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材料的“内”与“外”?摇破解高考作文“情景”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ber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作文历来都是家长、老师、学生最关注的题目。纵观近年来的全国卷作文题,在题型上呈现出了更多的新特点。多材料作文、宏大叙事类作文、逻辑思辨性作文已然成为了当下高考作文中更受青睐的类型。在新考纲的时代背景下,情境化考题的加大分量成为了新高考的亮点。在作文类型越来越多,作文题型越来越灵活的背景下,单纯地跟着题型跑的作文備考策略,已经不能适应时下的考情。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高考作文题中的“情景”,让作文备考脱离“备题型”的低效和局限,逐渐成为备考中老师的思考焦点。本文旨在通过“内”“外”结合的方法,阐述解读作文“情境”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准确立意,帮助老师们针对性地备考。
  一、理解作文材料的“外”
  为什么2016年高考出现了小羽从制作花茶到规范行业标准的材料?为什么2017年高考会以“我的高考”“我看高考”为题目?为什么2018年高考以代表改革开放的三个历史性口号作为材料的题目?每一则作文题目都有孕育它们的时代。考生若能发现题目蕴含的时代性,尽早树立思考时代特征的意识,就能在考场上尽快理解出题者的命题意识。2018年全国卷Ⅱ在宏大叙事类作文唱主角的背景下,呈现了一个十分有特点的作文题: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则作文题一马当先、特立独行地出现在了高考的考场上。虽然题型并不相同,然而细思其时代背景却依然十分符合当下的中国,甚至世界形势。时代飞速发展,尤其在大数据及互联网的发展进程中,人们的感官始终处于丰盈的状态,信息量与过去相比成千百倍地递增,物质极度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由此变得多元起来。人们可以有选择地寻找自己偏爱的信息,随之信息的不全面也逐渐成为尖锐问题。所见并非全部,看见的也并非真相!如何才能看到事件的全部?如何才能愿意接受全部的信息?这已经成为信息化时代中人们必须要直面的问题。设题者一针见血、直击现实,将一个鲜活而烫手的问题摆在了考生的面前。
  类比2018年的全国卷Ⅰ和卷Ⅲ也同样带上了相同的时代性。例如,卷Ⅰ就“世纪宝宝”与时代共同成长的经历提出任务——“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显然希望学生能够将个人的成长与祖国的复兴统一地看待,意在鼓励学生肩负起祖国发展的责任,让个体的生命在国运中激扬!
  由此,帮助学生理解作文题目的“外”,着力培养学生作文审题中的时代意识,让学生在审题中将鲜活的时代特征带入审题环节,可以帮助学生们紧紧握住出题者伸出的手,助力高考作文审题立意。
  二、紧扣作文材料的“内”
  每一则作文题都有其深刻丰富的内涵,这也是学生最希望掌握的。
  然而,当下作文备考的审题中却出现了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学生们审读材料是为了得到相应的关键词,而并非一个有逻辑性的句子。在这样的审题思维下学生容易切割材料的内涵,甚至断章取义。材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意味着审题后的立意也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一个或者几个单纯的词语。在强调“语境”的审题思维下,材料作文就是“命境”“命意”作文,而非“话题”“命题”作文。抓住材料的内涵支点,并将其进行有机的联系就是审题中理解材料“情境”最关键的一步。如2019届南宁市高三摸底测试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
  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阿姆斯特朗
  展望科学的未来,人类将高举科学的火炬登上宇宙的天堂。——霍金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单独思考三则材料的内容:李白所处的时代,人类因为科技水平的有限,对于月亮也只是停留在幻想的程度。美好的想象隐寓了科技的不发达,但是也体现出了人类对未知的苍穹无穷的好奇。阿姆斯特朗是人类登月的第一人。他在月球上迈出的一小步,开启了人类对宇宙空间探索的新里程。其中更蕴含了人类在航天领域不懈的追求、巨大的成就以及那些被后人铭记或者遗忘的失败者。霍金,宇宙物理的顶尖人物。他的一句话对人类的探索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也预测了人类在科技的帮助下一定能够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综观三则材料,共同支撑的支点应该是“科技发展”和“人类进步”。接下来,进行立意的过程就是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联系。由此基本立意可以为“人类进步需要科技的支持”或“科技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
  由上所述,我们再回看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的作文题。不难理解,出题者绝不是让考生按照1981年、2005年、2017年的三个时间来扩写改革的成果,而是希望学生由“外”能明白当下为什么要回看反思改革40年的历程;由“内”能找到改革之路的特征支点,如“勇气”“反思”“决心”“突破”。用“内”“外”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审题立意,打开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才能体会改革并不是平坦的路,而是一条遇水搭桥、见山开路的艰难的历程。考生才能明白1981年刚走过十年浩劫,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中国,需要的是一份变革图新的勇气;2005年,在我们的改革已经取得了经济飞跃发展成就之时,反思让我们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2017年,当改革为国家实力的打造成就了更多的辉煌之时,我们提出的打造“千年之城”雄安新区的建设理想,更是一次全面调整发展思想的“长征路”,是对改革精神的总结,也吹响了将改革继续下去的号角。得出符合题意的立意也就并非难事了。
  审题立意是高考备考中必须强化、常抓不懈的重点难点,希望“内”“外”结合的方法能帮助更多一线的教师们打开思路,脱离盲目刷题,只备考题的作文审题备考法,帮助考生们取得好成绩。
  [作者通联: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
其他文献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不断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积极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要将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隐退,努力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课堂的组织着、引导者和参与者,使学生跃升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最大程度地实现同语言的亲密接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巧设疑问,构建生命课堂,使课堂教学思路明晰,学生充满激情,主动参与。这样,才能让我们看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激活版”,从而达
琦君先生的《春酒》,通俗纯净、简明亲切、娓娓道来,不是杜鹃啼血似的悲吟,所以读者无需泪眼婆娑、肝肠寸断、欷歔不已。那素淡隽永的语言、温柔蕴藉的情感,就像月光下静默的垂柳——美丽、缱绻。  勤劳善良的母亲,热情淳朴、情深义重的乡亲,还有发生在故乡的那一串串快乐的故事,都是琦君童年最幸福的陪伴。故乡的那些人、那些事经过时间的酝酿、沉淀,与琦君的心灵黏合在一起,成为其生命的一部分。那一幅幅温馨从容的风土
《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为金岳霖先生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语言平淡质朴,充分体现了汪氏散文风格:拆开来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就很有味道。这个“味道”的品读过程,就是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促进思维提升和发展,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却往往因阅历、心智的不成熟,易浮于文本的表面,只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发展?笔者认为要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渗透两个字:“让”与“引”——“让学引思”。  一、语文课堂教学“让”的原因  “让”就是要让出语文教师长期以来的讲台霸主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那为什么要教师撤出主阵地呢?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传统思想并未走远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特征,注重开
一、基于课文篇目“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实践探索  1.“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教学语境  “语言建构与运用”放在教学范畴去探讨和实践,一些专家和学者给出了宏观上的理论阐释和教学理念上的指引,但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操作还需要一线教师根据教学环境和学情进行理解和补充,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再把教学范畴聚焦到课文篇目学习资源的情境下,如何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因为当下常态的语文教学所凭借的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高效课堂建设的推进,拓展课堂容量已经成为当今课堂改革的重点之一。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仍然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和文章的赏析,对于课本上和课文有关的知识很少去给学生拓宽有关的知识,时间久了,学生的知识面就会很窄,教师的语文课堂结构也比较单一,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拓展的加深,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平日的课堂上,选择合适的时机给学生进行课外
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古人读书,最讲从容二字,反复涵泳,一旦开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书便活起来。你无论读什么,都需要给自己一段完整的时间、一个静谧的氛围——写作是个人行为,读书又何以不是个人体验?而反观今人读书,追求效率,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东西,得到的只能是死的知识。其实我们日常的诗词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文字因其独特的功能,能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我们在日常的诗词教学
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现当代散文取材广泛,写法自由,不拘一格,体现出每一位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这意味着,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没有一个固化的模式。但作为散文必然有共性的东西,因而还是有一定的范式的。当然绝对不能简单地套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应对所有的散文,而要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因文而教,因生定教,引领学生贴近具体的文本和每一位作者独特的言语去体味和品悟作者的心灵世界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理念的掌握,并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些有关教学技能的理论知识,要想真正出实效,还是需要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进行真实情境中的实际教学,使教学理念走向教学行为。  一、理解是起点  理解是教学理念走向教学行为的逻辑起点。所谓理解,就是认识主体借助概念,通过分析、比较、概括以及联想、直觉等逻辑或非逻辑的思维方式,领会和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过程。教学理念要想走向教学行为,
纵观近几年的江苏高考附加考试题目,题目题型没有较大的变动,但对考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的考查是越来越细致,越来越广泛。  名著阅读宜早不宜迟,抓住平时的点滴时间,功夫在课外。  一、文学名著阅读题  1.回归名著,品尝原味  高三复习时间短、任务重,在这样一种逼仄的现实环境中,很多同学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根本没有时间精力也静不下心来走进原著,只想借助一些参考资料,走马观花式地浅尝辄止,简单地背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