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作品中安娜的艺术形象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ijun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历时四年所著的这部作品——《安娜·卡利尼娜》,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俄国社会历经重重改革后的时期,以描述当时上流社会中贵族生活现象为依托,立足于“家”的视角,借主人公安娜的人生,讲述这样一位“已婚的,来自上流社会的,但却迷失自我的妇女”的故事。这部被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的作品,无论从艺术手法还是人物刻画,乃至自然环境的描写,均可以说是一部上乘之作。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艺术形象;女性觉醒
  在这部作品中,作家托尔斯泰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分析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人的心灵辩证法”是其最大的特征,关于这一点,分别在安娜面对选择时的踌躇,以及康斯坦丁·列文思考哈姆雷特式的“存在与否”的问题上有所体现。
  一、《安娜·卡列尼娜》作品梗概
  安娜是一位美丽、聪明而又内心纯洁的女性,年轻时通过家人介绍,同比自己大20岁的卡列宁结婚,其是一位各方面都十分体面的丈夫:在政府身居要职且仕途顺利,履行对家庭必要的义务,婚后他们有了一个8岁的儿子谢辽莎,一切看起来都很美满。因为一次必要的出行,安娜同年轻的军官渥伦斯基意外相识,这次邂逅彻底唤醒了安娜心中对爱的渴望,而这种感情,是安娜无法从以门当户对为原则结婚的丈夫——卡列宁那里得到的。于是安娜开始经常同渥伦斯基会面,并且成了他的情妇,甚至在后来,为其生下了一个女儿。然而安娜所做的这一切,都同其所处的那个社会阶级格格不入,道德的谴责以及其周围人对她的态度深深地刺痛了她。安娜无法感到心灵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她开始陷入一种矛盾之中。一方面,她不得不在丈夫面前撒谎及故作关怀,这对她来说是痛苦的,且是虚伪的;另一方面,她想要忠于自己的内心,守护自己渴求的爱情,竭力寻求更好的生活方式。只是她的寻找,步入了一个错误的方向。
  二、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形象分析
  1.具有人的原生情感且心灵纯洁坦诚
  安娜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世风日下、信仰需要救赎的时代。在当时,逐渐没落的贵族阶级抓紧夕阳下的最后一丝余晖,依然每日纵情娱乐,放荡不羁。他们用华服来掩蓋自己早已贫瘠的思想,用无休止的宴会来麻痹日渐空洞与衰竭的心灵。处在这样时代的安娜,或多或少会被影响,所以在故事的开始,安娜同她周围所有的王宫贵族太太一样,每日周旋于她所处的三个圈子里:一个是以其丈夫为主的当地政府圈子,包括丈夫的同事部下;一个是由日渐年老色衰的李雅迪伯爵夫人为中心的圈子,当时被称为“彼得堡社会的良心”圈子,也是其丈夫赖以飞黄腾达的地方;最后一个则是纯粹的社交圈,主要由贝特西公爵夫人来带领。可以说,安娜在这三个圈子里游刃有余,因为她有一种独特的,可以让与其接触的所有人都喜欢上她的魅力。
  而这一切,在安娜遇到渥伦斯基时全部都改变了。虽然就渥伦斯基这样的纨绔子弟来说,在最开始,安娜只是他所追寻的一只猎物,但其对于安娜,却是爱情的开始。这场相遇彻底将安娜心里最原始的感觉唤了出来。安娜之所以会被认为是一个封建社会的进步妇女形象,主要是她在面对爱情时,勇敢地坚持了自己,同时也为了把握这份感情,决意同丈夫离婚,而这些是同安娜所处的圈子相矛盾的。
  2.封建社会中的一股清流——拥有进步思想的女性
  安娜在当时由受人喜欢尊敬,到之后与所处社会格格不入,表面看是由于与渥伦斯基的爱情导致的,究其内因,笔者认为,则是由于安娜本身超出那个阶层的思想决定的。作品中体现安娜进步思想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安娜在面对爱情时,同自己的嫂子陶丽截然不同的态度。当嫂子陶丽面对丈夫奥勃朗斯基公爵出轨法国家庭女教师时,她由开始的绝望难过转到了包容与坚持。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为了家庭,为了孩子。而安娜在面对爱情的到来时,宛如一只扑火的飞蛾,放弃了一切而在所不惜。
  二是安娜虽然也重视名誉,但是却更忠于自己的内心。安娜在面对爱情与名誉的选择时,也思索与苦恼了很久,但是最终她没有像周围人那样,成为物质生活与名利场的傀儡,而是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一条在当时看来十分不好的方向——背叛丈夫,抛弃儿子。
  三、总结
  安娜·卡列尼娜这一形象,拥有多个层次,多个侧面。列夫·托尔斯泰所刻画的这一形象,也是一位在资本主义日渐发展,而个人精神日渐被埋没的时代中的一位新的形象。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思考与反省,既反映现实又高于现实。
  参考文献:
  [1]杨欣.安娜·卡列宁娜形象剖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8(4).
  [2]草婴.安娜·卡列宁娜[D].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范誉文(1997— ),女,甘肃兰州人,兰州大学2015级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责任编辑:庄 源 王 瑜)
其他文献
摘 要:各大高校運用多种方法使学生的显性逃课率大幅下降。但是由于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以及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使得隐性逃课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本研究通过对医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及原因展开调查,旨在找出医学生隐性逃课的心理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医学生;隐性逃课;心理因素;解决措施  隐性逃课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隐性逃课最明显的特点是普遍性,几乎每一名大学生都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主体间性概念的介入与运用为出发点,结合当代高校的教师团队管理理念,分析教师团队管理中存在的种种弊病。力图通过对主体间性概念的深入理解,寻找问题根源,继而探究有效的管理策略,以期改进大学教师团队中的人员关系,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并为教师团队管理建设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主体间性;高校;教师团队管理  一、主体间性理论介绍  主体间性概念的要义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主体,这里的主体不仅限
期刊
摘 要:自2007年国务院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以来,11年间MTI在学位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得到了发展和完善,但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毕业论文写作中的问题。本文分别从河南大学和内蒙古大学MTI毕业生的翻译报告中抽取两份,对其选材、结构、结论部分进行比较,发现问题,并针对MTI翻译报告质量有待提高的现状,提出多样化写作等建议。  关键词:翻译硕士;翻译报告;质量;缺陷  一、引言  我国专业翻译教
期刊
摘 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涉及学院工作的各个方面,要求在规定的建设期限內整合各方面资源,完成建设任务和目标。为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运用项目化管理是示范校项目建设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项目化管理;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一、项目化管理的含义  项目化管理是从项目管理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指将企业中一次性的,具有明确目标、预算和进度要求的,多任务的活动视为项目,并按项目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
期刊
摘 要:学风是一个学校学生整体风貌的集中展现,关系着独立学院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本文分析了目前独立学院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为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策略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加强学风建设,对实现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1993年以来,教育部多次发出通知,强调加强管理,促进学风建设。华南理工大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人工智能课程全英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围绕课程体系、教学软件、教材选用等方面提出了人工智能课程全英文教学的建设意见,并探讨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全英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关键词:人工智能;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教学实践  一、引言  在新的计算机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人工智能的发展随着大数据科学的研究深
期刊
摘 要:本文就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对物流岗位群涵盖的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要求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梳理。从适应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要求出发,以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从多个角度作了策略性的尝试和研究。  关键词:职业素养;技能要求;策略研究  现代物流岗位群职业素养和技能要求既有现代物流职业的共性要求,也有受科学技术条件、历史原因、制度体制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特殊要求。  一、产业转型升
期刊
摘 要:本文根据“工匠精神”对学校学生的要求,分析在高职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改变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当今社会追求高效率,容易忽视产品的质量。在这种浮躁精神的带动下,塌下心来精益求精地制造产品成为奢侈,同时,技能人才因为社会大环境的因素,大部分青年人都不愿意甚至不屑于从事技术工作。我国提出“2025中国制造”的大目标,要求必须创设积
期刊
摘 要:大学物理作为理工类本科学生的一门通识性必修基础课,是自然科学和现代工程技术的基础。大学物理课程如何改革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兴趣,以更好地让学生学到知识,是大学物理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从贵州民族大学学生特点出发,针对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别从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这两方面进行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  大学物理课
期刊
摘 要:在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进行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提高自己的知识融合程度,形成多视觉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高等职业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课题。  关键词: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创新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在高校学生中营造热爱科学、勇于创新、敢于竞争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