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方位·方法r——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指导地位探究

来源 :昌吉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pt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是关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关键性问题,西方社会思潮的侵入、网络新媒体的冲击、市场经济的逐利无不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带来严峻挑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清晰地辨别我们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在深耕和引领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在继承和发展中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实践和探索中寻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视角.
其他文献
本研究旨在评估针对成都大学动画专业学生在接受专业核心课程“数字图像基础”混合教学后,对其满意度产生显著作用的影响因素.在文章的概念框架下,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假设感知易用性(PEOU)、感知有用性(PU)、态度(ATU)、课程结构(CS)、在线教学灵活度(OTF)、在线教学质量(OTQ)六大潜在变量对于学习满意度(SAT)存在显著影响.采用定量研究,整群抽样经过本课程学习的全部学生,获取249份有效问卷,并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CFA)与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了相应数据分析.统计结果显示,所有的
儿童精神的纯真、诗性逻辑、游戏性等特质,不符合甚至相悖于成人成熟的价值标准,而儿童精神的成长又要依托于来自成人及其教育的引导.儿童精神在成人主导的教育中容易受到忽视,早期阅读教育亦存在此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背离儿童精神,主要体现为:在观念上存在着功利性倾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离儿童的精神需求,在实施方面缺乏儿童精神的积极导向,在环境创设上缺少儿童精神的必要支持.早期阅读教育背离儿童精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文化根源,在于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对“文字”及“神童”的崇拜;究其现实原因,在于现代社会及教育的功利化;究
随着新媒体与信息网络的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其蕴藏的技术逻辑正在改变原有的媒介生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全球媒体融合进程明显加快,掌握信息网络的主动权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为应对信息网络的变革,应将新媒体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发挥其引导功能.信息网络变革要在现实世界落地,须增强网络信息的适应性和融合性,以更好地为现实世界服务.
人工智能时代,算法新闻具有新闻属性、非民事主体创作、缺乏人性温度等特征.这些特征直接影响现行著作权法上不构成作品规则、著作权归属规则及著作权合理使用规则在司法审判中的适用,体现在算法新闻是否构成作品的判断标准更加复杂、新闻机器人可否为民事主体存在争议以及机器人写作侵犯他人著作权等方面.因此,文章主张具有独创性的算法新闻可构成著作权上的作品,并建议适用“公序良俗原则”灵活解释现行著作权法规则,以实现对算法新闻著作权的良好保护;在算法新闻的著作权归属上,建议将算法新闻的著作权归开发、运行、管理人工智能新闻设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在民族工作方面的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中,通过情感上调动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政治上维护各族人民的政治权利、经济上满足各族人民的利益需要,唤醒和巩固了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命运、政治、利益共同体意识.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总结、学习、赓续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方面的经验和探索.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概念是思维的逻辑起点.然而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学校课例研究团队以北师大版初中一年级数学“轴对称现象”为载体开展课例研究,探讨如何基于学生概念学习中的问题实施教学改进,提高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概念理解与思维发展.
期刊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绵延最长的文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将识字作为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然而,在小学生识字学习中,存在学生识字难认、难记、难写(以下简称“三难”)的问题.本项课例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识字教学中,改进识字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识字兴趣,提升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克服识字“三难”问题.
期刊
高校“微腐败”治理是高校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重点和难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巩固党在高校领导地位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文章通过数据对比和典型案例解析,发现高校“微腐败”具有独立生成的自因逻辑.其主体因素包括理想信念缺位、集体道德缺失、法纪意识淡薄等,条件因素包括制度执行虚弱化、监督问责轻量化、法纪宣传教育和反映反馈形式泛在化、政治生态人情化等.针对高校“微腐败”生成自因,应当从守护大学精神以回归高校本位、严格制度规置以约束高校权力行使、转换执纪向度以形成强大威慑作用、净化校园政治生态以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构建“大思政”格局,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就必须在探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路径上下功夫.要坚持用“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用“课程思政”延伸“思政课程”,从加强顶层设计、实现资源共享、形成特色模式等方面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效协同模式.
目前,在硕士研究生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的教学中,多采用课堂教学模式.但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有必要对该门课程进行一些调整与改革,即构建由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构成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