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努力就会成功,我们要像成功的领导人那样,坚持到底,直至成功!”在一间不足100平方米的简陋租赁房中,来自吉林大学的大三学生王丹,在台上挥舞着双臂,神情无比坚定。“我们一定会成功,成功!”台下欢呼的人群中,十几个在校大学生高举双手热烈应和,掌声如雷。这是近日某直销团队“分享会”现场的一幕。
现实中,直销向大学校园的渗透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现象。
直销借助“同学网”在校园中渗透
“我是被同学介绍来的,同来的还有其他几个同学。我们这个学生团队的成员有理工大学的、装饰学院的、长春大学的,一般都是大二大三的学生,也有研究生。”加入直销大军3个月的王丹说,这段时间他们参加了很多培训,平时每周三次,也看到过其他团队,“几乎每个团队都有数量不等的大学生。”
据某大型直销公司的内部人士透露,现在大部分直销团队中都有在校大学生,数量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仅该公司在长春一地的直销团队就不下几十个,如果再加上其他公司的直销队伍,大学生“直销族”可谓人数可观。
“我们班接触直销的很多,最多的时候有十分之一的同学在从事各种各样的直销,基本都是化妆品、保健品之类。”今年刚刚参加工作的范桐说,他也曾经加入一个大型跨国公司的直销团队,“当时带我们的是一个学长,团队中的同学基本都是同学介绍来的,一般来说熟悉的人比较容易留住。”
“同学网”是直销队伍在校园里迅速扩展壮大的主要方式。“其实,在加入之初,我们对直销并没有明确概念,只是想参加社会实践,为日后工作积累一些经验。现在就业压力那么大,如果直销确实是一个好机会,花费一点时间还是值得的。”范桐说。
荒废了学业恶化了人际关系
不过,更多学生坦言,直销公司“快速成功”的宣传才是致命诱惑。“三五年的努力,换一份稳定的市场,一生都有了保证,甚至不用再找工作”,被拉去听了几堂“培训”课或参加了几回“分享”之后,直销公司这种快速成功的“洗脑”,使得加入的学生们用一种近乎宗教的狂热,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创业之路。
杨晨原是一所理工院校03级本科生,2004年3月实习时接触到一家大型跨国公司的直销团队。听了几次团队中“成功人物”的激情演讲之后,这个来自陕西农村的贫家子弟毅然加入了这家公司。
“诱人的产品展示、动听的远景分析、近在咫尺的创业机会,让我看到了似乎触手可及的成功。”杨晨说,尤其是“两三年的努力能换来一份终身保障”的“美好蓝图”让他热血沸腾。
毫无社会经验的杨晨,满怀憧憬地开始了他的“创业”历程。然而,频繁的产品知识培训以及对“业绩”的努力追求,使他无暇顾及学习,尽管老师和同学一再好言相劝,他仍然锲而不舍地奔向梦想中的“成功之路”。
“大二开学时,课堂上已基本不见他的身影;大三时则彻底消失,直至退学。”杨晨所在班级的班干部小范很惋惜,小范介绍以前的杨晨沉默寡言,但很好学、很内秀,自从加入直销之后,完全变了一个人,仿佛中了魔一样,“他坚信自己两三年之后一定是百万富翁,用他的话说,直销业一定是21世纪的主流,只是现在人们看不懂、不接受罢了。他退学时,我们都觉得这个人毁了,太可惜了。”
大三学生肖言,加入直销3个月之内,花了四五千元“体验”产品,希望用自己的变化说服周围人,以此“带动消费”。
“上学期,我替她写了大半个学期的作业和签到条,希望她下学期能清醒一点。然而现在看来情形并不乐观,这个暑假,她并没有回到受地震波及的家,而是继续着自己的‘事业’,真让人担心。”肖言的好友无可奈何地对记者说。
没完没了的培训和推销,打乱了许多校园直销族的正常学习生活,而校园人际关系恶化,也是他们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在很多学生眼里,做直销的同学基本上都出现了“走火入魔”症状:“他们死缠烂打,拽着所有关系好的同学去听其团队的‘分享’,而且抓住一切机会不分场合地推销产品,讲奖金制度,讲突破自身,喋喋不休,锲而不舍,弄得大家头疼不已,恼火不堪,最后只好敬而远之。”
“直销不是成功的神话”
在直销团队的培训中,“成功”似乎随处可见。几百人的培训会上,总会有“成功人士”现身说法:有车有房、国外旅游,这些似乎触手可及的诱惑,让在场的大学生兴奋不已。
事实果真如此吗?
杨晨退学后一直没有离开直销行业,小范前几天跟他联系过一次,“他说生活维持不下去了,现在准备回老家,希望能踏踏实实找个工作,奉养年老的父母。”据了解,大多数从事直销的同学,由于“业绩”不理想,最后都放弃了。
其实,在校大学生并不适合从事直销。首先,直销产品的价位大多并不低廉,大学生无力消费这些产品,很难达到“成功”所要求的业绩。其次,要想取得高业绩,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去推销产品,这必然会耽误学习,有的学生因此拿不到学位,对以后的人生道路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虽然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很重要,但一定要慎重选择,直销并不是成功的神话,千万不可盲目。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