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以来,我国基本形成了产业体系完善、产品门类齐全、技术基础较好,国有、外资和民营企业优势互补,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调共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缺乏自主技术品牌,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环节,产品附加值有待提升;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偏少,产业集中度有待提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绿色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增强创新能力要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构建起符合当今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可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推动产业向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高产出的方向转变,促进整个产业向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延伸;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起创新经济下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针对我国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产业内部构成情况,我们建议构建起创新经济下现代产业体系,即“IAGC”产业组合体系。其中I即信息产业(Information Industry)和智能产业(Intelligent Industry);A即先进制造业,有先进(Advanced)和自动化(Auto)两重涵义;G即绿色产业(Green Industry);C即以知识密集型为主的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在“IAGC”产业体系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和互动性。其中,I产业是创新经济下A、G、C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I产业发展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其他产业创新能力的大小。同时,I产业与A、G、C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还会催生一些交叉性的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A产业和G产业是I产业和C产业发展的载体,信息技术和创意经济都需要以制造业为实验室,将它们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思想应用于制造业的发展中。这样,A产业和G产业一方面要依靠I产业和C产业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又会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需求空间和资金支持。G产业是A产业在I产业和C产业的改造下应达到的终极目标,同时,I产业和C产业由于污染小、能耗低,本身也成为G产业的组成部分。此外,G产业的发展还会为其他产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助于创新经济的发展。
为构建起创新经济下现代产业体系,我们建议:
一、增强产业链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产业体系
第一,进一步明确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业内新技术的产生。企业作为产业创新的基础,可以结合自身优势,从制度和技术两个方面展开创新。一方面,通过改革产权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组织形态和激励约束机制;另一方面,以市场潜在需求为出发点,增加研发投入,优化组合产业内的资本、技术和人才等各种要素,以最小的成本、最短的时间实现创新。第二,以产业链为基础,使产业内具有相关业务和互补业务的企业组成水平创新链,上、中、下游企业组成垂直创新链,推动产业内新技术的转移和扩散。第三,产业内水平创新链、垂直创新链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共同形成产业创新网络。
二、提升产业体系的外向度,建立国际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尽快建立与各地相适应的国际化城市现代产业体系,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高端层次,作为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要优化进出口结构,加快转变外贸经济增长方式;扩大技术进口,提高区域技术能级;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融入世界经济产业体系;占据国际服务业产业链高端环节,提升服务业创新内涵。
三、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瓶颈。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继续实行节能减排的制度安排,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城市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开展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完善节能减排政策体系,促进工业绿色增长;以生态区域建设为契机,加快绿色产业发展。
四、以制度创新和人才建设为抓手,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力支撑
首先要加快制度创新,政策引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要加大对重点产业、支柱产业等关键技术的政策扶持力度。从技术需求的角度拉动产业自主创新,同时加大对产学研的政策鼓励。其次要加快人才机制的创新,形成对产业创新的有力支撑。加强人才开发的产业导向,根据产业布局,优化人才资源结构,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人才向企业汇聚的政策,促进以企业和产业为核心的人才资源整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开发体系;加强环境建设,培育和谐的人才生存和发展环境,以广阔的事业空间和优美的生活空间吸引高端人才落户。
五、加快建立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
(一)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科技金融产业链
第一,在积极发展科技银行的同时,加快其他科技金融主体的建设,形成“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创投+风投+私募”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完整体系。第二,加快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完善从科技成果发现到评估、定价、转移等各阶段的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型企业的成果转化等提供保障和支持。
(二)设立专门的科技金融机构或部门,实现业务剥离
在银行等金融部门内部成立专营机构,借鉴美国“硅谷银行”理念,在现有商业银行之外重新组建支持科技发展的政策性银行;或者把现有商业银行中带有支持科技发展功能的业务部门剥离出来,成立科技性政策银行;设立由科技、财政等部门牵头,引导金融资金参与,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金融专项资金。
(三)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弥补市场空缺
第一,加大政府投入。政府应继续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政扶持力度,稳步提高R&D(研究和发展)投入在GDP中的比重,以及财政对科技的投入等。同时进一步降低进入门槛,减轻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杜绝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等现象。第二,尽力弥补市场不足。在科技创新的最初阶段,政府应早期介入,一方面可直接由政府出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政策和金融工具创新等方式,引导金融资金进入,帮助释放科技创新最初阶段的风险。在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及其成果运用阶段,科技金融需要政府给予价值培育、价值放大以及行为引导等支撑。同时应建立起针对银行系统的投资风险补偿机制,激发其对科技型企业投资的热情。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增强创新能力要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构建起符合当今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可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推动产业向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高产出的方向转变,促进整个产业向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延伸;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起创新经济下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针对我国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产业内部构成情况,我们建议构建起创新经济下现代产业体系,即“IAGC”产业组合体系。其中I即信息产业(Information Industry)和智能产业(Intelligent Industry);A即先进制造业,有先进(Advanced)和自动化(Auto)两重涵义;G即绿色产业(Green Industry);C即以知识密集型为主的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在“IAGC”产业体系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和互动性。其中,I产业是创新经济下A、G、C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I产业发展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其他产业创新能力的大小。同时,I产业与A、G、C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还会催生一些交叉性的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A产业和G产业是I产业和C产业发展的载体,信息技术和创意经济都需要以制造业为实验室,将它们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思想应用于制造业的发展中。这样,A产业和G产业一方面要依靠I产业和C产业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又会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需求空间和资金支持。G产业是A产业在I产业和C产业的改造下应达到的终极目标,同时,I产业和C产业由于污染小、能耗低,本身也成为G产业的组成部分。此外,G产业的发展还会为其他产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助于创新经济的发展。
为构建起创新经济下现代产业体系,我们建议:
一、增强产业链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产业体系
第一,进一步明确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业内新技术的产生。企业作为产业创新的基础,可以结合自身优势,从制度和技术两个方面展开创新。一方面,通过改革产权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组织形态和激励约束机制;另一方面,以市场潜在需求为出发点,增加研发投入,优化组合产业内的资本、技术和人才等各种要素,以最小的成本、最短的时间实现创新。第二,以产业链为基础,使产业内具有相关业务和互补业务的企业组成水平创新链,上、中、下游企业组成垂直创新链,推动产业内新技术的转移和扩散。第三,产业内水平创新链、垂直创新链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共同形成产业创新网络。
二、提升产业体系的外向度,建立国际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尽快建立与各地相适应的国际化城市现代产业体系,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高端层次,作为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要优化进出口结构,加快转变外贸经济增长方式;扩大技术进口,提高区域技术能级;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融入世界经济产业体系;占据国际服务业产业链高端环节,提升服务业创新内涵。
三、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瓶颈。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继续实行节能减排的制度安排,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城市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开展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完善节能减排政策体系,促进工业绿色增长;以生态区域建设为契机,加快绿色产业发展。
四、以制度创新和人才建设为抓手,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力支撑
首先要加快制度创新,政策引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要加大对重点产业、支柱产业等关键技术的政策扶持力度。从技术需求的角度拉动产业自主创新,同时加大对产学研的政策鼓励。其次要加快人才机制的创新,形成对产业创新的有力支撑。加强人才开发的产业导向,根据产业布局,优化人才资源结构,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人才向企业汇聚的政策,促进以企业和产业为核心的人才资源整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开发体系;加强环境建设,培育和谐的人才生存和发展环境,以广阔的事业空间和优美的生活空间吸引高端人才落户。
五、加快建立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
(一)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科技金融产业链
第一,在积极发展科技银行的同时,加快其他科技金融主体的建设,形成“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创投+风投+私募”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完整体系。第二,加快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完善从科技成果发现到评估、定价、转移等各阶段的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型企业的成果转化等提供保障和支持。
(二)设立专门的科技金融机构或部门,实现业务剥离
在银行等金融部门内部成立专营机构,借鉴美国“硅谷银行”理念,在现有商业银行之外重新组建支持科技发展的政策性银行;或者把现有商业银行中带有支持科技发展功能的业务部门剥离出来,成立科技性政策银行;设立由科技、财政等部门牵头,引导金融资金参与,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金融专项资金。
(三)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弥补市场空缺
第一,加大政府投入。政府应继续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政扶持力度,稳步提高R&D(研究和发展)投入在GDP中的比重,以及财政对科技的投入等。同时进一步降低进入门槛,减轻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杜绝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等现象。第二,尽力弥补市场不足。在科技创新的最初阶段,政府应早期介入,一方面可直接由政府出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政策和金融工具创新等方式,引导金融资金进入,帮助释放科技创新最初阶段的风险。在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及其成果运用阶段,科技金融需要政府给予价值培育、价值放大以及行为引导等支撑。同时应建立起针对银行系统的投资风险补偿机制,激发其对科技型企业投资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