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 服务生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应用,充分激发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大限度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巧妙融入生活化内容,深化学生的语文认知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华特所提出的。语文课程与实际生活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巧妙地将生活化内容融入到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拓展语文课堂的空间,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
  例如,在学习《祝福》这篇课文之后,老师可向学生讲解,现实生活中也有“祥林嫂”——一位因发生车祸二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这位妇女也被称之为是“新时代的祥林嫂”。這时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纷纷展开了讨论:1.教材中的祥林嫂如果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又将发生怎样的结局?2.如果祥林嫂逃到一个非常远的地方,婆家的人又找不到她,将出现怎样的结局?3.如果祥林嫂没有一个非常严厉的婆婆,是否能够避免悲惨的命运呢?4.如果祥林嫂的第二个丈夫并没有死在伤寒上,且儿子也没有被狼吃掉,这样祥林嫂是否就会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呢?5.如果那个打着“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不给她讲“大道理”,她是否能够避免饿死、穷死和冻死的命运呢?6.如果年轻妇女的儿子没有因车祸死亡又将会过上怎么样的生活。同时,在经过了一番唇枪舌剑之后,师生之间共同形成了共同的认识。这样一位年轻妇女的悲剧情况是现代社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现象,祥林嫂的悲剧也是封建社会在发展中的必然的产物。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老师便可以指导学生深入研究“旧中国妇女形象的嬗变”。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的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便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并在相互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文化熏陶。这样通过将语文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能够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
  在当前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其字、词、句占据的比重偏低,教学目标更侧重于学生的人文情感和人文关怀方面,这样能够让学生真正从语文课本内容的学习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避免受到社会中假恶丑的影响。然而,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这个教学目标,便需要老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融入到浓厚的生活化教学氛围中,准确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能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例如,在戴望舒的经典诗歌《雨巷》这篇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所描述的丁香姑娘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和隐喻色彩,所以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歌的过程中都难以深入理解丁香姑娘的形象。因此,老师可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首先,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进行预习,先了解戴望舒的生活背景和创作经历。然后,老师再播放《雨巷》这首诗歌的经典录音,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时,老师再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自己在雨天进入胡同及小巷时的感受。学生在联想的过程中,有的莫名的感到哀伤,有的甚至感觉到黯然销魂。这样当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充分得到激发之后,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体会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想,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丁香姑娘形象的认识。
  三、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中的知识点是调剂学生生活,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因此,老师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时,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的教学过程,有效延伸语文课堂,引导学生的情感共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逐步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世界观。
  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将文本的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以便学生在形象的表演过程中能够对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然后,老师再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廉颇,是否能够在听到蔺相如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言论之后,是否会立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负荆请罪呢?假如因自己犯下了错误而伤害了亲戚朋友之后,是否能够鼓足勇气去弥补呢?通过从这个角度分析,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廉颇、蔺相如的思想与情感,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真正达到增强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总之,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时,老师需积极寻找生活与语文教材之间的结合点,让语文课程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活水之源,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通联:甘肃通渭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古人读书,最讲从容二字,反复涵泳,一旦开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书便活起来。你无论读什么,都需要给自己一段完整的时间、一个静谧的氛围——写作是个人行为,读书又何以不是个人体验?而反观今人读书,追求效率,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东西,得到的只能是死的知识。其实我们日常的诗词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文字因其独特的功能,能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我们在日常的诗词教学
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现当代散文取材广泛,写法自由,不拘一格,体现出每一位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这意味着,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没有一个固化的模式。但作为散文必然有共性的东西,因而还是有一定的范式的。当然绝对不能简单地套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应对所有的散文,而要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因文而教,因生定教,引领学生贴近具体的文本和每一位作者独特的言语去体味和品悟作者的心灵世界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理念的掌握,并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些有关教学技能的理论知识,要想真正出实效,还是需要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进行真实情境中的实际教学,使教学理念走向教学行为。  一、理解是起点  理解是教学理念走向教学行为的逻辑起点。所谓理解,就是认识主体借助概念,通过分析、比较、概括以及联想、直觉等逻辑或非逻辑的思维方式,领会和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过程。教学理念要想走向教学行为,
纵观近几年的江苏高考附加考试题目,题目题型没有较大的变动,但对考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的考查是越来越细致,越来越广泛。  名著阅读宜早不宜迟,抓住平时的点滴时间,功夫在课外。  一、文学名著阅读题  1.回归名著,品尝原味  高三复习时间短、任务重,在这样一种逼仄的现实环境中,很多同学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根本没有时间精力也静不下心来走进原著,只想借助一些参考资料,走马观花式地浅尝辄止,简单地背诵记忆,
高考作文历来都是家长、老师、学生最关注的题目。纵观近年来的全国卷作文题,在题型上呈现出了更多的新特点。多材料作文、宏大叙事类作文、逻辑思辨性作文已然成为了当下高考作文中更受青睐的类型。在新考纲的时代背景下,情境化考题的加大分量成为了新高考的亮点。在作文类型越来越多,作文题型越来越灵活的背景下,单纯地跟着题型跑的作文備考策略,已经不能适应时下的考情。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高考作文题中的“情景”,让作
2019年高考语文《考試说明》新鲜出炉,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依然是高考古代诗歌考查的热点。但在教学中,古诗鉴赏的难点基本滞留于理解层面,因而古诗鉴赏自然成了考生语文成绩的一道分水岭。面对灵活多变的古诗题,押题和记背模板的方式已难适应当下的高考形式,唯有教会学生看懂诗歌才能从根源上走出古诗答题的困境。  面对当下高考古诗复习最大的尴尬——读不懂古诗,笔者还原学生的理解困境,帮助学生抓住藏在诗歌复杂而含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20世纪70年代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作品中呈现出各种纠葛和复杂的人物矛盾,全面地塑造了特殊时期社会各个阶层平凡的人的具体形象,展现出了普通人的平凡生活。高中生阅读《平凡的世界》可以感知作品曲折的故事情节,学习作品刻画人物的语言精妙,同时还可以效仿作品中孙少安、孙少平们那样朴实的平凡者,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而一线的教师在实际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
现代散文作为一种中学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文类,它承担着发展学生語文核心素养的重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它的处境却非常尴尬。很多教师对散文的教学也一直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么在教学内容上将其与小说、诗歌等做无区别对待,教学方式基本上是千篇一律;要么面面俱到,什么都教,将散文课上成各种语文知识的大杂烩;要么凭个人经验个人喜好,选取自己擅长的某些方面来教,随性而为。这样一来,散文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育人价值
《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日常教学效率……”现行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教材选文有限,不能充分满足教与学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在教材选文基础上对阅读文本作必要的补充、延伸、拓展。教师应该通过群文阅读,让学生“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群文阅读教学,是不
以往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学生写作文——教师打评语这一模式,至于学生看不看评语,看后效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作文训练有效性也得不到保证。清朝梁章钜在《退庵论文》中说:“百工治器,必几经转换,而后器成;我辈作文,亦几经删润,而后成文,其理一也。”好的文章都是反复改成的。所以,在日常作文教学中,作文升格训练是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目前初中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不足,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