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自己人生的‘史记’”。可时下,小学生在作文中说大话、假话、套话和空话的现象愈演愈烈。此风蔓延,不仅影响学生的表达能力,更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针对这一现象,老师和家长感到坐立不安。怎样解决小学生作文的这一弊端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求真立诚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先教做人。”作文首先是做人的问题。“求真”是要有真意,说真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成人话。“立诚”就是诚实,说自己的话,老老实实。作文是叫人求真立诚的学问。“诚于中,形于外”。真诚才能说真话吐真情。首先,学会做人,既教做人又教作文。通过习作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使学生笔下有事、有情,改变虚假的文风,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敢于说真话,吐真情,敢于承认不足,引导学生文如其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
而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要受到“虚假”的挑战。记得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这一习作时,有一位学生为了让自己的作文更加感人,竟然写出了下列一段话:
傍晚放学时,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我望了望天空,叹了口气:唉,这鬼天气,谁叫我不带伞,看来我只能当回“勇士”了。于是我一抬腿跨上自行车,猛地往前冲。雨越下越大,路旁的好多树叶都被打落了,这些枯枝败叶夹杂着一些废纸和垃圾袋把排水管道都堵塞了。不一会儿,路上的积水便没过了自行车的半个车轮。一不留神,我的车陷进了一个大窟窿里,我一下从车上摔了下来,跌进水里。我挣扎着爬了起来,用尽力气把自行车扶起来。可更不幸的是,我的自行车居然掉链了。再看看放在车篮里的书包,也已经掉进水里。“我的书,我的鞋,我的衣服,全湿透了。呜呜呜……”我大哭起来。就在这时,我的救星——爸爸出现在我的面前。他一把背起我,一边扛着自行车,就往家走。爸爸艰难地前进着,没走几步便气喘吁吁了。可爸爸却没有把我放下,还是继续前行。经过了一小时的艰难历程,爸爸终于把我和自行车背回了家。
刚读这段文字时,我心里被这伟大的父爱所深深地感动着。可等我静下心来细细体味时,我顿时明白了这位学生是为了作文得高分而说的谎话,写的谎言。你想,我们县城的公路两旁到处都有停车的地方,爸爸有必要冒着大雨,费那么大的劲儿把一辆自行车抬回家吗?于是,我找来这个孩子和他的爸爸了解事情的真相。最终孩子承认这是自己瞎编的故事情节,为的就是打动老师。我和他的爸爸知道这一真相后及时对他进行了教育,让他明白了,学作文,首先要学做人。
一次学校组织的作文竞赛,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我们几个评委老师在批阅一篇作文时不约而同地给它打了最高分。因为这篇作文表达的是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对父亲深切的怀念,文章写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我们几个多愁善感的女教师,还为此流下了眼泪。可当我们把作文试卷的封条拆开,看见文章的作者时,我们简直惊得目瞪口呆。因为这个让我们落泪的小作者竟然是我们一个女同事的孩子,而我们早晨还亲眼看见孩子的爸爸送他上学。可这孩子,为了在竞赛中获得好名次,竟然宁愿“牺牲”自己的父亲,他的做法,真让我感到不寒而栗。我们当机立断取消了他的比赛成绩。看着这一篇曾令我们落泪的文章,我心里感到异常的悲哀,这难道不是“应试教育”所酿成的悲剧吗?
二、投身生活
对小学生来说“求真立诚”就是要帮助他们解决作文内容问题,否则“五子登科”,胡编乱造,非常可怕。作文的源头活水是生活,根据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就是教育”的理论,以及叶圣陶老先生对作文提出的观点:“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孩子们热爱生活、投身生活、品味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断有新发现,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应该创造机会,带领学生深入到城市、部队、敬老院、博物馆等参观访问,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使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达到视而有见,听而有闻,善于思考,现场口头描述,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中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对小学生来说,写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所以,习作之前,须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并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
《家乡的环境》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本组教材紧紧围绕保护环境这个专题内容编排,习作要求是“通过调查、访问和查找资料,我们对家乡的环境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次习作,就请你写一写这方面的内容。”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此次作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开展一次调查周围环境的活动,了解家乡的环境,激发保护家乡环境的意识,同时训练学生整理调查资料的能力。因此,在本单元教学的一开始,我就布置本单元的习作,让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深入调查,查找资料,使本次习作有“源头活水”和“下锅之米”。针对三年级的学生不知从何下手、调查不全面、不深入等特点,我做了如下的准备工作:
1、组织学生到河边、工厂、居民区和医院、公园等地进行调查研究,并告诉学生调查的内容和方法。此外,还要求学生带上相机和笔记本,把调查所得记录下来。
2、利用家人或亲友等资源,着重对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部分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查找相关的资料。
3、调查相同内容的学生组成小组,互相交流补充调查资料,共同商定展示的方式和内容。
上述准备,让孩子投身生活,品味生活,学会观察,深入调查,不仅有调查的对象、内容,还有调查资料、照片等。这样,学生写起来就再也不会假话空话连篇了。
三、不强求美
不少教师担心:第二学段的学生写的作文“干巴巴的”,这算合格吗?为此,不少教师要求学生在习作中多用优美的词句,选材须生动,故事须曲折动人,结果导致学生为达要求而盲目堆砌词语,或胡编故事。结果出现“送盲人回家”曾经“走火”;“救落水儿童”曾经“走俏”;“雨中送伞”曾经“时髦”;“勇斗歹徒”目前又“行情看涨”;为了反映“助人为乐”的中心,“五子登科”(抱孩子、推车子、让位子、捡包子、扶瞎子)纷纷登台亮相;为了抒发对老师的崇敬之情,随意杜撰老师带病上课晕倒在讲台上的感人场面。
新课标对习作的总体要求有八个字——“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第二学段的学生的习作只要注入真情实感,即使平淡无奇也是合格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强求“美”。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倡导:习作应当放飞孩子的心灵,张扬孩子的个性,使孩子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对驰骋世界的翅膀。让小学生的习作回归童年,表现“真实的自我”。请记住这样一句话:虽然我们不能永远“童龄”,但是,我们可以永远“童心”。让这份童心永远伴随着我们的教学生涯吧!
一、求真立诚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先教做人。”作文首先是做人的问题。“求真”是要有真意,说真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成人话。“立诚”就是诚实,说自己的话,老老实实。作文是叫人求真立诚的学问。“诚于中,形于外”。真诚才能说真话吐真情。首先,学会做人,既教做人又教作文。通过习作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使学生笔下有事、有情,改变虚假的文风,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敢于说真话,吐真情,敢于承认不足,引导学生文如其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
而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要受到“虚假”的挑战。记得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这一习作时,有一位学生为了让自己的作文更加感人,竟然写出了下列一段话:
傍晚放学时,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我望了望天空,叹了口气:唉,这鬼天气,谁叫我不带伞,看来我只能当回“勇士”了。于是我一抬腿跨上自行车,猛地往前冲。雨越下越大,路旁的好多树叶都被打落了,这些枯枝败叶夹杂着一些废纸和垃圾袋把排水管道都堵塞了。不一会儿,路上的积水便没过了自行车的半个车轮。一不留神,我的车陷进了一个大窟窿里,我一下从车上摔了下来,跌进水里。我挣扎着爬了起来,用尽力气把自行车扶起来。可更不幸的是,我的自行车居然掉链了。再看看放在车篮里的书包,也已经掉进水里。“我的书,我的鞋,我的衣服,全湿透了。呜呜呜……”我大哭起来。就在这时,我的救星——爸爸出现在我的面前。他一把背起我,一边扛着自行车,就往家走。爸爸艰难地前进着,没走几步便气喘吁吁了。可爸爸却没有把我放下,还是继续前行。经过了一小时的艰难历程,爸爸终于把我和自行车背回了家。
刚读这段文字时,我心里被这伟大的父爱所深深地感动着。可等我静下心来细细体味时,我顿时明白了这位学生是为了作文得高分而说的谎话,写的谎言。你想,我们县城的公路两旁到处都有停车的地方,爸爸有必要冒着大雨,费那么大的劲儿把一辆自行车抬回家吗?于是,我找来这个孩子和他的爸爸了解事情的真相。最终孩子承认这是自己瞎编的故事情节,为的就是打动老师。我和他的爸爸知道这一真相后及时对他进行了教育,让他明白了,学作文,首先要学做人。
一次学校组织的作文竞赛,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我们几个评委老师在批阅一篇作文时不约而同地给它打了最高分。因为这篇作文表达的是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对父亲深切的怀念,文章写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我们几个多愁善感的女教师,还为此流下了眼泪。可当我们把作文试卷的封条拆开,看见文章的作者时,我们简直惊得目瞪口呆。因为这个让我们落泪的小作者竟然是我们一个女同事的孩子,而我们早晨还亲眼看见孩子的爸爸送他上学。可这孩子,为了在竞赛中获得好名次,竟然宁愿“牺牲”自己的父亲,他的做法,真让我感到不寒而栗。我们当机立断取消了他的比赛成绩。看着这一篇曾令我们落泪的文章,我心里感到异常的悲哀,这难道不是“应试教育”所酿成的悲剧吗?
二、投身生活
对小学生来说“求真立诚”就是要帮助他们解决作文内容问题,否则“五子登科”,胡编乱造,非常可怕。作文的源头活水是生活,根据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就是教育”的理论,以及叶圣陶老先生对作文提出的观点:“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孩子们热爱生活、投身生活、品味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断有新发现,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应该创造机会,带领学生深入到城市、部队、敬老院、博物馆等参观访问,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使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达到视而有见,听而有闻,善于思考,现场口头描述,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中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对小学生来说,写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所以,习作之前,须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并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
《家乡的环境》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本组教材紧紧围绕保护环境这个专题内容编排,习作要求是“通过调查、访问和查找资料,我们对家乡的环境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次习作,就请你写一写这方面的内容。”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此次作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开展一次调查周围环境的活动,了解家乡的环境,激发保护家乡环境的意识,同时训练学生整理调查资料的能力。因此,在本单元教学的一开始,我就布置本单元的习作,让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深入调查,查找资料,使本次习作有“源头活水”和“下锅之米”。针对三年级的学生不知从何下手、调查不全面、不深入等特点,我做了如下的准备工作:
1、组织学生到河边、工厂、居民区和医院、公园等地进行调查研究,并告诉学生调查的内容和方法。此外,还要求学生带上相机和笔记本,把调查所得记录下来。
2、利用家人或亲友等资源,着重对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部分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查找相关的资料。
3、调查相同内容的学生组成小组,互相交流补充调查资料,共同商定展示的方式和内容。
上述准备,让孩子投身生活,品味生活,学会观察,深入调查,不仅有调查的对象、内容,还有调查资料、照片等。这样,学生写起来就再也不会假话空话连篇了。
三、不强求美
不少教师担心:第二学段的学生写的作文“干巴巴的”,这算合格吗?为此,不少教师要求学生在习作中多用优美的词句,选材须生动,故事须曲折动人,结果导致学生为达要求而盲目堆砌词语,或胡编故事。结果出现“送盲人回家”曾经“走火”;“救落水儿童”曾经“走俏”;“雨中送伞”曾经“时髦”;“勇斗歹徒”目前又“行情看涨”;为了反映“助人为乐”的中心,“五子登科”(抱孩子、推车子、让位子、捡包子、扶瞎子)纷纷登台亮相;为了抒发对老师的崇敬之情,随意杜撰老师带病上课晕倒在讲台上的感人场面。
新课标对习作的总体要求有八个字——“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第二学段的学生的习作只要注入真情实感,即使平淡无奇也是合格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强求“美”。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倡导:习作应当放飞孩子的心灵,张扬孩子的个性,使孩子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对驰骋世界的翅膀。让小学生的习作回归童年,表现“真实的自我”。请记住这样一句话:虽然我们不能永远“童龄”,但是,我们可以永远“童心”。让这份童心永远伴随着我们的教学生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