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对中职教育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计算机教学手段改革的思考,并对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通过分析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教学特点,以及中职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关键是教师素质、综合能力、课程结构、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教学方法以及精品课的开发;从如何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对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几点改革设想。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240-01
当今,计算机及其应用正以极快的速度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从原来一般文字、数据处理到现在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处理;从原来单机方式运行的个人计算机到现在的网络互联。由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推出,使得计算机在各种行业及家庭的应用更加普及。计算机能力,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必备能力。但为此作出重大贡献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却渐显滞后,与社会的需求及学生的实际有了一定的差距。如何改革当前中职的计算机教育,以应对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发展,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已成为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当前中职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从整体来看,我国的中职计算机教育,在基础知识、基本应用方面,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经过中职计算机教育后,一般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软件开发等都能掌握。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中职教育所培养的计算机人才在规格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改革等若干方面,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使得我们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培养目标不具体,专业定位难明确。多年来,中职教育的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从总体而言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其培养目标是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计算机系统管理、维护和应用操作人员。”对于这一培养目标,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显得过于宽泛,专业定位不明确。这种培养目标的局限,在培养计算机行业化、专业化人才方面显得尤为突出。例如:机关、企事业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信息处理中的多媒体设计制作、广告影像行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设计行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办公自动化中的设备应用和公文处理等,都缺少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人才。经过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的学生,要达到上述各行业中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学生毕业后还需经过一定的学习和实践。同时,学生数的增加和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招生规模的扩大,几百名学生定位于同一个培养目标上,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利于严密的组织教学,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
2、观念认识存偏差,师资建设投入少。计算机技术发展异常迅速,比其他学科的知识更新速度要快得多。曾有一位教师说,如果我离开数学教学十年后,再回去任教,还可以胜任;但如果我离开计算机教学五年,再回来教学,就要重新学习了。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更新之快,是任何其他学科所不及的。因而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社会需求的学生,作为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师,要通过培训、自学等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然而对于许多中职学校的管理层而言,他们并不认为计算机教师与其他科目的教师有什么不同:计算机教师需要知识更新,其他科目的教师也需要知识更新。因而未能提供给计算机教师正常的培训机会,以增强他们与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共同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前段时期,国家对中职教育投入的减少,大量优秀计算机师资外流;待遇跟不上,好的计算机人才也不愿到中职学校来任教,“两头拉”导致当前计算机师资力量非常薄弱。
3、教学活动实践少,学生学习效果差。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当中,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实践性很强,很多教师从常规的教学中着重提炼出演示法、操作法、探索法、交流法等教学方法。但在使用这些方法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没有被真正地调动起来。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结合计算机这门学科的特点,而机械地照搬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只注重了计算机软件的规律,没有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学习时掌握了一些知识,但在解 决实际问题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长此下去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当然,这其中也有学生素质的原因。由于近年来中职学校生源发生变化,招生和在校生数量连年下滑,生源质量降幅较大。同时,各中小学所进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均衡,造成学生起点参差不齐,学习效果差异大。再则,学生的潜质和个性也有差异,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强一些,理论学习效果较好;有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好一些,动手能力强。这些差异会导致学生学习时出现不均衡发展现象,然而统一化的教学模式,却不能顾及这些。
4、资金投入较匮乏,教学设备老化多。由于近年来中职教育的萎缩,很多学校计算机设备更新的周期延长,个别学校的计算机档次较低,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兴趣,许多计算机因多年使用而导致指标下降、性能降低、故障率增高,造成学生在有限的上机时间里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调试与排除故障上。缺乏系统的计算机操作实践的培训,再加上培训方法的不当,我们花三年时间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以其计算机操作实践能力而言,毕业初期,只能比社会上普通电脑培训班的学生略强或相当,一些计算机的基础操作能力如文字输入和处理甚至还不如他们。由于教学设施的缺乏,一些必要的课程无法开设或学生无从实践。
二、对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
适应社会需求,调整教学目标。“中职教育是合格教育,而不是优秀教育”。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我们培养的是计算机操作员而不是计算机工程师,所以授课课程应以实用为目的,针对学生基础相对较薄弱的特点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一方面,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精讲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课,加大职业能力训练的比例。比如可以将学生比较难以接受的专业基础课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适当压缩仅仅将其引入门,而不做深入的研究。重点开设一些学生易于接受、实践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如平面设计、3D M A X 、网页制作。在学习这些课程时,应当对他们提高要求做到精通知识和技术,并能够举一反三,自学与之类似的其他课程。
另一方面,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并可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纳入教学计划,这样不仅可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也能与国家和社会要求接轨、
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在发展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待于我们在改革中探索,在发展中创新。对于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与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朱莉莉.浅议中职生计算机教育中实践能力的优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0)
[2] 姚小岗.中职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文教资料,2006,(4).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240-01
当今,计算机及其应用正以极快的速度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从原来一般文字、数据处理到现在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处理;从原来单机方式运行的个人计算机到现在的网络互联。由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推出,使得计算机在各种行业及家庭的应用更加普及。计算机能力,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必备能力。但为此作出重大贡献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却渐显滞后,与社会的需求及学生的实际有了一定的差距。如何改革当前中职的计算机教育,以应对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发展,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已成为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当前中职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从整体来看,我国的中职计算机教育,在基础知识、基本应用方面,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经过中职计算机教育后,一般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软件开发等都能掌握。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中职教育所培养的计算机人才在规格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改革等若干方面,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使得我们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培养目标不具体,专业定位难明确。多年来,中职教育的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从总体而言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其培养目标是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计算机系统管理、维护和应用操作人员。”对于这一培养目标,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显得过于宽泛,专业定位不明确。这种培养目标的局限,在培养计算机行业化、专业化人才方面显得尤为突出。例如:机关、企事业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信息处理中的多媒体设计制作、广告影像行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设计行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办公自动化中的设备应用和公文处理等,都缺少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人才。经过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的学生,要达到上述各行业中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学生毕业后还需经过一定的学习和实践。同时,学生数的增加和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招生规模的扩大,几百名学生定位于同一个培养目标上,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利于严密的组织教学,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
2、观念认识存偏差,师资建设投入少。计算机技术发展异常迅速,比其他学科的知识更新速度要快得多。曾有一位教师说,如果我离开数学教学十年后,再回去任教,还可以胜任;但如果我离开计算机教学五年,再回来教学,就要重新学习了。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更新之快,是任何其他学科所不及的。因而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社会需求的学生,作为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师,要通过培训、自学等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然而对于许多中职学校的管理层而言,他们并不认为计算机教师与其他科目的教师有什么不同:计算机教师需要知识更新,其他科目的教师也需要知识更新。因而未能提供给计算机教师正常的培训机会,以增强他们与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共同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前段时期,国家对中职教育投入的减少,大量优秀计算机师资外流;待遇跟不上,好的计算机人才也不愿到中职学校来任教,“两头拉”导致当前计算机师资力量非常薄弱。
3、教学活动实践少,学生学习效果差。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当中,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实践性很强,很多教师从常规的教学中着重提炼出演示法、操作法、探索法、交流法等教学方法。但在使用这些方法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没有被真正地调动起来。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结合计算机这门学科的特点,而机械地照搬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只注重了计算机软件的规律,没有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学习时掌握了一些知识,但在解 决实际问题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长此下去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当然,这其中也有学生素质的原因。由于近年来中职学校生源发生变化,招生和在校生数量连年下滑,生源质量降幅较大。同时,各中小学所进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均衡,造成学生起点参差不齐,学习效果差异大。再则,学生的潜质和个性也有差异,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强一些,理论学习效果较好;有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好一些,动手能力强。这些差异会导致学生学习时出现不均衡发展现象,然而统一化的教学模式,却不能顾及这些。
4、资金投入较匮乏,教学设备老化多。由于近年来中职教育的萎缩,很多学校计算机设备更新的周期延长,个别学校的计算机档次较低,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兴趣,许多计算机因多年使用而导致指标下降、性能降低、故障率增高,造成学生在有限的上机时间里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调试与排除故障上。缺乏系统的计算机操作实践的培训,再加上培训方法的不当,我们花三年时间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以其计算机操作实践能力而言,毕业初期,只能比社会上普通电脑培训班的学生略强或相当,一些计算机的基础操作能力如文字输入和处理甚至还不如他们。由于教学设施的缺乏,一些必要的课程无法开设或学生无从实践。
二、对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
适应社会需求,调整教学目标。“中职教育是合格教育,而不是优秀教育”。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我们培养的是计算机操作员而不是计算机工程师,所以授课课程应以实用为目的,针对学生基础相对较薄弱的特点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一方面,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精讲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课,加大职业能力训练的比例。比如可以将学生比较难以接受的专业基础课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适当压缩仅仅将其引入门,而不做深入的研究。重点开设一些学生易于接受、实践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如平面设计、3D M A X 、网页制作。在学习这些课程时,应当对他们提高要求做到精通知识和技术,并能够举一反三,自学与之类似的其他课程。
另一方面,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并可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纳入教学计划,这样不仅可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也能与国家和社会要求接轨、
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在发展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待于我们在改革中探索,在发展中创新。对于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与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朱莉莉.浅议中职生计算机教育中实践能力的优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0)
[2] 姚小岗.中职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文教资料,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