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历史的河流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北上》以京杭大运河为背景展开叙述,讲述了一个意大利人“小波罗”聚集了一个“马可·波罗”式的队伍,一起沿着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向北出发的故事。中国的历史、文化、群众生活状态,就在“北上”的过程中,像一卷古画一样铺展开来。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将真实的历史事件与虚构的故事交叉编织,以虚构介入历史,在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张力。读者因此跟着这幅古画,按图索骥,逆着历史的河流而上,找到源头,重回历史现场。
  关键词:《北上》 叙事艺术 历史 运河文化
  一、片段式呈现的人物
  与徐则臣之前的创作中人物形象多为城市边缘人相同,《北上》中的人物也都是普通的人民群众。作为长篇小说,《北上》在体量上对于人物塑造应该是有优势的,但是徐则臣并没有把重心过多地放在人物身上,小说中的人物多以片段的形式呈现在读者眼前。小波罗作为外国人,以异域的眼光看中国,为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谢平遥作为知识分子,对“康梁变法”表示拥护;而妓院中的百姓却对“康梁变法”持截然不同的态度,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为正史提供了补充。马福德则作为入侵者,对战争的意义进行了怀疑,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思考,他的存在反映了历史洪流下的普通民众对个体的人生意义的选择。孙过程是义和团成员,他的经历反映了洋人对国人生活的影响,其中有负面也有正面:负面的影响是部分洋人作为入侵者或传教士,与当地恶势力勾结,打压百姓,孙过程的父母就因此而丧命;正面的影响是洋人踏上中国大地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孙过程、邵常来、船老大等人及他们的后人就在小波罗的影响下改变了一生。
  邵秉义一家是船民,船业的没落也反映了运河的没落,他们是运河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也是“活着的运河文化”。而摄影师孙宴临则是运河没落史的记录者,同时也是运河文化的记录者。旅馆老板周海阔收集古玩,一方面说明运河文化已经落后于我们的现代生活,一天天离我们远去;一方面又体现了人们对于运河文化的不舍。徐则臣写这样一个族群的历史与文化,其用意是通过这些线索按图索骥找到历史的源头,重返历史现场。因此,每个人物形象都可以说是一块历史拼图的碎片,他们各自的历史是运河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虽然“单个人的时间与绵延的历史、永恒的宇宙时间之间,只是一种无望的伤怀与绝望的超然交相混杂的情境和体验。但是反过来,也毕竟只有个人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体”a。正是这种以个体生命为本位的历史观,才使得徐则臣能够深邃地触及历史的深处,使历史具有真实性。徐则臣以片段呈现人物的叙事手法,将历史凝聚在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物身上,从而构建出一幅完整的历史拼图,企图将历史的原貌全面展现给读者。
  但在人物塑造上,徐则臣对核心人物小波罗的描写却不够成功。“说到为什么要选择以外国人的视野观察运河,徐则臣说,这是一种跨文化的写作,这也是他近年来总结出的新的写作经验。中国很多作品都是以国内作为写作背景的,而运河是世界的,一条河流给世界带来的命运是不可想象的。”b在人物深度上,小波罗的形象不够生动,给人的感觉过于单薄,如果没有临死前那一番与谢平遥的对谈,似乎就仅仅是一个善良风趣的外国友人形象。在身份塑造上,小波罗也不像一个外国人。对于中国的饮食和风俗,他是全盘接受的,没有一点不适应;他的感受是好奇和好玩,像一个中国游客参加“北上游”,而不是一个外国人的“北上之旅”。但作为一次“跨文化写作”的尝试,徐则臣的想法是具有新意的。
  二、众声喧哗的叙述声音
  小說具有包容众声喧哗的能力,这一点在《北上》中得到全面的体现。前面我们提到过,小说中的人物就是一块块历史拼图的碎片。面对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康梁变法”这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作者没有直接书写历史,而是通过这些碎片背后的声音来反映历史。不同的话语系统表达着不同阶层的人对这些历史事件的看法,这些不同的声音随着小波罗一行人的“北上之旅”不断传入读者的耳朵。首先是“康梁变法”,历史上的“康梁变法”受到了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的反对,而在小说中,作者则是通过小波罗和两个嫖客的行为告诉读者,其实民间也有不少人反对变法。来自民间的声音和主流的声音代表了不同的话语系统,但在小说中,民间声音和主流声音出人意料的一致,引起了读者对“康梁变法”的反思。而谢平遥知识分子兼官员的身份,代表了这一阶层的人对康梁变法的认同和追随。作者通过虚构的故事表达出不同阶层的人民对真实历史事件的不同看法,在历史的虚构和虚构的历史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张力,达到了作者所说的“强劲的虚构可以催生出真实”的效果,将当时中国混乱的政治局面真实地再现了出来。
  其次是身份认同问题。小波罗刚来中国时,尽管表现得很有礼貌,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在潜意识里,他还是将自己和中国人区别开来。所以在谢平遥看来,小波罗的一些行为很夸张,有自娱自乐的意味。同时,在小说中出现的中国百姓对小波罗的态度也有很鲜明的“排外性”,如小孩子们扔石头砸小波罗。而在小波罗受伤后,叙述声音发生了变化,作者直接借医生之口说出“洋人也是人”,小波罗临死前则说:“愿上帝保佑所有人。”实际上,此时是隐藏在文本后的作者在发声:国界和民族已经不再重要,在生死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马福德和如玉是两个不同国家的青年,虽然他们的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但是这些身份都是外在的,在爱情面前,这些都不重要。后来,马福德一直生活在中国,在中国人眼中,他是一个“西域骆驼客”,而不是外国人。他说:“我只想做我一个人的马可·波罗。”因此,这部小说所要讲述的只是“人”的故事,是抛开一切身份和符号的“人类共同体”的故事。
  在叙述立场上,作者没有改变自己中国人的立场和身份,不惜笔墨对八国联军侵华的行为进行了批判,但作者没有止步于书写入侵者的暴行,而是对入侵者的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侵略战争是没有平等可言的,然而战争并没有泯灭入侵者的人性。在听到俄国的国歌后,两个企图侵犯中国女性的俄国士兵停止了行动,并且将抢来的财物归还给中国人。义和团作为民间组织,虽然以一种荒唐的迷信思想来武装自己,但他们是一股民间自发的抵抗外来入侵者的力量。同时,义和团也对阻止他们破坏铁路的中国官员进行了虐杀和肢解,人性的残暴可见一斑。作者借大卫和马福德之口,解释了人性的特点之一就是矛盾,而战争的环境将这种矛盾放大了,这说明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恶”或“绝对的善”。   这些不同的声音就像乐章的不同声部,构成了丰富复杂的乐曲。
  三、从牧歌到挽歌的叙事变奏
  在小波罗一行人的北上之旅中,空间不断变迁,小说的叙事节奏也在不断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运河代表的是时间。在随着运河北上的旅程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了改变。小波罗和马福德作为外来者,有一个逐渐融入运河历史和文化的过程。刚开始踏上中国土地,沿着运河北上时,小波罗对中国的饮食和民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北上之旅”似乎是“游玩之旅”。这一段情节的叙事节奏很慢,好像在借小波罗之眼为我们展示中国的风土人情。马福德则醉心于运河文化,仿佛自己就是马可·波罗,记录着有关运河的一切。此外,作者还加入了情感叙事,描写了马福德和大卫的友谊、马福德和如玉未挑明的情愫等。一开始,这两个外来者像是在过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但随着距离义和团的腹地越来越近,气氛开始变得紧张:拳民对小波罗的暗杀、马福德和义和团一次又一次的交手,使得小说的叙事节奏越来越快,田园牧歌的感觉逐渐消失。
  而另一条叙事线索则充满了“挽歌”的氛围。邵星驰作为家族的最后一个渔民,在渔船上举办“船婚”。邵家的船已经找到了卖家,他们决定在“船婚”之后就结束渔民的生活。与邵星驰相比,他的父亲邵秉义对运河的感情更深。运河养育了他的家族,他也把一生都献给了运河。邵秉义对运河的留恋,代表了渔民对运河文化的不舍。摄影师孙宴临见证并拍摄了“船婚”,她一方面看到了邵星驰这样的年轻一代对岸上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另一方面也看到了邵秉义这样的“最后的渔民”对运河生活的依恋和不舍。作为客观的记录者,她将时代的变迁记录下来,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孙宴临摄影展的名称是“时间与河流”,体现了作者的意图,河流与时间的关系得到了强调。周海阔的博物馆虽然没有成功运营下去,但是民宿却开了起来。在已经停运的运河旁边,建起了一座座民宿。这时,小说中的惆怅感与前期牧歌生活的宁静感已经完全不同。运河文化一天天远去,运河上的人事物也不断地变迁,小说在此时已经由前期悠扬的田园牧歌变成了峻急的挽歌。
  徐则臣在《北上》的扉页中引用了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名言:“过去的时光仍持续在今日的时光内部滴答作响。”邵家的罗盘、孙家的相机、周海阔的吊坠……这些过往的线索就像一把把打开运河文化的钥匙,指向了在运河上生活的百姓,指向了无言而神秘的运河,正好契合了徐则臣想要表达的主题,即一条河流和一个民族的秘史。在一段又一段的家族历史中,我们仿佛窥见了运河的历史。家族历史与运河历史相辅相成,本土文化和异域声音不断碰撞,使人们产生了对运河文化、时代变迁以及人性的思考。
  四、结语
  小说以虚构的人物来重新看待真实的历史,用外来人的视角和民间的视角对历史重新进行审视,试图达到“强劲的虚构可以催生真实”的效果,在重构民族历史的同时也叙述了历史洪流中普通人的历史。在“大历史”与“小历史”之间,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文本产生了巨大的张力。而运河更像是一个容器,盛满了历史的片段,不同的河段有不同的风景和不同的声音。历史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历史的河流中本来就翻涌着千千万万的人生。在不同时空的“河流与人”中,運河将过去和现在连接起来。顺着家族历史的指引,我们也得以找到通往运河历史和民族历史的道路。
  a 张清华:《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海德堡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b 徐则臣:《孤绝的火焰与世界的河流》,新华网2019年7月4日。
  参考文献:
  [1] 张清华.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海德堡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徐刚.时间与河流的秘密——评徐则臣长篇小说《北上》[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1).
  [3] 陈华文.一条河流的历史文化之秘[N].中国文化报,2019-07-05.
  [4] 江飞.虚构的历史与历史的虚构——评徐则臣长篇小说《北上》[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1).
  [5] 岳庆云,李晓伟.徐则臣《北上》叙事结构分析[J].枣庄学院学报,2019(7).
  作 者: 邓昕洋,江西师范大学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江户时代,日本出现了将古典卑俗化的現象。具有医学背景的作者通过由汉方医学经典改编而成的诙谐的文学戏仿作品,阐明汉方医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本文借由具有娱乐性质同时需要具有医学知识或本草知识才能够理解的由医学经典改编的文学作品,印证了医学与文学的相容性,表明汉方医药已经融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日本文学 汉方医学 江户时代 医学经典 戏仿作品  日本近世时期对滑稽
期刊
摘 要: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红鞋》中,有一个叫珈伦的小女孩,因为被一双美丽的红鞋吸引,一次次忍不住诱惑穿上,最后成为红鞋的禁脔,砍掉了双脚才摆脱红鞋的束缚。而“红鞋”这一主题在艾丽丝门罗的很多短篇小说中也都有反复出现。在《孩子们留下》一文中女主角鲍玲遇到了“红鞋”伪艺术家——杰弗里,被对方引诱,一次次跟他悄悄约会,并最终与杰弗里私奔,放弃了两个亲生女儿的抚养权,为此她抱恨终生。珈伦和鲍玲在“红鞋”的
期刊
摘 要:《红楼梦》通过对传统下凡历劫母题的完美继承与卓越创造,使小说有了更为深广的思想内涵和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这个更为深广的思想内涵和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就是《红楼梦》及其下凡历劫母题对人类生命存在的哲理思考与终极关照。具体表现在:一、《红楼梦》及其下凡历劫母题中的三大神话追问人生本源、思考人生价值、领悟人生哲理。二、《红楼梦》的其他描写,表现世间万物千变万化,揭示人生运动规律,思考社会人生,揭
期刊
摘 要:本文從湖湘文化的精神印记、生命意识与诗化人生、情意蕴藉与慷慨开阔之美三个方面探索了湖湘抗战文化视阈下的吴奔星诗歌创作。  关键词:吴奔星 抗战文化 诗歌创作  吴奔星(1913—2004),湖南安化县人,我国著名诗人、评论家、学者,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美学研究上造诣深厚。“抗战”期间,吴奔星先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以诗歌为武器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之中,他的诗作激励了抗日斗志,产生了深远影响。  
期刊
摘要:概观晚清四川民教冲突的相关研究,对来华西人的游记著述利用尚不充分。伊莎贝拉-伯德的在华游记于晚清四川民教冲突而言,是一部价值不容忽视的历史文献。其有关民教冲突的记叙基本与我们的历史认知相吻合,且在某些细节上丰富了我们对民教冲突的认识。尽管伯德因民教冲突受到了不小的身心伤害,但她在游记中仍力求客观评判,不时以一种游离于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外的“第三者”眼光进行独立表述。  关键词:晚清四川 民教
期刊
摘 要:在人类文明语境中,女性走过了一条女神时代、女奴时代、女人时代的历史轨迹,并将最终走向“人”的时代。对于浮升于人的解放潮流中的中国女性诗歌写作而言,经历了“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成熟、丰富与深化的过程。在这种人性解放潮流中,郑小琼以女性和公共知识分子的双重姿态出现在中国新诗21世纪的崭新版图上。她的诗歌是超性别的,是“人”的书写。“黄麻岭”是郑小琼诗歌言说的一个重要支点。“审丑写作”是郑小琼
期刊
摘要:金庸小说的出现和流行,掀起了中国武侠小说的一场革命,使人们开始正视武侠小说的文学价值,并直接推动武侠小说由“俗”入“雅”的巨大转变。本文在深入研究金庸所写的文学资料、访谈记录的基础上,再结合金庸具体的武侠小说创作,从中梳理出金庸大致的武侠文学创作观念。金庸以大海般的才情,如椽般的巨笔弥补了旧式武侠的种种缺陷,叉最大限度地继承了传统武侠小说的精华,另辟蹊径,卓然成家,最终开创了武侠小说创作的新
期刊
摘 要:海子是一位纯粹而深情的诗人,他的诗有时在天空中飞翔,有时寂寞地与大地拥抱。在他的笔下:太阳、麦子、草原拥有了对抗绝望的生命力,北方、黑夜、远方被赋予了更丰富而独特的含义,青草、鲜花、山野上的风诉诸了对土地的忠实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夜读海子的诗歌,或许你能看见暗黄的灯影下,有一位孤独的诗人,他带着诗歌的王位,一步一步走近你。《黑翅膀》是一首饱含抒情品格的诗歌,不仅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审美情怀,也
期刊
摘 要:海子作为一位天才诗人,在中国现当代诗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海子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和尼采哲学的熏陶下,创造了一个诗歌界的神话。本文旨在透过海子留下的诗歌文本,结合海子的背景与经历,探求海子诗歌中所蕴含的多种文学元素,在海子的创作中探寻西方文学、哲学乃至宗教的元素,寻觅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和一个“诗才”的独特思维。  关键词:海子诗歌 乡土 西方 哲学  一、深埋中国乡村土壤下的“海子”  
期刊
摘要:陆初望是清代诗人,著有《怀白轩初稿》。经笔者考证,陆初望出生于1811年,去世于1877年后。陆氏诗学思想有以下方面:认为诗无尊唐崇宋之分,要博采众长;诗主性灵;以史入诗;崇尚诗言志。与词方面:尚阳羡词派;崇白石清雅;尚寄托;以史事为词。  关键词:陆初望 生卒年 诗学思想 词学思想  陆初望,清代诗人,字文泉,江苏阳湖(今常州)人。曾师事李兆洛,著有《怀白轩初稿》,其中《诗钞》十卷,《词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