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公共政策制定策略探析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qy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共政策作为政府向公众输出的公共产品之一,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政府公信力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被公众的接受程度。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政府公信力通常反映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之中。从这个角度对政府公信力问题加以分析,可以看出造成我国政府公信力问题的行政制度、行政观念、行政行为等方面的缺陷。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公共政策;政策制定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2
  政府公信力对于保持政治稳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相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考虑到问题的多重性和资源的有限性,在确定具体实施策略时又必须把握重点,方能带动全局。公共政策作为政府向社会输出的重要公共产品,其关涉面大,影响深远,这一领域中的政府信用问题自然就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理应是政府着力突破的难点。
  一、政府公信力与公共政策的内涵及两者的关系
  (一)政府公信力与公共政策的内涵
  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是比较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政府推动下取得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尤其是政府公信力的题升,显得特别重要和紧迫。而公共政策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也影响到社会以及政府的方方面面。
  政府公信力即指政府行政行为赢得社会公众信任的能力,是社会公众从自身的期望出发,依据合法性、合理性、民主性、责任性等构成的指标体系审视政府行政行为所形成的对政府是否及在多大程度上值得信任的一种主观判断和评价。
  公共政策是国家机关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解决公共问题,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调整,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制定的行为方案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等公众参与的公信力建设关涉到公共行政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具有政治性,合法性,稳定性以及目标选择的多样性。
  (二)政府公信力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关系
  1、公信力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保障。首先,政府如果不能依法行政,则很难得到公众的支持和信任。一个公信力低的政府,其政策的制定就无法公开公正,更不可能主动的提高自己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因此就无法制定出合意的公共政策。一般情况下,较高公信力的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必然尊重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在制定公共政策时,从公众利益角度出发,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并且照顾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立足点放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民众全面发展上。其次,公信力越高的政府,其公共政策过程的透明度越高,在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政府就会坚持民主程序,并且鼓励国民通过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院外游说制度和公民投票制度等进行偏好显示、反映民情。公众就政策问题与政府进行磋商,通过民主程序整合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利益,最终推动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
  2、公共政策制定是提升公信力的关键。公共政策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重新分配, 是平衡社会不同群体利益的手段。因此公共政策制定对提升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与稳定程度与政府公信力息息相关,公共政策作为公众的焦点,其合法性与否关系到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公共政策涉及范围面广泛,例如人口问题、经济问题、住房问题等等一系列公共政策与公众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很多时候源于对公共政策的主观价值判断。因此,如果政府的公共政策可以在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还能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国民自然会更加信任、更加依赖自己的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要充分保障每个公民的言论自由等权利,扩大参政的方式渠道,积极发挥社会团体的调节作用,重视他们的声音、建议、增强责任感。
  二、从公共政策制定的角度分析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
  当前我国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政策功能,政策科学性以及政策的实施等方面,其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了严重损害,使政府公信力呈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
  (一)公共政策功能缺失。公共政策作为政府表现其职能的主要手段和形式, 其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制约规范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发展三方面。公共政策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三个功能, 其有效性、合理性才能为公众所认同, 才会具有公信力。当前相当多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存在功能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1、公共政策背离社会公认的价值准则,价值导向功能削弱;2、公共政策的规范制约力软弱;3、公共政策的社会发展功能不突出。
  (二)政府政策过程的非科学性。政府决策过程包括从发现问题到政策方案出台的一系列功能活动环节所组成的过程。包括建立议程、界定问题、设计方案、预测结果、以及方案的合法化等环节。当前在地方政府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政策议程确立的不合理性;2、公共政策制定的不科学性;3、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不民主性。
  (三)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当前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偏差,严重影响到了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效果,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了损害。
  (四)政策责任的缺失。现代政府是责任政府。政府应承担社会服务的责任,并对社会负责。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策责任意识淡薄,往往只管做决策,决策失败后无人负责,这种政策责任缺失的现象对政府公共政策公信力造成了严重损害,从而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有效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公共政策制定策略
  (一)弥补功能缺失,提升政策功能。政策功能的缺失给政府公信力造成了严重损害。要弥补当前政府公共政策功能的缺失,应做到:   1、要以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价值观来指导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不仅要充分考虑政策的直接经济功用。更要考虑作用。要通过公共政策将政府所追求的公平、公正、竞争等价值观传达给社会公众。
  2、强化公共政策的规范制约作用。要加强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建设。尽量使公共政策通过法定程序法律化、规范化,增强公共政策的权威性。
  3、强化公共政策的社会发展功能。当前就是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打破政府政策制定的惟GDP论,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二)完善公共政策制定体制,推进科学民主决策,造成公共政策制定不科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阶段我国政府政策制定体制的不完善。当前政府政策制定体制的完善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加强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建设和完善,促进政策制定的科学化。要改进政策制定中枢系统的制定方式,落实政策中的民主集中制;要加强政策咨询系统建设,在政策制定中做到谋与断分明;要提高决策信息工作水平,健全行政信息网络体系。
  2、积极推进制度创新,落实民主政策制定。民主政策制定就是在地方政府决策过程中引入民主机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民主权利。要通过制度创新,探索出一条既能保证决策效率,又能保障人民民主的决策体制,实现从制度上保证政策制定的民主。
  (三)优化政策执行,增强政策效果公共政策能否具有公信力,归根到底取决于公共政策是否能解决特定社会问题,达到预期效果。作为政策过程的重要环节,政策执行对于政策效果的达到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要完善政策执行的管理体制。要加大力度调整地方政府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从根本上保证政策执行的协调统一。
  2、要大力提高人员素质。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往往与执行主体的素质有关。因此应该努力减少政策执行偏差。
  3、要强化对政策执行的监督。一方面要加强和完善现有监督体系,另一方面要引入现代技术和理念,改进监督方法 。
  (四)强化政策责任,建设责任政府提升政府公共政策公信力必须强化地方政府的政策责任,使政府和官员真正为公共政策制定负起责任。
  1、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政策责任追究和监督机制。加强权力机关对政府政策责任的追究;加强司法机关的政策责任追究,减少政策执行的偏差;加强政府自身的政策责任追究。
  2、建立健全政府官员重大政策责任引咎辞职制度政府官员重大责任引咎辞职制度是一项在西方发达国家运用的相当广泛的责任追究制度。但是引咎辞职制度在我国的应用才刚刚开始,范围一般限于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今后也应该在重大政策责任中引入引咎辞职制度,落实地方政府决策者的政策责任。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得到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行政问责制,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加强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建设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得到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不仅关系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而且涉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我们党和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因此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并日渐凸显的关键阶段,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张勤著.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12.
  [2]宗志勇.邓集林公共政策视野下的政府公信力建设,2004:44.
  [3]胡晓敏.政府公信力现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J]. 武汉工业学院:学术探讨,2010,(3).
  [4]王达梅,张文礼.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5]安德森著,谢明译.公共政策制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刘超,胡伟.论当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公信力的提升[J].湘潭大学学报,2005,(5).
  [7]林修果.公共管理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61.
  [8]朱光磊,周望.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提高政府公信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3):123.
  [9]徐珂,张全景.加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21.
其他文献
期刊
摘 要:《中国教育思想源流》完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严元章先生毕生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结晶。该书系统梳理了中国教育思想的流变,探讨了教育学习规律。本文从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教育的宗旨和教育中的几个名词三方面入手,分析了严先生在该书中的教育理念,最后提出了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教育;师生关系;教育的宗旨  中图分类号:G40
高职院校党风廉政建设坚持经常性的党风廉政教育,夯实廉洁从教的思想道德基础,突出重点难点,使工作更具实效,通过建章立制、标本兼治,实现监督工作的长效机制.
摘 要:一九七四年十月至十二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发掘了平乐银山岭战国-汉墓群,在124号西汉墓中发现了一铜制杖首,当年发掘报告已经在1978年《考古学报》第4期发表,但对此鸠杖首只是作为出土随葬物提及,并未做详细探讨。笔者查阅有关资料,由此件鸠杖首谈起,对鸠杖的形制起源及全国其他地区出土的鸠杖进行对比考证以期研究此鸠杖的演变及其意义。  关键词:平乐银山岭鸠杖;形制;演变;意义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迁移是一种普遍现象。母语语言系统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即正迁移和负迁移。汉语作为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母语,对其英语学习也存在一定的干预,尤其在听说方面。本文从大学英语听说课教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汉语负迁移对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的影响,探讨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二语习得;母语负迁移;大学英语;听说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
摘 要:当今,高校学生思维方式的跳跃化,极端化不断出现,由于各种原因的堆积,学生不再单纯满足学习上的成就感。作为高校,大多把大学生定位成成年人,却没有重视到成年与成熟的差距,导致,辅导员工作的表面化,形式化,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膨胀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角色;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
<正> 羽扇豆是谷类、中耕作物的良好前作。对磷钾肥敏感,根系的消化能力强使它也能够利用难溶性磷酸盐(磷灰石粉和骨粉)中的磷。不必向该作物施氮肥和厩肥。白羽扇豆适宜深耕
期刊
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与高中教育阶段相比有所不同,而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态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因此,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就应针对以上变化来科
Internet of things is deemed as the one of the great revolution after the age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more
摘 要: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最具有代表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方针、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依然对我国当代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也很重视“礼”“乐”的教育作用,通过“礼”“乐”教育培养有道德修养的仁义之人。本文以孔子的“礼”“乐”教育思想为基础,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给予当代艺术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教育;艺术  中图分类号:B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