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长篇

来源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xiu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孔亚雷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读者:唐弃
  写得好!我小说读得少,除了博尔赫斯,孔亚雷是第二个纯粹用脑子就能把我感动的作家。“我希望他(上帝)是一个比我更好的小说家”,这句真的让我动容了。小说结尾出现的孔夫子网,是一个非常妙的呼应,而这一次,他没有去强调这一点。
  读者:Clee
  小说里的作者K近乎坦诚地展现了《李美真》的创作过程,于是有了一部在我看来并不那么真诚的《李美真》。作者感兴趣的是历史与虚构、小说与现实的问题,或者说,从摄影到小说等一系列arts对写作者现实生活的侵入;读者手上的这本《李美真》也确实达到了这一目的,但好像也就仅限于此了,也因此让我觉得这看似结构精巧又知识性的写作有些遗憾。
  读者:云淡风轻
  严重碎片化的生活,注意力变成最稀缺的东西,长篇小说也因此变成阅读清单上最难完成的一个类别。可这个文本仿佛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循着李美真若隐若现的背影一不小心就身陷时空的迷宫,可又完全不想抽身而出——这个一百多年前的斜眼神婆命运到底如何;那个就生活在我身边,2012年身陷创作瓶颈的小说家该怎么完成这个故事。是沉迷:想要暂时,哪怕只是几个小时,到120年前的1900待一会儿,那些被历史著作大书特书的关键性时刻,怎样都想去体会一下;更是好奇:作家笔记本上只有自己能认出的只言片语,那些知识、经验、念头、情绪,怎么长成了一个个眉目清晰的人,自主呼吸,开口说话……
  读者:Foryou
  今天拆封了七本书,这是味道最好闻的一本,也是最期待的一本。 即便同名剧集在前,它还是如夏夜茉莉一般穿透暑伏的湿闷带来馨香,如此时此刻渐强的雨带着节奏和韵律敲打我窗,仍历历在目的画面被拓落纸上,文字填补了留白,平添了更多惆怅。眼眶里有且只有玛丽安和康奈尔两个名字在月记簿的滚轴上逝水流淌,流淌了四十八个阴晴圆缺。
  读者:清欢
  很新奇的阅读体验。用一种知识分子跳大神的方式解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那档子事。
  读者:简单
  小说的结构,是喜欢的,感觉像读了两本书。不同时空的人在作者的故事里有了神奇且无缝的链接。一直认为,人作为个体和宇宙一样,都不会是孤立的存在,总会在某个时间或空间里找到自己的前世今生过去未来。这本书,吸引我的重要一点是:把作者写书的思路通过碎片的方式予以记录,和作者本来想讲的故事巧妙地结合,每读一本有趣的书都会想象作者创作时的状态心境,这本书倒是在某种程度上意外的给了一个比较好的解释。
  读者:Ashen
  阅读过程中总是回想起儿时读王泽《老夫子》的画面,那种西装革履和长袍马褂置于同场带来的冲击感。前半本读起来像是福尔斯的《巫术师》,故事中弥漫着一层层迷雾,后面越来越像是读鲁迅《故事新编》,叙述已经跳出小说,跳出单一文体的限制。
  读者:熄灯啦
  无论是文学理论式的“介于”,还是近代心理学中的“人格”,读者难以把握的是诸如“到底是什么”“到底是谁”这样的统一定论,这或许是尼采之后的认识论对于小说创作的介入。但小说中的种种繁杂和“圆圈”或“一团”,最终都能回归为作者的意识(阅读史、看待世界与历史的视角、宗教观),甚至是“叙述之外一无所有”的本体论哲学。
  读者:复刻时间
  好读,前半部分悬疑感和神秘感十足,两线逐渐靠近至交叉后就不那么可爱了,故事落入俗套。比故事更好看的其实是作者个人状态,真实的,和盘托出自己的写作焦虑,后记他讲“我写完了,终于写完了”的时候我甚至替他高兴到也想哭泣,是啊终于写完了,还不赖,还能继续,请继续加油啊!
  读者:Aha
  第一次听说孔亚雷,还是因为他翻译了詹姆斯·索特的《光年》。 以一张莫名的旧照片为源起,作者链接起1900“庚子拳乱”与2012.12.21末世的时空关联。 作者以冷静精准的比喻、细腻的内心独白,自恋又真诚地在彼此呼应的两个时空:1900的浙江德清白鹤镇—2012的北京、上海来回游移,借助自己创造的李美真(you beautiful truth?!)这一虚构人物及其生活来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勇敢剖析并展示内在最深处的自我,从而构建起一座互文的迷宫,营造出伤而不悲,静而不滞,逸而不离的一种甜蜜的悲伤。
  地球之种2:天赋寓言
  作者:奥科塔维亚·E.巴特勒
  出版时间:2020年8月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读者:亢龙有悔
  这部小说可以被选入有史以来最好看的末日小说之列。美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崩溃之中,气候变化带来了农作物歉收、饥饿、失业、贫困、毁灭性的无望和绝望。小说主人公在社区被毁、家人被杀后走上流亡之旅。它或许并不适合胆小的人,讲述了一个噩梦般的灾难,但无论是灾难的起因,还是人物的行为,都是完全可信和合乎逻辑的。
  读者:Richardo
  社会越演越烈的反歧视运动,从最初的和平方式演变为暴力冲突,我们总是谴责暴力,谴责一切撼动社会稳定和范围的因素,但是如果仅仅将问题掩埋在地下,讓火焰在黑暗中闷烧,是否有一天彻底的爆发带来的灾难将更严重。变革是社会的阵痛,历史螺旋前进,我们应该去正视问题,无论它有多难以接受,我们应该是推动变化,无论它有多痛苦,我们应该去塑造未来,因为人类的生命潜能无限广大。
  读者: 翠翠
  中间橡子社区一群人的遭遇让我不禁想起《使女的故事》,《地球之种》系列如同一本当代《圣经》,人类身上潜在的超越性需求即是“地球之种”:进步、合作、坚韧、积极的迷恋、包容……看完后其实挺担心当下的社会现状。生产力发展略微停滞、全球陷入饱和的生存状态,如果不积极追求科技进步、扎根星际,那么战争会一次次地重来。
  读者:泡菜
  “无论和平年代,还是战火纷飞,更多人死于愚蠢的私利,而非其他的顽疾。”或许之前还不这么想,但是今年我信了。
  读者:沫
  总体而言,《地球之种》两部曲是非常值得一读的科幻作品。其中设计对宗教、人权的讨论给科幻小说家族注入更多内涵。《天赋寓言》提供了看待整个事件的另一个角度,给故事带来新的可读性。说实话我更喜欢播种者寓言,《天赋寓言》在内容上多少有些重复,新的内容可能只在基督营那一段。
  读者:Choas
  宗教、信仰这种事谁说得准呢?就像女主所说的那样“他们需要一个看起来有目标的人带领他们”。扎根星际,不过是把人类的丑陋、贪婪、斗争等带到了一个又一个星球而已。
  读者:Hoho
  《天赋寓言》承接《播种者寓言》的剧情,讲述了劳伦建立起合作互助的橡子社区的故事。依然是以劳伦日记的形式,通过淡淡的叙述,把美好生活走向崩溃的过程一步步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没有巨大的悬念,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沉浸在末日氛围中,满怀希望地迎接每一个无望的明天。很有向死而生的意味。
  读者:荷塘
  可以说,在巴特勒之前,很少有女人能闯入美国科幻小说创作界。巴特勒的写作风格一点也不柔弱,看着根本不能够对应到女作家的身份上来,反而在故事中显示了个人超前的担忧和超大的格局,在科幻小说界算是独树一帜。
其他文献
《纪念碑》所叙述的时代处于新旧的交接点上,处在革命往事与改革故事的交叠部位。小说的核心是改革开放以后区长史引霄一家的故事,围绕在她身边不同立场、阶层的人们都被新时期社会的大变革唤醒了生机,在大时代中面临种种变数和问题,历经蜕变和成长,小说截止的地方恰恰是一种情绪和变化的收束之处,尘埃落定,一代人以不同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新一代也经历了时代的考验释放出自己的特质与选择。  《纪念碑》在大的历史脉络上
期刊
编译 张颖  西德尼·波索勒,一个真正的探险家,1987年以来,他率领数百支探险队冒险数次穿越亚马孙丛林,访问不为人知的印第安部落并为印第安人提供保护。如果没有他的努力,几十个印第安部落也许早已消失殆尽。本文记述的只是他的无数次亚马孙丛林探险中的一次。  1500年,葡萄牙探险家佩德罗·凯布罗尔在巴西首次登陆,当时生活在亚马孙流域的印第安人约有1100万。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众多印第安人被蜂拥而至
期刊
震惊世界的发现    1972年初,经过四个多月紧张艰苦的工作,在长沙马王堆发掘出土了一座西汉前期的大型古墓。该墓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墓中不仅出土了一套完整的棺椁,而且还出土了我国从未发现过或很少发现过的大批完好的丝织物、服饰、漆器、乐器、简册、帛册、帛画和农产品、肉食品以及中草药物等珍贵文物。这是我国及世界考古发掘中一次极为罕见的重要发现,它又一次向世人展示了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特别值得
期刊
《北地》的主人公常克勋在北地小城白河工作了整整四十年,他工作的变动、生活的起伏和情感的波动有如不同颜色的画笔,描绘出一个北地建设者的生动形象。以常克勋为代表的一代北地建设者们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奋斗,终于让北地由荒原大甸、野狼成群、交通不便的北大荒變成了田畴整齐、炊烟袅袅、交通发达、人们生活富足和美的北大仓。小说让个人和时代在北地交汇,谱写了一部动人的时代华章。  晚年的常克勋患上了阿尔
期刊
朱秀海是一位对战争有着深厚生活积淀和深度生命体验的作家,对宏阔战争进程中的个人處境、心灵创痛、命运遭际满怀同情、理解、悲悯与爱,倾力在小说中表达对生存的正视、对生命的敬畏。在新作《远去的白马》中,朱秀海更加着力探索残酷的战争、严苛的环境与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空间的关联;在历史与现实两个时空中穿越跳荡,演绎人物命运;把历史作为一个巨大的人性试管,从中反复观测和试炼人性的光芒和晦暗。《远去的白马》对战争
期刊
旧海棠早期的短篇浪漫、诗化,有点神秘主义的影子,到了《消失的名字》,她的文风已经转向朴实的短句,生活化的写作手法,给这部作品平添了一种“纪录片”质感。你似乎能闻到书页中漫出的尘土味儿,这尘土是在安徽乡下长大的姑娘面对的土地,也是前往珠三角打工的少女面對的大巴扬尘,更是当命运给她的姐姐和弟弟带来重击时,那一层从天而降的黑雾所伴随的窒息感。  脱离原来生根的土地,奋力地漂向远方,随着风起潮落而跌跌撞撞
期刊
虹影是当代女性写作领域的代表性作家,她的作品里总有一种生命能量潜伏在文本深处,而她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总有一刻会被唤醒。当这一人物被唤醒时,这部作品便会焕发光泽,熠熠生辉。比如她的代表作《饥饿的女儿》,比如长篇新作《月光武士》。小说故事发生在重庆,关于一个男人从少年到中年的情感经历,上部是青涩的少年视角,下部则是历尽沧桑的成人感喟。窦小明一直暗恋着他的“女神”秦佳惠,但秦最終并没有选择跟他
期刊
秦北的长篇小说《归心》以技术工程师叶明义为主人公,串联起两岸商業巨子、技术强人的恩怨情仇,以及巨型企业间的合纵连横,见证了当下中国芯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时刻。作者用芯片制造这个需要精确到“纳米”的行业,透视日常生活、民族、国家、世界范围的风云变化,在“无限小”中看到了“无限大”,从切实关乎个人命运、时代巨变的事物中发现了文学性。作家秦北的经历和创作路径在当下文坛显得与众不同,为今天的读者提供了深入现
期刊
《一日三秋》立足乡土,直面现实,它将传统绘画、戏曲、传说以及梦境、占卜等民间文化的元素与现实生活巧妙地糅合起来,使得内容的厚度在增加,艺术的空间也得以拓展。在某种意义上,这部小说也是刘震云过往小说创作技能一次和谐的小聚会。特别是精致的写实功夫、人生的苍凉感、传统的神秘文化色彩,這些看似不相干的元素被刘震云操控于股掌,浑然天成,展示出强大的艺术统摄力。令人感动的是作品中的那些普通百姓尽管生活艰难,但
期刊
止庵写长篇小说,完全出人意料。《受命》酝酿了三十年,让人恍然觉出,大半生笔墨的挥洒,都是为此书准备的序曲。先前写的文章,都是谈别人的学术与文本,《受命》却有所历的生命经验,生活观与审美观均在此感性地显现。  止庵处理记忆,显得有些克制,自然也抑制了灵动感的散出,本该奔放的地方却有点矜持。这是与流行写作不同的地方,他或许觉得,这样可以防止滑入前人的套路里。京派作家有过这类笔法,知堂的文章也是点到为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