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 MPa级热轧TRIP钢的控制冷却工艺模拟及试验

来源 :材料热处理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1986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开发TRIP钢的热轧在线控制冷却工艺,以700 MPa级TRIP钢为研究对象,利用JMatPro软件计算其轧后冷却相变特征,根据计算获取的CCT曲线优化设计TRIP钢的三段式冷却工艺,并利用ThermecMastor-Z热模拟试验机进行模拟试验,测定试验钢在指定冷却工艺下的显微组织特征、各相含量百分比以及力学性能.结果 表明:为了获得低屈服强度和高抗拉强度的综合性能,需提高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冷却速度并延长第二阶段的冷却时间,推荐三段式冷却工艺为:精轧出口以40℃/s速率冷却至750℃,随后以3 ℃/s速率缓冷20 s,最后以40℃/s速率冷却至420℃进行卷取.结合实测结果对计算所得的CCT曲线予以微调,获得了可准确量化的试验钢连续冷却相变特征,对热轧700 MPa级TRIP钢的冷却工艺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研究了高热导率模具钢SDCM和H13钢的高温摩擦磨损性能,揭示了其潜在的磨损机理,并构建了Archard磨损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汽车A柱循环热冲压过程中模具的温度演变规律和磨损行为.结果 表明,在200~ 300℃的服役条件下,SDCM高热导率模具钢主要发生粘着和氧化磨损,相比于H13钢,其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表现出更佳的高温耐磨性能;当模具选材为SDCM钢时,相比于H13钢,能显著提升热冲压模具保压淬火的冷却效率,模具的最大磨损深度由13.8x 10-5 mm降至4.06× 10-5 mm
利用室温冲击试验、拉伸试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研究了Mn含量对热轧孪生诱发塑性(TWIP)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Mn含量的增加,试验钢的冲击吸收能量增加,抗拉强度逐渐降低,伸长率有所增加,孪晶的尺寸也得到细化.
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硬度计和拉伸试验机等研究了不同回火温度对C61齿轮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回火温度为360~ 600℃时,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C61齿轮钢的硬度先增加后下降,在540℃时硬度达到最大值,为42.3 HRC,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先上升后下降,在420℃达到峰值;回火温度为482℃时,合金渗碳体以及M23C6碳化物转变为M2C碳化物,弥散分布于马氏体基体中,保证了C61齿轮钢的强度及韧性;当回火温度超过600℃
借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交流磁性能测量仪和万能拉伸试验机研究了0.3 mm厚高强无取向电工钢冷轧板在780、820、860和900℃退火保温2 min后的组织、织构和性能.结果 表明:在退火温度范围内,试验钢均发生了完全再结晶,得到等轴状的铁素体晶粒;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平均晶粒尺寸从9.2 μm增长到41.3 μm,工频铁损和400 Hz高频铁损均先大幅减小后趋于平缓,磁感应强度先升高后降低.在820C退火时,铁损P1.5/50=5.51 W/kg,P1.0/400=33.22 W/kg均处于较低值,
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能谱仪和透射电镜等研究了Sn对含铜取向硅钢脱碳退火后的组织、织构与抑制剂的影响.结果 表明:脱碳退火后,由于Sn元素对抑制力的增强,可使初次再结晶晶粒变得更加均匀、细小,脱碳退火板的平均晶粒直径由10 μm减小为6μ.m.试样主要织构组分相差不大,均存在较弱的α取向线织构、较强的γ取向线织构和一定量的Goss织构.但加入Sn元素后,α取向线织构密度略微减小,Goss织构明显加强.含Sn取向硅钢的抑制剂类型为Sn与Cu2S和MnS的抑制剂复合共存,且Sn对析出物尺寸分布会产生较大
为了研究高温时效对GX40CrNiSi25-12奥氏体耐热铸钢析出相的影响,采用JMatPro软件模拟其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相图和析出相随温度的变化,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研究了不同温度时效处理对试验钢的析出相的形态、大小、析出位置及硬度的影响.结果 表明:850℃时效24 h后,大量细小颗粒状的M23C6碳化物在基体奥氏体晶粒内析出,在奥氏体晶粒内还发现有少量细针状σ相析出,同时在枝晶处出现密集分布的块状σ相,试验钢的硬度显著升高,达到最大值;950℃时效24 h后,晶内析出相减少,颗粒状M
对316LN奥氏体不锈钢进行了不同温度(1020、1050和1070℃)的固溶处理,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对316LN奥氏体不锈钢在300℃的高温环境下进行单轴拉伸试验,采用光学显微镜(OM)、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对其微观组织和高温力学性能进行分析表征.结果 表明:随着固溶温度的升高,316LN奥氏体不锈钢的晶粒尺寸逐渐增大,析出相逐渐溶解,位错密度降低的同时孪晶数量减少,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略有降低,伸长率增加;高温下的拉伸断口形貌均呈现出典型的韧性断裂特征;当固溶温度为1050℃时,试验钢
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Q235B钢表面制备了不同Ti3SiC2含量的Fe55/Ti3SiC2复合涂层,并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硬度仪、摩擦磨损机和电化学工作站等研究了涂层的显微组织、物相及综合性能.结果 表明:由于Ti3SiC2的加入及其在高温下分解降低了熔池的换热特性等综合因素,导致Fe55/Ti3SiC2复合涂层的晶粒粗化;随着Ti3SiC2的添加,Fe55/Ti3SiC2复合涂层中形成了Cr7C3、SiC、CrC和TiSi等硬质相,组织变得粗大,并且α-Fe相的尺寸粗大及含量增加,而复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洛氏硬度计和HT-1000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等研究了不同淬火温度对冷轧辊用MC3钢组织、硬度和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淬火后,冷轧辊用MC3钢基体组织由铁素体向隐针状马氏体转变,同时碳化物溶解并伴随有残留奥氏体的生成,当淬火温度超过920℃时,马氏体组织严重粗化,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急剧增加.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MC3钢的硬度和耐磨性都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当淬火温度为920℃时,硬度达到最大值63.8 HRC,平均摩擦系数为0.61,体积磨损量为0.164 mm
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和维氏硬度计等研究了一步淬火-配分(Q&P)处理对20CrMnTi钢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一步Q&P热处理后的试验钢显微组织为马氏体和少量残留奥氏体.随着配分温度的升高和配分时间的延长,残留奥氏体含量先增加再减少,维氏硬度先降低再升高.对一步Q&P热处理后的试验钢进行干滑动摩擦磨损试验.结果 表明:在小载荷(10 N)和残留奥氏体含量较低(<5%)的条件下,残留奥氏体含量越高,试验钢的耐磨性越差,磨损机理主要是磨粒磨损、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