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一方舞台,还一片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k04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在这一过程中,生成着鲜活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我们应为学生搭建课堂生成的平台,并敏锐地捕捉生命气息的生成资源,反思教学行为,及时予以调整。只有这样,师生才能释放出生命的活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飞扬起自主的个性,课堂也将焕发着生命的灵性与无穷的魅力。
  
  一、活用文本资源——“文章本天成,慧眼可得之”。
  
  接受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伊瑟尔指出,由于文学作品使用的是描述性语言,使文学作品产生某种“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这种“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将由读者在阅读中去填补和实现。文学的多义性和丰富性为阅读教学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
  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往往是结合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后的一种重新建构。因此,对同样的课文,儿童的感悟就会五花八门,各有不同。如《鸟的天堂》教学片段:
  师:课文中说“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生1:这是一株富有活力的大树,作者从它的每一片绿叶上感受到了这种勃勃的生机,所以说“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2:我觉得可能是小鸟扑翅膀时,绿叶晃动起来,而因为绿叶太多了,课文中说是“不留一点缝隙”,所以作者看不见躲在树上的小鸟,但是他却感受到了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3: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作者看到每一片绿叶在晚霞的映照下,闪耀着动人的光彩,让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
  师:看来我们每个人对这句话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也许是风吹,也许是鸟动,也许是阳光照耀,也许是新发的嫩叶,也许那绿叶本身就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才让作者产生了如此奇妙的感觉,那我们就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这句话。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以赏识性的评语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但使学生主动地解决了问题,而且尊重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让学生亲历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二、点化“意外”资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推动下,课堂意外的出现是必然的。它是课堂的生长点,是好课的亮点,是能让人眼睛一亮、怦然心动的情节。意外的出现证明教师为学生搭建的舞台是宽广的,学生有了创造的苗头。意外的出现也为教师发挥聪明才智、临机处置提供了一片自由挥洒的天空。
  如我在教学《印度洋上生死夜》一课时,让学生对课文主人公“皮埃尔”作一评价。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皮埃尔”是舍己为人的英雄,但有一位学生提出了心中的疑惑:“老师,我觉得不能说他舍己为人,因为他舍弃的是妻子的生命。”再看其他学生,从表情上可以判断出,还有人有同样的想法。于是,我便让学生就“皮埃尔是否舍己为人”这一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并从文中找出充足的理由。通过这一案例,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如果学生在教学中的思维遇到挫折,出现争议,那么就会激起思维的火花,就会激起学生继续思考的欲望。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就因为有了这种、那种错误,教师才可以挖掘学生的错误资源,及时调整教学环节,才可以“将错依错”拓展学生的思维,使我们的教学环节更精彩。
  
  三、激活“倾听”资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师真诚的倾听,可以使学生觉得自己受到重视,价值得到肯定,即使教师没给学生什么指点和帮助,但有了耐心的倾听,就会让学生感受到可贵的心灵满足,它的意义要远远超过仅仅给了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从更深层次上看,它带给了学生人格尊严,点燃的是思维的火炬,铸就的是价值与信念的追求。在课堂“对话”中,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学生虽然小,但常常有让教师心灵震颤的时候。
  如我在教学《烟台的海》时,在读完“夏天”一段后,有一位学生说了这样一段话:“老师,我读完后,觉得夏日烟台的海就好像是一位少女。由此,也让我想到,冬天的海就好像一位老人,春天的海就好像一个孩子,而秋天的海就好像一位中年人。”如此丰富的想象,如此恰当的比喻让我震撼,情不自禁地为她鼓起了掌。我灵机一动,对教学进行了调整。板书:()老人,( )孩子,( )少女,( )中年人。请学生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并划出相关的语句,细细地品读。可以看到,正是这种真诚的倾听,灵动的把握,才使得“教学相长”。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多为学生腾出生成的空间,多给学生留一方展示的舞台,语文教学将会闪耀着思想、精神、生命的光辉,收获更多的精彩。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在课堂教学中,当我们的老师手拿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学生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预设的规范化的框架,使我们陷入毫无准备的意外之中。当课堂不再是教案剧演绎的舞台时,当学生不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时,当教师的预设不能顺利生成时,我们该怎样在意外的生成中造就精彩?    一、心中有书,全面预设教学环节  兵法中有句:“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同样如此,教师只有在预设过程中尽可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
生态课堂就是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等诸多因素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以此来建立一种整体的、多样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它是一种符合教学主体生理特征和教学规律的课堂形态,是自然的、自主的、互动的、开放的、和谐的、审美的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  语文的生态课堂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活动的层层推进来开展教学活动,达成课堂目标。  一、课前先学,互学互助  在课堂教学开始之
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输过程,也是一个资源利用的过程,更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不管什么“式”,什么“法”的教学,都应通过各种反馈信息来评估,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改革,也都应受反馈信息的制约。因此,研究如何及时获取语文课堂教学的学生反馈信息,以有效地校正、调控课堂教学,把预设和生成的资源更加有机地结合利用,减少时间的消耗,避免教师作无效的劳动,提高课堂效率,是语文课堂改革中值得研究的
语文课堂中的“对话”,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观点、主张的对话交流,还是学生与作者、作品之间的心灵、情感的对话交流。下面谈谈笔者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的看法。  一、倾听赏识 师生对话的先导  案例一 《黄鹤楼送别》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或者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学生们很流畅地用自己的语言或文中的语句讲述诗的意思。)  师:看来大家都读懂了这首脍炙人
体验,即通过感官来感知,“是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是主体对所经历事件或生活的一种体认与感悟,是个体生命经验的结晶”。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一种尊重。如果我们能够把体验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唤起体验    
有人说,操作性学习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丹妙药”,其实,在语文课上运用一些操作性学习策略,也能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    一、操作在“细致”处,培养严谨学风    在操作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有粗枝大叶的毛病,忽视一些最基本的操作要素,导致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存在偏差与错误。有一次,某教师在教学《詹天佑》时,让学生根据文中有关内容的提示,画出詹天佑开凿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的示意图。并用箭头标出隧道的开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如果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看作学生学习最终登攀的高楼,那么,“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则是筑起这一高楼的最基础、最关键、最不可或缺的砖石。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无疑是积累语言的首要渠道。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课程标准“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要求,我们可以把重
技术问题其实并非网络时代政党青年组织进行适应性变革的根本问题,而在组织行为过程中掌握和贯彻网络思维才是关键所在。贯彻网络思维,适应网络时代的生存法则,增强组织的网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诚然,生活便是语文学习的根,语文学习一定要在生活中吸纳与倾吐,不管是发展语感,还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都离不开“生活”输送的养分。我认为要让语文学习有声有色,我们就要紧紧抓住“生活”——语文学习的“根”,使语文与生活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语文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