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视域下出版编辑核心素养的构建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p3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5G商用牌照的发放,我国已正式进入5G时代,这是移动互联网的又一次飞跃式发展。5G所具有的速度高、延时低、容量大等特点,对出版业而言又意味着新的挑战,促使出版转型进入新的阶段。在此背景下,出版编辑必须建构基于5G视域的精神家园和核心素养。
  【关键词】编辑;精神家园;出版匠心;全媒体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1)30-0127-02
  以2015年为分水岭,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2015年以前,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处于出版资源数字化阶段,并没有向数字出版产业化方向纵深发展,也就是说,该阶段的出版转型可以概括为“统资源”。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从国家层面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并正式确立其为国家战略,标志着互联网成为国民经济不可逆转的趋势。此后,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才朝着提质增效的方向深入发展,各类大型数据库、数字化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该阶段的出版转型可以概括为“建平台”。
  从2019年开始,出版业转型悄然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与新媒体的“变异式”崛起密不可分。特别是,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5G时代。5G时代的到来,使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直接进入第三阶段,从目前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来看,这一阶段可以概括为“做知识”。在这一阶段,出版编辑建构基于5G视域的精神家园和核心素养是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真正实现蜕变的关键因素。
  一、不忘初心,坚守精神家园
  编辑肩负着传播优秀文化的重任。创编优质内容,出版精品图书,讲好中国故事,这是编辑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编辑精神家园的基础支撑。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各类新媒体异军突起,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愈发广泛,信息高速公路已被“信息航线”取代。在此背景下,很多编辑变得茫然无措,也有编辑“病笃乱投医”,为迎合数字化转型,一味重形式、轻内容,精神家园失守。在5G视域下编辑的精神家园亟需重塑。
  (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出版方向
  “图书出版编辑人员不仅要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还必须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1]我国出版工作的方针原则第一条便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出版工作者不仅肩负传播优秀文化的重任,还肩负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光荣使命,责任重大。这就要求出版编辑一方面要加强学习,提升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出版理念,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国家有关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
  另一方面,无论世界、时代、业态如何变化,出版编辑都必须坚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初心,着眼社会价值追求,把握出版物思想内涵。
  (二)坚守内容为王、选题为王的出版原则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内容是出版物的灵魂,没有优质的内容,出版也就失去了固有的意义。无论互联网技术如何革新和变化,无论新媒体介质如何日新月异,它们并不能取代优质的内容,只是内容所呈现的载体和方式。只有优质的、经典的内容才能被读者接受,也才能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周易》《诗经》《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等中国优秀的古籍经典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世代传承,不在于承载它们的是竹简、碑刻还是纸张,而在于经典的内容本身。
  作为出版编辑,要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守住内容的根,坚守内容为王的初心。内容为王,也要守住传播正确文化知识的底线,不能什么内容的稿件都收,什么内容的书都出。出版编辑要有对书稿的敬畏心,也要有对书稿的基本的判断。明顯违反科学常识,极度主观化的稿件坚决不能出,否则就要闹笑话。
  (三)追寻出版匠心,立志成为出版家、编辑家
  中国的出版史上曾出现过诸多优秀的出版家、编辑家。汉代著名的古典文献专家和历史学家刘向父子编《七略》,对差错视若仇敌。在我国近现代出版史上,鲁迅、茅盾、叶圣陶等,都是著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编辑家。出版家叶圣陶说,“加工之事良非易为,一字一句不能放过”。这是出版匠心的最佳体现。
  然而,放眼当代,作为文化产业主力军的出版业,在全国有着重要影响力的编辑家凤毛麟角。出版家是出版行业发展的航标,也是文化事业繁荣的重要标识,编辑自身要有成为编辑家的目标,也要有成为编辑家的行动。这种行动就需要体现在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对书稿内容的正确判断和对错漏的严苛要求。在出版业高度市场化的今天,出版编辑须静下心来,坚守文化出版的匠心,为中华文化事,做现代出版人,立志成为当代的出版家、编辑家。
  二、海纳百川,扩展核心素养
  “出版融合新生态下,出版行业对编辑人员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出版行业需要的是既具有突出的专业素养,又具有较强相关技能的专业复合型人才。”[2]在5G视域下,编辑精神家园的核心部分一定是优质的内容,如何将优质的内容进行呈现,使其发挥文化价值,这就需要编辑具备并扩展基于5G时代的核心素养。
  (一)自强不息,践行打铁还需自身硬
  在5G视域下,出版编辑必须具备基础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远见卓识、严谨态度、知识渊博等方面。这些要素其实也是优秀传统编辑必须达到的要求或是目标。就远见卓识而言,编辑不仅要对作品有远见,还要对作者独具慧眼。比如,如果没有钱玄同对鲁迅的认可、鼓励,或许便不会有《狂人日记》等经典的诞生;如果没有叶圣陶对《灭亡》的发现,也就不会有巴金在文坛的成就;如果没有何启治对陈忠实的信任、耐心,以及高贤均、洪清波两位接稿编辑的认真负责和慧眼,便不会有一代经典《白鹿原》,等等。就严谨态度而言,毋庸置疑,这是编辑的红线,也是编辑的生命线。   严谨是对作者负责,不能对作品轻易行使“生殺大权”,正如巴金所言,“即使改对了九十八处,你改错了两处,你就是犯了错误”;严谨也是对读者负责,错漏百出的作品对读者而言无异于“精神谋杀”。
  知识渊博方面,不言而喻,编辑是杂家,必须要有广博的学识,如此才会让作者信赖,也才会使作品有望成为经典。例如,钱玄同、刘半农、胡适、鲁迅、叶圣陶、巴金、郑振铎、茅盾等人不仅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而且通过编辑出版阵地,传播新思想,培养新人才,为传播优秀文化竭心尽力。
  (二)借船出海,提升全媒体运作技能
  传统编辑在出版环节中,更加重视编、印环节,对后期的销售等实际参与不多,可以说与运营是“两张皮”。从2015年开始,即出版业数字化转型进入第二阶段后,传统编辑对编、印、发各环节进行了思考,对自身在各环节中所承担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但是这种思考并没有付诸行动,也没有将出版环节真正做到贯通。
  该阶段,编辑注重数字产品的设计、转型项目的策划,但是在行动上仍然关注出版的上游,对数字产品、项目出版后的运营工作没有深入思考。
  自2019年开始,这种现象发生了变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类新媒体的崛起倒逼编辑重新认识自身在出版各环节中的角色和作用,特别是短视频、直播等新业态使编辑充分认识到运营环节的重要性。
  在5G视域下,一本书不等于一本书,而是一本书等于一个项目,编辑必须具备大项目运作思维。我们已身处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第三阶段,该阶段的特征是“做知识”。因此,编辑在策划图书时就要充分考量作品在某领域提供知识服务的价值轻重,这一方面事关精品力作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也事关市场化运作时读者的需求度、认可度。当作品出版后,编辑必须参与到运营的环节中来。在这一环节,编辑就要具备全媒体运作技能。
  全媒体运作技能不仅要求编辑要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技能,如熟练操作音视频编辑等相关软件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运营的思维和能力,如运用音视频导流、直播带货的能力。
  2019年以前,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是“造船出海”,即各个出版单位都在“建平台”,但从实际成效来看,建成使用并影响力较大的平台并不多,并且同质化现象严重。在5G视域下,各类新媒体平台汗牛充栋,抖音、快手这些“超级大船”已称霸江湖,但是这类新媒体平台也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有优质的内容做支撑。对于内容而言,出版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5G视域下,无论是出版单位还是出版单位的编辑,要学会“借船出海”,即凭借优质内容优势和全媒体运作技能,借助各类新媒体平台的音视频导流、直播等运营方式实现“做知识”,为读者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目标。
  此外,就出版单位而言,“为了适应5G时代出版融合发展的需要,应加快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培养一批在内容策划、产品设计、技术应用和产品营销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的专业人才。”[3]
  参考文献:
  [1]陈刚.新时代图书出版编辑核心素养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4):168-169.
  [2]乔靓.融合背景下编辑的核心素养与编辑力[J].出版参考,2020,(08):52-53.
  [3]王亮,张佳倩.4G/5G过渡时期出版业融合发展策略[J].中国出版,2020,(18):15-20.
  作者简介:
  景明,男,本科,出版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文化出版。
其他文献
【摘要】“闻”表听觉义与嗅觉义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听”表听觉义几乎与“闻”同时共现。在随后的发展中,“闻”的嗅觉义在文献中使用频率不断增高并最终成为现代汉语中表嗅觉义的常用词,而“闻”的听觉义用例在汉语发展历程中逐渐减少,并最终为“听”所取代。文章探讨了“闻”的听觉义是如何被“听”所替代,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其替换的原因。  【关键词】闻;听;听觉义;历时替换  【中图分类号】H315
期刊
【摘要】2020年《中国新说唱》成为当下最为热门的综艺之一,打开了人们接触、认识说唱文化的大门,引起了说唱文化热潮,推动了说唱文化在中国的普及,也被网友们称为是“说唱的夏天”。《中国新说唱》的制作核心理念无不体现着“中国风格” ——以中国元素为魂,建立在本民族音乐母语的基底上,呈现出中国文化的新风韵。  【关键词】流行说唱艺术;中国风格;意义;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
期刊
【摘要】本文探讨了违背道德规范者在公开场合遭受羞辱的情况。羞辱作为一种惩罚形式已在社会学中得到深入研究,但在语用学中却并未获得同等关注,尤其对普通民众而非机构施加的公开羞辱研究甚少。对于传统语言学难以阐释的如羞辱等行为方式,语用学为其诠释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框架。研究表明,公开羞辱仪式上具有高度侵犯性,同时也显示出与机构惩罚相似的元语用特征。  【关键词】惩罚;礼节性公开羞辱;仪式言语行为  【中图分
期刊
【摘要】在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影视逐渐成为国家文化输出的重要方面,它不仅仅是一种国家外在形象的表现,更是一个国家文化素养的彰显。受语言的限制,字幕是使异国观众直观感受他国文化、更好理解影片内容的来源。本文将对《唐顿庄园(第一季第一集)》的部分字幕内容进行赏析,同时借助关联理论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尽其所能助力字幕翻译的研究。  【关键词】关联理论;字幕翻译;翻译方法;《唐顿庄园》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再×不过”是现代汉语中的常见构式,其可变构件“×”的范畴自其产生就一直在变化。现代汉语中“×”的范畴有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从历时角度来看,形容词范畴方面,表消极意义的形容词在减少而表积极意义者在增多;动词范畴方面,由一般动词扩展到动词短语,并出现主谓结构类、述宾结构类的短语,甚至还有兼语类的短语。  【关键词】再×不过;历时;范畴变化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现如今,中国力量背后的文化对世界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受到世界的关注,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着智慧,而中国古诗文中深藏的智慧,却因跨文化交际的困难只向世界展现出冰山一角,古汉语的表达高度简洁凝练,外语国家很难体会其美感,中国的文化输出迫切需要探究古文的翻译策略,让各国读者从译文中有效地接受中国文化。中国古诗文的精妙之一在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文英译后的意境传达是实现有效文化输出的关键。《桃花
期刊
【摘要】随着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的开展,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变得尤为重要。防止水污染、“十年禁渔”等措施皆是保护长江母亲河,推动长江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而报道此类事件的生态新闻语篇也包含着深层次的生态理念和生态哲学观。本文以及物性系统视角为出发点,对关于长江生物多样性报道的新闻语篇进行生态话语分析,从而揭示此类文本中所体现的生态思想。  【关键词】生态话语分析;及物性;新闻语篇;生物多样
期刊
【摘要】《法义》作为柏拉图最具政治性的著作,以古老的传说、木偶比喻、立法的起源为理论基石,深入阐发了包含勇敢、正义、明智等政治伦理思想基本内涵。而会饮与教育、音乐与教育路径,是其政治伦理思想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  【关键词】柏拉图;《法义》;政治伦理  【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0-0054-02  基金项目:2018年
期刊
【摘要】随着与国内外各地区的文化交流融合,上海地区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即海派文化,其实质是在上海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对上海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极为重要的软实力支持。海派文化的历史较为悠久,具有包容开放精神、创新开阔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等精神内涵,核心特点为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与多元性。如今,海派文化虽然欣欣向荣,但仍需注重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海派文化;传承与发
期刊
【摘要】家不仅是温暖的,更是每一个人的软肋,而象征着团圆的中秋节也在经典港剧《溏心风暴之家好月圆》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向观众们传递出家与中秋节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在剧中,以两个家庭的情感与事业的羁绊为主线,向观众展现了家庭里会发生的方方面面,其中那真挚细腻的情感让更多的观众去体会家庭中的温暖,去了解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的真正意义,并传承下去。  【关键词】家庭;团圆;中秋节;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