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运用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本文从“在求异、变通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动手实践中鼓励独创,培养学生思维严谨性和批判性;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 求异变通 严谨性 批判性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共识。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而小学的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力,培养和提高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从小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初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我国公民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思维、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小学数学的教学,直到今天还严重地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特别是我们这些落后的山区学校,还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重讲解轻学习、重课内轻课外、重“学会”轻“会学”的现象,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克服这些不良的倾向。
创新思维是不依常规而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向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创新思维反映了思维的发散和创新,对问题尽快联想、多作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方案的特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的同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在求异、变通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强化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内驱力。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的题材,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不时出现的求异因素,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反馈出更大程度的求异积极性。在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在获得问题多解的追求中得到更大的乐趣,备享创新思维活动成功的喜悦,渐渐养成求异的意识,发展稳定的心理倾向,这样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做出“还有其它的解法吗”、“再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一下”的求异思考。只有在这种心理倾向的驱使下,相关的基础知识、解题经验等才会处于活跃状态,才可能对问题的数量关系作出各种不同形式的思考,逐步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变通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摆脱传统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原理和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实现思维的变通。当学生思维闭塞时,教师要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如:“李师傅加工一批零件,10天加工这批零件的2/5。这样,剩下的零件还要加工多少天才能完成?”学生一般都能根据题意作
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中数量的相等关系寻求用方程解答和用比例解答。这样就会使学生自觉地从一种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种思维过程,逐步形成在题中数量间自由调节的变通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极为有效的。
二、在动手实践中鼓励独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批判性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使学生思维不但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且能从总体上把握问题,在发散中求集中,在批判中求发展,不断提高思维品质。如:“一张桌子有四只角,锯掉一只角,还剩几只角?”照常规的经验,学生便能回答:“还剩五只角。”但是,老师若提示学生动手操作,就可能得出“还剩三只角”、“还剩四只角”的不同答案。(如下图)
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答案不唯一或条件不充分的开放题,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促进思维品质的优化。
三、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训练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如:“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这样的题既开放、又简单,学生又容易回答:“10”与众不同,因为在这五个数中,“10”是最小的两位数;“2”与众不同,因为2在五个数中最小;接着:6与众不同、7与众不同…… 到底哪个答案正确?经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在这个题中,不论回答哪个数与众不同,只要能作出合理的解释,都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今天,教师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有责任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向横向与纵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周玉仁:《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
(作者单位:657100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龙树小学)
【关键词】创新 求异变通 严谨性 批判性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共识。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而小学的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力,培养和提高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从小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初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我国公民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思维、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小学数学的教学,直到今天还严重地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特别是我们这些落后的山区学校,还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重讲解轻学习、重课内轻课外、重“学会”轻“会学”的现象,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克服这些不良的倾向。
创新思维是不依常规而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向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创新思维反映了思维的发散和创新,对问题尽快联想、多作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方案的特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的同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在求异、变通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强化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内驱力。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的题材,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不时出现的求异因素,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反馈出更大程度的求异积极性。在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在获得问题多解的追求中得到更大的乐趣,备享创新思维活动成功的喜悦,渐渐养成求异的意识,发展稳定的心理倾向,这样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做出“还有其它的解法吗”、“再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一下”的求异思考。只有在这种心理倾向的驱使下,相关的基础知识、解题经验等才会处于活跃状态,才可能对问题的数量关系作出各种不同形式的思考,逐步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变通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摆脱传统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原理和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实现思维的变通。当学生思维闭塞时,教师要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如:“李师傅加工一批零件,10天加工这批零件的2/5。这样,剩下的零件还要加工多少天才能完成?”学生一般都能根据题意作
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中数量的相等关系寻求用方程解答和用比例解答。这样就会使学生自觉地从一种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种思维过程,逐步形成在题中数量间自由调节的变通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极为有效的。
二、在动手实践中鼓励独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批判性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使学生思维不但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且能从总体上把握问题,在发散中求集中,在批判中求发展,不断提高思维品质。如:“一张桌子有四只角,锯掉一只角,还剩几只角?”照常规的经验,学生便能回答:“还剩五只角。”但是,老师若提示学生动手操作,就可能得出“还剩三只角”、“还剩四只角”的不同答案。(如下图)
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答案不唯一或条件不充分的开放题,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促进思维品质的优化。
三、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训练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如:“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这样的题既开放、又简单,学生又容易回答:“10”与众不同,因为在这五个数中,“10”是最小的两位数;“2”与众不同,因为2在五个数中最小;接着:6与众不同、7与众不同…… 到底哪个答案正确?经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在这个题中,不论回答哪个数与众不同,只要能作出合理的解释,都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今天,教师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有责任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向横向与纵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周玉仁:《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
(作者单位:657100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龙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