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老街上的古温泉与红色印记

来源 :乡村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y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流依傍着老街,逶迤而去。石阡人就按照河流的走向,把二三里长的老街,分为上河坝、中河坝、下河坝。城南古温泉,紧邻上河坝。于是,上河坝人天然对古温泉持有一股深沉的自豪感,仿佛温泉是自家的一般。其实,只要是石阡人,无不以温泉为傲。
  城南古温泉,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据《石阡县志》载:“此泉颇奇。冬浴之则身暖而寒退,夏浴之则体轻而凉生;夜浴则睡眠安稳,疲浴则精神复振,感冒者浴至汗出而霍然病去,饱食者浴则腹胀立消;衰老者浴之,人方惊其呻吟而彼心正感舒适。温泉于人之身体健康,裨益匪浅。”——石阡人老早就知道了温泉的妙处。
  石阡人爱干净,完全是这古温泉洗浴的结果。老街住户,世代泡在温泉里,不仅洗澡,还洗衣服鞋袜、被单蚊帐;甚至过年祭祀用的整猪头,也背到温泉外面的出水口去洗——天然热水,永不枯竭,四十五度恒温,正相宜。石阡洗浴文化悠久,温泉之名源远流长。所有到过石阡的人,慕温泉之名,必去洗一次澡,感受天然温泉的舒适安逸。
  一件棉大衣
  当年红军两次经过石阡,都曾到过温泉,洗掉满身疲劳。
  一九三四年秋季,随红六军团西征长达十八个月的神父勃沙特,在他的自传《神灵之手》一书中,对红军去温泉洗浴,就有一段充满喜悦的文字描述:
  “提到下一站石阡是非常令人兴奋的,那里有温泉。石阡城外的断岩处有三个温泉:最上面那个虽然小一点,但温度较高,主要供官员享用;中间的供一般人洗澡用;最下面的那个则归妇女专用,除了洗澡之外,妇女还在里面洗衣服。温泉的水很充足,泉水经过这些澡堂后流向下游。有围墙绕着洗澡处,以便人脱衣服;同时修有通到水里的台阶。”
  “战士们听我介绍后非常高兴。他们都想目睹一下温泉。他们的想象中,温泉的水是很热的。”
  第二天,战士们果然去温泉洗澡了。老勃写到:“温泉使那些洗澡的红军官兵很惬意。他们在温泉里洗泡后,看上去都很精神、脸色红润。……”
  一九三六年元月,红军再次经过石阡。一月十一日,红二军团四、六师率先进入石阡县城,其余部队次第到达。红二·六军团在石阡进行了十来天的休整。在此期间,红军各部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的革命活动。一九三六年一月二十三、二十四日,红二·六军团离开石阡县境。
  期间,贺龙军长在石阡温泉留下了“一件棉大衣”的故事:
  一天下午,红二军总部直属机关的同志们去温泉洗澡。贺龙军长也来了,在热气腾腾的澡堂子里,大家有说有笑洗着澡。此时,进来一位衣衫褴褛的农民,他的棉衣破得到处都露出了棉花。当这位农民进池洗澡时,贺龙同志亲切同他打招呼说:“老乡,来来来,我们一起洗!”贺龙跟他寒暄起来,问他是哪里人、多大年纪、都在干什么……
  农民回答说,他是城边上的农民,四十五岁,家里人(指妻子)死了,留下两个十来岁的娃娃,日子很不好过。农民满面愁容。
  贺龙又问:“你怕不怕红军?”
  “红军不打人,不抓兵,不派款,不抢老百姓东西,还帮老百姓挑水、扫地……我不怕。”这位朴实的农民回答。
  贺龙上岸穿戴好了,他把自己的棉大衣披在老乡身上说:“老乡,再见!”这位农民愣住了,待贺龙走远,他才想起来问身旁的红军战士;“送我棉衣的是你们什么人?”一位勤务员说:“你不认识他?他就是我们的贺龙军长呀!”农民一听是贺龙,惊讶得“哎呀!”一声。他看着披在身上的棉大衣,感动得热泪盈眶。
  从此,这位农民逢人便说红军好,“一件棉大衣”的故事,從温泉里流传开来。红军在石阡,留下了深厚的红色印记。
  石阡温泉里的旧时光
  逢一、四、七赶场,老街挤满了人。大多数农人进城,除却必要的买进卖出,还有件大事必须完成,那就是去温泉洗个澡。农民把洗澡叫做“抹(ma)汗”。他们进不花钱的平民池。
  石阡温泉正如勃沙特所说,是有区分的,除了分男女池,还曾经按照等级,分为“官塘”、“民塘”。解放后,分别按照收钱和不收钱,分为“新温塘”、“老温塘”。解放后的几十年间,“老温塘”几乎无变化。距老温塘不远的临河位置,另修了栋砖混楼房,是为“新温塘”。一楼洗浴,售票厅居于正中,男女池分别左右。新温塘票价从六分一张涨到一元一张,后来涨到三元,如今七元。持续到八十年代末期,新温塘增加了“小池”。相较于大池,收费标准大幅度提高。小池,即一人独享一个小水池——这之前,不管是新老温塘,都是大家共用一个大水池。偶有害羞的外地人,不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赤裸身体,在水池门口望一眼,转身走掉。石阡人大惑不解:都是同性别的,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嘛!
  随之而来的大规模改造,出现在新千年后。几经改建,到如今,温泉面积往上游延伸了一公里多,规模更是扩大到原来的无数倍,温泉也不再只具备洗浴功能:旧址被改造成为疗养院;石阡人的传统洗浴场所“温塘”,迁到了曾经的锅厂位置,保留了平民价温塘和不收钱的大众化温塘。最大的变化在新开辟的温泉领地上:建了五星级温泉宾馆、水上游乐园、露天温泉、室内外游泳池等等新鲜项目,为人们提供种类繁多的游乐、休闲服务。石阡温泉,更加声名远扬,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外地游客来石阡,除了泡温泉,还得去老街逛一逛,感受下小城的风土人情。
  老街里的古民居
  石阡老街,形成发展于明清时期。石阡地处乌江上游,素有“南通镇远,北距思南”之说,历来为联系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最近的陆上结点和水路都会,为乌江和沅江两江流域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明清时期曾商号林立,商贾云集,为“南通巴蜀,北接荆楚江南”的全国商道要津。明万历年间到清道光年间约二百五十年,是石阡历史上商贸最为发达的时期。县城内的万寿宫、禹王宫等各大会馆就是石阡历史商贸繁荣的实物见证。
  商贸的繁荣,孕育了老街独特的民居形式。民居结构以穿斗式一楼一底木结构青瓦房为主,民居样式分为三类:独幢式、店宅式、院落式。   小城里,一字形独幢式传统民居比较普遍,装饰朴素。一般为平民所使用,一户一舍,根据地形灵活散居。这种样式的民居大多分布在街背后的各条小巷之中。
  街面房屋鳞次栉比,是为店宅式:临街一间房作店铺,后面则为生活用房。街面位置,寸土寸金,房屋占地面积有限,只能向上拓展空间,多为二层,也有三层的,楼上临街开个小格子窗户。房间进深很长,直抵后院,后院堆杂物、建厕所。后院宽阔的人家,留有菜园子,除却种植当季菜蔬,还在墙角栽棵橙子树、橘子树之类,供小孩子解馋。暮春,乳白色橙花开满枝丫,香气飘浮去半条街,熏得街坊邻居眯了双眼,深吸口气,赞叹一声:呀!橙子花开了,好香!
  有后院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家在店铺与住宅之间留一小天井,作采光、透气用。更逼窄的,连小天井也没有,店铺直接接通住宅,紧跟着是厨房、厕所。白天,店面完全敞开,店铺门板可拆卸,晚上打烊,再把门板一扇一扇安放上去,用一根粗而沉的横杠插上——一户人家柴米油盐的生活滋味,悉数关在了门后。
  老街背后,无数条小巷相连,院落式传统民居,就隐藏在这些深巷里。院落式有三合院、四合院,多为殷实之家,民间大户。三合院为一正两厢及龙门组成,围墙围成一个封闭的院落;四合院则在三合院的基础上增加一倒座房,形成四合院。大院内青石板铺砌天井,四周筑土墙。院落式的装饰要比一字形建筑更加讲究和华丽,以彰显主人家的财富和地位。门窗上的雕花,以蝙蝠、蝴蝶、鲤鱼、牡丹、松鹤、梅花鹿等等有吉祥寓意的动植物为主。
  老街现存的九大传统民居分别为:曹家巷466号大院、440号大院、450号大院、428号大院;杨家巷15号大院、228号大院、282号大院;姜家巷324号大院、338号大院。这些大院建造于清代不同时期。历经上百年风雨,看尽世间沧桑,至今仍在烟熏火缭里,继续守护百姓的寻常日子。
  九大传统民居所在的几条巷子,都在老街的上河坝一带,距温泉不过一里路左右。保存最为完整的杨家巷,巷子里依然人烟稠密,住有大量老街坊。一九三六年紅军经过石阡时,政治部就设在杨家巷一个大院内,至今大院外墙上仍保留着“打倒日本!”的红色宣传标语,落款为“红二政治部”。
  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独特的风土人情、丰富的红色历史留存,使得石阡温泉历史文化街区,透出股神秘幽深的古朴味道,糅杂进浓厚的人烟气、市井味,勾起人无限遐思。
  你若得闲,来这里走走,老时光就在那些斑驳的墙影里,摇摇曳曳。
  (责任编辑/黄莎莎)
其他文献
姑苏小院,当你在武陵山区看到这个名字时,会不会有些好奇,它跟苏州有怎样的关系?这里有一个温暖的回答,2013年,苏州与铜仁结成对口帮扶城市,江口县云舍村成为第一个接受苏州帮扶打造的旅游村寨,而云舍·姑苏小院就是由苏州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帮扶倾力打造的重点酒店。  “云舍”大概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村落名称之一,寓意为“云中房舍,神仙居住的地方”。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土家儿女始终保持着自己古老的民族文化
期刊
未进寨英古寨,先被那石城墙上的两条栩栩如生的大龙所震撼,毕竟是滚龙的故乡,显出了别样的霸气, 城墙后面就是黑色主调的寨子,像一幅丹青山水画,沧桑却处处彰显出当初的繁华,总觉得有好多的故事想要去探寻。  寨英古镇,位于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寨英村, 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东南麓,是梵净山宗教朝圣的梵净古道必经之地,为古军事驿站,历史悠久、规模最大、遗存最精美的古建筑群,有“梵净古都”之称。寨
期刊
夏日里,农村的晚饭吃得晚,收拾完碗筷,夜,黑得刚刚好,大人们在闲着聊天,孩子们跑到院子里还要玩一会,坐在院子里,仰着头,看着漫天的繁星,然后比赛,看谁找到的那一颗最亮。我想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童年的记忆,不知道现在城里的孩子,有多少在童年里体验过一抬头,就看到满天眨着眼睛的星星。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小山村里,见过璀璨的星河、绚烂的星空。长大之后,回家的时间少之又少,于是那些对于星空的记忆,都只能埋在童年
期刊
海龙屯,明朝三大征之一“平播战役”的主战场,从残垣断壁中可以想象曾經建筑的瑰丽恢宏、器宇轩昂。
期刊
当你来到贵州,对镇远就不会陌生。总有人、总会在不同的场合向你提到她——舞阳河上令人陶醉的桨声灯影,青龙洞古建筑群旁火车疾驰的独特风景……“你去看么,很值得一看。”末了,他们总会再次强调并叮嘱你一遍。你心中隐隐感受到除了遵义会议会址、黄果树瀑布、镇远古城也是贵州人心中的骄傲。  在悠悠岁月中,镇远古城曾以四副面孔示人:明清之前——黔东门户、军事重镇,明清时期——商贾辐辏、西南都会,民国时期——抗战文
期刊
李金福,生于1984年3月,贵州雷山人,鲁迅文学院民族作家班学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荔波县作家协会主席。出版诗集《东方神女》《飞鸟带来的种子》《喊山》等。  第一次到荔波就被她深深吸引,所以今生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走不出荔波的山水,即使身在荔波外,心也永远留在了荔波。  小七孔桥下的涵碧潭水,好像是天上瑶池之水倾注而成,深邃而令人遐想。她默默地依偎着小七孔桥,用深厚的绿意诉说着小
期刊
说到贵阳周边的美景,人们首先会想到花溪和青岩,但青岩古镇附近的镇山村却少有人知。  镇山村是以布依族为主的民族杂居的自然村寨,地处花溪水库中段,坐落在三面环水的半岛之上,如灵龟戏水,风景秀丽。  镇山村村口有一个很大的石拱门,穿过石拱门,沿着一条古老的石板路步行良久才能进到村中。村子右临岩壁,左侧有湖。一眼望去,清一色的石街、石房、石巷、石墙、石瓦、石柱,仿佛走进一个天然石头博物馆。  镇山村依山
期刊
西江千户苗寨,褐色的吊腳楼与碧绿的白水河相依相伴,被誉为用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
期刊
郎德上寨,苗家女子走在鹅卵石铺就的乡间小道上,難掩归家的喜悦。
期刊
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  从上海成立作为发起组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到北京、武汉、济南、长沙、广州及日本、法国相继秘密成立党的早期组织,从党的一大第一次规定了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革命,到党的二大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民主联合战线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