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适所撰墓志中的三类基层儒者

来源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undu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适所撰墓志当中有三类基层儒者.第一类是基层政府之官员,其兢兢业业,积极处理狱讼、赋税,严加管束胥吏、豪强,努力促进改善经济、民生,改革弊政,移风易俗,确保地方治安.第二类是基层社会之精英,其燮和家族,造福乡党,并揭开了“四民”互动的新篇章.第三类是散落民间之士子:或渴望时运,建功立业;或勠力为善,造福乡党;或锲而不舍,深研学术;或自做工夫,修身不辍;或甘于贫困,守其节义.此三类人员组成了庞大的基层儒士群体,代表着南宋儒学下行的真实发展面貌.
其他文献
当前,各国积极加强网络空间的军事投入,国际网络军事化发展愈演愈烈,主要体现为基于军事目的和聚焦安全领域的网络对抗层出不穷,各国积极加强网络空间作战力量建设,网络武器的开发运用趋于白热化.网络军备竞赛如火如荼地展开,主要归结于安全困境在网络空间的衍生和嬗变,各网络大国之间互信缺失,而有关限制网络军备发展和制约网络军事冲突的国际机制不完善,且网络军事化收益比高,诱使各行为体积极加强网络军备建设等因素.网络空间军事化发展加重了网络和实体空间的安全困境,同时也破坏了网络空间的战略稳定性和网络空间的秩序建设.由此,
印度莫迪政府于2019年11月提出“印太海洋倡议” . “印太海洋倡议”涵盖七个支柱,受多因素驱动,包括做印太合作的引领者、应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美日澳战略协调、整合既有政策或倡议形成政策合力,以及兼顾战略自主传统等.为推进倡议实施,印度深化与美日澳等印太关键伙伴合作,将针对扩展邻国的“东向行动政策”和“西向思考”纳入印太框架,游说欧洲国家以及俄罗斯的支持与加入.总体上看,莫迪政府推动“印太海洋倡议”既有优势也有不足,尽管倡议取得一定进展,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东南亚共同体建设的发展是文化与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议题.本文从东南亚地区特性出发,使用结构—过程和存异—求同两个维度构建一个解释框架,用以梳理具有地区文化特质的东盟共同体建设.从历史演进来看,东南亚地区发展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整体趋势,其社会化路径日益凸显,展现出符合本地区政治—文化传统的独特优势.就理论思考而言,有别于传统上以超国家和法律化为主轴的欧洲一体化理论,东南亚共同体建设的社会化路径更加强调以磋商和对话等非正式和具体的方式来进行合作,为构建与丰富具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特色的区域合作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镜鉴
随着海底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海底资源勘探活动日渐繁盛,相关争端也随之增加.为提高国际海底资源勘探开发活动争端解决的效率和专业性,国际海底管理局曾在《“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规章草案》中创新地提出了“审查机制”.然而,近年来有关“审查机制”的讨论逐渐湮灭.原因在于,该项制度设计虽以效率和专业性为重,但实际上却部分背离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精神.于中国而言,国际海底资源勘探开发活动的争端解决制度创新是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 ,实现“海洋强国”的应然关切,“审查机制”酝酿的理由及其夭折的原因理应成为我国积极
叶适的世界观与唯物主义颇接近,但是他的认识论思想呈现出更大的复杂性,并不能与唯物主义认识论简单地一一对应.学界对叶适的认识论思想存在一些误解,澄清实有必要.比如,叶适对“格物致知”的阐发,并没有形成“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的思想;叶适所谓“内外交相成”的思想,也并没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意思;叶适所谓“弓矢从的”,也并不是指“思想符合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方法,而是属于知行关系的范畴.
叶适对《大学》的诠释集中体现于早期的作品《进卷·大学》与晚期的作品《习学记言序目· 礼记·大学》.在这两篇文章中,叶适对《大学》的诠释存在显著差异.叶适在《进卷》中对《大学》持有推崇的立场,将其与“皇极”“中庸”放在一起作出相应的诠释,认为《大学》是“下之教”的典范文本,并积极阐发“格物致知”的思想.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中对《大学》则表现出强烈的反思与批判的立场,将其重新列于《礼记》中加以诠释,对“二程”之“格物穷理”思想加以批判,消解了“格物”工夫,将“致知”作为《大学》的首要工夫,并认为《大学》的文
选取1998—2018年31省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资源产业依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资源产业依赖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负面效应,通过计算莫兰指数发现:资源产业依赖和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多数中西部省份处在高高象限且正向聚集;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发现资源产业依赖在直接效应上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在研究基础上提出前瞻谋划产业结构、健全自然资源收益分配制度等对策建议.
叶适的士人教育思想在宋代“回向三代”的儒学思潮中继承了皋陶创立的“九德”之教.叶适认为培养德行要以人的具体材质为根据,此种融合了才性、能力等标准的具体之“德”,不同于宋代理学阐发的纯粹统一之“德”,已经具有“美德”的意涵.叶适试图以“德才兼备”的“九德”之教解决儒学教育所面临的一元道德和多元人才的张力.叶适继承孔子开创的学统,确立统纪之学,以具有统一性的经学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既回应了朱熹对浙学注重史学教育的批评,也在对科举考试的反思中发展出了以义理赋予教育内容的整体性的经学教育模式.叶适的士人教育为士人
作为宋代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虽然肯定了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处理国家事务中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对两宋时期的“任法”之弊提出尖锐批评,认为“以法为治”“不任人而任法”是导致宋代各种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以叶适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直面宋朝“法治”中的诸多问题,对传统社会的“法治”实践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在中华法律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谚语是人类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精炼表达,更是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际表达方式之一.谚语不仅是语言事象,也是文化单元或民俗事象.谚语的定义取决于特定的语境.谚语的意义必须依据其独特的语境予以分析.谚语研究是多学科的、多视角的,建立谚语学基础知识库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