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lin00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根据学科特点,应充分利用实验来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是以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探究性思维等为基础的。因此,中学化学教学应尽量通过直观教学——实验,来培养学生在思维上的批判性、发散性与探究性。
  关键词:实验;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探究性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化学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事物最重要的手段。历史上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实验。我们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注意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就如何通过实验来诱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 通过实验,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常常是在接受已有事实的基础上对旧事物的否定。而实验是一种最容易产生批判性思维的手段,因为实验提供给人们的是最感性的认识。但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存在的情况是:在教师或同学面前存在紧张心理,生怕否定某种结论、提出自己的见解会被认为是荒谬的行为。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过程中,可作如下几方面的疏导:(1)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紧张状况出现时,当事者可能思维不清、判断失常或反复思考。(2)教师可由实验表面现象,故意提出错误的结论,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教师对学生错误的见解应采取一种缓和而宽容的态度,帮助学生分析其原因,并对学生进行鼓励。
  例如,关于电解氯化铜溶液时pH值的变化情况,甲、乙两个学生各持己见:甲认为pH值升高;乙认为pH值降低。
  学生甲的理论依据:氯化铜水解呈酸性;电解氯化铜溶液实质是溶质发生分解,而溶剂质量不变。运用极端分析方法,当氯化铜电解完全后,最终剩下水时,则呈中性。故得出结论:pH值升高。
  學生乙是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反结论的。在事实面前,学生乙无法从理论上否定学生甲的结论。在教师的指导下,他对实验进行详细的观察。最后,从电解后的溶液中闻到氯气的气味时,终于得到启发:电解产物氯气部分溶于水,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导致溶液酸性增强。
  通过实验,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能力。
  二、 通过实验,培养发散性思维
  与发散性思维相对立的是辐合思维。辐合思维侧重对一个问题提出一个正确答案。目前大部分教师关心的是寻找一个正确答案的辐合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久而久之,便产生思维定势。教师在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时,应注意:(一)消除学生的思维定势;(二)应鼓励多样性与个性。
  例如,在设计氯化氢的吸收装置时,通过对氯化氢“喷泉实验”实质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吸收装置中使用一个倒扣的漏斗(高中必修本第一册第11页图1—11)的作用:漏斗容积大;当发生倒吸时,由于部分水进入漏斗而使漏斗边缘脱离水面,漏斗内的水因重力作用而重新流回烧杯,从而防止了倒吸。
  教师再创设诱思环境——给出下列几种仪器以及必要的导管、橡皮管、橡皮塞,让学生组装氯化氢的吸收装置:
  学生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相互之间展开讨论、探索,最后提出几种方案:
  装置(1)基本上是模仿用倒扣的漏斗组成的吸收装置,它反映了部分学生具备用非规范仪器进行模仿的能力;装置(2)、(3)反映出此类学生能深刻理解防倒吸的原理,更具有创新思维。在让学生分析每套装置可以防止倒吸的原理后,教师应对合理的方案给予充分肯定。通过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诱导,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三、 通过实验,培养探究性思维
  高中必修本第一册学生实验六——同周期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中有一个铝与水反应的实验。学生们得出的结论有以下三种:
  结论一:铝与水不反应。依据:滴入酚酞,溶液无色。
  结论二:铝与水能反应。依据:滴入酚酞,溶液显红色。
  结论三:铝与水能反应。依据:将水加热至沸腾后,移开火焰,在铝片表面继续产生微小的气泡。
  教师将以上结论及实验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并反复实验,然后达成三点共识:①铝与水能反应;②滴入酚酞,溶液显红色的原因,是用来处理铝表面氧化物的氢氧化钠,并未冲洗干净之故;③氢氧化铝未能使酚酞变红是因为氢氧化铝碱性弱。以上探讨不但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提出了更深层的问题:碱性应大到什么程度才使酚酞变红?
  教师引导:常温时,当溶液中OH-离子浓度达到10-6摩/升时,可使酚酞变红。
  学生质疑:镁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镁可使酚酞变红,即是说氢氧化镁能提供浓度大于10-6摩/升的OH-离子,那么为什么氢氧化铝却不能呢?
  教师引导:这与两者的电离程度有关。氢氧化铝较难电离出OH-离子。
  学生质疑:两种氢氧化物同属难溶性碱。为什么氢氧化铝却较难电离?
  教师可根据这类学生能力的高低,适当加以引导,并指导阅读第三册选修本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电离度或其他参考资料等内容,促使学生自己去探秘,这样既能满足其好奇心,又培养了探究的技能。
  以上例子说明,探索新的情境,是绝大多数学生的一种强烈的欲望。那些具有高度好奇心的学生,都乐意去探索新的情境。具有学科特点的化学实验,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手段。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如下体会:(1)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自信心、好奇心与创造性都是相互促进的。(2)要重视集体思维。学生在探索新事物时,分析问题的角度多种多样。教师应充分综合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使其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促进探索过程实现质的飞跃。(3)帮助学生形成探究性技能。如:怎样寻找某一问题的信息储存点?怎样提问?怎样使用参考资料?怎样用实验佐证?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具备思维的批判性、发散性以及探究性,是诱发创造性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利用实验去探索新东西的习惯,让感性认识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实现理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姚懿.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创新教学[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 朱碧仙.优化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学化学教与学,2007(8).
  作者简介:罗华章,广东省汕尾市,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彭湃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语言是信息传递和文化传递的载体。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和文化往来的逐渐增多,英语被公认为是国际通用语言,因为英语是各个国家之间交流使用的语言。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语言教学,学生学英语的成绩、效果,应该从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反映出来。在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中,听和读是语言输入过程,说和写是语言输出过程。据有关统计显示:在人们进行言语交流的过程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
现在人们要获知信息,最便捷的渠道当然是进入到互联网中。因为互联网中的各种信息有着无与伦比的交互性。交互性是靠各种网站间的交流来实现的。但眼下的交互性使得人们的某些
目的:  探讨AngⅡ对RAW264.7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1. RAW264.7细胞的复苏、培养、传代、冻存。  2. 实验一:将RAW264.7细胞分为4组,分别为:(1)对照
摘要:通过书法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但目前多数中小学对书法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所安排的书法课程较少,同时,教师此方面的教学能力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当前必须在这些方面进行针对性处理,为教师提供学习书法的机会,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书法学习环境,本文就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中小学;书法教育;意义;对策  一、 引言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前些时候,跟一个年轻的同事聊天,不经意间,她说:“我在上中学的时候,每天都听你主持的节目”听后唏嘘不已──不知不觉,坐在话筒前已经整整12年的时间了。 12年,对于一个女性的电视节目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初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了一项重要课题,对于初中生来说,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本文既是以在初中心理健康课堂发展情境教学为立足点,探讨如何在初中阶段如何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应用  一、 在初中阶段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早在二十世纪就已经有外国学者提出:人的发展健康包括心理
摘要:在义务教育过程中,小学教育是最重要的阶段。小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与初中教育之间起到了承接的作用,小学教育继幼儿园之后对学生进行进一步教育,使小学生从各个方面不断成长和发展,使小学生的身心不断成熟,所以说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由于小学教育的重要,导致学校需要不断地提高管理质量,使小学管理取得更好的效果,从而来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根据当前小学教育情况来讲,学校的管理质量对于小学是非常重要的
摘要:综合主题活动的目的是关注生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一个好的主题确立能培养学生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自然环境;节日庆典;社会热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别于语、数、英等课程,它没有既定的知识体系,课程设置不受时空限制相对灵活。以研究性学习为主,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发现问
一、把浇水关,在下种前.第一次底滴水一定要浇透,以土壤饱和为庆。在出苗后,就要严格控制浇水,切实做到旱育。在浇水方法上要做到不旱不浇水,围墙适当喷撒润面水,以田面湿润,无干裂
山区种植花生,花生品质虽好,但产量低。其主要原因是土薄地瘦。本研究经过3年的试验考察,旨在通过深耕深翻、加厚土层、结合增施肥料,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营养条件,提高土壤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