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青衫为何湿?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v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琵琶行》作为描写音乐的千古名篇,历来被人稱道。初读此文,笔者不仅暗自惊叹白居易文笔的高超,更是被琵琶女那精湛的演奏技巧所震慑。然而,仔细推敲,疑惑顿生,“江州司马青衫湿”是不是有些太夸张?它单单是由一首琵琶曲所引起的吗?难道此处仅仅是一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吗?会不会另有隐情?为此,笔者进行了一番探究,发现“别有洞天”,现陈述如下,以请教于方家。
  首先,白居易之所以会泪流满面,是因为琵琶女的哭诉引起了他的共鸣,而非音乐本身。诗中最后一段说得很明白:“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由此看来,“琵琶”只是让作者叹息而已,“此语”才是使作者视琵琶女为知己,从而发出强烈共鸣的根本原因。那么,琵琶女究竟向作者倾诉了哪些事情呢?请看文中第三段: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武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此段便是琵琶女向白居易倾诉的所有内容。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为界,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前面是谈自己过去在京城的辉煌,后面是诉说自己如今在他乡的凄凉。那么,造成琵琶女由京城到他乡、由辉煌到凄凉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正深深地触动了作者此时脆弱的内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是琵琶女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我们先来分析这两句诗,很明显,“暮去朝来颜色故”不是琵琶女落魄的根本原因。理由很简单,第一,作为一名歌妓,在入行之初就应该明白干这一行就是吃青春饭,对人老珠黄、门前冷落早就应有心理准备,不会有太大的失落感,更不会为此背井离乡。第二,琵琶女是一位曾经红极一时“名角”。据诗中推测,想必积蓄不会太少,在自己“退休”之后安享幸福生活应该不会太难,因此也不必远走天涯,落得个如此下场。由此可见,“弟走从军阿姨死”才是琵琶女人生悲剧的真正转折点。
  “弟走从军阿姨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元白诗笺证稿·附校补记》云:“此弟之从军应是与用兵淮蔡有关。”何为用兵淮蔡?据《资治通鉴》记载:“吴元济反淮西,宪宗命发兵讨之。是时诸道节度使及宰相李逢吉,皆与元济交通,多请罢兵,惟裴度力主讨贼之议。上曰:吾用度一人,足破此贼,遂以度为相。师累岁无功。度请自诣行营。上许之。度陛辞。言曰:“臣若灭贼,则朝天有期,贼在,则归阙无日。”上为之流涕,解通天御带以赐之。度至淮西,身督战。由是诸将效力。李塑夜袭蔡州,擒元济,淮西遂平。韩愈奉诏撰平淮西碑曰:凡此蔡功,惟断乃成。”也就说宰相裴度为制衡“藩镇”的势力而用兵淮蔡,从而发生了这样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场战争才有了此时的歌妓从军。那么关于歌妓从军,在唐作品中多有体现,在这里不加赘述。琵琶女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空间,再加上其已人老珠黄,不具备“从军”的资格,最后只好委身于“重利轻别离”的小商人,从此远离京城,浪迹天涯。
  这也就是说,淮蔡之战是琵琶女如今落魄的根本原因,琵琶女是唐王朝藩镇割据的受害者。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白居易左迁九江的原因:
  《旧唐书》本传云: “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白居易被贬官的起因便是“盗杀宰相武元衡”。原来,唐宪宗元和十年,淮蔡节度使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削藩派”代表人物——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表有进一步提出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的要求。这时,刚正不阿的白居易挺身而出,主张讨贼,因而得罪权贵,遂遭贬谪。
  由此可见,淮蔡之战也是白居易左迁九江的原因,白居易也是唐王朝藩镇割据的受害者。
  由此可见,一个红极一时的京城名妓,一个名誉当朝的文坛巨子,原本没有交集的两个人却因同一政治事件而在异乡重逢,一个紧握琵琶、转轴拨弦,一个高握大笔、挥毫泼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既是对命运的慨叹,也是对时局的控诉。不同的人生,相同的命运,他们彼此视对方为知己,一个更坐弹一曲,一个翻作琵琶行,于是,“座中泣下
  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也就顺理成章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实验中学(256600)
其他文献
衣冠是人的外在修饰,衣冠整齐,干净得体,是我们应有的修养,也能展现一个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在中国古代,衣冠的意义尤其重要。我们常说中国是“礼义之邦”,而“礼义”的外在表现,最直接的就是衣冠,所以我们又说“衣冠礼义”“衣冠文物”,等等。可见“衣冠”是和礼义紧密相关的。  “衣冠”和“礼义”有什么联系呢?“衣冠”又为什么对于“礼义”如此重要?《周易》中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就是说,黄
期刊
事件  2015年12月6日16时35分许,在上海飞纽约的UA087次航班上,一卢姓男子要求升舱,并自行占据他人座位,在被要求离开时起了争执,并在机舱内大吵大闹。因严重影响航班内秩序,被该航班机长拒载,并报警请求协助。民警在向卢某进行法律宣传并劝其自行下机无果后,遂将其强行带离。期间,卢某强行反抗,导致三名民警受轻微伤。现卢某因涉嫌妨害公务罪被依法刑事拘留。随后,有网民曝出该男子为西南财大教授,引
期刊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来证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它能使说理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文章生意盎然,是增加议论文亮点的致胜法宝之一。可以说一篇精彩的议论文往往离不开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中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它们的衔接点是“理”,也是它们的相似点。要用好喻证法必须掌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知识。  一、喻而有指  比喻论证也有喻体和本
期刊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许多教师都认为,一节不“热闹”的课是难以出彩的。的确,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积极配合,这是营造一个美好的语文课堂所必要的。但是,笔者认为,当下的语文课堂过多的偏重了课堂的“动”,而对课堂的“静”有所忽视。  严华银老师曾在他的著作《让语文安静》中写道:“让语文课堂安静。让学生真正自主并成为主体,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索,接着与同学、与老师静静地研讨,悄悄地对话,正是在这一神圣的殿堂里,
期刊
事件  一位母亲在北京地铁上哺乳的照片被网友拍照并上传微博,2015年11月28日被北京往事网站官方微博转载,并配有标题“公共场所注意举止 不要裸露性器官”,其中还写道:“这里是北京的地铁之上,不是你们村的公交车。”这样一条用词色彩极其鲜明的微博发布数小时后,就引来十几万条跟帖热议。第二日凌晨,该账号删除了帖子并向公众道歉。12月3日,哺乳母亲的丈夫方先生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已与律师取得联系,将以涉
期刊
事件  近日,国外一网友在社交网站上发布的一组照片,却引起了中国网友的广泛关注。原来在那照片中,一黑发黄皮肤的女性抱着孩子,正在一个奢侈品商店店门口大便,地上垫了一张纸;而拍摄地点,则是中国人在英国旅游一定会去的奢侈品购物街。这位外国网友并没有确认这名女子的国籍,只是开玩笑地说:“我猜她一定不是Burberry粉丝”。不过,中国国内的网友则显然认定此人就是中国人,并立刻对她的行为展开了口诛笔伐。 
期刊
事件  2015年11月21日晚,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里,87岁德国钢琴家约尔格·德慕斯在钢琴独奏音乐会现场,因为不满观众席中有孩子持续发出的声响而中断了演出,并用德语申饬了几句,虽然几十秒后演出继续进行,但这场高艺术水准的演出和这段不和谐的“插曲”,让这个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刷屏,引发热议。  述评  可以这么说,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小孩缺乏自制能力导致了演出现场意外状况的发生,虽
期刊
人教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一定数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在整套教材中数量虽少,但展现了不同文体的魅力,最大可能地呈现出了外国文学作品甚至是外国文化的异彩缤纷,有小说、童话、寓言、散文、诗歌、剧本、书信、论述文等。从选材地域看,欧美篇目多,亚非篇目少。从作品的时空分布来看,多数为外国近现代作家作品。  但是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相关研究显示初中生对外国文学
期刊
《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散文。就本文而论,把教学重点放在介绍端午节和认识鸭蛋上,这只是在教教材。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样两个概念。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教”。  教學目标:  1.定位品读视角,品味其人其文的情质。  2.调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认识传统文化的分量,丰富人生底蕴。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期刊
教学古典诗歌,选择好的教点至关重要。只有立足于文本的新意与深度,再与学情相联系,力图学古人而又不囿于古人,才能将古诗教活,教出高度与广度。经典作品的教学须从文本出发,从发现知识到提炼知识,深读文本出新解,达到教学自然创新的功用。在此,本文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教点选择为例,从明了作者之心和汇通读者之意的两个向度,予以具体解说如何才能有效达成对经典古诗的鲜活教学。  一、明了作者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