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2019年东方卫视、上海都:市频道哈哈炫动卫视转型升级后,新年伊始,上海地面频道又有大动作——纪实频道和艺术人文频道整合调整为纪实人文频道,东方电影频道和电视剧频道整合调整为东方影视频道。2020年1月1日零时,两个新频道正式亮相。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融媒体快速发展,传统媒体格局改变,電视频道精简精办,内容供给侧改革,成为广电机构改革的重点。
2018年,国家广电总局在相关文件中提出,“鼓励精办频道频率,按照分众化、差异化的要求明确定位,严格规范不同频道频率的节目播出构成,推进品牌化、特色化专业化,切实解决节目同质化雷同化的问题。”
2019年4月,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工作座谈会上,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聂辰席指出,广电战线务必把创新创优出精品作为突破口,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增加优质内容供给,优化内容产品结构,让广播电视行业核心竞争力在巩固中提升。
10月1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召开全国广播电视传媒机构管理工作会。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高建民再次强调,全面推进电视频道高清化发展,加快推动频道精简精办媒体融合发展。
此次,上海广播电视台(sMG)推出的又一轮改革举措,是广电传媒机构锐意改革创新,适应新时代做优做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事实上,此次改革涉及两个集团四个频道的调整,从开始策划到正式对外公布只有短短1个月时间,其间,除了SMG在频道改革上的决心和魄力,2019年年初的频道改革也为此次频道整合提供了很多思路和实践经验。
就在SMG打响2020年广电改革第一枪后,《综艺报》第一时间专访了刚刚履新的纪实人文频道总监李逸、东方影视频道总监王磊卿,请他们介绍了新频道的组织架构运营思路内容布局等相关情况。
纪实人文频道:优化内容供给激活团队动力
2019年4年,上海广播电视台在纪录片领域率先开启制播体制改革,成立纪录片中心,整合人才结构,形成以工作室为核心的生产机制,并对纪实频道进行大规模改版。彼时,李逸从东方卫视中心转战纪录片中心,担任SMG纪录片中心主任上海纪实频道总监、真实传媒总经理等职务。
中心成立后的几个月,上海纪实频道改革成果显著。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大数据系统公布的纪录片收视报告,2019年6月至8月,在3个地方上星纪实频道中,上海纪实频道播出纪录片总量收视表现都极为亮眼,频道本地收视率和收视份额也有提升,6月至9月黄金时段平均收视较去年同期上升20%,广告收入增长明显。
“事实证明,纪实频道改革的思路是行得通,且有前景的。“李逸表示,未来纪实人文频道的内容制播和运营思路可以参照这条路径。
李逸认为,艺术人文频道与纪实频道在平台气质内容调性市场定位等方面比较吻合,两个频道的合并比较合适。“这个组合符合当下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需求,也彰显了主流媒体平台的价值追求。”
另一方面,当下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冲击,如果继续按照过去的频道和版面设置,存在内容不够精彩重复度较高成本增加收视率难有起色等问题。“改革就是要把五指收起来,攥成拳头打出去,这样更有力量。”
李逸表示,接下来3个月过渡期,纪实人文频道管理工作的重点首先是大家头脑风暴,理清思路,统一思想,共同探讨全媒体时代的媒体转型思路,其次是打磨内容,生产更多能够吸引用户的精彩内容。
李逸介绍,内容上,新频道充分发挥两个频道的优势资源,在纪实频道改版后的7大板块基础上,增加每晚黄金时段1900-20:00人文节目条线,及周间22:30以《今晚》节目为主的节目线。新频道将保留原艺术人文频道的一些自制节目和经典传统节目,如《可凡倾听》《艺术课堂》《纵横经典》等,版权购买类节目原则上将不再采用。
为适应观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接下来,艺术人文类节目将进行升级改版,如王牌节目《可凡倾听》将推出特别策划《一个人和一条路》,邀请访谈对象寻访探寻上海纷繁马路上的人和故事。
频道整合必然涉及人员和组织架构调整。李逸表示,人的确是改革中的重点。“优化频道内容的根本还是要激活人的自生动力。我相信,只要我们电视人自己没有放弃希望,总是有机会的。”
在激活创作人才生产活力这方面,2019年SMG纪录片中心通过双向自由竞聘,组建成立了13个工作室,面向市场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整个团队的生产力被激活了,彻底改变了以往部分员工的“等靠耍”心态,激励他们主动去市场上找项目。纪实频道生产创作和市场化运营呈现新面貌,这让李逸对未来充满信心。
他表示,艺术人文频道的团队并入之后,频道整体运营思路不会变,团队会面向市场,创作更多贴合用户需求的优质内容。“传统媒体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了。过去,大家是一起分市场的蛋糕,现在,我们要一起努力做大市场的蛋糕。”
东方影视频道:优势互补多元运营
东方影视频道的成立得益于sMG与上影集团的通力合作,在王磊卿看来,这次频道整合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对影视内容资源的强势整合,两个频道实现优势互补,内容价值进一步放大。
频道合并促成了两大集团在电视剧和电影资源上的整合打通。新开播的东方影视频道定位上海地区唯一的“全类型大容量、密集型覆盖式”的电影、电视剧专业频道,集纳上海优质的影视剧资源,每天20小时持续播出各类精彩纷呈的电视剧、电影。
“这种整合是势在必行,也是非常紧迫的。东方影视频道的成立,一定程度上对上海影视文化发展起到了进一步推动作用,促使上海地区最优质的影视资源集中汇聚到一个电视频道上,有力提升了频道播出内容的含金量,可以更好地为广大观众服务。”王磊卿说。
内容版面上,东方影视频道根据观众不同喜好,精准细分剧场、影院定位。根据当下都市受众人群观影习惯,主打电视荧屏“周末影院”概念,在周五、周六晚间和周末午间开辟专门时段,播放优质院线电影,剧场方面,继续保持每天19点开始的晚间“黄金剧场”以及每天13:10开始的下午时段,大容量播放热播电视剧的编排。
王磊卿介绍,目前上海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已经成为全国一线地面剧场,保持着强大的收视效果和广告效益。2019年,频道广告收入超1亿元,纯利润3000多万元。在当前的传媒环境下,这样的成绩很抢眼。
原来的东方电影频道覆盖整个上海地区350万有线电视用户,频道汇集了众多艺术性、商业性俱佳的海内外影视作品,拥有众多忠实观众。
纪实人文频道管理工作的重点首先是探讨全媒体时代的媒体转型思路,其次是打磨内容;东方影视频道将更多采用以投代购的方式进入影视制作前端。
“电影资源进入后,我们希望新的东方影视频道能够在保持电视剧频道优势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影视资源创造更多价值,在加强线上线下联动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王磊卿表示。
上海是全国举足轻重的影视重镇,上海电影票房占全国总票房的1/10.众多海内外电影佳片都会选择上海作为其重要的影视宣发阵地,这些资源蕴含巨大的市场价值。
未来,新频道将打开思路,通过多种方式拓展优化运营渠道,挖掘更多潜在的利益增长点和市场空间,增强用户黏性。
王磊卿表示,东方影视频道计划在晚间推出一档影视资讯类栏目,各类电影、电视剧资讯内容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得到更加浓墨重彩的集中展示。
频道将以这档影视资讯节目为主体,打造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影视宣发平台矩阵,通过和东方卫视短视频平台的联动,实现内容的立体化多形态分发。与此同时,鼓励频道与影视公司院线等合作,承办制作一些线下电影宣传活动。
此外,东方影视频道将更多采用以投代购的方式进入影视制作前端,以此降低运营成本。配合新频道亮相,频道还将整合剧集资源演员资源,推出“影视明星进社区”“影视作品抢先看”,及“节庆民俗活动”“生活小窍门”“沪语小课堂”等线上线下主题活动,与广大观众零距离接触。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融媒体快速发展,传统媒体格局改变,電视频道精简精办,内容供给侧改革,成为广电机构改革的重点。
2018年,国家广电总局在相关文件中提出,“鼓励精办频道频率,按照分众化、差异化的要求明确定位,严格规范不同频道频率的节目播出构成,推进品牌化、特色化专业化,切实解决节目同质化雷同化的问题。”
2019年4月,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工作座谈会上,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聂辰席指出,广电战线务必把创新创优出精品作为突破口,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增加优质内容供给,优化内容产品结构,让广播电视行业核心竞争力在巩固中提升。
10月1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召开全国广播电视传媒机构管理工作会。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高建民再次强调,全面推进电视频道高清化发展,加快推动频道精简精办媒体融合发展。
此次,上海广播电视台(sMG)推出的又一轮改革举措,是广电传媒机构锐意改革创新,适应新时代做优做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事实上,此次改革涉及两个集团四个频道的调整,从开始策划到正式对外公布只有短短1个月时间,其间,除了SMG在频道改革上的决心和魄力,2019年年初的频道改革也为此次频道整合提供了很多思路和实践经验。
就在SMG打响2020年广电改革第一枪后,《综艺报》第一时间专访了刚刚履新的纪实人文频道总监李逸、东方影视频道总监王磊卿,请他们介绍了新频道的组织架构运营思路内容布局等相关情况。
纪实人文频道:优化内容供给激活团队动力
2019年4年,上海广播电视台在纪录片领域率先开启制播体制改革,成立纪录片中心,整合人才结构,形成以工作室为核心的生产机制,并对纪实频道进行大规模改版。彼时,李逸从东方卫视中心转战纪录片中心,担任SMG纪录片中心主任上海纪实频道总监、真实传媒总经理等职务。
中心成立后的几个月,上海纪实频道改革成果显著。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大数据系统公布的纪录片收视报告,2019年6月至8月,在3个地方上星纪实频道中,上海纪实频道播出纪录片总量收视表现都极为亮眼,频道本地收视率和收视份额也有提升,6月至9月黄金时段平均收视较去年同期上升20%,广告收入增长明显。
“事实证明,纪实频道改革的思路是行得通,且有前景的。“李逸表示,未来纪实人文频道的内容制播和运营思路可以参照这条路径。
李逸认为,艺术人文频道与纪实频道在平台气质内容调性市场定位等方面比较吻合,两个频道的合并比较合适。“这个组合符合当下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需求,也彰显了主流媒体平台的价值追求。”
另一方面,当下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冲击,如果继续按照过去的频道和版面设置,存在内容不够精彩重复度较高成本增加收视率难有起色等问题。“改革就是要把五指收起来,攥成拳头打出去,这样更有力量。”
李逸表示,接下来3个月过渡期,纪实人文频道管理工作的重点首先是大家头脑风暴,理清思路,统一思想,共同探讨全媒体时代的媒体转型思路,其次是打磨内容,生产更多能够吸引用户的精彩内容。
李逸介绍,内容上,新频道充分发挥两个频道的优势资源,在纪实频道改版后的7大板块基础上,增加每晚黄金时段1900-20:00人文节目条线,及周间22:30以《今晚》节目为主的节目线。新频道将保留原艺术人文频道的一些自制节目和经典传统节目,如《可凡倾听》《艺术课堂》《纵横经典》等,版权购买类节目原则上将不再采用。
为适应观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接下来,艺术人文类节目将进行升级改版,如王牌节目《可凡倾听》将推出特别策划《一个人和一条路》,邀请访谈对象寻访探寻上海纷繁马路上的人和故事。
频道整合必然涉及人员和组织架构调整。李逸表示,人的确是改革中的重点。“优化频道内容的根本还是要激活人的自生动力。我相信,只要我们电视人自己没有放弃希望,总是有机会的。”
在激活创作人才生产活力这方面,2019年SMG纪录片中心通过双向自由竞聘,组建成立了13个工作室,面向市场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整个团队的生产力被激活了,彻底改变了以往部分员工的“等靠耍”心态,激励他们主动去市场上找项目。纪实频道生产创作和市场化运营呈现新面貌,这让李逸对未来充满信心。
他表示,艺术人文频道的团队并入之后,频道整体运营思路不会变,团队会面向市场,创作更多贴合用户需求的优质内容。“传统媒体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了。过去,大家是一起分市场的蛋糕,现在,我们要一起努力做大市场的蛋糕。”
东方影视频道:优势互补多元运营
东方影视频道的成立得益于sMG与上影集团的通力合作,在王磊卿看来,这次频道整合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对影视内容资源的强势整合,两个频道实现优势互补,内容价值进一步放大。
频道合并促成了两大集团在电视剧和电影资源上的整合打通。新开播的东方影视频道定位上海地区唯一的“全类型大容量、密集型覆盖式”的电影、电视剧专业频道,集纳上海优质的影视剧资源,每天20小时持续播出各类精彩纷呈的电视剧、电影。
“这种整合是势在必行,也是非常紧迫的。东方影视频道的成立,一定程度上对上海影视文化发展起到了进一步推动作用,促使上海地区最优质的影视资源集中汇聚到一个电视频道上,有力提升了频道播出内容的含金量,可以更好地为广大观众服务。”王磊卿说。
内容版面上,东方影视频道根据观众不同喜好,精准细分剧场、影院定位。根据当下都市受众人群观影习惯,主打电视荧屏“周末影院”概念,在周五、周六晚间和周末午间开辟专门时段,播放优质院线电影,剧场方面,继续保持每天19点开始的晚间“黄金剧场”以及每天13:10开始的下午时段,大容量播放热播电视剧的编排。
王磊卿介绍,目前上海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已经成为全国一线地面剧场,保持着强大的收视效果和广告效益。2019年,频道广告收入超1亿元,纯利润3000多万元。在当前的传媒环境下,这样的成绩很抢眼。
原来的东方电影频道覆盖整个上海地区350万有线电视用户,频道汇集了众多艺术性、商业性俱佳的海内外影视作品,拥有众多忠实观众。
纪实人文频道管理工作的重点首先是探讨全媒体时代的媒体转型思路,其次是打磨内容;东方影视频道将更多采用以投代购的方式进入影视制作前端。
“电影资源进入后,我们希望新的东方影视频道能够在保持电视剧频道优势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影视资源创造更多价值,在加强线上线下联动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王磊卿表示。
上海是全国举足轻重的影视重镇,上海电影票房占全国总票房的1/10.众多海内外电影佳片都会选择上海作为其重要的影视宣发阵地,这些资源蕴含巨大的市场价值。
未来,新频道将打开思路,通过多种方式拓展优化运营渠道,挖掘更多潜在的利益增长点和市场空间,增强用户黏性。
王磊卿表示,东方影视频道计划在晚间推出一档影视资讯类栏目,各类电影、电视剧资讯内容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得到更加浓墨重彩的集中展示。
频道将以这档影视资讯节目为主体,打造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影视宣发平台矩阵,通过和东方卫视短视频平台的联动,实现内容的立体化多形态分发。与此同时,鼓励频道与影视公司院线等合作,承办制作一些线下电影宣传活动。
此外,东方影视频道将更多采用以投代购的方式进入影视制作前端,以此降低运营成本。配合新频道亮相,频道还将整合剧集资源演员资源,推出“影视明星进社区”“影视作品抢先看”,及“节庆民俗活动”“生活小窍门”“沪语小课堂”等线上线下主题活动,与广大观众零距离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