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yingp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扰十分明显,心理矛盾很突出,从近年来与学生交谈、交往中了解到的情况看,本人认为常见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类问题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反映有二:
  1、学校课程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一高中女生,升入高中后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竞争对手也不一样了,使她感到十分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由初中时的全年级的前几名落到高中的中等。无意间她跟我谈起,苦恼地说:“17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闷、忧愁、气愤充满心头,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还有一位男生也谈到,自己平常学习不错,偶尔还可以指导他人,但一接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自己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寐,而考试前又会感到头疼,甚至发烧,最后被迫中断考试,即使坚持下来成绩也不理想。久而久之,到了考试就恐惧、紧张的地步。
  2、厌学是目前学生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学生也有这种现象。有位实验班的学生谈到:“每当看到别人考试作弊时,自己心理就不平衡。当自己成绩不理想时就会埋怨老师不公平,觉得认真学习真没意思,不想再学了。”在学生中有种说法:“有出息的靠关系,没出息的靠分数。”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人缘好的同学却常常受到青睐,在推举各种代表时常会当选,所以就觉得学习没劲,不想努力去读书了。还有因其他心理原因而厌学的状况,如:因反应较慢常被人讥笑而不愿意上课的;因记忆、理解等能力缺陷使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有的甚至发展到恨书、恨老师、旷课逃学的地步。有位同学就曾在日记中写道:“晚上11点多了,望着桌上摆满了的教科书、英语词典、作业本,我真想把它们一下子烧成灰烬。”表现了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这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主要集中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过多地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惑和烦恼。有位中学生谈到,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把这件事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揪出来“示众”一番:“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吗……”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导致他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老师指东他偏向西,而内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响了学习的兴趣。另有一位学生干部谈到,现在做班干部真难,两头受气。不管事,教师批评你不负责任;要管事,又难免与一些同学发生争执。若一旦吵起来,老师首先要批评班干部,故而觉得十分委屈,生老师的气又不敢顶撞,想不干了又怕失去老师的信任,左右为难,十分矛盾,不知到底该怎么办。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想法,诸如认为老师“嫌贫爱富”的、处事不公正的、轻视自己的等等。都反映出学校中师生关系的问题。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
  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位学生讲到,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怀疑他对朋友的友谊,认为他为朋友的付出不够多,使他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还有一个女生因两个要好的朋友发生矛盾,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与甲交往怕乙不高兴,与乙交往怕甲不理解,最后干脆与两位朋友都不再交往,可内心又十分孤独、寂寞,想恢复和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做。此外,尚有个别学生因初中升到高中朋友越来越少,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的。
  3、与父母关系问题
  主要是因为父母和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给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例如,有位学生谈到:“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了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时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还有位学生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有一次母亲出差时,父亲竟带了一个女人回家过夜,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愿意呆在那个家了,他恨死了父亲,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有意思,产生了厌世的念头。可见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更深的是内心创伤。
  
  三、情感类问题
  
  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地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许多情感的问题,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归结起来有两个方面:
  1、是与同龄人的感情纠葛,多是同学间的密切交往所至。我了解到就有这样的询问:“我和一个男生很要好,现在他升大学了,我想与他确立关系可以吗?”“我和一个男同学很谈得来,想发展成为心心相印的好朋友,又怕老师和家长不同意,影响不好,该怎么办?”“我喜欢一个男孩,可有好几个女同学喜欢他,我该去竞争呢,还是该退下来?”……
  2、是与成年人的畸恋问题,如非婚同居、介入婚外恋、同性恋等。这在中学生中虽然不普遍,但也不罕见,多表现在一些早熟的女生身上。有位高三女生,学习很好,人也很聪明,学校的教师很看得她起,可她却与一个比她大10岁且已有家庭的男子同居了,而且说到她这么做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感情”。虽然,从理智上讲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每日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还有位学生恋上了大自己十几岁的英语老师,明知没有结果,却无法控制自己不去喜欢他,整日就想见到对方,与对方呆在一起。当对方不接受这种感情时,就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此外还有一些恋父妒母、喜欢同性成年伙伴等畸恋现象,这充分说明了中学生的情感问题并不简单。
  
  四、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状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感到深深的忧虑,也更加明确了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该如何从事这项工作呢?我认为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应该采取预防和治疗的综合策略,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的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以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3、在中学里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单方法对症下药。如:在大考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张、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学生做一做放松治疗,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成绩。学校中的心理咨询与调节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咨询门诊,做法也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实施:
  (1)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尚未发育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情感挫折时发泄常常不能自控。我们应理解这一特点,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如下: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2)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助能力。青少年自主的能力尚在发育中,对成人依赖性较强,因此,辅导与咨询时应特别注意助其形成自主能力,在咨询过程中应侧重于引导、鼓励,在帮助他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使他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3)注意行为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学生的自理性、自制力都还不够成熟,许多心理障碍表现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如失眠,除了心理性原因外,很重要的影响就是不良的作息习惯。因此,对其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行为的训练,最好是助其设计出训练方案,按行为治疗的原则与做法助其一步步达到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4)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学生信任感。由于中学生处在偶像崇拜阶段,接受建议的过程也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因此,咨询者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将直接影响咨询的效果。有益的做法有二:一是增强个人修养,注意日常生活的表率作用,避免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不良形象;二是真诚关注,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并以此为基础共同寻找解决的策略,切忌以旁观者的身份滥用同情,使学生自尊心受损,导致咨询失效。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响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教书、考试问题上,应经常了解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并着手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通过“预防——治疗”的综合对策,做到对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早教育、早预防,对已有的心理问题早疏导,早治疗,将有助于中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718600陕西省定边县职教中心)
其他文献
初一年段是学生从儿童向少年过渡,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年级。教师应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对他们加强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引导他们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为他们今后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奠定坚实基础。    一、以教材内容为主的原则    初一《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富有一定特色,融思想性、故事性、趣味性
期刊
叶圣陶说:“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陶行知说:“故欲求常新之道,必先有去旧之方。”我根据叶圣陶“扶携——翼护——独行”的教学理论和陶行知“教学合一”的思想,“得其神理而自出新意”,创造出一套示范、模仿、自读的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该模式是以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论为宗旨,以《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思想为指导,结合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融教法
期刊
【摘 要】基于一线教师在落实新课改精神时出现了一些偏差,力求正确处理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系。  【关键词】教学 改革 反思    目前,新课程改革犹如春笋般地冒出,遍及全国各地,到处搞得轰轰烈烈。的确,新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面孔,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学习方式。但我们不能否认,新事物正是从旧的母体中孕育了出来的。立足现实,方能反思过去,只有正确处理好旧
期刊
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本人在教改实验中,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期刊
对于一个教育管理者来说,创建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至关重要。只有和谐的校园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民主、平等的环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平台。    一、以法律为先导,创建和谐校园    在有的教师心目中,体罚学生是出于良好的动机和目的,当老师的谁不希望自己教的学生个个成绩优秀,举止文明呢?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没有严师哪来高徒。其实教师心目中的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是和父母一样,只是教
期刊
“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数学素养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知识技能素养、逻辑思维素养、运用数学素养、唯物辩证素养。它除了具有素质的一切特性外,还具有精确性、思想性、开发性和有用性等特征。主要包括数学知识、思维、方法、思想、技能、能力、个性品质等7个方面。  基于数学素养的特征和数学素养对人的影响,作为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
期刊
近年来,总是觉得学校对“教育”所承担的责任过多过重,而且还在向更多更重的方向发展。这些过多过重的责任有的是由于社会和家长的逃避与推卸而来的,有的则是学校自不量力或越俎代庖而揽来的。比如,儿童和青少年存在的一切不良现象和问题,几乎都归咎于学校教育的不足与失误;学生的安全、犯罪、吸毒等问题都被说成是学校的责任。有人说:生活与教育联系,就将家务活动中的洗衣、做饭、叠被子等这些本该是家庭教育的事,都弄到学
期刊
21世纪是新的技术革命向纵深发展的时代,是高速科技化、技术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时代。这个时代要求具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正是迎合这种时代的要求。  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呢?    一、师德    古人言,“德是才之帅,才是德之资。”德才兼备,德是统帅。李岚清同志说“高尚的师德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有高度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是
期刊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生总是感觉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枯燥无味,仅仅依靠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即使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也总是听得昏昏欲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全身心投入,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备课的投入    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而要备好课,则需要教师做全身心地投入。为了备好每一节课,一般都是在通览全书的基础上,从每一节的内容的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是新时代的要求,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实施激励性教育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运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和行动,去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积极探索实施激励性教育,我的意见是: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努力寻疑,启发学生释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