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荆斩棘 开路先锋

来源 :学前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j00000p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陈鹤翠先生是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奠基者。本文从儿童观、教育观以及“活教育”理论三个方面论述了他的学前教育思想体系,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将陈鹤琴的思想与同时期的教育家做了比较,以窥陈鹤琴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家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建设的贡献。
  [关键词]陈鹤琴;学前教育;儿童观;教育观;“活教育”
  1919年“五四”运动后,陈鹤琴离美回国,任南京高师教授。可以说,整个现代中国学前教育领域的所有开创性工作,几乎都是由他着手完成的。即便是现在,当我们探讨学前教育领域内的任何重大问题时,总是能在陈鹤琴先生的著作里找到相关的论述。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十年,但丝毫看不出这些论述的陈旧迹象,倒更像一盏盏明灯,照映着我们当下的工作。
  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是他所有新教育实践的结果。他的足迹所到的每一个地方,都在为这个体系添砖加瓦,使之日臻完善。笔者认为这个体系有三层结构,即先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活教育”理论。另外,在1919—1949年的背景下,陈鹤琴先生也非孤军奋战。他的思想体系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也有与之并肩作战的同仁,他们共同构筑了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基石。
  
  一、儿童不是“小人”——陈鹤霉的儿童观
  
  (一)传统儿童观的谬误
  从陈鹤琴先生的经历来看,他对中外教育都有切身的体会,因而对不同时空背景下教育所预设的对儿童的看法也有相当的了解。尤其是通过国内新式学堂与传统私塾的对比和西方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对比,陈鹤琴认为我国传统教育“它的弱点太多,它的组织,它的内容,太不适应现代的情形了。”(《陈鹤琴全集·第六卷》P535,以下只标卷数及页码)究其根源,当然是传统社会对儿童的看法使然。
  陈鹤琴说,“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游戏?为什么迫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成人一样?这岂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一卷,P1)应该说,在“五四”之后,对旧儿童观的批判,陈鹤琴虽不是最猛烈的,但他是站在专业者的立场上,理性地剖析旧儿童观的缺陷。更重要的是,他在批判之后,还有建设。
  
  (二)儿童心理之研究
  他首先开始了对儿童心理的研究,这在当时国内是绝无仅有的,使人们对儿童的认识第一次有了科学的依据。陈鹤琴对其长子陈一鸣的观察记录,不仅是为了讲授儿童心理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他本身对孩子的喜爱以及对传统儿童观的不满。正如他所说,“我素来很喜欢小孩子,小孩子也很喜欢我。”(一卷,P11)他最初将儿童的心理特征概括为“四心”,即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这些心理特征的描述与传统社会对儿童的心理预期是颇为冲突的,而陈鹤琴将这些特征详加描述并提出了怎样教育儿童的方法。在他看来,“对于儿童的观念,不得不改变;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一卷,P1)
  在研究的基础上,他认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他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幼儿期是身体和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必须掌握其特点、掌握其生长发展的科学规律,才能把幼儿教好、养好。”
  
  (三)家庭教育
  在《儿童心理之研究》出版的同一年,(家庭教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两本书同年出版,确实是相得益彰,反映了陈鹤琴更普遍的革新旧有儿童观的努力。他在《自序》中说:“小孩子不但是难养的,而稍明事理的人,知道也难教得很!”“我们知道幼稚期(自出生至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二卷,P674-675)
  他把《儿童心理之研究》中所提的“四心”发展为七个方面。认为儿童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喜欢称赞,以十分通俗化的语言向父母们揭示了孩子的天性,并要求家长“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二卷,P686)
  因此,在对儿童的看法上,他提出,要使儿童教育科学化,首先要正确了解儿童,正确对待和教育儿童。他的儿童观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这表现在对儿童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充分体现了民主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儿童是有生命力和生长力的,富有潜力和创造力,只要善于引导都可以成才;儿童应该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和幸福。他把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作为弃旧立新、改革教育的突破口。可以看出,陈鹤琴先生的儿童观,是建立在对儿童的爱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这也是我们今天特别强调的。
  
  二、“我们的主张”——陈鹤琴的教育观
  
  (一)南京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
  陈鹤琴回国的时候,中国的幼儿园教育产生不过十几年。这十多年除了照抄照搬外国的经验、为有钱人服务外,剩下的恐怕只有这种新的教育机构形式了。当时,一些人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如陶行知指出“幼稚园害了三种大病”,张雪门指出要发展有别于日本式和宗教式的普通幼稚园。而陈鹤琴却指出,即便是普通幼稚园也有四种弊病:“与环境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功课太简单”,“团体动作太多”,“没有具体的目标”。(二卷,P1-4)
  针对这一情况,陈鹤琴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改变。但普通的幼稚园应该如何克服这些弊病,究竟应该如何来办,是非实验不可的。这里没有现成的东西可借鉴。当然,陈鹤琴也受到当时世界教育思潮的影响。“最近的教育思潮是注重实验,这是从美国实验主义派的哲学来的,杜威、弥勒等主张得最有力。这个思潮,影响到各种教育,使各种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起了变化。……幼稚教育是各种教育之一种,当然也应该依着实验的精神去研究。”(二卷,P29)
  陈鹤琴在鼓楼幼稚园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涉及课程、教法、幼儿习惯及设备与玩具等诸多方面,但用力最大、影响最深的要算是课程实验了。这个实验前后经历了不断调整的三个阶段:散漫期、论理组织期和设计组织期。简单而言,就是经历了一个儿童自发恬动、教师预定活动和有必要预备的儿童自发活动这三个阶段。最后一个时期是最为成熟、合理的,陈鹤琴认为是可以试行的,并经试行认为是适用的。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在1927年之后迅速推及南京乃至播及全国,并进而将其精神体现在1928年的《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中,成了全国幼稚园课程的范本。可见,陈鹤琴用力之深,成果之重。
  现在看来,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实际上是在两种课程模式之间寻求某种平衡,而我们当今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又何尝不是在寻求这种平衡呢?我们现在幼儿园 课程改革要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师预设课程与幼儿生成课程之间的关系。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分科课程的弊端,通过20多年的改革,近年来开始强调幼儿园课程的生成性。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实际上就是经由丁幼儿生成活动——教师预设活动——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活动有机结合的一个实验过程。陈鹤琴不到两年的实验,倒是我们这么多年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缩影呢!
  另外,我们当今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强调一种整合的课程观和教育观,而非将知识分门别类地教给孩子,因为这不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陈鹤琴在鼓楼幼稚园的实验中显然已经提出了这样的主张,他的单元课程模式和“整个教学法”就与当今的幼教改革完全吻合。
  总之,经过鼓楼幼稚园两年的实验,陈鹤琴对幼稚教育的看法已经成熟,进而提出了幼稚园教育的系统主张。
  
  (二)“我们的主张”
  1927年,陈鹤琴发表(我们的主张),这可以说是他对前一阶段实验的系统总结和升华,也是对陶行知、张雪门等提出的幼稚园所害综合症开的一副药方。有人称之为“中国化幼稚园教育的宜言书”。陈鹤琴说:“我们现在办这个幼稚园,是先有了研究,再根据儿童的心理、教育的原理和社会的现状,确定下面的几种主要做法。”(二卷,P110)这些主张包括:(1)幼稚园是要适应国情的;(2)幼稚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3)凡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4)幼稚园的课程可以用自然、社会为中心;(5)幼稚园的课程须预先拟订,但临时得以变更;(6)我们主张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7)我们主张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8)我们主张幼稚园应当特别注重音乐;(9)我们主张幼稚园应当有充分而适当的设备;(10)我们主张幼稚园应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去教导儿童;(11)我们主张幼稚生的户外生活要多;(12)我们主张幼稚园多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13)我们主张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是儿童的朋友;(14)我们主张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有充分的训练;(15)我们主张幼稚园应当有种种标准可以随时考查儿童的成绩。这15条主张几乎涉及了幼儿教育的各个方面,是对中国化幼稚园教育探索的全面总结。它基本上可以标志着自1903年中国幼稚园产生以来终于走出了一条中国化之路,而这条路是由陈鹤琴等开辟的。当然,这只是一个起点,一个完整的幼儿教育体系还正等着陈鹤琴去建设呢!
  
  (三)完整的幼儿教师教育体系
  陈鹤琴初办鼓楼幼稚园时,聘请了包括张宗鳞、甘梦丹等在内的专门人才。但幼稚园师资的最恰当的来源,应由专门的机构来培养。1926年以前,中国只有外国教会办的以培养忠实教徒为目的的几所幼稚师范。1927年之后,“培养师资的机关颇有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之势。”(二卷,P329-330)但公立的独立幼师,却是没有的。1940年,陈鹤琴谢绝了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司长之职,在江西泰和创办“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师,三年后改为国立,并添设专修科。1945年,他又主持建立上悔幼师,国立幼专也迁往上海。江西幼师以及上海幼师、幼专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成为全国幼教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为幼稚园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陈鹤琴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后改为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兼任幼教系主任。至此,可以说,中国务层次的幼稚师范教育体系都由陈鹤琴着手创立了。
  此外,他还对幼儿园玩教具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实践,甚至创办了多所儿童玩具厂,并为儿童编写了各种读物和教科书。可以说,凡是与幼儿教育相关的,陈鹤琴都是做了努力并取得成就的,而这些成就汇聚起来,集大成为“活教育”理论。
  
  三、“一个新的教育运动”——陈鹤琴先生的“活敦育”理论
  
  (一)吸取古今中外的教育精华
  “活教育”的提法,最早受到陶行知的影响。陶行知批判中国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1922年,他在一次演讲中就谈到了“括的教育”。而他于1927年创办的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就是一所试验”活的教育”的学校,陈鹤琴应邀出任其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活教育”的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末就已形成.但只有到了创办江西幼师时,“活教育”才有了真正实施的土壤。1940年,陈鹤琴在江西发表过一次演讲,题目就是《什么叫做“活教育”》,这可以说是”活教育”开场的号角。
  陈鹤琴说,“‘活教育’并不是一项新发明。它的理论曾被世界上不同的教育权威倡导过。当作者从1914年到1919年在美国接受教育时,最知名的教育家之一杜威博士所提倡的美国进步教育,对形成中国的‘活教育’运动起了相当的影响。”(六卷,P295)可见,“活教育”与当时欧美掀起的“新教育运动”是有渊源的,对它们的成果是有借鉴的。但更重要的是,“活教育”是陈鹤琴自身实践的结果。正如他自己所言:“‘活教育’在产生和提出之前是有其先行的。在作者的主持下,在中国的教育领域已实施了许多项目和实验,这为 ‘活教育’运动的到来铺平了道路。”(六卷,P297)
  
  (二)“活教育”的实践
  江西幼师创办的整个过程都是“活教育”的具体实践。在幼师未开办之前,陈鹤琴先创办了南昌实验小学新池分校,因为在幼师建筑和辟荒的三五个月时间里,他们也觉得有开屉教育的需要,而老百姓又有着迫切的需求。所以,在幼师开办之前,“活教育”就已经开展了。1940年10月1日,幼师正式开学。但由于学校尚未完工,于是开学实际上就是全校师生集体劳动生活的开始。“劳动生活课”成了幼师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光会读书而不愿做事的书呆子是不受欢迎的。
  1947年2月,上海市立幼师改为女师,它成了陈鹤琴在上海实施“活教育”的主要基地,这充分体现在他继续推广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行“五指活动”新课程方案的努力中。当时女师就将所有科目纳入到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文学等五种整体关联的活动中进行教学。
  
  (三)“活教育”的理论体系
  “活教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三大目标,十七条教学原则,学习的四个步骤,“五指活动”计划,活教育的十个特点,训育的十三条基本原则。(六卷,P300-307)整个体系由三大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统领,构成了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最高成就。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一个人,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现代中国人。”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条件的“现代中国人”: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创造的能力;要有服务的精神;要有合作的态度;要有世界的眼光。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国家对民族 的情怀,他的宽广的眼界和非凡的远见。
  陈鹤琴先生在谈到“活教育”的课程时,提出“把大自然、大社会做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他对传统教育中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教学加以批评。他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是间接的,书本只可以适当用作参考。具体在课程编制上,他提出了“五指活动”的新课程方案。
  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吸收了杜威“做中学”的思想,但又更进了一步,不但要做中学,还要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说:“我们强调儿童各类生活活动都要在户外,包括游戏、劳作、与大自然接触活动、自我表达课程、使用工具锻炼等,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都在室内进行。”对于“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他进行了长期的实践研究,提出了教学的17条原则。
  至此,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大厦算是构建完工了,尽管在这之后,他一直还在不断完善。这座大厦今天看来已经成为一座丰碑。当然,陈鹤琴先生也是有不少的同行者的。
  
  四、“出生同年的教育同志”——现代视野里的一群童心拓荒者
  
  (一)共同的使命
  “五四”前后.许多进步人士在批判封建礼教的同时,都意识到教育作为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将未来社会革新的希望寄于儿童。在幼稚教育的改革中,除了陈鹤琴及其助手张宗麟之外,还有陶行知和张雪门这两位重要人物。陶行知是陈鹤琴的“学长、挚友和楷模”,陈鹤琴有“我们教育战线系同志……我们出生年代系同年”之说。(六卷,P378)而张雪门也与他俩几乎同年,他与陈鹤琴被时人并称为“南陈北张”。
  陶行知在1923年辞去东南大学各职,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后又致力于乡村教育、科学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民主教育等,直至1946年去世,可以说是将整个一生无私地献给了教育。而他在(幼稚园之新大陆》中提出的中国幼稚教育患了三大病,倡导建立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并认为工厂和农村是幼稚园之新大陆,创办了乡村幼稚师范和乡村幼稚园,进而提出“生活教育”理论。
  张雪门在青年时期就对幼儿教育发生兴趣,当他目睹沪宁一带外国式幼稚园的弊病后,深感痛心,立志投身幼教。在这个过程中,他与人合办幼稚园、幼稚师范,后到北平花大精力研究幼儿教育,开办北平幼师。“九·一八”事变后,他更是认识到今日之幼童就是未来的主人翁,从此开始了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研究。晚年在台湾,一方面致力于肃清日本的奴化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继续从事他的研究实验工作.形成了“行为课程”的理论体系。
  
  (二)拓荒者的遗产
  陈鹤琴、张宗麟、陶行知、张雪门可以说是现代中国最早的一批童心拓荒者,他们不仅为中国现代幼教开辟了一条道路,更是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这就是“活教育”“生活教育”和“行为课程”。
  这些丰厚遗产的累积,在一些方面是相同的:它们都根植于现代初期中国的土壤,这是一个充满忧患的时代,社会变革及教育变革是这个时代的内在需求;这些遗产都受到了欧荚新教育运动的影响,这是现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在教育领域的反映;这些遗产都得自于这些拓荒者个人对民族、对国家的使命感,得自于他们坚韧不拔的努力,甚至是毕生的奉献。
  当然,这些遗产又是迥然有异,光彩纷呈的。陈鹤琴对幼儿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陶行知致力于教育普及运动和乡村教育运动;而张雪门是现代北方幼儿教育的领军人物,他遵循“骑马者从马背上学”的指导思想,对幼稚师范的见习、实习做了系统的论述。
  综上所述,以陈鹤琴为代表的现代幼儿教育家开辟了中国化幼儿教育之路,而在现代初期内忧外患的背景下,这条路的开辟是异常艰辛的,所谓“披荆斩棘”也不足以说明这种艰辛。陈鹤聋先生给我们留下的遗产有至今依然鲜活的文本,更有不提艰难的实践精神,崇高的为民族、为国家的奉献精神。对于吾辈而肓,真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主要参考丈献:
  1.北京市教科所编,陈鹤琴全集(1-6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陈鹤琴.创建中国化科学化的现代幼儿教育[M].金城出版社,2002年版.
  3.黄书光.陈鹤琴与现代中国教育[N].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唐淑蚺.童心开拓——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杜, 2001年版.
  (作者单位:230011 安徽台肥幼儿师范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调查针对民办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民办幼儿教师进行测评,结果表明:民办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既显著低于一般人群。也显著低于公办幼儿教师。分析和讨论其成因,可以为维护民办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整体素养、促进民办幼儿园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民办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SCL-9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办学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幼儿
期刊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重庆市主城区138名0~3岁婴儿及其带养者的调查与访谈发现,该地区剖腹产率高于自然分娩率;母乳喂养率较高,但喂养时间短;其他类型教养率高于亲子教养率;0~3岁婴儿社会适应性较强,但同伴交往少。晚婚晚育和主动放弃自然分娩,妇女就业率激增,对母乳营养的片面认识,独生子女家庭和封闭的居住环境等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重庆市主城区;0~3岁婴儿;亲子带养    一、问题
期刊
[摘要]述评苏霍姆林斯基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在“快乐学校”中的教育实践,主要从对儿童的基本认识与了解;与大自然对话,并通过童话、幻想和游戏来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在关爱生物和欣赏周围世界的美的过程中实施善和美的情感教育;在自然中学习艺术、增强体质等几方面展开。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幼儿教育;快乐学校  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校长期间,为了全方位地了解孩子,探索
期刊
作为省级课改试点园,一年多来,我们反复学习和理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努力将课改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立足于开展主题活动,让幼儿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获得有益经验。    一、改被动为主动,促进自主学习    (一)拓展幼儿自主学习时空  我们根据主题探究的需要,开发和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拓展幼儿学习时空,如大班主题活动“娃娃表演团”,幼儿的调查访问深入到了居委会、人民会场、社区文
期刊
[摘要]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在对南京师大、华东师大、北京师大三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1996~2006年共计273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其中关于教育与社会的选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来有32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采用了教育与社会选题,占到学位论文总数的11.7%;除了1998、2000年外,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位论文关注这一选题;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混合方法、量的方法、质
期刊
[摘 要]本研究通过对296名中国教师和146名荚国教师的问卷调查及两国各10名教师的深度访谈,以分析、比较中荚两国教师在幼儿教育课程观念方面的异同。问卷资料的因素分析揭示,两国教师对问卷项目的反应在结构上表现出三个相似的主因素,然而区辨分析又表明,针对具体项目的重要程度,两国教师的认可水平又表现出相当的差异。总体而言,美国教师更强调个体儿童的自主自发性活动,而中国教师则更多地关注教师指导下的具
期刊
摘要 学前期的幼儿对大自然及社会生活充满了好奇心,其观察、想像、表达等替能日渐凸显;在这发展的关键期里,与心理成长相关的内部语言(默语)在悄悄的发生、发展。对自然发生的内部语言,教育当然不能去催长、催熟,但应有所关注、有所扶助,在改善环境、提高教育艺术的过程中变促退因素为促进因素。  关键词 内部语言;会通;智慧    默语对人的思维谋略、表达技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衡量人的语言、思维能力时,默
期刊
[摘要]在0~3岁早教师资极缺的现时期,把示范性幼儿园骨干教师培植成为0~3岁早教骨干教师是最行之有效和最快捷的应对措施。优势互补的专业共同体研究与实践的环境是培植的肥沃土壤。根植0~3岁早期教育服务的先进理念,认清幼儿园骨干教师所需要加强和提升的早教专业素质是培植取得成功的关键。运行教师发展的内驱动力、外在保障和交互作用的联动系统能有效、快捷地促进0~3岁早教骨干教师自主成长。  [关键词]0~
期刊
[摘 要]本文旨在介绍目前正在兴起的具有提升办园品质、彰显办园特色功效的幼儿园发展规划。主要分析和阐述了幼儿园发展规划的内涵与特性、制定过程及内容体系。在此基础上,简要论述了制定幼儿园发展规划对幼儿园发展的价值。  [关键词]幼儿园;办园特色;发展规划    一、幼儿园发展规划的内涵与特性    幼儿园发展规划是幼儿园根据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计划的需要和应对幼儿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挑战,在系统分析幼儿园
期刊
[摘 要]薄弱园现象是幼儿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除了园所自身的问题,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应对以往的事业发展观和办学体制及相应的政策做认真的反思、调整,加大扶持力度,缩短园所之间的差距,提高幼儿教育事业整体发展水平。  [关键词]薄弱园;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办好每一所幼儿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基本良好的教育,无疑应该成为幼儿教育发展追求的目标。近年一些幼儿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了示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