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而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保持,要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做支撑。如何有效、持久地提高和保持学习的主动性,是教育的根本。教师就如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以补益于数学教学实践。
关键词:数学;学习;主动性;提高
达尔文说:“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我们也认为,被动、强迫的学习即使能够取得一时的所谓优秀成绩,但它永远不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手段,永远是一种暂时的、短见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没有益处。在政治上,古人讲求“垂拱而治”而天下大治,在教学上,我们也不妨换一种观念、换一种态度去思考,做到垂拱而“教”,教师轻松教、学生快乐学,这岂不是一举两得吗?因此,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在研究一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成才。而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关乎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有的放矢——给学生确定科学的学习目标
“一个人没有近期目标,人不勤快;没有中期目标,人不精神;没有长远目标,人无气势。”学习目标的确定,也要有一定的区分度。从时间跨度上讲,要确定近期目标、中期目标、长远目标;从个体差异上讲,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因人而异地确定个人目标,这个目标既要有达到的可能性,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也就是说,这个目标,一部分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能够较为轻松地完成、实现,以便给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心理能量支持,提供学习动力,而另一部分又要有相对的高度,也许是一时半会还不能够完成和实现的,但通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和奋斗,有较大实现可能性的。只有交错运用,才能让学生有足够的主动性去努力实现其目标。
二、有“法”可依——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我们应该改变观念,摆正自己的地位,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知识的传授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鱼”确实能够解决眼前的困难和饥渴,但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只有掌握了获取“鱼”的方法——“渔”,学生才有了生存的本领和源源不断的“鱼”。因此,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做常胜将军。精练精讲,主要依据课本例题和作业练习题,最基本的方法都包涵在课本当中,而不是其他资料中。放弃课本而大量做题,这是舍本逐末,只能把教师和学生拖入题海的泥淖,所谓“题”海无边,回头是岸。
三、授之以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学生自己或者学生集体探究,寻求解决方案。在学生无法独立解决时,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启发学生,和学生共同找寻解决方案,让学生在这种相对独立、自主的环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教无定法——根据教学内容大胆创新,灵活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
一节课的教学方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确定。我们不能一概盲目追“新”,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式,也不能故步自封,一味排斥新兴的教学方式。我们要理性看待不同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是洪水猛兽、一无是处,新兴的教学模式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可以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有些内容也许采取传统的讲授方式更能够深入、透彻地被学生理解,如果采用所谓的新方法,也许是看起来热热闹闹、花里胡哨,但对学生而言,只是雾里看花,理解不深刻、透彻,略知皮毛。一节课也不是要面面俱到,讲析、探究、讨论等都上全,要根据内容选取具体方式,如基本理论,完全可以采取讲授的方式,而知识拓展和能力提升就可以采取探究、讨论等方式。
五、读不舍手——注意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学习的主动性要靠兴趣的支撑,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营养剂和催化剂。对于一门毫无兴趣的学问,学生恐怕无法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的,因此,我们要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同时,我们要把饱满的激情、充足的热情带进课堂,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固定在课堂上。还有,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带学生去探索、去钻研,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学生有了浓厚的学科兴趣,就有了在主动学习上前行的精神力量。
总之,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与提高,是中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它关乎着学生近期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关乎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乎着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因此,我们要结合中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探索采取多种方式,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能够主动学习、会主动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全面的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启宏.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J].中学生数理化,
2012(2).
[2]孙远华.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J].读与写,2013
(11).
(甘肃省通渭县平襄初级中学)
关键词:数学;学习;主动性;提高
达尔文说:“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我们也认为,被动、强迫的学习即使能够取得一时的所谓优秀成绩,但它永远不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手段,永远是一种暂时的、短见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没有益处。在政治上,古人讲求“垂拱而治”而天下大治,在教学上,我们也不妨换一种观念、换一种态度去思考,做到垂拱而“教”,教师轻松教、学生快乐学,这岂不是一举两得吗?因此,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在研究一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成才。而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关乎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有的放矢——给学生确定科学的学习目标
“一个人没有近期目标,人不勤快;没有中期目标,人不精神;没有长远目标,人无气势。”学习目标的确定,也要有一定的区分度。从时间跨度上讲,要确定近期目标、中期目标、长远目标;从个体差异上讲,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因人而异地确定个人目标,这个目标既要有达到的可能性,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也就是说,这个目标,一部分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能够较为轻松地完成、实现,以便给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心理能量支持,提供学习动力,而另一部分又要有相对的高度,也许是一时半会还不能够完成和实现的,但通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和奋斗,有较大实现可能性的。只有交错运用,才能让学生有足够的主动性去努力实现其目标。
二、有“法”可依——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我们应该改变观念,摆正自己的地位,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知识的传授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鱼”确实能够解决眼前的困难和饥渴,但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只有掌握了获取“鱼”的方法——“渔”,学生才有了生存的本领和源源不断的“鱼”。因此,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做常胜将军。精练精讲,主要依据课本例题和作业练习题,最基本的方法都包涵在课本当中,而不是其他资料中。放弃课本而大量做题,这是舍本逐末,只能把教师和学生拖入题海的泥淖,所谓“题”海无边,回头是岸。
三、授之以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学生自己或者学生集体探究,寻求解决方案。在学生无法独立解决时,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启发学生,和学生共同找寻解决方案,让学生在这种相对独立、自主的环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教无定法——根据教学内容大胆创新,灵活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
一节课的教学方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确定。我们不能一概盲目追“新”,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式,也不能故步自封,一味排斥新兴的教学方式。我们要理性看待不同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是洪水猛兽、一无是处,新兴的教学模式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可以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有些内容也许采取传统的讲授方式更能够深入、透彻地被学生理解,如果采用所谓的新方法,也许是看起来热热闹闹、花里胡哨,但对学生而言,只是雾里看花,理解不深刻、透彻,略知皮毛。一节课也不是要面面俱到,讲析、探究、讨论等都上全,要根据内容选取具体方式,如基本理论,完全可以采取讲授的方式,而知识拓展和能力提升就可以采取探究、讨论等方式。
五、读不舍手——注意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学习的主动性要靠兴趣的支撑,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营养剂和催化剂。对于一门毫无兴趣的学问,学生恐怕无法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的,因此,我们要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同时,我们要把饱满的激情、充足的热情带进课堂,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固定在课堂上。还有,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带学生去探索、去钻研,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学生有了浓厚的学科兴趣,就有了在主动学习上前行的精神力量。
总之,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与提高,是中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它关乎着学生近期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关乎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乎着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因此,我们要结合中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探索采取多种方式,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能够主动学习、会主动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全面的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启宏.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J].中学生数理化,
2012(2).
[2]孙远华.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J].读与写,2013
(11).
(甘肃省通渭县平襄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