三季》/叶辛 著/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9年5月版)
其他文献
左宗棠直到49岁才真正踏入仕途,那么,49岁之前的左宗棠都做了些什么?  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史上光焰万丈的人物,政敌李鸿章称之为“破天荒相公”,晚辈梁启超誉之为“五百年来第一伟人”,评价之高可谓登峰造极。尤其令人惊诧的是,这位军政奇才直到49岁才真正踏入仕途,成为军事将领和独当一面的统帅,在战场上节节胜利,转战东南,平定西北,收复新疆,论赫赫战功,晚清时期无人可以望其项背;在政坛上,左宗棠也是步步莲
【摘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信心倍增,也有会因为表扬的话语洋洋自得。所以作为一名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评价,应该掌握一定的技巧,尽量做到不进行没有作用的表扬与批评。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在成长阶段更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关键词】 有效评价 课堂教学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我从小好奇算不得是个毛病,小学同学不少人也好奇,那就更谈不上算是传染病。  我家乡那地方尽出怪事,由不得生下的孩子好奇天分很高。  过年舞狮子龙灯,稍有点儿身份的大街都会出热心人士组织这类热闹队伍。满城漫街,香雾弥漫,动静震天。  大人形容小孩子得到某种快乐时都会说:  “这下你过年了……”  那时人们眼界小。大人快乐的境界是讨新嫁娘;小孩快乐的境界恐怕只能是过年了。  东门外与岩脑坡并行的有条街
开始挣钱之后,不能再把父母家当食堂,不能睡到“自然醒”。于是常想,挣多少就算够了,可以把楼口的川菜馆子当一辈子的食堂,天天睡到大天亮。  先不考虑能挣多少。领导说,人有多大胆,田有多大产。村民说,要想富挖古墓,要想富扒铁路。然后村干部在村民的院墙上写标语:私造枪支是违法的,武装抗税可耻,坚决打击刑事犯罪。字色惨白,斗大。挣钱的目的是什么?  “挣多少就算够了”可以分解成两个问题:挣钱的目的是什么?
摘 要:如何在农村普通高中进行校本教研?湖南省洞口县第二中学近年来在这一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实践,探索出一个 “一三四校本教研体系”,即校本教研围绕“以校为本”这个根本,激活“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三大要素,在教研活动层次化、教研形式多样化、教研组织课题化、教研总结经常化四个方面全面展开。  关键词:校本教研;农村普通高中;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
【摘要】 从是否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剖析了当前部分数学教师应用探究性学习法组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问题设计、诱发思维同频,优化实践操作、体验知识生成,优化知识运用、促进迁移探究,优化拓展应用、提升探究能力等四个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探究学习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
【摘要】 跳绳是一项易开展、有趣且传统的运动项目。长期锻炼能够有效提高人的耐力、协调、力量等身体素质。在体育教学中,跳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它也是我国中小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項目之一。本文以广州市海珠区瑞宝小学三年级为例,通过对问题的产生,从课堂上和课堂后的教学安排有效提高跳绳水平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跳绳 学校体育 提高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8
摘 要: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由于学习能力有限,阅读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约束。文章主要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阅读教学面临的阻碍以及高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期能帮助教师寻求到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
正像当今明星拥有忠实的“粉丝”一样,古代文人也拥有不少“粉丝”。需要说明的是,“粉丝”一词是英语“Fans”的音译,意为狂热者、追随者和爱好者。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粉丝”一词在新媒体中大行其道,使用十分频繁,因此我也不能免俗,对“粉丝”一词的用法姑且从众。  张籍“焚杜甫诗饮以膏蜜”,可谓文人粉丝的典范。据冯贽 《云仙杂记》 记载:“张籍取杜甫诗一帙,焚取灰烬,副以膏蜜频饮之,曰:‘令吾肝
傅聪的无标题谈话  傅聪的琴声刚刚在台湾地区响过,又在北京、上海和香港响起,他穿梭于海峡两岸。1985年5月27日,趁他从香港返回上海,我去拜访他。他穿着浅色的西装,里面是鲜红的高领线衫,虽说已经“年过半百”,却显得潇洒、活跃、开朗,不时仰天大笑。我们无拘无束、漫无边际地聊着,姑且曰“无标题谈话”。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本是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中无名氏的诗作,傅聪说,他的父亲傅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