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入诗70年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enm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贺丙丁今年89岁,老伴余秀兰大他一岁。
  老伴85岁那一年,贺丙丁隐隐约约有个预感:今年老伴过大寿,恐怕还要出一件大事。不料几个月过去,老伴大寿庆典已过,大事仍没有出现。正疑神疑鬼,突然一天早上老伴说她做了一个梦,竟然把两人六十多年前结婚那一天的事情重演了一遍,“连我头上戴的啥花,客人来了多少都记得清清楚楚,你看这是咋回事?”
  老贺心里一动,知道那件大事已经走到了跟前,于是说:“你记性好,你就把当时的场面给我再说一遍,我拿笔记下,以后也有个念想。”两个多月后,1300多行的长诗《我为老伴唱支歌》问世了。
  七十年前好姻缘
  这首长诗有14个篇章,第一章《结婚喜庆》,依据的就是余秀兰的那个梦,用的是余秀兰的语气:
  只听鞭炮响连天,
  扶女的过来把我搀。
  给我脖颈戴桶圈,
  桶圈又把红绳拴。
  撒草料的歌不断,
  喜庆吉祥撒满院。
  一撒麸子二撒料,
  三撒新人下了轿。
  四撒金,五撒银,
  新娘是个有福人。
  诗里头的余秀兰,生于1926年。刚一生下就得了病,咋办?
  她大(陕西方言,即她爹)
  取出笔和砚,话儿写在纸上面:
  天皇皇,地皇皇,
  我家有个小女郎。
  不吃奶,光叫喚,
  行路君子念一遍,
  给娃寻个好药方。
  好不容易长成大姑娘,该提亲了,这时贺丙丁也出现在了诗里头。第一回合,媒人说海王村有个“好男娃”,年龄也是十七八。娃是好娃,但是结婚前不能见面。当时是1945年,农村兴的就是“布袋买猫”模式。一听媒人这么说,全家人都觉得里头可能有猫腻,万一“好男娃”缺胳膊缺腿又如何是好?大家越寻思越觉得不对劲儿,话不投机,开始埋怨媒人,媒人一甩袖子要溜。眼看说媒失败,余秀兰父亲还是能沉得住气,上前拉住媒人的手:
  你别生气你别慌,
  媒事慢慢再商量。
  喝杯茶,抽根烟,
  叫娃把饭往上端。
  媒人吃罢嘴软软,
  说着笑着把话变。
  这一变,变成了由媒人打包票,说服贺家同意“好男娃”贺丙丁第二天拜会女方父母,当面考察。这一变,成全了一段70年的美好姻缘。
  不离不弃同苦甘
  婚后两年,小夫妻盖起了三间大瓦房,置下三亩枣园,一切看起来顺风顺水,不料却发生了他俩婚姻生活的第一次灾难。村里的保长甲长敲诈勒索,把贺丙丁拉了壮丁。拉到村公所,不往兵营里送,而是放出风声,说是交些钱就可放回家,不送钱就往兵营送。一急之下,余秀兰精神错乱得了病。公婆没办法,只好卖了几亩地,托人把贺丙丁赎了回来。人回来了,媳妇的病却更重了。贺丙丁也不敢到她跟前,一接近她,她就拿块砖头扔过来。
  一人得病全家乱,
  白天黑夜不平安。
  全家天天要吃饭,
  丙丁还得种庄田。
  怕她出门有危险,
  把她手脚用绳拴。
  种地回来把她管,
  帮她洗手又洗脸。
  倒茶水,端馍饭,
  经常还要洗衣衫。
  时间久了,村里有人看不下去,他们给贺丙丁支招,说不如把媳妇送到她娘家,你重找一个人算了。当时贺丙丁才20岁出头,人年轻,有主见,说结发夫妻不能散,哪怕她病一辈子,我也要侍候她一辈子。话朴素,话里有钢筋,足够撑住一个家。
  转眼全国解放,眼看中医西医无效,他便带着媳妇到西安看病。住院大半年,无明显好转。一回到临潼,病情更严重了,摔碟子摔碗。无奈之下,又用绳子拴住她的手脚。
  这个时候,贺丙丁已经开始写诗写快板,稿纸就是几本旧书刊,用毛笔在上面写写画画。一天,正写着呢,意外发现旧书是一本药书。随手翻了两页,竟然找到了治病的偏方。赶紧买了二两半桐油,与半钱朱砂、半钱神砂和在一起,端给媳妇一喝,神了,当下吐出一大摊热痰。接下来,又按照药方买来茯苓、茯神、酸枣仁,用两碗半水熬成汤药。媳妇喝了就睡,整整睡了两天半———
  一觉醒来把人喊,
  问谁把她手脚拴。
  丙丁前去把她看,
  脸上带着笑容颜。
  媳妇的病全好了!贺丙丁执着,坚守,终于迎来充满传奇的一天。真真是,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几年后的一天,贺丙丁随王老九去县上开会,余秀兰给两人压饸饹,羊肉臊子打鸡蛋。王老九吃得高兴,饭后即兴念出一首诗:
  海王村里余秀兰,
  聪明伶俐人精干。
  上炕剪子下炕镰,
  干活比过男子汉。
  丈夫熬夜编快板,
  她陪丈夫纺线线。
  丈夫写好给她念,
  她给丈夫把句添。
  半夜三更锅烧煎,
  她给丈夫做晚餐。
  ……
  幸福晚年似神仙
  诗里的余秀兰,精神抖擞,生活重新走上正轨。到了1965年,丈夫贺丙丁又摊上大事,家庭遭遇第二场灾难。那一年搞社教,有人在社教工作组面前栽赃,说贺丙丁写诗写快板,走的是资本主义路线;领过稿费,犯的是投机倒把罪。处理决定:劳动改造,退赔稿费5000元,粮食2000斤。
  在贺丙丁多次申告下,1970年,冤案平反,退回抄去的财物。这一年,大儿子上了高中,接着又应征入伍,全家喜事连连。进入新世纪,六个儿女六个小家庭,个个幸福美满。大儿子在河南省计生委工作,二儿子在临潼一个镇政府工作,三儿子在西安,四儿子做保险业务,跟老两口住在一起。
  《我为老伴唱支歌》第十四章题目叫《重病重生》,说的还是余秀兰,但这次得的病与以前不一样。2002年,余秀兰得了重病,开始没注意,休息了几个月,身体极度消瘦,贺丙丁催她住院治疗:
  说一千,道一万,
  说啥也不去医院。
  她给老伴留遗言,
  柜里还有两千元;
  留下给你买糕点,
  天热天冷添衣衫。
  我走了,升了天,
  去到天宫当神仙。
  天天驾云来下凡,
  梦里给你做伴伴。
  贺丙丁一听深受感动,同时察觉老伴病得不轻,赶紧给大儿子打电话。大儿子当天就从河南赶回家,把老妈送到西安唐都医院。住院四十多天,花费六万多元,余秀兰健健康康回到临潼。
  2015年,余秀兰90岁生日,贺丙丁为此又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祝贺老伴九十大寿》。诗的前言:今天,是老伴九十大寿,她为全家辛劳一生,孝敬了三位老人,养育了六个子女,一辈子支持我搞文艺创作,儿女们为她祝寿,我为她赋诗一首。
  人们都说,默契了,一切尽在不言中。农民诗人贺丙丁,则是一切情感尽在诗歌中。对老伴的爱,对农民农村的爱,都在诗句里。71年,婚姻入诗,岁月入诗,婚姻如歌,岁月如歌。
其他文献
荷叶煮粥  荷叶煮粥,可谓夏季消暑的上佳饮食。母亲一般都是在中午煮荷叶粥。一张新鲜的嫩荷叶摘下来后,剪去荷梗,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沿着荷叶的筋脉撕成一条条的,放进锅里煮沸。捞出荷叶,放进用水泡胀的粳稻米或糯米,煮至黏稠时,加入白糖或冰糖就行了。有时,母亲也会放一些绿豆和红豆进去,煮熟后用纱布罩好。如此,粥到晚餐时已经变凉,吃起来清香爽口,解暑生津,吃在嘴里,清凉中含着一丝荷叶的清雅气息,直透肠胃。 
做清蒸鳊鱼,将白肚翘嘴的鳊鱼码盐,洗过,入油、生抽、姜丝、料酒、糖、醋,搁锅中蒸,临了,还要淋上麻油、胡椒粉,生怕不入味。  味,如何入?当然是先腌,腌咸蛋、腌风鸡……味道慢慢渗透肌理,蒸出来,也就有了风味。  腌醉蟹,清人《调鼎集》中说:“三十团脐不用尖,好糟斤半半斤鹽,好醋半斤斤半酒,听君留供到年边。”糟、盐、酒,按比例投放,如此才能入味。  煮茶叶蛋亦如此。蛋煮好后,将壳敲碎,再煮,慢慢就入
我儿子特别会点菜。  每次问他吃啥,他都会有个确切的回答,而且还会交代清楚主料和配料,不用我再费心思去考虑今晚吃啥。今天,他又早早地点了晚餐———酱烧五花肉。他还特别提醒我说:“啥酱不限定,但肉一定要用五花肉,配菜最好是豆角。”  好咧,听从儿子的吩咐,今晚就吃豆角酱烧肉,这碗踏实的酱烧肉,一定要用碗装,才吃得过瘾……  首先准备好食材:五花肉650克、豆角400克、干黄酱1勺、甜面酱1勺、黄豆酱
神农尝百草,有一天运气不好吃了毒蘑菇,晕倒在一堆尖叶子青草旁。根据“毒蛇出没之处七步之内必有解药”的原理,神农挖了一块根茎细细嚼下,芳香辛辣,一阵上吐下泻后,居然解了毒,活过来了。神农大喜,给这种有着独特味道的植物起名“生姜”,因为他姓姜,意思就是这东西能让自己起死回生。  撇开传说,生姜确实是个好东西。烈日炎炎的六月,许多人口中寡淡,生姜此时大量上市,刺激食欲,排汗提神,解除烦闷,一菜治百病,名
俗话说,“厨以切为先”,切得一手好菜,不僅决定烹饪的难易程度,还会影响菜肴的营养价值。  世界烹饪大赛金奖得主韩国孝说,同一原料,同一烹调方法,只是刀工不同,菜肴成品质地也有差异。比如,一般情况下,熟得快的菜可以切丝、片、丁、粒等;熟得慢的菜就要切大一些,更粗、更厚一些。  采取哪种刀法,还要考虑以下几种因素:  形状大小。菜肴的营养源于原料,而原料形状又影响着菜肴的营养价值。植物性原料含水溶性营
刚改革开放那阵,“小绍兴”门口永远排着乱哄哄的长龙,景象蔚为壮观。小小的店堂里,吊扇慢慢地转着,穿衬衫、汗衫或背心的顾客,大口喝着冰啤酒或鲜橘水,大口吃着皮黄肉白骨红的白斩鸡,每个人都是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我那时没钱,能进店喝上一碗鸡粥,已是颇为开心的事了。若偶尔于清晨,待“小绍兴”开门之际,寻它三五个鸡爪,则于丝丝弹皮筋骨中,真能啃出满满的幸福感!  说起来,白斩鸡的烹法并不是很难,在家也可制作
盛夏,宝宝每次吃饭都没什么胃口,蔬菜类吃得就更少。上周末一家人刚好在外面吃了顿粤菜,其中有一道菜叫蒜蓉蒸丝瓜,倒是深得大家的欢心,宝宝居然也吃了好几块。听妈妈说,现在正是吃丝瓜的季节,且丝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能解暑热,消烦渴,所以这几天我便决定自己动手做一盘来尝尝。再者,清蒸的菜更清淡一些,也适合宝宝吃。  其实做法很简单。因为宝宝小,我做这道菜会先将丝瓜皮去掉,码在盘子里(如果是大人吃,不用去皮
在油爆虾诞生之前,河虾的吃法无非是较为家常的“盐水虾”“醉虾”,和较为考究的“清炒虾仁”“汤大玉”(清汤大虾仁),但这些做法要么太过简单,要么太过细腻。  油爆虾最早的雏形是太湖船菜———将河虾油炸以后,浸在酱油汤中。这种做法在太湖沿岸的百姓家中还有存留,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那就是虾头没人吃,而且味道一般较淡。  要想把虾头也一块吃下去,就不能用“油炸”,必须用“油爆”。“油爆”的油温,要比“油炸
有一年,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顺德清晖园招聘私厨,各路高手纷至沓来。高手过招,比试的却是三道家常菜,其中一道是生炒排骨。为什么选生炒排骨?清代广州一口通商,外国客商云集。外国人最爱吃的中国菜,就是糖醋排骨。可以说,生炒排骨是应对时尚的一道考题。  生炒排骨就是糖醋排骨。比试的时候,主人家只给三件排骨,做坏了无法重来,要求做到酸甜适口、内嫩外酥、色泽鲜亮。这道菜的难处在于油温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
白大褂、急救箱、听诊器、血压计,这是医生出诊的标配,但在我四十多年的行医生涯中,有三年时间,我的出诊包中还带了一样铁家伙———手榴弹。  上世纪60年代末,我毕业后分到牟平养马岛,当上了一名海岛医生。岛上驻军多,民兵多,军事氛围浓厚,两千多户居民过着半渔半农的生活。卫生院设在租赁的私人四合院里,有五名大夫。岛上谁家有病人,都是请医问诊,往返取药送药是医生的事。  岛上的人叮嘱我,晚上出门要格外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