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走课程: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ayer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构建并实施校本化美育课程,倡导学生在行动中探索,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契合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主题要义,是改进学校美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东莞市莞城阮涌小学基于文化行走课程改进学校美育,通过统整社会美育资源、定位校本化美育课程目标、革新传统学习方式和课堂形态、提升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等路径来实现。
  一、基于“半小时文化圈”理念统整社会美育资源
  学校地处莞城老城区,拥有丰富的美育资源,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可园博物馆、岭南美术馆、森晖自然博物馆以及含容庚故居、骑楼、却金亭碑的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毗邻学校。近年来,学校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着力打造“十分钟文化圈”。通过多元的校外探究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让他们不仅习得人文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而且让他们走出校园,走进鲜活的生活中去,通过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自我约束等自主方式开展学习。这对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更让学校约70%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于潜移默化中增强对莞城乃至东莞的眷恋之情,增强学生的城市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及担当责任。这正契合《意见》的主题要义。
  2018年,在莞城街道党委的规划指导下,莞城宣传教育文体局制定了“两馆一厅”美育特色实践课程实施方案,推动地属辖区内公共文化场馆的文化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美育工作。在“两馆一厅”项目启动后,阮涌小学将“十分钟文化圈”拓展为“半小时文化圈”(图1),让莞城美术馆、莞城文化周末剧场、莞城图书馆、东莞市博物馆、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东莞科学馆等成为师生“步行半小时内”就能进行探究、学习、发展的大课堂。越发广泛的社会公共文化场馆联动带来的日渐丰富多元的美育课程资源,更利于学校美育工作纵深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
  二、基于“厚德乐学”办学目标推进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
  学校创建于1903年,是莞城区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一所小学,始终秉承“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围绕“培养厚德乐学学生”的办学目标,以现代理念教育学生,以多元文化陶冶学生,以开放课程发展学生,以丰富活动提高学生。因此,学校注重在课程建设上进行研究,整合“半小时文化圈”中“两馆一厅”基地资源,立足学校实际情况,把美育建设过程的实践活动整合为校本化“文化行走课程”(图2),即让学生带着文化探究任务,行走在“半小时文化圈”,进行基地共建“文化行走”式体验性学习,获得不一样的学习成长。
  (一)定位校本化美育课程目标
  《意见》提出:“要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科学定位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小学是美育教育的起始阶段,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认知能力等特征,文化行走课程紧扣核心,致力于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三层次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曾说:“这‘三层次说’表现的是审美活动对人所产生的由外至内、层层深入的愉悦效果。”这正与学校办学目标不谋而合,学生因愉悦而乐学,因乐学而厚德。
  1.“悦耳悦目”指的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反应,使学生以直观的形式获取审美愉悦的审美形态。莞城文化周末剧场里的歌声、舞蹈、劇目等能让学生感到快乐;东莞市文化馆非遗展品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浓烈莞邑风情及传统手工艺品的精美;东莞科学馆的天文科普课程能让学生认识星空并感受星海宇宙的浩瀚之美。
  2.“悦心悦意”指的是学生把感觉器官获得的生理愉悦转化为精神性、社会性审美愉悦等高一级审美形态。它不再仅仅通过感官感受美,而是在精神层次上调动审美主体的想象、联想、直觉、顿悟、通感等高级审美感觉,从而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审美感受,为他们带来更多、更丰富的审美体验。莞城/岭南美术馆、可园/东莞博物馆、莞城历史文化街区等的展品或文物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可从它们的历史和故事入手,让学生了解和体会到静态的“物”中所凝聚的广阔、流动的文化,从中获得新鲜的知识。
  3.“悦神悦志”指的是在道德的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也就是说,当学生在某种场景和状况的刺激之下,内心会得到某种强烈的共鸣,进而产生一种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如果这种刺激契合了学生平时在心里认同和珍视的价值观念,那么他们就会产生较为强烈和持续的震撼,并进一步认同、享受这种价值理念,从而净化心灵、涤荡灵魂、教化人生。莞城文化周末剧场里的剧目、莞城/岭南美术馆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召唤美好,东莞少儿图书馆、莞城图书馆里的绘本、连环画、立体书、纯文本等书籍能够持久地激发人对于人生的热爱和感恩,能够抚慰心灵。
  (二)革新传统学习方式和课堂形态
  学校在文化行走课程的结构设置中,建立了两个课程实施路径。第一个路径:以语文、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国家课程为基础,根据基地资源主题内容,结合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水平进行课程整合,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期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课程”。第二个路径:以“两馆一厅”动态资源为基础,作为面向个体或团体的“延展课程”,一方面为学校特色社团提供多种艺术实践机会,不断完善提升核心素养的配套教学资源体系;另一方面嘉奖优秀学生,鼓励先进、激励全体,传递正能量,营造厚德乐学的氛围;此外,还促进了家长积极参与,带领孩子走向“两馆一厅”,丰富学生双休日和节假日闲暇生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管是基础课程还是延展课程,都经历教师制订方案/学生课前探究、预备课程、现场探究(参观鉴赏、填写探究卡、现场授课)、互动问答、评价反馈、成果分享的体验性过程。
  文化行走课程革新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和课堂形态。一方面,超越了学校、教室、教材的局限,将学习生活向馆厅和街区延伸,将课堂与社会实践充分融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它可以有效整合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的主体发展内置于活动准备和实施过程中,这是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深度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倡导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从做中学。另一方面,打破现有的文本常规格局,围绕主题整合多学科课程资源,以学科综合化、课堂开放化、内容可触化、学习探究化的教学形态,发展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乃至创新能力。这较之传统学校教育分科学习及常规课堂师生互动形态有着独特优势,毕竟,在教室中由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对学生感官感知通道的开发和感情的积极迸发等方面的作用处于有限的境地。
  (三)提升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
  文化行走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形式,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以更好地发挥课程育人及改进学校美育的价值。
  首先,相互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设计任务探究卡,行走前让学生自主搜集主题背景资源及确定问题情境或问题;行走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摩鉴赏、收集数据及信息,对研究问题进行讨论,相互接受与支持,完成任务探究卡,合作解决行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或新问题;行走后形成个人成果或小组成果。教师在这过程中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反思问题情境和探究过程,引导他们进行小组学习、自主学习和社会学习。这种学习不单纯以美育认知为目的,而是注重对学生个体自理、自立、自主等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养成,对学生集体沟通交流、合作对话、批判对比、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其次,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教师、学生、馆厅基地的指导者、活动家长志愿者可以对学生在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行为习惯等内容进行评价,为他们提供认识自我、调整自我的建议;也可以请他们对文化行走课程组织、实施、效果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及时对课程进行改进与调整,进而制订更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坚持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在文化行走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对行走摘记、行走心得、艺术创作成果进行价值判定,让他们选出最好的文化行走成果,进行展览或展示,以“展”代评,为其他同学提供示范;对教师文化行走课程方案、过程、反思等文本进行展示,为其他教师提供范本。同时,对文化行走课程结果进行检测,了解其对学生发展审美及人文素养乃至创新能力的影响。
其他文献
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理解,教育的重点是培养理解的表现。如何实现学生真正的理解呢?在儿童美术教育教学中我们应采用什么途径、什么方式才能既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又让教师和学生参与美术活动与传承本土文化?笔者认为:构建具有佛山本土文化美术校本课程,进行学生个性化发展课程制定,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需要,并且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已有的经验,以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加强对佛山本土文化的认识,培养传承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着重强调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自由表达,注重整体发展。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如:语文文本被过度肢解、教学形式过于重视教师的
期刊
乌克兰矿用防爆电气设备研究所研制的КВД-3/800装置用于使用压缩空气07~0.8 MPa风镐开采瓦斯、煤尘和突出危险的倾斜煤层。无火花引爆煤炭的压气机自动化装置能保证下工序
大沥实验小学学生生源具有明显的特点, 父母大多数是企业管理者、 领导者, 学生大多是家族企业的接班人, 未来的发展平台尤其需要他们具有领导自我和领导他人的能力. 几年来,
期刊
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节目《朗读者》,每一辑都由主持人和朗读者进行十多分钟的互动对话,内容围绕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展开,接着才是建立在互动对话基础之上的朗读。因为已有对话介绍,朗读往往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拨开迷雾,彰显文本的魅力,打造富有生命气息的语文课堂,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受《朗读者》节目启发,以引导小学生对文本历史性的立体解读入手,作了如下的
期刊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性情熏陶、品德养成和精神塑造的基础。如何避免说教式的道德教育,代之“以情育人”的方式,发挥课堂的积极导航作用,是语文德育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情感教育的路径选择。那么,高中语文教学如何真正做到“以情育人”呢?  一、优化处理教材,把握情感因素,准确设立育人点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情感资源,但德育的有关内容并非浮露于文字表层的,需要教师用心剖析与讲解,甚至需要教师对课程
期刊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医院细菌感染发病率、病死率、医院感染分布、医院感染的危害,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医院细菌感染易感因素,揭示恶性肿瘤患者医院细菌感染的特点及高危人
高中数学文化资源包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本质,感受文化的魅力,领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而提升数学文化素养,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本文以“平面向量”章节为例,阐述高中数学文化资源包的开发价值与功能探究。  一、数学文化资源包的产生意义  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水平,以及数学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状况,笔者于2018年夏对学校高一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学生对数学文化
期刊
英语综合拓展课综合滚动出现所学的相关话题语言,可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心智发展。它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是否切实可行、实施效果彰显与否?本文以广州市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Module 4“Travel”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本节课的课型为综合拓展课,教学滚动出现与旅游相关的话题、词汇等语言知识,如交通工具、日期月份、季节天气、活动短语、食物地点等。教学点还包括正确使用will及be goi
期刊
今年我有幸观摩了陶维林老师上的一节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深切感受到了一节收放自如、回归数学本质的生成课是如此的鲜活,课堂充满了灵性与智慧。  一、教师的“放”成就了学生的“生”  课堂一开始,陶老师就用几何画板作了一个圆,以及过圆外一点作了一条动直线,直线是可以绕着定点旋转的。他接着拖动直线,分别停留在图1、图2、图3的状态,让学生动态观察,说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相交、相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