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戏台的震撼(节选)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yneinf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陳志光精心制作的“古戏台”中,动物、人物都消失了,只有“物”还存在。这又是一个意向不到,古戏台的出现标志着陈志光创作的一个转折:让他在材料、观念以及他个人的经历、趣味之间找到了一种对应关系,同时,他的作品也因此更加充满了厚度。
  首选是复制的力量,它让人们产生对近乎是无所不能的复制技术的可怕的感觉。在一个技术的,充满了工具理性的时代,复制的力量成为一种可触可摸,既真实,又虚假的现实。对一个真实的古建筑用不锈钢材料的原样复制,代表了作者内心的那种孤注一掷的狂热和做到极致的凶狠。
  面对这个巨大的让人震撼的金属复制品,让人产生一种相当复杂的感受:它是真实的,又是怪异的;作为现实的物质材料,它离我们的感觉如此之近;作为材料转化所产生的离间效果,又让我们感觉它是如此之远和令人恍惚迷离……。
  一个历经沧桑的古戏台为我们敞开了它存在的意义;选择现代材料对古戏台进行复制出来的金属古戏台,又赋予它了一层意义;而复制后的金属古戏台面对当代生活的延伸,使它不同于其它的雕塑作品,它成为一个奇特的存在。它是可以进入的,可以表演的,它在亦真亦幻中满足我们对于历史的想像。
其他文献
本次对话以田世信先生的作品《苗女》而展开,邀请到了《世界艺术》总编辑、著名策展人徐亮先生,从他们13年前第一次相识谈起,去畅聊他眼中田世信老师,以及“苗女风波”之后给田老师乃至整个雕塑界所带来的影响。从他的话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田先生平易近人、为人刚正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对田先生的敬爱之情。  东方艺术·大家:那在您眼中田世信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艺术家?  徐亮:田先生首先是一位人格独立、为人正派的人,
期刊
受张宏芳女士之邀,让我写一篇关于忻东旺先生短暂而精彩的一生的个人认识。我第一不太善文笔,第二与画家忻东旺也只是见过几面。虽然一直以来就十分喜欢忻东旺的画,但直到看到《相由心生》这本画册之前,见过的他的作品真是太少了。看了他的画册以后,几天来,我几乎每天都要读几次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可谓是张张让我心动。前天,我与女儿在北京南站等候车去天津的车,在候车室里,我的前后左右在候车的人,几乎全是忻东旺的画中人
期刊
对于田世信的雕塑和行事风格,我早有耳闻。遗憾在中央美院代课十余年,没碰到机会当面请教。我第一次认真研究田世信的作品,居然是源于一场风波。2008年秋冬之交,北大光華管理学院新楼前安放的两尊雕像引起了轩然大波。我对作为城市景观的雕塑向来不感兴趣,自然也就没怎么在意。后来争议越来越大,说老子有多么难看,蒙古人有多么雷人,这才引起我的兴趣。我对城市雕塑不感兴趣,不是因为难看,而是因为甜俗。居然有难看和雷
期刊
我的很多雕塑作品都是夹纻——硬漆雕刻(日本人的说法)制作的。之所以这样,是为了将我二十年来全力专研的,一种原本中国传统的雕塑制作形式延续下去。  夹纻——硬漆雕塑的制作方法有着比青铜制作更好的可塑性及复制能力。遗憾的是,中国几千年做得很好的东西,现在我们自己做不了,而别人做得很不错。  我不服气,于是在台湾友人林明哲先生的支持下,于二十年前开始对此的研究工作。此间多得漆厂匠人王栋师傅的通力合作,至
期刊
我和田世信先生相识是在1989年的10月,那时他刚刚结束中国美术馆的双人展,带着从贵州来的山野气息,有如斜刺里一股旋风刮进了有些沉闷的中央美院雕塑研究所(也叫雕塑创作室)。我那时刚从雕塑系毕业分到这里不久,是这里唯一的年青人:青涩,自命不凡,其它的雕塑家基本都是老先生,所以当我见到这股外来力量很是兴奋,暗想总算有个知音了。在美院院内这座大厂房里,我们每人仅有六平方米左右创作空间,一开始我们不在一起
期刊
在我曲曲折折的艺术征途上,时常让我心慌意乱、黯然神伤,不知何方有路……每当这个时候,我心里总会浮现出一些明灯般的老师,田世信老师便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如果没有他,我的艺术路向可能会出现更大的偏离,甚至南辕北辙,对于一个艺术青年而言,艺术路向远比速度更重要。  87年,我就读于福建工艺美校国画专业。四年求学期间,手里握着是毛笔,心里揣的却是雕塑,但苦于无明师点拨,无从下手。当时的我连一堂正规的泥塑课也
期刊
林明哲  出生于台湾。  现任财团法人山艺术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曾任尼加拉瓜共和国驻高雄市名誉领事、前中美亚洲文化协会常务理事、前高雄市历史博物馆咨询指导委员会委员等。一九九二年成立财团法人「山艺术文教基金会」,一九九六年设立「山美术馆」,并创办《山艺术》杂志月刊(前身为  一九八九年创刊之《炎黄艺术》月刊)。  一九九六年因推动艺术文化交流,获颁尼加拉瓜共和国文化部奖章。  以「收藏华人艺术,推动
期刊
田世信的艺术已经与贵州的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面对着他的雕塑,每一个人都会感受到那种来自大山深处的生命力。而面对着田世信本人的时候,他的面容,他的谈吐,以至他的生活环境,都会使人觉得它本身就是贵州文化的产儿。实际上,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的艺术不是对生活经历和风土人情的简单记录,而是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融入那种文化,再从那种文化中把自己的生命翻铸出来。因此,我们在他的雕塑中看到了一种生命的形式
期刊
今天,当我们再次说起田世信,说起这位中国现代雕塑诞生的先导之一、被誉为中国雕塑界承上启下之人物……时间和年纪,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话题。  迄今为止,田世信从未以一个“长者”自居,更未以“功绩”自封,直到今天,田世信仍在大刀阔斧地改变自己的创作面貌,寻索新的语言、材料或是有更多可能性的着眼点,而唯一未变的,恐怕就是他对雕塑的执迷,对职业的尊重,对艺术追求的纯粹与不懈。  著名当代雕塑艺术家向京、瞿广
期刊
是所谓,蚂蚁就是蚂蚁,藏在蚁堆中的蚂蚁。在无数同类中隐埋起性别年龄面目特征及或许也存在的精神世界,以俯首接受渺小的姿态构筑了庞大,使得它们的领地无处不在。它们默认属于自己的身份,觅食,巡罗,迁徙,生养,其过程不断复制,使得它们的生命力永续并无度扩张。由此而延伸出一种“蚂蚁的宗教”,也许说,这种近乎禅意的“道”才是蚂蚁们生存后面的根本意義。  团队精神是亿万年来蚂蚁稳健生存的基本,它与人类的生存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