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故事教学中合理设计开放性问题,能有效促成学生丰富的语言输出,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忌无目的性和针对性,只有基于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和语境生成的开放设计,方是成功的故事教学。
关键词:故事教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目标;学情分析;语境生成
故事教学法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故事创设英语学习场景,辅以歌曲、情景剧、图片、游戏等丰富的形式来表现教学内容,运用完整情节的故事和情景设置为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实语言情境。自2015年6月以来,笔者和科组低、中、高段的三名教师一起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故事教学研究和探索。参加实验的班级学生被这种生动、形象、鲜活的教学方式所深深吸引,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有了极大的提高,英语听、说、读、演的技能也有了质的飞跃。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笔者关注的是如何在原有故事教学的基础上达到“新基础”课程理念中所倡导的“开放”,在此过程中也有了一些切身的实践和体会。
1.故事教学需要紧扣教学目标的“开放”
故事教学中合理设置开放性问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回答同一个问题,能有效促成学生丰富的语言输出,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纵观这半年来的研讨课例,大多都是围绕新基础的核心理念“开放”而设计的,但是有些课例中开放点设计得过多过滥,也暴露了我们教师对“开放”的意义研读不透的问题。2015年11月份,执教教师在进行新基础研讨课例之一的牛津深圳版Unit 11 A big fish的初次试课时,因对单元目标解读不足,在课堂中设计了“小猫的自我介绍”“小猫描述干扰物特征”“干扰物与小猫见面对话”及“猫妈妈鼓励小猫话语”等多次开放讨论环节,力求让学生通过互动生成更丰富的故事文本,但因开放点设置过多且没有凸显单元主题目,课堂显得拖沓而无针对性。在二次构课时,执教教师认真解读了教材,针对此单元“Small animals”的主题进行了整体组织教学内容、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整体设计单元主体作业。从将第一课时的新词mouse、dog、cat、rabbit融入句型“What is it? It is a ____.”进行教授,到第二课时的“My eyes are big.”与“Its eyes are big.”的人称转换教学,再到第三课时故事教学中综合运用本单元词句,丰富和拓展故事文本,环环相扣,承前启后。课程开放的亮点环节“If you were Kitty, what would you say more about the small animals?”紧扣单元主题目标,学生生成度高,为拓充故事文本做了充分的铺垫。华东师大的卜玉华教授在随后的研讨中对这种课程设计的全局观念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教师从整体把握教学目标,关注课时目标内在关联的重要性。
格式塔心理学学者认为: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立场出发,不仅学生应将学习情境视为一个整体来感知,教师更应努力把学习情境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学生,因为对学生的语言刺激应是综合的,而非单纯借助语句分析等特殊刺激就可以达到预期目的(周海珍 2013)。
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是按照“题材—功能—结构—任务”的原则来编写的,每个模块都围绕着某类主题,某类主题在教材的不同年段中呈现螺旋式上升的重复态势。因此,开展第三课时的故事教学设计时,围绕单元主题,紧扣教学目标来设计开放性问题,方能有效激活学生旧知,丰富故事语言的学习。
2.故事教学需要基于学生学情的开放
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的重要性。学情分析是故事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但许多教师却较多停留在“我所任教的对象是三年级学生,学生乐于参与,有较强的表达欲望和一定的英语表达基础”这类对学生年龄特点和英语能力的概括性分析上,以对学生生理、心理群体模糊性特征分析替代对本班学生具体知识能力的分析。这样的学情分析实际上并不能为教学设计提供更具体、更有价值的信息。
2015年12月“光明实验——南山学府小英故事教学同课异构”的两节研讨课例之所以广受好评,正是因为其体现了基于学生学情的“开放”,互动生成的故事文本均体现了授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
本校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以牛津深圳版英语教材为主,对教材中词汇和句型的掌握较为扎实,而执教者设计的开放问题紧扣单元语言点,扎实且高效地达到了单元学习目标。而南山学府小学的学生除了完成牛津深圳版英语教材学习任务外,还一直在进行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等原汁原味的外文故事学习,在语言发散性思维和语言表达丰富性方面受到更长时间的熏陶,有更深层次的锻炼。因此执教者可以大胆且放心地将“开放”贯穿课堂始终,通过“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Where are they going?”“Who is coming? What does it say?”“What is Mother Cat doing? What is Baby Cat doing?”“How does Baby Cat feel?”“What does Mother Cat say at last?”等多个开放讨论环节,生成了独有的54个小猫钓鱼的新故事,从经济学的投入和产出角度来看,这绝对是净利润绝高的一次投资,丰富且高产!
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以自己的特点和学习方式,通过建立或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获得学习结果的。因此,故事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的一般性特点,如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等,更要加强对学情的具体性特点分析,如确定学生学习起点(与故事核心内容直接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或基本能力水平),判断学生在学习新知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等,关注学生对故事话题的认知和兴趣点(如学生对话题是否感兴趣,对于该话题他们愿意讨论哪些内容)等情况(刘剑 2012)。 对于故事教学课,教师需要基于学生学情去分析和设计开放性问题,方能收获满满。
3.故事教学需要利于语境生成的开放
语境,即具体语言形式出现的环境。广义的语境是指社会文化语境,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狭义的语境即为情景。故事教学课中语境的设计编排应在结构上体现层次性,成功的语境应包含导入语境、提供语境、开放语境三个层次。
在半年的故事教学研究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语境生成的重要性,并试图做到开放和互动生成。A big fish课例中设置的导入语境“Describe the animals you see in the video.”为故事文本生成做好了激活、丰富旧知的准备;The sheep and the wolf课例(见图3)中设计的语境“Imitate the sheep and the wolf and have a brief introduction.”为故事的发展做好了铺垫,并生成了生动形象的故事旁白;在What can you do?课例(见图4)中,教师让学生通过模拟各种熟悉的动物来回答“I can____.”贯穿课堂的导、猜、做、说和演构筑成“动物运动会”的故事文本,成功做到了在故事中学词汇,在开放语境中生成故事文本,这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确实不易!
卜玉华教授说得对:“语境是语言的载体,语境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是可以在语言教学过程中逐步生成,甚至可以通过现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逐步生成的。”通过开放互动生成的语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彰显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利于生成趣味浓的故事文本。
4.结语
亲身实践新基础实验已有半年时间,一开始笔者理解的“开放教学”仅是提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作多样化的回答,但在新基础教育中,这只是最基础的层次。从词汇教学到故事教学的开放性研讨,难度加大许多,对我们教师是个巨大的挑战!开放,易在引导学生学会以敏感的眼光去发现和质疑,难在关注学生发展的诸多可能性和成长的复杂性,即使如此,我们仍愿一如既往地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故事教学中真正意义的开放!
参考文献
卜玉华.2014.“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研究[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荣华.2013.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与使用[J].小学教学设计?英语(10):8-10.
刘剑.2012.关于小学英语课堂学情分析的思考[J].中小学外语教学(3):1-4.
周海珍.2013.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J].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
关键词:故事教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目标;学情分析;语境生成
故事教学法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故事创设英语学习场景,辅以歌曲、情景剧、图片、游戏等丰富的形式来表现教学内容,运用完整情节的故事和情景设置为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实语言情境。自2015年6月以来,笔者和科组低、中、高段的三名教师一起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故事教学研究和探索。参加实验的班级学生被这种生动、形象、鲜活的教学方式所深深吸引,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有了极大的提高,英语听、说、读、演的技能也有了质的飞跃。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笔者关注的是如何在原有故事教学的基础上达到“新基础”课程理念中所倡导的“开放”,在此过程中也有了一些切身的实践和体会。
1.故事教学需要紧扣教学目标的“开放”
故事教学中合理设置开放性问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回答同一个问题,能有效促成学生丰富的语言输出,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纵观这半年来的研讨课例,大多都是围绕新基础的核心理念“开放”而设计的,但是有些课例中开放点设计得过多过滥,也暴露了我们教师对“开放”的意义研读不透的问题。2015年11月份,执教教师在进行新基础研讨课例之一的牛津深圳版Unit 11 A big fish的初次试课时,因对单元目标解读不足,在课堂中设计了“小猫的自我介绍”“小猫描述干扰物特征”“干扰物与小猫见面对话”及“猫妈妈鼓励小猫话语”等多次开放讨论环节,力求让学生通过互动生成更丰富的故事文本,但因开放点设置过多且没有凸显单元主题目,课堂显得拖沓而无针对性。在二次构课时,执教教师认真解读了教材,针对此单元“Small animals”的主题进行了整体组织教学内容、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整体设计单元主体作业。从将第一课时的新词mouse、dog、cat、rabbit融入句型“What is it? It is a ____.”进行教授,到第二课时的“My eyes are big.”与“Its eyes are big.”的人称转换教学,再到第三课时故事教学中综合运用本单元词句,丰富和拓展故事文本,环环相扣,承前启后。课程开放的亮点环节“If you were Kitty, what would you say more about the small animals?”紧扣单元主题目标,学生生成度高,为拓充故事文本做了充分的铺垫。华东师大的卜玉华教授在随后的研讨中对这种课程设计的全局观念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教师从整体把握教学目标,关注课时目标内在关联的重要性。
格式塔心理学学者认为: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立场出发,不仅学生应将学习情境视为一个整体来感知,教师更应努力把学习情境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学生,因为对学生的语言刺激应是综合的,而非单纯借助语句分析等特殊刺激就可以达到预期目的(周海珍 2013)。
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是按照“题材—功能—结构—任务”的原则来编写的,每个模块都围绕着某类主题,某类主题在教材的不同年段中呈现螺旋式上升的重复态势。因此,开展第三课时的故事教学设计时,围绕单元主题,紧扣教学目标来设计开放性问题,方能有效激活学生旧知,丰富故事语言的学习。
2.故事教学需要基于学生学情的开放
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的重要性。学情分析是故事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但许多教师却较多停留在“我所任教的对象是三年级学生,学生乐于参与,有较强的表达欲望和一定的英语表达基础”这类对学生年龄特点和英语能力的概括性分析上,以对学生生理、心理群体模糊性特征分析替代对本班学生具体知识能力的分析。这样的学情分析实际上并不能为教学设计提供更具体、更有价值的信息。
2015年12月“光明实验——南山学府小英故事教学同课异构”的两节研讨课例之所以广受好评,正是因为其体现了基于学生学情的“开放”,互动生成的故事文本均体现了授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
本校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以牛津深圳版英语教材为主,对教材中词汇和句型的掌握较为扎实,而执教者设计的开放问题紧扣单元语言点,扎实且高效地达到了单元学习目标。而南山学府小学的学生除了完成牛津深圳版英语教材学习任务外,还一直在进行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等原汁原味的外文故事学习,在语言发散性思维和语言表达丰富性方面受到更长时间的熏陶,有更深层次的锻炼。因此执教者可以大胆且放心地将“开放”贯穿课堂始终,通过“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Where are they going?”“Who is coming? What does it say?”“What is Mother Cat doing? What is Baby Cat doing?”“How does Baby Cat feel?”“What does Mother Cat say at last?”等多个开放讨论环节,生成了独有的54个小猫钓鱼的新故事,从经济学的投入和产出角度来看,这绝对是净利润绝高的一次投资,丰富且高产!
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以自己的特点和学习方式,通过建立或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获得学习结果的。因此,故事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的一般性特点,如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等,更要加强对学情的具体性特点分析,如确定学生学习起点(与故事核心内容直接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或基本能力水平),判断学生在学习新知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等,关注学生对故事话题的认知和兴趣点(如学生对话题是否感兴趣,对于该话题他们愿意讨论哪些内容)等情况(刘剑 2012)。 对于故事教学课,教师需要基于学生学情去分析和设计开放性问题,方能收获满满。
3.故事教学需要利于语境生成的开放
语境,即具体语言形式出现的环境。广义的语境是指社会文化语境,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狭义的语境即为情景。故事教学课中语境的设计编排应在结构上体现层次性,成功的语境应包含导入语境、提供语境、开放语境三个层次。
在半年的故事教学研究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语境生成的重要性,并试图做到开放和互动生成。A big fish课例中设置的导入语境“Describe the animals you see in the video.”为故事文本生成做好了激活、丰富旧知的准备;The sheep and the wolf课例(见图3)中设计的语境“Imitate the sheep and the wolf and have a brief introduction.”为故事的发展做好了铺垫,并生成了生动形象的故事旁白;在What can you do?课例(见图4)中,教师让学生通过模拟各种熟悉的动物来回答“I can____.”贯穿课堂的导、猜、做、说和演构筑成“动物运动会”的故事文本,成功做到了在故事中学词汇,在开放语境中生成故事文本,这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确实不易!
卜玉华教授说得对:“语境是语言的载体,语境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是可以在语言教学过程中逐步生成,甚至可以通过现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逐步生成的。”通过开放互动生成的语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彰显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利于生成趣味浓的故事文本。
4.结语
亲身实践新基础实验已有半年时间,一开始笔者理解的“开放教学”仅是提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作多样化的回答,但在新基础教育中,这只是最基础的层次。从词汇教学到故事教学的开放性研讨,难度加大许多,对我们教师是个巨大的挑战!开放,易在引导学生学会以敏感的眼光去发现和质疑,难在关注学生发展的诸多可能性和成长的复杂性,即使如此,我们仍愿一如既往地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故事教学中真正意义的开放!
参考文献
卜玉华.2014.“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研究[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荣华.2013.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与使用[J].小学教学设计?英语(10):8-10.
刘剑.2012.关于小学英语课堂学情分析的思考[J].中小学外语教学(3):1-4.
周海珍.2013.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J].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