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新课程理念既然关注人的发展,就应该让学生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创造和情感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出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以情感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充满魅力,让学生在课中享受语文的韵味和意境、舒畅和愉悦。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学;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长久以来,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情感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是造成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陶冶学生情操。
传统的教学一般是将书本看作“死”的东西,并不注重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流,学生接受教师教条式讲解。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其次,以情优教,教学过程情感化。
教学内容的信息,以不同方式传递,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地选择适当的传递信息的方式。
1创设情感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迪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2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教师就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必须吃透教材。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情感融入到教学当中,引发学生的共鸣,使教学情境进入最佳状态。
3优化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设置的核心是充分显示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达到感染学生情感的目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置情境,制造气氛,以情施教,便能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反应,使学生把语言文字和直观画面联系起来,互为补充,并沟通认知与情感的联系,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深刻有效地理解文章语言的情感内涵。
4从朗读中体会情感
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范读课文,尤其是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正确、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变得朗朗有声,情趣盎然。
再者,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第三,教师应把学生的情感导向深层次,以情感来激发学生专题探究的兴趣,并以此来拓宽写作资源。
在情感课堂的教学中,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情感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感动和愤慨之余、在欢笑和哀伤之余,引发他们进行专题探索与研究的兴趣。通过专题性的探索研究,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促进他们思想的成熟;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拓展学生的写作资源空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做法很简单。因为情感课堂已经使学生被文中的人物或故事所感动,已经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指导探究的方法,引导探究的方向,给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组织分工,最后再把学生探究的成果以适当的形式展现出来,成为整个班级共享的资源。
最后,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情感上的整合作用。
初中生语文形成的过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总之,我们应当明确: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认知目标,也要重视情感目标。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语文教师不能只是不苟言笑、不动声色地读书念教案,进行知识的填充,而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当课文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能以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引导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愁悱侧时,教师能以沉郁凄凉的心情去感染学生,运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张扬自己的教学个性,将教材的情感沉淀为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对生命的美好情感。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当教师的感情与课文交融的时候,学生还会无动于衷吗。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学;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长久以来,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情感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是造成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陶冶学生情操。
传统的教学一般是将书本看作“死”的东西,并不注重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流,学生接受教师教条式讲解。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其次,以情优教,教学过程情感化。
教学内容的信息,以不同方式传递,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地选择适当的传递信息的方式。
1创设情感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迪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2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教师就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必须吃透教材。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情感融入到教学当中,引发学生的共鸣,使教学情境进入最佳状态。
3优化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设置的核心是充分显示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达到感染学生情感的目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置情境,制造气氛,以情施教,便能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反应,使学生把语言文字和直观画面联系起来,互为补充,并沟通认知与情感的联系,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深刻有效地理解文章语言的情感内涵。
4从朗读中体会情感
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范读课文,尤其是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正确、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变得朗朗有声,情趣盎然。
再者,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第三,教师应把学生的情感导向深层次,以情感来激发学生专题探究的兴趣,并以此来拓宽写作资源。
在情感课堂的教学中,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情感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感动和愤慨之余、在欢笑和哀伤之余,引发他们进行专题探索与研究的兴趣。通过专题性的探索研究,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促进他们思想的成熟;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拓展学生的写作资源空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做法很简单。因为情感课堂已经使学生被文中的人物或故事所感动,已经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指导探究的方法,引导探究的方向,给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组织分工,最后再把学生探究的成果以适当的形式展现出来,成为整个班级共享的资源。
最后,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情感上的整合作用。
初中生语文形成的过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总之,我们应当明确: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认知目标,也要重视情感目标。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语文教师不能只是不苟言笑、不动声色地读书念教案,进行知识的填充,而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当课文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能以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引导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愁悱侧时,教师能以沉郁凄凉的心情去感染学生,运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张扬自己的教学个性,将教材的情感沉淀为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对生命的美好情感。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当教师的感情与课文交融的时候,学生还会无动于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