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巧若拙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t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段】
  ……
  师:这节课几件事?
  生:四件事。
  师:第一件——
  生:作者。
  师:知道吗?
  生:知道。
  师:谁?
  生:冯友兰。
  师:他是哪儿的人?
  生:河南唐河人
  师:他的身份,是干什么的?
  生:哲学家。
  师:我们知道这些也就够了,在家里家长问你:魏老师讲了什么呀?讲的哪课书?
  生:《人生的境界》。
  师:这篇课文谁写的?
  生:冯友兰。
  师:噢,冯友兰是干什么的呀?
  生:哲学家。
  师:他是哪儿的人呀?
  生:河南唐河。
  师:都会了,有没有不会的?
  生:没有。
  师:我看他低头了,会吗?
  生:会。
  师:会,到前面写去。(生上黑板写)
  师:咱们是看他写呢还是做第二件事?
  生:第二件事。
  师:好嘞。第二件事强调三个词,第一个词在第四页,谁能想到是哪个词呀?第四页下面的注解——
  生:觉解。
  师:这是一个,第六页哪个呀?
  生:入世、禅宗。
  师:禅宗只要做一般的了解。
  生:入世。
  师:还有呢?
  生:出世。
  师:好嘞,这可不是加入世贸组织那个“世”啊!入世、出世,哎,咱们商量商量,解释这些词还用老师吗?
  生:不用。
  师:中学老师解词是不是大材小用啦?你们自己完全能做到的。那么老师想知道这三个词表达的意思。迅速地看、会解释,你们说,得用多长时间?10分钟?两三分钟?各位开始看,还可以大声地说,会了就举手,好吗?我看最快的得用多长时间。预备——开始。(生边看边念)
  师:最快的15秒——20秒——25秒,一多半的人都举手了,29秒,停!不会的请举手!(没人举手)
  师:我有点不信了,咱班同学真的这么聪明啊!那——男同学先说。
  (男生说)
  师:好,女同学再说。男同学有看书的,咱们女同学不看书,坐直了说。(女生说)
  师:嘿,女同学果然没有一个看书的。29秒钟全记住了,有没有南郭先生?有没有?没有哇?给我推荐一个咱班最不愿发言的。(话筒送到一个男生面前)谁?(生笑)
  师:最不愿发言的是谁?
  生:郭××。
  师:请!你会吗?(生小声说“会”)
  师:真的?这三个词都写。
  生:要写意思吗?
  师:三个词的解释全写。(生上台写)
  师:咱们做第几件事了?
  生:第三件事。
  师:第三件事是什么?
  生:几种境界?怎样达到?
  ……
  【赏析】这是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在中山县上的一堂示范课。魏先生只用一支笔、一块黑板、一本书,把课上得十分朴实,没有一点形式主义。可正是在这朴实之中,他把一系列新的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上出了一节精彩高效的语文课。首先,魏先生紧紧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语文教学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堂课魏先生具体落实了这个目标,开宗明义提出四个要点:作者、三个词、几种境界、课后练习。这就叫语文课。关于作者,只要求学生了解是哪里人、干什么的,很简单,易为学生掌握。关于词,魏先生虽只强调三个词,可这三个词却是这篇课文所讲的人生境界中的三种,也是难懂的三个词,弄清了这三个词的意思,课文也就理解大半了,这样便实现了工具性。其次,魏先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就把这节课要做的事告诉了学生。学生一听,呀!这么简单的,我能做得了,于是兴趣自然来了。他始终想办法让学生说,使自主、探究、开放等新的理念渗透到了教学行为当中。即使最不愿发言的学生,魏先生也让他有事做,叫他到黑板上写三个词的意思。这不就是现在最时髦的理念——让学生多练、多动起来吗?再次,魏先生深入浅出地及时点评是这节课最精彩之处。中小学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简单和朴实,把深奥问题浅显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人生的境界》是高三的课文,魏先生拿来给初一的学生上,但他确定的四件事都是简单的,尤其是抓住“人生的几种境界”作为重点来教学,从课文内容入手,把理解深奥的人生境界这一问题简化为理解三个词,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很轻松地学懂了这篇课文。“我有点不信了,咱班同学真的这么聪明啊!”魏先生在这里的精彩点评,既及时表扬了学生,又激发了他们要进一步好好表现,以证明自己聪明的强烈欲望,而不是像现在流行的那样,简单地给一句“同学们真聪明”的廉价评价。
  整堂课,魏先生没有运用多媒体把课堂弄得像演唱会,也没有弄一大堆深奥难懂的内容来硬塞给学生。学生没有被魏先生煽得热血沸腾,沉不下心来思考。一切都是那样朴实,甚至有些笨拙,但这的确是一堂最精彩、高效的语文课!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南塘中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w@126.com
其他文献
特级教师吉春亚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时,把检查“预习”效果、渗透“预习”要领演绎得灵活巧妙,让每一位学生都学会课前如何预习。  上课伊始,吉老师说:我们来认识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出自我国古典名著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板书:严监生) 师指“监”这个字读jiàn,接着要求学生齐读。师问,知道什么是“监生”吗?学生回答说,监生是古代读书人的一种称
期刊
在期末复习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有计划、系统、全面地指导学生复习。复习应从语文基础知识抓起,结合各知识要点及考点,联系中考相关题型,系统、全面并有针对性地抓知识规律,向学生传授方法和技巧。  一、阅读  1.现代文阅读。  (1)重视基础知识。①字音、字形。以课文“读一读,写一写”为主,兼及形近字、多音字、形声字的区分。②词语。要求正确使用词语、成语,了解词语、成语的含义、感情色彩、使用范围(对
期刊
“出名的烦恼”从何而来  2012年5月,鹰潭师范附属小学内,冰清玉洁的广玉兰和火红似燃的石榴花,演绎着不同的明艳动人。校长胡东英正在教导处小坐。挂断一个电话后的她无奈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摇摇头:“又是要到李国英班上读书的。”  “哎,真是奇怪啊,你说他们怎么就知道李国英要到一年级去任教呢?”教导处副主任潘小娥接上了话茬儿。  “就是啊,李老师是教六年级的,现在就连我都还不知道下半年她教哪个班,他们
期刊
在阅读教学中,要走进文本善于设疑,才能荡起层层波;要品词析句,才能扬起片片帆;要感悟文本,才能划出道道痕。请看特级教师金明东执教《穷人》一课是怎样巧妙设疑并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而感悟文本主旨的。  【片段一】质疑文本,荡起层层波  师:常说,会读书的同学能把课文读成一条线;会读书的同学能把文章读成一个个问题。说说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与困惑。  (生答略)  师:我也有个问题。老师昨天晚上把这篇文章读了几
期刊
特级教师王君在执教《安恩和奶牛》一课时,从小说主人公安恩的两句话巧妙切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披文入情,在反复阅读比较中,巧妙地处理了“言”与“文”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片段】  师:两个买牛人都问了奶牛的价钱,安恩也都回答了。赶快找出安恩是怎么回答的,并且想想应该如何读。  (生很快找出安恩的回答。第一句:它是不卖的。第二句:它不卖的!师让3人读,第一名读得较为平淡,两句
期刊
听了百家课堂中张宏老师《伯牙绝弦》一课,感触很深,是呀,“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伯牙为失友人而悲痛绝弦,被世人称作千古佳话。张老师的课设计独特,扎实有效,情意浓浓,让人回味无穷。  【片段一】预习汇报识知音  师:现在简单汇报一下你的预习所得。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有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它出自《列子》与《吕氏春秋》。  生:通过预习,我学会了两个生字,一
期刊
诗眼是一首诗的精髓,更是诗的灵魂所在。引导学生牢牢扣住诗眼“三重奏”,就能层层深入诗之精髓,步步逼近诗之灵魂,感悟诗情。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池上》这首诗时,执教者在“偷”字上下功夫,采用词、意、话“三重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弹奏出深刻理解诗境、诗情的最强音。  【教学片段】  师:看看文中的图,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这是个调皮的孩子,从他光着小脚丫,摘了许多白莲蓬看出来的。  生:他是
期刊
何谓“预习”?《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可见这个过程就是预习。 课堂教学要想真正体现学生的“学”,淡化教师的“教”,除了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课前“预习”也是值得重视的环节。  一、预习的缺失及对策  调查研究表明,大多数一线教师对预习还是很重视的,只是存在一些缺失,导致学生在预习时,学而无趣,学而无法,学而无果。  缺失一:要求不到位,学而无趣。虽然有90%的
期刊
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求平均数”一课时,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数学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享受成功,收获精彩,提高了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共赏。  片段一 自主尝试引发创新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怎样求出几个人的平均身高?  生:总身高÷总人数=平均身高。  (课件显示:平均身高142厘米)  师:看到这句话你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
期刊
特级教师朱国荣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通过智慧提问,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探究旅程中不断走向深刻,最终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共享。  片段一 在提问中实现疑与启的统一  师:(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大家看看这个平行四边形,你有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吗?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一张画有这样平行四边形的纸,拿尺量一量,列式算一算。(生操作、计算)  生1:(5+7)×2=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