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聋哑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聋哑学校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最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直观教学;观察;演示
应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聋校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如聋校六年级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不能仅靠教师讲解,而要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教具,说一说它们的面、棱和顶点,长、宽、高的特点,以及展开长方体的表面,说说前、后、左、右、上、下六个长方形面的长、宽和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让学生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大多数学生都能模仿例题正确解答。但是,如果要学生计算“一个打破前面一块玻璃的长1.5米,宽0.8米,高1米的长方体鱼缸配一块玻璃,应配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时,大多数学生就会觉得有困难,不知要配的是哪块玻璃,要配玻璃的长、宽各是多少,也就不知怎么计算它的面积。
这是因为聋生受语言水平的限制,逻辑思维能力大大落后于同龄的正常儿童,所以不能很好地掌握数学语言,并借助数学语言进行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因此笔者认为,在聋校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应当从直观入手,提高聋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聋生建立丰富的表象认知,同时教师及时引导,通过让聋生意会,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掌握数学概念,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掌握数学计算的法则、定律,这样才能促进聋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培养聋生的思维能力
一位教师在教学聋校数学实验教材第九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先让学生操作:把四个苹果平均分在两个盘子里;把两个苹果平均分在两个盘子里;把一个苹果平均分在两个盘子里。第一、第二次操作没有困难,第三次操作学生觉得非常为难,纷纷摇头表示不能分了。这时教师拿出一把小刀,边拿边问学生可不可以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这时学生纷纷做出把苹果一切为二的动作。教师把苹果平均切为两份,放在两个盘子里,又问学生:这怎么用数来表示它?学生都说不会用数来表示。这时教师及时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分数”。教师通过这种方法,成功地让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通过直观性的动手操作锻炼聋生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让学生通过教具发现数学规律,把教具演示的结果当作观察思考的依据。实践操作本身就是思考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让学生操作时,要充分利用直观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全日制聋校数学实验教材第二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中的“退位减法”,让学生用学具操作时,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操作,而不能用一种标准形式约束学生的思维。如:学生操作“十几减9”中的16-9,有的学生把一捆小棒拆开,从中拿掉9根,把剩下的1根和原来的6根合并起来是7根,过程是:16-9=7;有的学生是先拿掉6根,再把一捆拆开拿掉3根(想减去9根还应拿掉3根,)一共也拿掉9根。过程是:16-9=7。上述两种操作过程不同,思维方法不同,但都是正确的,都值得肯定。心理学告诉我们:具体的形象思维是制依赖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他们的彼此联系进行的思维形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具操作,让学生的手、眼、脑并用,在操作中通过思考如何摆放、拆分、移动、剪拼……获得形象和表象,使他们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
三、通过直观的数形结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耳聋学生由于先天的听力缺陷,导致他们的视觉相比正常儿童要敏锐。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这一优势,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数形结合,是图形和数字,即具体和抽象相互呈现、相互说明的,有利于聋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全日制聋校数学教材第七册P102“求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周长”时,可通过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建立动态的表象。
6 4 6 4
|——|—|——|—|
6+4+6+4=20(厘米)
这样学生借助周长的概念,通过对周长图式的移动,并通过分析、比较、推理,得到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在计算中比较,在比较中加深理解,领悟到长方形的周长实际上就是2个长加2个宽的和。所以,在聋校的教学中,把数和形结合起来,不仅可以突破教学难点,对培养和发展聋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在聋校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时、适度地运用直观手段,并准确地表达概念,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理解概念,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聋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直观教学;观察;演示
应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聋校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如聋校六年级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不能仅靠教师讲解,而要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教具,说一说它们的面、棱和顶点,长、宽、高的特点,以及展开长方体的表面,说说前、后、左、右、上、下六个长方形面的长、宽和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让学生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大多数学生都能模仿例题正确解答。但是,如果要学生计算“一个打破前面一块玻璃的长1.5米,宽0.8米,高1米的长方体鱼缸配一块玻璃,应配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时,大多数学生就会觉得有困难,不知要配的是哪块玻璃,要配玻璃的长、宽各是多少,也就不知怎么计算它的面积。
这是因为聋生受语言水平的限制,逻辑思维能力大大落后于同龄的正常儿童,所以不能很好地掌握数学语言,并借助数学语言进行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因此笔者认为,在聋校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应当从直观入手,提高聋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聋生建立丰富的表象认知,同时教师及时引导,通过让聋生意会,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掌握数学概念,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掌握数学计算的法则、定律,这样才能促进聋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培养聋生的思维能力
一位教师在教学聋校数学实验教材第九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先让学生操作:把四个苹果平均分在两个盘子里;把两个苹果平均分在两个盘子里;把一个苹果平均分在两个盘子里。第一、第二次操作没有困难,第三次操作学生觉得非常为难,纷纷摇头表示不能分了。这时教师拿出一把小刀,边拿边问学生可不可以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这时学生纷纷做出把苹果一切为二的动作。教师把苹果平均切为两份,放在两个盘子里,又问学生:这怎么用数来表示它?学生都说不会用数来表示。这时教师及时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分数”。教师通过这种方法,成功地让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通过直观性的动手操作锻炼聋生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让学生通过教具发现数学规律,把教具演示的结果当作观察思考的依据。实践操作本身就是思考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让学生操作时,要充分利用直观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全日制聋校数学实验教材第二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中的“退位减法”,让学生用学具操作时,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操作,而不能用一种标准形式约束学生的思维。如:学生操作“十几减9”中的16-9,有的学生把一捆小棒拆开,从中拿掉9根,把剩下的1根和原来的6根合并起来是7根,过程是:16-9=7;有的学生是先拿掉6根,再把一捆拆开拿掉3根(想减去9根还应拿掉3根,)一共也拿掉9根。过程是:16-9=7。上述两种操作过程不同,思维方法不同,但都是正确的,都值得肯定。心理学告诉我们:具体的形象思维是制依赖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他们的彼此联系进行的思维形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具操作,让学生的手、眼、脑并用,在操作中通过思考如何摆放、拆分、移动、剪拼……获得形象和表象,使他们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
三、通过直观的数形结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耳聋学生由于先天的听力缺陷,导致他们的视觉相比正常儿童要敏锐。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这一优势,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数形结合,是图形和数字,即具体和抽象相互呈现、相互说明的,有利于聋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全日制聋校数学教材第七册P102“求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周长”时,可通过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建立动态的表象。
6 4 6 4
|——|—|——|—|
6+4+6+4=20(厘米)
这样学生借助周长的概念,通过对周长图式的移动,并通过分析、比较、推理,得到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在计算中比较,在比较中加深理解,领悟到长方形的周长实际上就是2个长加2个宽的和。所以,在聋校的教学中,把数和形结合起来,不仅可以突破教学难点,对培养和发展聋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在聋校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时、适度地运用直观手段,并准确地表达概念,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理解概念,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聋生思维能力的发展。